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婷, 钟林生, 陈田, 等.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5): 120-130.
[2] 吕君. 旅游生态安全思想的缘起及其安全状态诊断.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28(5) : 35-38.
[3] 徐璡昱, 刘力, 吴慧. 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53-160.
[4] 唐顺铁. 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 地理研究, 1998, 17(2): 145-149.
[5] 刘纬华. 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 旅游学刊, 2000, 15(1): 47-52.
[6] 黎洁, 赵西萍.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 旅游学刊, 2001, 16(4): 44-47.
[7] 刘纬华.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2, 20(2): 98-103.
[8] 杨兴柱, 陆林, 王群. 旅游规划公众参与的核心内容初步研究. 人文地理, 2006, 21(4): 62-68.
[9] 宫晓玲. 试论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7(5): 114-117.
[10] 王丽华, 张宏胜. 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开发的“IDPC”模式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2004, 36(6): 60-64.
[11] 张超. 旅游经济推动下的康南藏乡女性经营参与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2008, 19(4): 44-47.
[12] 王伊欢, 王珏, 武晋. 乡村旅游对农村妇女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6(3): 52-60.
[13] 王剑, 赵媛. 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农村社区居民权益受损分析. 文地理, 2009, 24(2): 120-124.
[14] 王汝辉. 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的必要性研究. 旅游论坛, 2009, 2(4): 559-562.
[15] 孙九霞, 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6(6): 128-137.
[16] 孙九霞, 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7(1): 85-92.
[17] 王三北, 高亚芳. 价值理性的回归: 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升级演进. 民族研究, 2008, 30(3): 31-41.
[18] 文军, 胡天淑, 刘洋, 等. 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9, 28(2): 38-42.
[19] 王春雷, 周霄. 从人类学视角探析区域旅游规划社区参与. 规划师, 2003, 19(3): 71-73.
[20] 王瑞红, 陶犁.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3(4): 42-47.
[21] 蒋艳. 关于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的探讨.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4, 4(3): 49-51.
[22] 保继刚,孙九霞. 旅游规划社区参与研究: 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规划师, 2003, 19(7): 32-38.
[23] 黄华, 明庆忠. 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途径探讨.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19(1): 25-27.
[24] 宋章海. 试论社区参与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3 (1): 62-65.
[25] 李广宏. 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讨.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 23(4): 46-50.
[26] 郑向敏, 刘静. 论旅游业发展中社区参与的三个层次. 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0(4): 12-18.
[27] 陈飙, 钟洁, 杨桂华. 云南香格里拉藏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的限制性因素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9(8): 165-169.
[28] 宗圆圆. 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农民参与机制与治道研究. 旅游论坛, 2008, 1(3): 326-331.
[29] 宋章海, 韩百娟. 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生态经济, 2008, 24(2): 147-153.
[30] 韩芳, 宋永生, 韩晶. 我国环城旅游与当地社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9(4): 87-89.
[31] 胡志毅, 张兆干. 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 2002, 17(2): 38-41.
[32] 马妍. 利益主体角度的农家乐社区参与层次分析.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9(2): 221-225.
[33] 李炳宽. 试分析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类型和层次. 林业经济问题, 2008, 28(4): 363-366.
[34] 唐晓云, 赵黎明. 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6(2): 93-97.
[35] 韦复生. 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 2007, 23(3): 197-205.
[36] 魏敏, 颜亚玉.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6): 35-39.
[37] 饶勇, 黄福才, 魏敏. 旅游扶贫、社区参与和习俗惯例的变迁. 社会科学家, 2008, 23(3): 88-93.
[38] 余意峰. 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 经济地理, 2008, 28(3): 519-522.
[39] 代则光, 洪名勇.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居民行为的博弈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9): 261-264.
[40] 张世兵, 龙茂兴. 乡村旅游中社区与旅游投资商合作的博弈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09, 30(4): 49-53.
[41] 李志飞.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社区旅游发展. 江苏商论, 2008, 25(12): 106-108.
[42] 李荣芝, 虞重干. 体育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07, 25(10): 47-51.
[43] 唐玲萍. 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 旅游论坛, 2008, 1(2): 304-308.
[44] 张中华, 张沛, 王兴中. 地方理论应用社区研究的思考: 以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例.刊名? 2009, 29(1): 141-146.
[45] 程雪松, 鄢志武. “亲近理论”在社区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9(1): 125-128.
[46] 刘旺, 王汝辉. 文化权理论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旅游科学, 2008, 22(2): 63-68.
[47] 郑群明, 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旅游学刊, 2004, 19(4): 33-37.
[48] 黄郁成, 陈超, 夏继军. 旅游开发与乡村社区经济.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7(6): 226-232.
[49] 李乐京, 陈志永, 吴亚平. 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2007, 18(2): 97-81.
[50] 李天翼. 上郎德苗寨社区参与旅游模式成因分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7(4): 72-75.
[51] 陈志永, 杨桂华. 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区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 25(2): 52-63.
[52] 颜亚玉, 张荔榕. 不同经营模式下的“社区参与”机制比较研究. 人文地理, 2008, 23 (4): 89-94.
[53] 蒋海萍, 王燕华, 李经龙. 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09, 23 (8): 24-28.
[54] 张波. 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三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旅游学刊, 2006, 21(7): 69-74.
[55] 叶春, 陈志永, 李渊妮.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行动方案设计.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8): 255-258.
[56] 吴雅玲.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运行框架的初步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11): 1049-1050.
[57] 丁焕峰. 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 农村经济, 2006, 24(9): 49-52.
[58] 刘玉鹏, 苏勤. 基于人本原理的旅游社区居民激励机制的构建. 2008, 20(3): 99-102.
[59] 王琼英.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 农村经济, 2006, 24(11): 85-88.
[60] 蒋艳.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体操作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经济论坛, 2003, 15(6): 89-93.
[61] 黎洁. 生态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自然生态保护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5): 128-132.
[62] 郎富平, 杨眉. 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感知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06, 22(11): 68-74.
[63] 郭进辉, 孙玉军.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2): 185-189.
[64] 杜忠潮, 耿涛. 乡村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研究.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3(6): 66-71.
[65] 谌永生, 王乃昂, 范娟娟, 等. 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2): 73-77.
[66] 杨兴柱, 陆林, 王群. 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 地理学报, 2005, 60(6): 928-940.
[67] 许振晓, 张捷, Geoffrey Wal, 等. 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 地理学报, 2009, 64(6): 736-744.
[68] 王莉, 陆林. 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 旅游学刊, 2005, 20(3): 87-93.
[69] 赵玉宗, 李东和, 黄明丽. 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 旅游学刊, 2005, 20(4): 85-92.
[70] 潘秋玲, 李九全. 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 人文地理, 2002, 17(4): 38-42.
[71] 赵福祥. 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 19(6): 103-106.
[72] 李九全. 国外社区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理念. 经济地理, 2008, 28(1): 147-151.
[73] 赵福祥. 旅游与社区的整合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1): 64-67.
[74] 孙诗靓, 马波. 旅游社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旅游科学, 2007, 21(2): 29-32.
[75] 卞显红, 沙润, 邹丽敏, 等. 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5): 71-76.
[76] 卞显红, 张光生, 王苏洁.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 生态经济, 2005, 21(10): 298-302.
[77] 何玲姬, 明庆忠, 李庆雷. 西部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维护的社区参与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4): 59-62.
[78] 李辉, 王生鹏, 孙永龙.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2008, 23(3): 136-141.
[79] 陈金华, 李洪波. 试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7(1): 11-15.
[80] 黄芳.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 旅游学刊, 2002, 17(5): 54-57.
[81] 卢松, 张捷. 古村落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及社区建设研究. 旅游科学, 2009, 23(3): 41-47.
[82] 王涛, 张立明, 任亮平. 基于社区参与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5): 114-117.
[83] 吴国清. 参与发展: 上海构建和谐旅游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商业研究, 2008, 51(6): 26-29.
[84] 周忠宝, 陈国洪. 面向社区服务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工程, 2001, 17(1): 114-116.
[85] 张维亚. 基于WebGIS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公众参与管理模式初探.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2(1): 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