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2): 149-156.doi: 10.11820/dlkxjz.2011.02.003
孙中伟1, 王杨2
收稿日期:
2010-01-01
修回日期:
2010-07-01
出版日期:
2011-02-25
发布日期:
2011-02-25
作者简介:
孙中伟(1978-),男,汉族,河北滦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与通信地理学。E-mail: sunzhongwei@126.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42)。
SUN Zhongwei1, WANG Yang2
Received:
2010-01-01
Revised:
2010-07-01
Online:
2011-02-25
Published:
2011-02-25
摘要: 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国的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已经历了问题提出、信息产业和电信专题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性课题研究和主题研究4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中国信息与通信地理学进入了相对活跃的主题研究阶段。通过对11种发表人文地理论文的主要地理刊物10年发文检索,对国内信息与通信地理学主题研究阶段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总结在外部层面的互联网地理、新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ICT对城市内外空间结构的影响、ICT与企业空间组织变革、ICT对人类空间行为的影响、网站在线服务与区位取向等7个领域所取得的理论进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最后,提供了互联网的社会经济影响、ICT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耦合及地理网络空间研究、流动空间与移动性、信息社会中的区域发展政策5个未来研究议题。
孙中伟, 王杨. 中国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 149-156.
SUN Zhongwei, WANG Yang.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2000[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2): 149-156.
[1] Kellerman A. Proposal for a commission on the "geography of information society" 2000-2004. Netcom, 2000, 14(1/2): 207-212.[2] 张林, 刘继生. 信息时代区位论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地理, 2006, 26(2): 181-184.[3] 孙中伟, 路紫. 中国“人文地理学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15年发展回顾.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9): 925-930.[4] H·巴凯斯, 路紫. 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 地理学报, 2000, 55(1): 104-110.[5] 张捷, 顾朝林, 郁金康, 等. 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00,20(4): 368-372.[6] 刘妙龙, 杨冰, 黄佩蓓. 信息时代地理学研究: NCGIA对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 人文地理, 2002, 17(1): 14-18.[7] 王如渊,金波.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结构研究. 人文地理,2002, 17(6): 89-92.[8] 张平宇, 刘文新, 马延吉. 辽宁省互联网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 2006, 26(3): 447-450.[9] 刘文新, 张平宇.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地理科学, 2003, 23(4): 398-406.[10] 卢鹤立, 刘桂芳. 赛博空间地理分布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3): 317-321.[11] 卢鹤立,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与区域经济. 人文地理, 2005, 20(5): 95-98.[12] 张林, 佟宝全. 从网站建设看中国网络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及其发展. 人文地理, 2005, 20(4): 60-64.[13] 孙中伟, 路紫, 贺军亮. 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 人文地理, 2009, 24(4): 43-49.[14] 刘卫东. 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 地理研究, 2002, 21(3): 347-355.[15] 汪明峰. 技术、产业和地方: 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 2005, 20(5): 90-94.[16] 孙中伟, 路紫, 王杨. 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10): 1005-1011.[17] 甄峰. 信息时代新空间形态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3): 16-26.[18] 孙中伟, 路紫. 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1): 109-112.[19] 路紫, 匙芳, 王然, 等. 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 地理科学, 2008, 28(5): 601-606.[20] 甄峰, 顾朝林.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 地理研究, 2002, 21(2): 257-266.[21] 甄峰, 朱传耿, 赵勇.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5): 98-103.[22] 甄峰, 曹小曙, 姚亦锋.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人文地理, 2004, 19(5): 40-45.[23] 甄峰, 张敏, 刘贤腾. 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04, 24(6): 748-752.[24] 耿兴荣, 林炳耀. 中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经济地理, 2002, 22(6): 724-730.[25] 吴玉鸣, 徐建华, 李建霞. 中国区域信息发展水平: 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 经济地理, 2004, 24(3): 321-325.[26] 强小安, 王晔. 论中国信息化的路径选择. 人文地理, 2004, 19(3): 60-63.[27] 张林, 陈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战略研究. 人文地理, 2005, 20(2): 17-20.[28] 孙中伟, 金凤君, 王杨.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4): 44-49.[29] 滕丽,王铮,庞丽,等. 信息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人文地理, 2006, 21(1): 72-75.[30] 刘慧, 甄峰, 梁作强, 等. 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07, 27(4): 547-552.[31] 李斌, 刘琳. 湖南省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经济地理, 2009, 29(10): 1685-1690.[32] 刘卫东, 甄峰.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67-75.[33] 彭鹏, 朱翔, 周国华, 等. 湖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机制研究. 经济地理, 2002, 22(3): 306-309.[34] 安筱鹏. 论中国的城市化与信息化.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5): 5-9.[35] 许大明, 修春亮, 王新越. 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地理, 2004, 24(2): 221-225.[36] 丁疆辉, 刘卫东. 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评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59-766.[37] 孙中伟, 侯春良. 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模式与框架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1): 61-65.[38] 孙中伟. 信息化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17(4): 86-90.[39] 汪明峰, 宁越敏. 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 综述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6): 855-862.[40] 甄峰, 刘晓霞, 刘慧.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 人文地理, 2007, 22(2): 76-80.[41] 汪明峰, 宁越敏. 互联网与中国信息网络城市的崛起. 地理学报, 2004, 59(3): 446-454.[42] 汪明峰, 宁越敏. 城市的网络优势: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6, 25(2): 193-203.[43] 董志良, 路紫, 白翠玲. 中国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 2005, 7(3): 5-11.[44] 刘春亮, 路紫. 我国省会城市信息节点辐射空间与地区差异. 经济地理, 2007, 27(2): 201-204.[45] 张楠楠, 顾朝林. 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 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人文地理, 2002, 17(4): 20-24.[46] 年福华, 姚士谋. 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1): 72-76.[47] 姚士谋, 陈爽, 朱振国, 等. 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 人文地理, 2001, 16(5): 20-23.[48] 王益澄. 信息产业发展对宁波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3): 80-83.[49] 周年兴, 俞孔坚, 李迪华.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2): 69-72.[50] 刘卫东, Peter Dicken, 杨伟聪. 信息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4, 23(6): 833-844.[51] 路紫. 分散整合理论的实证研究: 兼论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司重新布局过程中的作用. 人文地理, 2000, 25(4): 42-45.[52] 宋周莺, 刘卫东, 刘毅. 中小企业集群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温岭市鞋业集群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121-129.[53] 宋周莺, 丁疆辉, 刘卫东, 等. 信息技术对中国服装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9, 64(4): 53-62.[54] 汪明峰, 李健. 互联网、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 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人文地理, 2009, 24(2): 17-22.[55] 丁疆辉, 宋周莺, 刘卫东.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链空间变化: 以中国服装纺织企业为例. 经济地理, 2009, 28(4): 883-892.[56] 孙中伟. 信息化对海尔空间组织变革的驱动作用. 经济地理, 2009, 29(6): 955-959.[57] 魏宗财, 甄峰, 张年国,等. 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联系网络演变: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8, 27(4): 82-88.[58] 甄峰, 魏宗财, 杨山, 等. 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 以南京为例. 经济地理, 2009, 28(5): 1307-1317.[59] 杜丽娟, 路紫, 李彦丽, 等. 我国老年人应用互联网的态度与相关行为决策的调查: 以信息查询与电邮收发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4): 110-112.[60] 路紫, 张会巧. 石家庄市交通导引系统的实施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积极影响. 经济地理, 2003, 23(2): 242-246.[61] 孙中伟, 路紫. 中澳留学网站信息流对留学人流导引作用机理. 地球信息科学, 2007, 9(6): 36-42.[62] 路紫, 刘娜, Zui Z. 澳大利亚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旅游人流的导引、过程、强度和机理问题. 人文地理, 2007, 22(5): 88-93.[63] 王杨, 路紫, 孙中伟, 等. 中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信息流对人流生成的导引机制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1): 84-90.[64] 韩冰, 路紫. 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 人文地理, 2007, 22(1): 58-62.[65] 路紫, 赵亚红, 吴士锋, 等. 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时间分布及导引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6): 621-630.[66] 吴士峰, 路紫. 网站信息流对现实人流替代函数的计算与应用: 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例. 经济地理, 2007, 27(1): 22-25.[67] 张捷, 刘泽华, 解杼. 中文旅游网站的空间类型及发展战略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4): 493-499.[68] 李彦丽, 路紫. 中、美旅游网站对比分析及"虚拟距离衰减"预测模式. 人文地理, 2006, 21(6): 115-118.[69] 路紫, 樊莉莉. 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 人文地理, 2005, 20(1): 103-106.[70] 韩瑞玲, 孙静怡, 段洁, 等. 基于邻域设施的城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的区位取向. 经济地理, 2009, 29(4):551-555.[71] 路紫, 李彦丽. 北京旅游在线服务满意度的供需差研究. 经济地理, 2005, 25(5): 732-735.[72] 汪明峰, 卢珊. B2C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依赖: 跨国比较分析. 经济地理, 2009, 29(11): 1861-1866.[73] 路紫. 论通信网络之空间形态: 距离和边界的障碍作用. 经济地理, 2000, 20(2): 18-22.[74] 张葳, 路紫, 王然. 西太平洋国家及地区间电信流空间结构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6): 120-124.[75] 张葳, 路紫, 王然. 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间电信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1): 79-84.[76] 曹小曙, 李琳娜. 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空间差异变动. 经济地理, 2009, 28(1): 182-190.[77] Maria P. Geography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new culture of hybrid spaces[EB/OL]. 2009-10-1[2009-12-5]. http://www.openstarts.units.it/dspace/bitstream/10077/847/1/c1paradi.pdf.[78]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London: Black Publishers Ltd., 2000: 407-459. |
[1] |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183-193. |
[2]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3]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4] | 朱晟君, 黄永源, 胡晓辉.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67-1384. |
[5] | 杜欣儒, 路紫, 李仁杰, 董雅晴, 高伟. 中国枢纽机场时间延误成本估算与航线影响分析及中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60-1171. |
[6] | 任嘉敏, 马延吉.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96-1209. |
[7] |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02-912. |
[8]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9]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10] | 孙娜, 张梅青. 基于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727-737. |
[11] | 杜德林, 王姣娥, 王祎.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67-376. |
[12]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13] | 孙才志, 阎晓东. 基于MRIO的中国省区和产业灰水足迹测算及转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07-218. |
[14] | 韩炜, 蔡建明. 乡村非农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19-230. |
[15] | 李晓丽, 宋伟轩, 吴威, 马雨竹. 基于跟踪调查的北京城市空间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76-2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