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rk R F, Burgess E W.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1921.
[2] UNESCO&FAO.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with a pilot study of Kenya: A resource accounting methodology for exploring national op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is and Rome, 1985.
[3] 陈百明.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方法论概述. 自然资源学报,1991,6(3): 145~149.
[4] 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力的开发战略对策. 水利水电技术,1989, (6): 2~9.
[5] SLEESER M. 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 ECCO. The Resource Use Institute, 1990: 86~99.
[6]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等. 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2):191~198.
[7] 程国栋.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冰川冻土, 2002, 24(4):361~367.
[8] 施雅风, 曲耀光.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94~111.
[9] 夏军, 朱一中.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3): 262~269.
[10] 王浩等.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力研究.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3.
[11] 左其亭等.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2] Harris Jonathan M, et al. Carrying capacity in Agriculture: Globe and regional issu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129(3): 443~461.
[13] Rijisberman, et al.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0, 129(3):333~345.
[14] 曲耀光, 樊胜岳.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与对策. 中国沙漠, 2000, (3):1~8.
[15] 高彦春, 刘昌明.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阈限研究. 水利学报, 1997, (8):73~79.
[16] 雷能忠, 许峰, 阮丽缘等.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1):53~57.
[17] 王建华, 江东, 顾定法等. 基于SD 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 15(2):18~22.
[18] 方创琳, 申玉铭. 区域可持续发展SD 规划模型的试验优控. 生态学报, 1999, 19(6):767~774.
[19] 李丽娟, 郭怀成, 陈冰等.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环境科学, 2000, (2):20~23.
[20] 翁文斌, 蔡喜明, 王浩等. 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 水利学报, 1995, (2):1~11.
[21] 徐中民, 程国栋. 运用多目标分析技术分析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承载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2): 122~132.
[22] 左东启, 戴树声, 袁汝华等. 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科学进展, 1996, 7(4):367~374.
[23] 夏军, 王中根, 左其亭.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04, 19(6):786~794.
[24] 傅湘, 纪昌明.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8(2):168~172.
[25] 夏军, 张永勇, 王中根等. 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利学报, 2006, 37(12):1482~1488.
[26] 朱一中, 夏军, 谈戈.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2):180~188.
[27] 乔标, 方创彬, 李铭.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31~41.
[28] 夏军, 左其亭, 邵民诚. 博斯腾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理论. 方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9] 朱一中. 论水权的性质和构成.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1):1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