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红霞. 泛长三角边界之争. 中国改革, 2007(10): 41-43.
[2] 胡序威. 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 地理研究, 1994, 13(1): 16-22.
[3] 仓平. 对于长江三角洲概念的新界定. 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3(3): 58-62.
[4] 凌力, 肖志颖, 张明俊. 做好徽文章,融入长三角: 对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分析与思考.安徽省情省力,2008(3): 21-24.
[5] 孙志人.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加快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进程. 中国经贸, 2008, 11(1): 74-75.
[6] 杨建华. 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4(5): 1-7.
[7] 胡国良. 泛长三角大流域经济合作区建设讨论. 现代商业, 2008(32): 131-132.
[8] 王桂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 人口与经济, 1997(1): 50-56.
[9] 陈蔚纯. 用托达罗模型对中国人口流动的实证简析. 经济学前沿, 2001(12): 39-41.
[10] 段成荣. 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研究, 2001, 25(1): 56-61.
[11] 金凤君. 运输联系和经济联系其存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 1993, 13(1): 76-80.
[12] 周一星, 杨家文. 九十年代我国区际货流联系的变动趋势. 中国软科学, 2001(6): 85-89.
[13] 王德忠, 庄仁兴. 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 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 地理科学, 1996, 16(1): 51-57.
[14] 李国平, 王立明, 杨开忠.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 经济地理, 2001, 21(1): 33-37.
[15] 陈彦光, 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 地理研究, 2002, 21(6): 742-751.
[16] 郑国, 赵群毅. 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5): 51-54.
[17] 苗长虹, 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 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地理研究, 2006, 25(2): 222-232.
[18] 张雪花, 郭怀成, 张宏伟.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3(2): 245-250.
[19] 乔旭宁, 杨德刚, 毛汉英, 等.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86-95.
[20] 姜海宁, 陆玉麒, 吕国庆. 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6): 82-89.
[21] 王成超. 基于区际经济联系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整合研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 6(3): 81-88.
[22] 顾朝林, 庞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地理研究, 2008, 27(1): 1-12.
[23] 朱杰. 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53-361.
[24] 陈桦楠, 姜德波. 长三角区域市场的地区分割: 基于边界效应模型的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 2006(5): 57-65.
[25] 李郇, 徐现祥. 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 地理研究, 2006, 25(5): 792-802.
[26] 潘文卿, 刘起运. 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方法与指标. 统计研究, 2004(10): 47-51.
[27] 石敏俊, 金凤君, 李娜,等.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地理学报, 2006, 61(6): 593-603.
[28] 杨梅忠, 刘亮, 高让礼. 模糊综合评判在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6(4): 439-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