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7, Vol. 26 ›› Issue (1): 1-16.doi: 10.11820/dlkxjz.2007.01.001
• 本刊特稿 • 下一篇
傅伯杰1, 牛栋1, 于贵瑞2
收稿日期:
2006-11-01
修回日期:
2007-01-01
出版日期:
2007-02-20
发布日期:
2007-02-20
作者简介:
傅伯杰(1958-),男,研究员,博导,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2106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KZCX2-YW-432)资助.
FU Bojie1, NIU Dong1, YU Guirui2
Received:
2006-11-01
Revised:
2007-01-01
Online:
2007-02-20
Published:
2007-02-20
摘要: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 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 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 国际联合研究计划, 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 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 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建设, 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 进行长期的监测, 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 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 变化, 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始建于1988 年, 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 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年在CERN 的基础上, 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 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 , 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 个台站, 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 含荒漠) 和 水体( 湖泊和海湾) 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 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 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傅伯杰,牛栋,于贵瑞.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 中的作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 1-16.
FU Bojie, NIU Dong, YU Guirui. The Roles of Ecosyste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in Earth System Scie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7, 26(1): 1-16.
|
[1] | 刘洋, 吕建树, 毕军. 流域陆地生态系统水体净化服务表征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88-599. |
[2] | 刘紫玟, 尹丹, 黄庆旭, 何春阳, 薛飞.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和应用中的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36-247. |
[3] | 王平, 张学静, 王田野, POZDNIAKOV Sergey P. 估算干旱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蒸散发的White法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159-1170. |
[4] | 赵文武, 刘月, 冯强, 王亚萍, 杨思琪. 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的生态系统服务[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39-151. |
[5] |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胡洁, 杜秉贞. 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以甘肃小陇山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6): 732-740. |
[6] | 徐卫华, 杨琰瑛, 张路, 肖燚, 王效科, 欧阳志云. 区域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06-312. |
[7] | 武文欢, 彭建, 刘焱序, 胡熠娜. 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2): 1571-1581. |
[8] | 冯喆, 许学工, 周建, 高阳.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解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 1100-1108. |
[9] | 李国庆, 李晓兵. 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1017-1026. |
[10] | 侯文娟, 高江波, 彭韬, 吴绍洪, 戴尔阜. 结构—功能—生境框架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3): 320-330. |
[11] | 李宁, 张正涛, 郝晓琳. 社会—生态脆弱性相互关系的计量推断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2): 214-222. |
[12] | 高群, 余成. 城市化进程对氮循环格局及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6): 726-738. |
[13] | 胡健, 吕一河. 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389-400. |
[14] | 刘利花, 尹昌斌, 钱小平. 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与应用——以苏州市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92-99. |
[15] | 樊杰, 蒋子龙.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的讨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