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熊利亚,夏朝宗,刘喜云.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以向家坝库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4, 23(1):11-18.
[2] 张晶. 基于GIS栅格尺度的我国冬小麦生产潜力研究. 生态经济, 2008, 10:37-40.
[3] 李方敏, 秦巧燕, 程彩虹. 宜昌市耕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3(3):342-346.
[4] 崔方, 李新平, 魏迎春. 疆和田开发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与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3):125-128.
[5] 刘杨, 贾树海, 那波.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 2005, 21(14):376-381.
[6] 邵晓梅, 刘春玲, 张洪业. 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调查与估算. 地理研究, 2005, 24(4):535-541.
[7] 赵齐阳, 邓良基, 杨成建. 基于GIS的雅安市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 42(4):811-817.
[8] 方萌, 刘高焕. 黄河三角洲土地生产潜力的GIS评价. 地球信息科学, 2004, 6(3):79-83.
[9] 周红艺, 张保华, 黄成敏. 江上游典型区耕地的土地生产潜力: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 20(4):464-469.
[10] 吴炳玉. 福州市耕地生产潜力初步研究. 福州师专学报, 2002 , 22(2):61-64.
[11] 李宪文, 林培. 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4):305-312.
[12] 党安荣, 阎守邕. 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生态学报, 2000, 20(6):910-915.
[13] 郭秀锐, 显强.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6):705-711.
[14] 唐华俊, 叶立明. 土地生产潜力方法论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13-17.
[15] Jiang Dong, Zhuang Dafang, Xu Xinliang, et al.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in Jingjinji area, China. Sensors, 2008, 8: 5975-5986.
[16] Jiang D,Yang X,Clinton N,et al.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estimating crop yields using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4,25(9): 1723-1732.
[17] 李守波, 赵传燕. 基于能量平衡的关川河流域蒸散发的遥感反演.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 6:521-526.
[18] 乔平林, 张继贤, 王翠华. 区域蒸散发量的遥感模型方法研究, 2006, 31(3):45-46, 61.
[19] 庞治国, 付俊娥, 李纪人. 基于能量平衡的蒸散发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364-369.
[20] 江东, 王建华, 杨小唤. 黄河流域主要水文参数遥感反演.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736-739.
[21] 张银辉, 赵庚星.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的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2, 23(3):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