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3): 319-324.doi: 10.11820/dlkxjz.2011.03.009
陈太根, 董婕, 延军平, 郭晓鸽
收稿日期:
2010-01-01
修回日期:
2010-07-01
出版日期:
2011-03-25
发布日期:
2011-03-25
作者简介:
陈太根(1982-),男,河南商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E-mial: chenming_327@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52).
CHEN Taigeng, DONG Jie, YAN Junping, GUO Xiaoge
Received:
2010-01-01
Revised:
2010-07-01
Online:
2011-03-25
Published:
2011-03-25
摘要: 选取经济、农业、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运用AHP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确定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并判断适应度。结果表明,咸阳市1998-2007 年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呈逐年增加趋势,适应度处于由“较弱”向“一般”过渡状态,区域整体及各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处于低水平状态。其中经济系统适应度由“弱”到“强”,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小;农业系统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大;社会系统适应度由“较弱”到“较强”;资源环境系统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受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稳定性差。
陈太根, 董婕, 延军平, 郭晓鸽. 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以咸阳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19-324.
CHEN Taigeng, DONG Jie, YAN Junping, GUO Xiaoge.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Adaptation to Climatic Change: The Case Study of Xianyang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3): 319-324.
[1] 叶笃正,吕建华.对未来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和可持续.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3): 183-187.[2] 陈宜瑜.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科学进展, 2004, 19(4): 495-499.[3] 葛全胜, 陈泮勤, 方修琦, 等.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与研究对策.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4): 516-524.[4] 殷永元, 王桂新. 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 殷永元. 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 22(增刊): 465-471.[6] 李俊霖, 延军平, 孙虎, 等.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度比较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1): 131-134.[7]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大气科学, 1992, 16(2): 482-493.[8] 叶笃正. 中国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4): 317-318.[9] 叶笃正, 符淙斌, 董文杰. 全球变化科学进展与未来趋势. 地球科学展, 2002, 17(4): 317-318.[10] 秦大河.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 北京: 科学社, 2002: 56-66.[11] 陈太根, 董婕. 关中平原近49 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12): 76-81.[12] 张俊香, 延军平. 秦岭南北地区环境脆弱化与脆弱度研究[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 002.[13] 徐进祥, 尚庆生. 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评价初探: 以黑河流域中段张掖市为例. 干旱区资环境, 2007, 21(6): 119-123.[14] 赵昕奕, 蔡运龙. 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评价: 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为例. 地理学报, 2003, 58(4): 584-590.[15] 周锁铨, 田广生, 缪启龙, 等.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环境经济影响的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 22 (增刊): 500-505.[16] 张永勤, 彭补拙, 缪启龙.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经济的影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10(1): 8-14.[17] 吴正方, 靳英华, 刘吉平, 等.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全球变化区域响应. 地理科学, 2003, 23(5): 564-569.[18] 赵慧霞, 吴绍洪, 姜鲁光. 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2): 445-450.[19] 邓振墉, 张强, 辛吉武, 等.干旱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 冰川冻土, 2008, 30(1): 57-63.[20] 刘晓琼, 刘彦随. 基于AHP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5): 19-23.[21]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 1996.[22] 咸阳市统计局. 咸阳市统计年鉴. 咸阳市: 咸阳市统计室(1998-2007). |
[1] | 邓国富, 李明启. 树轮密度对气候的响应及重建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343-356. |
[2] | 敖雪, 翟晴飞, 崔妍, 周晓宇, 沈历都, 赵春雨, 宁喜龙. 基于EOF分解的辽宁省城市化气候效应检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32-1543. |
[3]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4] | 宋臻, 史兴民. 雨养农业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路径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61-473. |
[5] | 张学珍, 郑景云, 郝志新. 中国主要经济区的近期气候变化特征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609-1618. |
[6] | 谢正辉, 刘斌, 延晓冬, 孟春雷, 徐宪立, 刘宇, 秦佩华, 贾炳浩, 谢瑾博, 李锐超, 王龙欢, 王妍, 陈思.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实施效应评估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 120-131. |
[7] | 方佳毅, 史培军.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25-636. |
[8] | 周玉科. 青藏高原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格兰杰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18-730. |
[9] | 张会, 李铖, 程炯, 吴志峰, 吴艳艳. 基于“H-E-V”框架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175-190. |
[10] | 赵彦茜, 肖登攀, 柏会子, 陶福禄. 中国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24-235. |
[11] | 萧凌波. 1736-1911年中国水灾多发区分布及空间迁移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495-503. |
[12] | 张国庆. 青藏高原湖泊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14-223. |
[13] | 郑景云, 方修琦, 吴绍洪. 中国自然地理学中的气候变化研究前沿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6-27. |
[14] | 吴绍洪, 高江波, 邓浩宇, 刘路路, 潘韬. 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28-35. |
[15] | 傅伯杰. 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