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祎,牛兰花,樊云. 葛洲坝蓄水以后库区蒸发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水文,2000,20(3):126-129.
[2] 郝成元,吴绍洪,李双成. 基于SOFM的区域界线划分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 121-127.
[3] 周晓东,朱启疆,孙中平,等.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方法的初步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25-131.
[4] 张新时.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一). 植物生态学报,1989,13(1): 1-9.
[5] 胡顺军,郭谨,王举林,等.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估算塔里木盆地水面蒸发量. 干旱区地理,2004,27(2):212 -214.
[6] 康绍忠.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力的计算方法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1(1):132-141.
[7] 张敏,宛公展. 用不同气象要素估算蒸发力的模式研究. 气象,1995,21(2):36-40.
[8] 夏非, 张永战, 吴蔚. EOF分析在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174-186.
[9] 于秀林. 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185-186,208-209.
[10] 黄茂怡,黄嘉佑,王勇,等. 近年来CCA在气候分析与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7(1):28-32.
[11]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等. 沙漠腹地咸水滴灌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典型相关关系. 土壤学报,2008,45(6):312-316.
[12] 杨秀芹,钟平安. 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5):1494-1498.
[13] 牛振红,孙明. 水面蒸发折算系数的对比观测实验与分析计算. 水文,2003,(3):187-190.
[14] 张建雄. 永暑礁蒸发量分析与推算. 海洋通报,2002,31(4):193-195.
[15] 谢贤群,王菱.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272-276.
[16] 吴初梅,何鹏,戴平凤. 蒸发量季节变化特点与干旱发生关系的初步分析.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3):8-11.
[17] 刘学锋,于长文,任国玉. 河北省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 干旱区地理,2007,30(4): 507-512.
[18] 徐凤梅,余卫东,康邵钧. 商丘近44年蒸发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气象科技,2007,35(4):104-106.
[19] 周淑贞,张如一,张超. 气象学与气候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0] 孟猛,倪健,张治国.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6):853-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