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文祥, 刘东生. 4000a 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 第四纪研究, 2001, 21(5): 443-450.[2] Wu W X, Liu T S. Possible role of the "Holocene Event 3" on the collapse of Neolithic cultures around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4, 117(1): 153-166.[3] 吴文祥, 胡莹, 周扬. 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古地理学报, 2009, 11(4): 455-463.[4] Yu S Y, Zhu C, Song J, et al. Role of climate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Neolithic cultures on the Yangtze Delta. Boreas, 2000, 29(2): 157-165.[5] 张明华. 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洪水泛滥. 江汉考古, 1998(1): 62-65.[6] 王富葆, 曹琼英, 韩辉友, 等.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徐湖平. 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 周年纪念文集(1936-1996).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300-305.[7] 施少华. 中国全新世高温期中的气候突变事件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 13(4):65-73.[8] 任振球. 公元前2000 年左右发生的一次自然灾害异常期. 大自然探索, 1984(4): 145-149.[9] 方酉生. 从良渚文化的衰落说到防风国及与夏王朝的关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 良渚文化探秘.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25-239.[10] 朱建明. 从逐疫文化现象试析良渚文化的衰落//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 良渚文化探秘.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40-247.[11] 施雅风, 孔昭宸, 王苏民, 等.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侯与环境. 中国科学: B辑, 1993, 23(8): 865-873.[12] 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 良渚文化. 杭州: 西泠印出版社, 2007: 3-14.[13]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遗址1993-1995 年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97(2):197-235.[14] 张之恒.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31-222.[15]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三: 良渚遗址群.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1-326.[16] 高蒙河. 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40.[17]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文物年鉴, 1998: 1-134.[18] 安志敏. 良渚文化及其文明诸因素的剖析: 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 考古, 1997(9): 77-83.[19] 良渚文化网/遗址保护/文物价值[2008-05-22]. http://www.lzsite.gov.cn/wwjz.asp[2010-04-22][20] 宋建忠. 良渚与陶寺: 中国历史南北格局的滥觞. 文物,2010(1):44-48.[21] 蒋卫东. 良渚文化下限年代的探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 良渚文化探秘.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1-46.[22] 李家治. 中国早期陶器的出现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陶瓷学报, 2001, 22(2): 78-83.[23] Houghton J T, Jenkins G L, Ephraums J J. Climate Change: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30-120[24] 杨怀仁. 中国东部近20000 年以来的气侯波动与海面升降//杨怀仁.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二辑.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7: 1-18.[25] 陈中原, 洪雪晴, 李山, 等. 太湖地区环境考古. 地理学报, 1997, 52(2): 131-137.[26] 朱诚, 郑朝贵, 马春梅. 等.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 科学通报, 2003, 48(23):2428-2438.[27] 史威, 马春梅, 焦锋, 等. 宁绍平原史前遗址、埋藏泥炭与中全新世海面变化. 海洋学报, 2008, 30(4): 169-175.[28] 赵建糠, 陈介胜.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4, 14(1): 35-42.[29] 申洪源, 朱诚, 张强.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4): 569-575.[30] 于世永, 朱诚, 王富葆, 等. 太湖流域全新世气候: 海面短期振荡事件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地理科学,2000, 20(4): 331-336.[31] 孙艳梅, 洪雪晴, 都业春. 上海地区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化. 上海地质, 2001(1): 17-21.[32] 史威, 朱诚. 太湖流域水灾演变与环境变迁的相关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4,13(1): 32-37.[33] de Menocal P B, Ortiz J, Guildersont, et al. Coherent high-and low-latitude climat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Holocene warm period.Science, 2000, 288(23): 2198-2202.[34] Sandweiss D H, Maaschk A, Anderson D G. Transitions in the Mid-Holocene.Science, 1998, 280(19): 1916-1919.[35]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徙.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36] 吴文祥, 葛全胜. 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华夏考古, 2005(3): 60-67.[37] 许雪珉, 刘金陵. 11000 年以来太湖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古生物学报, 1996, 35(2): 175-186.[38] 王开发, 张玉兰, 封卫青, 等. 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探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16(1): 1-4.[39] 张玉兰, 宋建, 吕炳全, 等. 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 同济大学学报, 2002, 30(12):1454-1457.[40] 李家治. 中国早期陶器的出现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陶瓷学报, 2001, 22(2): 78-83.[41] 严钦尚, 黄山. 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 地理学报, 1987, 42(1): 1-14.[42] 陈雪林. 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1(4): 83-89.[43] 刘会平, 王开发. 沪杭苏地区若干文化遗址的孢粉—气候对应分析. 地理科学, 1998, 18(4): 368-373.[44] 乔文杰. 关于良渚遗址群衰落的一些思考. 文物世界,2009(1): 10-12, 22.[45] 王宁远. 遥远的村居: 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7: 13-17.[46] 张瑞虎.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古生物学报, 2005, 44(2): 314-321.[47] 吴汝祚, 徐吉军. 良渚文化兴衰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82-86.[48] 俞为洁. 饭稻衣麻: 良渚人的衣食文化.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7: 12-29.[49] 任平.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与陶器刻符论析. 美术观察,2009(5): 97-100.[50] 叶玮, 李凤全, 沈叶琴, 等. 良渚文化期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耦合.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9(4): 455-460.[51] 吴绵吉. 试论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 南方文物, 1992(1):11-18.[52] 史威, 马春梅, 朱诚, 等. 太湖地区多剖面地层学分析与良渚期环境事件. 地理研究, 2008, 27(5): 1129-1138.[53] 岳云章. 浙江沿海14C测年与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东海海洋, 1988, 6(2): 16-21.[54] 张国俊, 赵丽君, 陆景冈, 等. 从新构造运动观点论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的环境变迁. 东方博物, 2008(3): 39-43.[55] 吴文祥, 葛全胜.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的真相. 第四纪研究, 2005, 25(6): 741-749.[56] 王慧. 杭州湾跨湖桥新石器文化遗址兴衰: 全新世海平面波动的响应[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6-47.[57] 刘丹丹,冯利华. 浙江良渚文化建筑队水环境的响应.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2(4): 460-466.[58] 孙维昌. 良渚文化的衰落原因剖析//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 良渚文化探秘.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15-223.[59] 韦林娜.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响应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7-28.[60] de Menocal P B. Cultur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Science,2001,292(4): 667-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