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慧.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 地理研究, 2006, 25(4): 710-718. [2] Lakshmana T R, Hua C L.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987, 11(1): 97-104.[3] Solinger D J. Uncertain pattern, tension in recent region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987, 11(1): 23-42.[4] Long Gen Ying. 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Economic Geography, 1999, 75(1): 59-70.[5] Kim T J, Knaap G J. The spatial dispers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China: 1952-1985.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1): 39-57. [6] 陈国阶.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地理科学, 1997, 17(1): 1-7.[7] 周玉翠, 齐清文. 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研究, 2002, 21(6): 781-790.[7] 欧阳南江.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 地理学报,1993, 48(3): 217. [8] 李小建, 乔家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地理学报,2001, 56(2): 136-145. [9] 黄锁成, 王传胜,尤飞, 等.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4): 399-406. [10] 曾庆泳, 陈忠暖.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经济地理, 2007, 27(4): 558-561.[11] 王梦奎, 李善同. 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55-120.[12] 彭宝玉, 覃成林, 闫艳.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经济地理, 2007: 27(5): 409-412.[13] 樊新生, 李小建.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2):70-73.[14] 胡良民, 苗长虹, 乔家君.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268-274.[15] 蒋国富,刘长运.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 经济地理, 2008, 28(4): 636-639.[16] 彭宝玉, 覃成林. 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1): 45-49.[17] 仇方道, 朱传耿. 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6): 65-69.[18] 桑秋, 张平宇, 高晓娜, 等. 辽中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 2008, 28(2): 150-155. [19] 仇方道, 朱传耿. 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 地理科学, 2004, 24(4): 392-398.[20] 彭丽, 秦趣, 苏维词. 重庆市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3): 61-67.[21] 葛哲学, 孙志强. 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R2007实现.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46-55.[22] 李双成, 郑度.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 68-76.[23] 刘珂.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129-137.[24] 许月卿, 李双成, 蔡运龙. 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79-85.[25] 李晓峰, 徐玖平. 商业银行客户信用综合评估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软科学, 2010, 2(24): 110-113.[26] 许月卿, 李双成.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资源科学, 2005, 27(1): 69-73.[27] 汤国安, 杨昕.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384-385.[28] 周杜辉, 王佑汉, 李同昇. 基于熵值函数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30(1): 134-138.[29]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38-341.[30] 赵荣, 李同升. 陕西文化景观研究.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9: 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