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盖尔﹒约翰逊.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陈桂棣, 春桃. 中国农民调查.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 陈锡文. 解读“三农”. 中国税务,2004,(5):6~8.
[4] 陈锡文. 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与中央一号文件. 乡镇论坛,2004,(9):19~31.
[5] 李爱明, 高春颀. 林毅夫披露“建设新农村”建议幕后. 中华工商时报,2006- 12- 13.
[6] 荆莹.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乡镇经济,2005,(4):15~18.
[7] 王业侨, 刘彦随. 新西兰农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经济经纬,2006,(3):25~27.
[8] 艾云航. 新西兰的畜牧业. 中国牧业通讯,2006,(13):64~67.
[9] 朴振焕. 韩国新农村运动———20 世纪70 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0] 华兴顺. 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17~21.
[11] 陈昭玖, 周波, 唐卫东.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2):72~77.
[12] 曹彰完, 安玉发, 池成泰.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经验及启示. 世界农业,2006,(9):38~41.
[13] 段娟, 文余源, 鲁奇. 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 (4):118~128.
[14] 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2003,(1):19~24.
[15] 林毅夫. 建设中国新农村. 商务周刊,2005,(23):111~112.
[16] 王平. 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理论参考, 2006, (1): 23~24.
[17] 徐祥临. 三农问题论剑.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18] 沃尔特·亚当斯, 詹姆斯·W·布罗克.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Industry.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 李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三———政府应着力推动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7):14~16.
[20] 刘胤汉, 刘彦随. 有关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探讨. 人文地理, 1996,11 (4):24~27.
[21] 温铁军.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22] 刘彦随, 吴传均. 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24 (2):119~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