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郝寿义, 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 Syrquin M, Chenery H B.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 1989,(3): 152-153.
[3]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文版).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4] 周叔莲, 郭克莎. 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5] Chenery H B, Elkington H, Simons C 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rn.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1970.
[6] 郭克莎. 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7]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文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8] 刘世锦. “十五”产业发展大思路.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9] 陆大道, 姚士谋.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 人文地理, 2007, 22(4): 1-6.
[10] 吕政, 郭克莎, 张其仔. 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 48-55.
[11] 李双成, 赵志强.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63-70.
[12] 郭腾云, 徐勇, 马国霞.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11-118.
[13] 刘思峰, 郭天榜, 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4] 梁进社, 贺灿飞, 张华. 近10 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发展变化. 地理学报, 2005, 60(4): 577-586.
[15] 胡丹, 宋玉婧.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及其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64-270.
[16] 张华, 梁进社.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14-24.
[17] 邱灵, 申玉铭.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 地理学报, 2008, 63(12): 1299-1310.
[18] 申玉铭, 邱灵, 王茂军, 等.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8): 821-830.
[19] 薛敬孝, 白雪洁. 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20] 邓丽姝. 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1(6): 10-14.
[21] 高长印. 文化产业: 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问题, 1997,(3): 49-62.
[22] 陈佳贵, 黄群慧. 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