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0, Vol. 29 ›› Issue (5): 627-632.doi: 10.11820/dlkxjz.2010.05.016
杨立国1, 周国华2
收稿日期:
2010-01-01
修回日期:
2010-03-01
出版日期:
2010-05-25
发布日期:
2010-05-25
作者简介:
杨立国(1980-),男,湖南常德人,讲师,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规划的教学与研究.E-mail: yangliguo88@126.com
基金资助:
湖南省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建设项目;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09A25);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YANG Liguo1, ZHOU Guohua2
Received:
2010-01-01
Revised:
2010-03-01
Online:
2010-05-25
Published:
2010-05-25
摘要: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立国, 周国华. 怀化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627-632.
YANG Liguo, ZHOU Guohua.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in Huaihu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5): 627-632.
|
[1] | 焦利民, 龚晨, 许刚, 董婷, 张博恩, 李泽慧. 大都市区城市扩张过程及形态对比分析——以东京、纽约和上海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75-685. |
[2] | 梁珊, 邓羽, 贾宁, 刘毅. 基于虚拟城市模型的城市形态对污水系统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441-451. |
[3] | 熊瑶, 潘润秋, 许刚, 焦利民, 李凯. 1990—2014年印度城市扩张时空特征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71-282. |
[4] | 陈彦光. 城市形态的分维估算与分形判定[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529-539. |
[5] | 王振波, 罗奎, 宋洁, 徐建斌. 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演变特征及战略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1): 1409-1418. |
[6] | 谭兴业, 陈彦光. 基于邻域扩展量化法的城市边界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59-1265. |
[7] | 廖华军, 李国胜, 王少华, 崔林林, 欧阳宁雷. 近30年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209-1217. |
[8] | 王慧芳, 周恺. 2003-2013年中国城市形态研究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5): 689-701. |
[9] | 王成金, 张梦天. 中国物流企业的布局特征与形成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134-144. |
[10] | 周春山, 叶昌东.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7): 1030-1038. |
[11] | 黄幸, 杨永春. 中国西部城市绅士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以成都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32-1540. |
[12] | 高莉洁,崔胜辉,郭青海,石龙宇. 关于可持续城市研究的认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09-1216. |
[13] | 陈 爽, 王 进, 詹志勇. 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5): 67-77. |
[14] | 冯健, 周一星.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3): 304-315. |
[15] | 田明, 樊杰. 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传统空间组织理论的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86-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