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8, Vol. 27 ›› Issue (1): 90-98.doi: 10.11820/dlkxjz.2008.01.012
吴业1,2,3, 杨桂山1,3, 万荣荣1,3
收稿日期:
2007-10-01
修回日期:
2007-12-01
出版日期:
2008-01-25
发布日期:
2008-01-25
作者简介:
吴业(198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效应研究.E-mail:ywu@niglas.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109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所长专项基金(CXNIGLAS2006- 06).
WU Ye1,2,3, YANG Guishan1,3, WAN Rongrong1,3
Received:
2007-10-01
Revised:
2007-12-01
Online:
2008-01-25
Published:
2008-01-25
摘要: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流失严重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 发展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在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 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目前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分析了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存在的 问题,诸如数据的科学准确性、研究的时空尺度问题、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模型化等,研究认为今后应深入耕地 非农化内在机制的研究、加强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加大对耕地社会、生态价值的研究以及开展应用研究。
吴业,杨桂山,万荣荣. 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90-98.
WU Ye, YANG Guishan, WAN Rongrong. Advances in Resear ches on Relations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Socio- economic Developmen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 27(1): 90-98.
[1]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国际研究动向. 地理学报,1996,51(6): 553~557. [2] 李秀彬. 中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3] 黄宁生. 珠江三角洲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分析.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4):17~19. [4] Yang Hong, Li Xiubin. 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uppl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2000,17: 73~88. [5] 倪绍祥,刘彦随. 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 的重要性. 经济地理,1998,18(2):83~85. [6]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总量动态平衡 前景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25~532. [7] 朱会义. 对环渤海地区“耕地趋减,粮产趋升”成因的探 讨. 科技导报,2001,10:57~59. [8] 杨桂山.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江 三角洲近50 年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启示. 地理学报, 2004,59(增刊):41~46. [9] 谭永忠,吴次芳,牟永铭. 20 世纪90 年代浙江省耕地非 农化过程分析. 地理科学,2004,24(1):14~19. [10] 李兆富,杨桂山. 苏州市近50 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 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资源科学,2005,27(4):50~55. [11] 熊鹰,王克林,郭娴. 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 济发展关系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 69~72. [12] Tommy Firman. Land convers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West Java,Indonesia. Urban Studies,1997,34(7):1027~1046. [13] Maxim Shoshany, Naftaly Goldshleger. Land - us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s in Israel—1950 to 1990: analysis of regional and local trends. Land Use Policy, 2002,19:123~133. [14] 蔡运龙.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 资源科学, 2000,22(3):24~28. [15] 何书金,李秀彬,朱会义等. 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动 因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46~352. [16] 李宗尧,杨桂山.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资源科学,2006,28(6):91~96. [17] 孔祥斌,张凤荣,徐艳等. 集约化农区耕地利用变化及 其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资源科学, 2003,25(3):57~63. [18] 唐常春,陈烈,魏成. 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数量变化 的时空特征及动力机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资源 科学,2006,28(5):43~49. [19] 杨桂山. 长江三角洲近50 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 动机制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21~127. [20] Jian- fei Chen, Su- qiong Wei, Kang- tsung Chang etc.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in Fujian and Taiwan. Land Use Policy, 2007,24:386~395. [21] 王青,陈志刚.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生 态经济,2007,2:135~141. [22] 王群.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中国土 地科学,2003,17(2):47~51. [23] 于伯华,郑新奇. 耕地危机与城市化进程的盲目性. 城市 问题,2003,3:58~60.[24] 张文忠.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的几个 问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33~37. [25] 申屠军、李青、杜勇. 我国耕地质量量化初探. 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3:31~34. [26] 石忆邵. 山西省中阳县农耕地质量评价初探. 农业系统 科学与综合研究,1994,10(2):155~160. [27] 李莹星,王济民,张妙玲等. 自然产量剥离法在耕地质 量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6,4:58~62. [28] 郑海霞,封志明. 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 分析. 资源科学,2003,25(5):33~39. [29] 聂艳,周勇,于婧等. 基于GIS 和模糊物元贴近度 聚类分析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 土壤学报,2005,42(4): 551~558. [30] 聂艳,周勇,陈平等. 基于GIS 的耕地定级方法及 其应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342~347. [31] Cristina Milesi, Christopher D.Elvidge, Ramakrishna R. Nemani, etc.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86):401~410. [32] Xiangzheng Deng, Jikun Huang, Scott Rozelle etc.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6, (23):372 ~ 384. [33] 徐彬彬,李德成. 保护耕地必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 土 壤,1999,1:8~12. [34] 田传浩. 浅析耕地质量保护. 中国软科学,1999,5:111~ 112. [35] 朱德举,卢艳霞,刘丽.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167~171. [36] 李继明,范业宽. 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与对策. 地域 研究与开发,2005,24(2):88~91. [37] 孙燕,林振山,刘会玉. 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突变特征 及驱动机制. 资源科学,2006,28(5):57~61. [38] 严岩,赵景柱,王延春等. 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 析. 生态学杂志,2005,24(7):817~822. [39] 张文忠,王传胜,吕昕等.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地理学报,2003,58(5): 677~685. [40] 孙强,蔡运龙,王文博.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 控途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6):108~116. [41] 刘旭华,王劲峰,刘明亮等. 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分区 研究. 中国科学D 辑,2005,35(11)1087~1095. [42] Tommy Firman. Land convers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West Java,Indonesia. Urban Studies,1997,34(7):1027~1046. [43] Maxim Shoshany, Naftaly Goldshleger. Land - us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s in Israel—1950 to 1990: analysis of regional and local trends. Land Use Policy, 2002,19:123~133. [44] Adam Wasilewski, Krzysztof Krukowski. Land conversion for suburban housing: a study of urbanization around Warsaw and Olsztyn, Pol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34(2): 291~303. [45] 石瑞香、康慕谊. NECT 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 动力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 (5):700~705. [46] 关伟,汤姿. 北方沿海省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 究. 中国软科学,2005,3:126~129. [47] 朱会义,何书金,张明.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 动力分析. 地理研究,2001,20(6):669~678. [48] 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 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 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3):298~306. [49] 吴业,杨桂山,万荣荣等. 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 经济驱动力差异性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 (2):75~79. [50] 毛小军,陈腊娇,孙华等. 浙江省耕地资源时刻变化的 驱动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29(2):201~207. [51] 瓦哈甫.哈力克,海米提.依米提,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 绿洲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塔里木盆地南部策 勒绿洲为例. 地理学报,2004,59(4):608~614. [52] 杨朝现,谢德体,陈荣蓉等. 重庆市不同经济去耕地动 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差异性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 (2):171~174. [53] 周炳中,赵其国,杨浩. 江苏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的数理探讨. 土壤学报,2003,40(5):665~671.[54] 曹银 贵,王静,程烨等. 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研究. 地理科 学进展,2006,25(6):117~125. [55] 瓦哈甫.哈力克,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海米提.依米提. 于 田绿洲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 究,2006,22(1):42~45. [56] 刘旭华,王劲峰,刘纪远等. 国家尺度耕地变化驱动力 的定量分析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4):56~60. [57] 李辉霞,陈国阶,何晓蓉. 现阶段我国耕地变化趋势及其 驱动力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98~101. [58] 韦素琼,陈健飞. 闽台耕地非农化及关联因子的比较研 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568~576. [59] 陈朝,朱明栋,李翠菊等. 湖北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39~44. [60] 刘旭华,王劲峰,刘明亮等. 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分区 研究. 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5,35 (11):1087~ 1095. [61] 刘彦随,吴传钧.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 [62] 张晋科,张凤荣,张迪等. 2004 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 产能力研究. 资源科学,2006,28(3):44~51. [63] 封志明,李香莲. 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 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16(3):1~5. [64] 鲁靖,许成安. 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经 济问题,2004,(8):29~79. [65] 鲁奇. 中国耕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 资源科学,1999,21(6):5~8. [66] 黄秋昊,蔡运龙. 国内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述评. 中国 土地科学,2005,19(5):25~30. [67] 叶忱,黄贤金. 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 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4):71~73. [68] 吴先华. 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22(1):51~56. [69] 俞奉庆,蔡运龙. 耕地资源价值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 2003,17(3):3~9. [70] 龙花楼,李秀彬.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 框架.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67~76. |
[1] | 钱家乘, 张佰林, 刘虹吾, 高阳, 王昭颖, 连小云. 东部旅游特色山区乡村发展分化及其驱动力——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60-1472. |
[2]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3] | 刘洋, 吕建树, 毕军. 流域陆地生态系统水体净化服务表征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88-599. |
[4] | 赵鹏军, 刘迪. 中国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45-1256. |
[5] | 陈呈奕, 张文忠, 湛东升, 李雪丽. 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2): 1562-1570. |
[6] | 李美娇, 何凡能, 肖冉. 中美巴印过去300年耕地时空变化的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64-72. |
[7] | 王洋, 李强, 王少剑, 秦静. 扬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3): 375-388. |
[8] | 李倩, 张文忠, 王岱. 地理学视角下的独立工矿区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7): 1092-1101. |
[9] |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青年学术辩论赛决赛实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742-1750. |
[10] | 乔木, 周生斌, 卢磊, 闫俊杰, 宋鹏, 徐薇薇. 新疆渭干河流域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904-910. |
[11] | 吴健生, 王政, 张理卿, 宋静.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739-1746. |
[12] | 周松秀, 田亚平, 刘兰芳. 南方丘陵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分析——以衡阳盆地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938-944. |
[13] | 凌红波, 徐海量, 乔木, 樊自立, 史薇, 张青青. 1958-2006年玛纳斯河流域水系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129-1136. |
[14] | 刘涛,曹广忠. 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力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27-934. |
[15] | 邓祥征1|林英志1|战金艳2|何书金1. 基于栅格面积成分数据的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稳健估计[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2): 179-1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