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7, Vol. 26 ›› Issue (1): 68-76.doi: 10.11820/dlkxjz.2007.01.007
杨传国1,2, 余钟波1,3, 林朝晖2, 郝振纯1
收稿日期:
2006-06-01
修回日期:
2006-11-01
出版日期:
2007-02-20
发布日期:
2007-02-20
通讯作者:
余钟波( 1964- ) , 男, 河海大学“长江学者”, 教授, 博导。
E-mail:chgyang@sina.com
作者简介:
杨传国(1981-), 男, 山东青州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 chgyang@sina.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79018)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5040) 资助.
YANG Chuanguo1,2, YU Zhongbo1,3, LIN Zhaohui2, HAO Zhenchun1
Received:
2006-06-01
Revised:
2006-11-01
Online:
2007-02-20
Published:
2007-02-20
摘要:
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当前大气水文模型耦合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一 种根据1km DEM 生成更大网格尺度DEM 数据, 同时可以保持流域河网信息并减缓高程、坡度 等地貌参数信息量衰减速度的有效方法———ZB算法。利用该方法和常规的网格平均法生成黄河 唐乃亥以上流域的5km、10km、15km 和20km 两套DEM 数据, 分别提取高程、坡度、地形指数、河 网密度、主河道长度、流域面积等流域特征参数, 并与1km DEM 提取的上述参数进行比较, 对两 种方法作出评价。结果显示, 随着网格尺度的增大, ZB 算法获得的DEM 数据可以保持河网的连 续性, 提取出合理的流域范围, 减缓地形信息量的衰减速度。该方法满足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 模型提取数字流域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
杨传国,余钟波,林朝晖,郝振纯. 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 提取方法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 68-76.
YANG Chuanguo, YU Zhongbo, LIN Zhaohui, HAO Zhenchun. Method Study of Constructing Digital Water shed for Large- scale Distr 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7, 26(1): 68-76.
|
[1] | 刘翠玲, 龙瀛. 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扩张模拟与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217-. |
[2] | 张欣欣. 数字高程模型在活动断层位置及地表变形变位特征提取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88-1296. |
[3] | 李月臣, 何志明, 刘春霞. 基于站点观测数据的气温空间化方法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8): 1019-1028. |
[4] | 呼雪梅, 秦承志. 地形信息对确定DEM适宜分辨率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50-56. |
[5] | 仝迟鸣, 周成虎, 程维明, 张文杰, 王娇, 刘海江. 基于DEM的黄土塬形态特征分析及发育阶段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42-49. |
[6] | 盛美玲, 方海燕. WaTEM/SEDEM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85-91. |
[7] | 宋晓猛, 张建云, 占车生, 刘九夫. 基于DEM的数字流域特征提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 31-40. |
[8] | 田瑞云, 王玉宽, 傅斌, 刘援. 基于DEM的地形单元多样性指数及其算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 121-129. |
[9] | 包黎莉, 秦承志, 朱阿兴, 呼雪梅. DEM误差对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326-1333. |
[10] | 周婷婷, 陈文惠. 基于MODIS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的 气温空间插值方法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9): 1143-1151. |
[11] | 包黎莉, 秦承志, 朱阿兴. 地形湿度指数算法误差的定量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 57-64. |
[12] | 廖义善, 蔡强国, 卓慕宁,郑明国, 罗璇. 不同时空尺度下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47-54. |
[13] | 秦承志,杨琳,朱阿兴,李宝林,裴韬,周成虎. 平缓地区地形湿度指数的计算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6): 87-93. |
[14] | 张彩霞, 杨勤科, 李 锐. 基于DEM的地形湿度指数 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 116-123. |
[15] | 孙建光, 李保国, 卢 琦. 青海共和盆地气温的时空动态及其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3): 100-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