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杰潘诺夫. 苏联工业地理. 北京: 三联书店, 1955:91-92.
[2] 戈赫曼. 美国工业地理. 北京: 三联书店, 1958:126-130.
[3] 张文奎, 方文, 等. 日本钢铁工业地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1. 84-93:95-97.
[4] 李文彦. 炼焦煤基地选择及其与钢铁、煤炭工业布局的关系. 地区开发与工业布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72-88.
[5] 陆大道, 等. 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78-81.
[6] 陈汉欣. 新世纪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及其愿景. 经济地理, 2006,(1): 6-10.
[7] 张晓平, 张青云.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及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 世界地理研究, 2005(2): 80-86.
[8] 徐康宁, 韩剑. 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 兼评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中国工业经济, 2006(2): 37-44.
[9] 刘慧.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 地理研究, 2006, 25 (4): 710-718.
[10] 梁进社,孔健. 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 349(3) : 409-413.
[11] Wei Y H. Regional inequality of industrial output in China, 1952 to 1990. Geografiska Annaler, 1999 , 80B: 1-15.
[12] Lyons T P.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ies in China: output and consumption, 1952-1987.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s, 1991, 471-506.
[13] Chen J, Fleisher B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 22: 141-164.
[14] 《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北京:《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部, 1986-2007.
[15] 李凯, 韩爽, 等. 钢铁工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3-45.
[16] 王缉慈. 现代工业地理学.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29-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