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6, Vol. 25 ›› Issue (4): 88-95.doi: 10.11820/dlkxjz.2006.04.010
田展1,2, 徐新良2, 史军1
收稿日期:
2006-02-01
修回日期:
2006-06-01
出版日期:
2006-07-25
发布日期:
2006-07-25
作者简介:
田展(1978-), 男, 山西长治市, 博士.研究方向: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 2002CB412507);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综合应用模 型模拟、通量观测和卫星遥感的方法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变化.
TIAN Zhan1,2, XU Xinliang2, SHI Jun1
Received:
2006-02-01
Revised:
2006-06-01
Online:
2006-07-25
Published:
2006-07-25
摘要:
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最新气候模式模拟研究表 明未来全球气候将发生更为剧烈的变化, 这必将对很多部门产生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气候变化 十分敏感的农业。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农业作为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生产部门之 一, 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小麦是中国的第二大作物, 其中冬小麦占全 国小麦总产量近90%, 因此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分析在未来气 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小麦生产可能遇到的风险, 以15 年ECMWF 再分析实验数据(1979~1993)作为 边界条件驱动PRECIS 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产生作物模型所需要的气候资料并输入CERES-Wheat 模型, 验证CERES-Wheat 模型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 结合的模拟能力。在以上验证工作的基 础上, 将区域气候模式PRECIS 的模拟结果与作物模型CERES-Wheat 相连接, 同时考虑到CO2 对小麦的直接施肥作用, 模拟了两个小麦站点(定西和合肥)在IPCC SRES A2 和B2 情景下雨养 和灌溉小麦的变化趋势。得到如下结论: 无论是在A2 情景还是B2 情景, 定西和合肥的小麦产量 都会有所增加, 但增加的幅度相差很大。A2 情景的增产效应一般要大于B2 情景的增产效应, 灌 溉小麦比雨养小麦更加受益于气候变化, 冬小麦(合肥) 产量的增长幅度要大于春小麦(定西) 增 长幅度。CO2 对小麦生长的肥效作用十分明显, 产量增幅很大。以上结果说明未来气候变化可能 会对我国的小麦生产带来益处, 但由于未来气候情景模拟的不确定性以及CO2 肥效作用通常是 在作物过程中的水肥条件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才充分体现, 这都给研究结果带来了不确定性, 但本 项研究为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影响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田展,徐新良,史军. 气候变化对甘肃定西、安徽合肥小麦生产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4): 88-95.
TIAN Zhan,XU Xinliang,SHI Ju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heat Production in DingXi (Gan Su province) and HeFei (An Hui Provicv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6, 25(4): 88-95.
雷水玲. 全球气候变化对宁夏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2( 2) 33~36. |
[1] | 方佳毅, 史培军.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25-636. |
[2] | 周玉科. 青藏高原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格兰杰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18-730. |
[3] | 张会, 李铖, 程炯, 吴志峰, 吴艳艳. 基于“H-E-V”框架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175-190. |
[4] | 赵彦茜, 肖登攀, 柏会子, 陶福禄. 中国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24-235. |
[5] | 萧凌波. 1736-1911年中国水灾多发区分布及空间迁移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495-503. |
[6] | 张国庆. 青藏高原湖泊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14-223. |
[7] | 傅伯杰. 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7. |
[8] | 郑景云, 方修琦, 吴绍洪. 中国自然地理学中的气候变化研究前沿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6-27. |
[9] | 吴绍洪, 高江波, 邓浩宇, 刘路路, 潘韬. 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28-35. |
[10] | 闫军辉, 刘浩龙, 葛全胜, 郑景云, 郝志新, 王义民. 1906-2015年武汉市温度变化序列重建与初步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 1176-1183. |
[11] | 黄文婕, 葛全胜, 戴君虎, 王焕炯. 贵阳木本植物始花期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1015-1024. |
[12] | 刘亚辰, 方修琦, 陶泽兴, 戴君虎. 诗歌中物候记录的基本特征及用于历史气候重建的处理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483-490. |
[13] | 冯爱青, 高江波, 吴绍洪, 刘燕华, 何霄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风暴潮灾害风险及适应对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1): 1411-1419. |
[14] | 张灿, 周爱锋, 张晓楠, 吴铎, 郝盛吞. 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洪水事件识别及与气候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7): 898-908. |
[15] | 魏志强, 钟巍, 陈永强, 谭玲玲. 亚热带季风区湖沼流域表生地球化学元素研究——以江西定南大湖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7): 909-9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