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tousek P M, Mooney H A, Lubchenco J, et al. Human domination of earth's ecosystems. Science. 1997, 277(5325):494~499.
[2] Crutzen P J. Geology of mankind. Nature. 2002, 415(6867):23.
[3] 刘东生. 第四纪科学发展展望.第四纪研究, 2003, 23(2):165~176.
[4] 吴传钧. 地理学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 1991, 11(3):1~5.
[5] Lubchenco J. Entering the century of the environment: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science. Science. 1998, 279:491~497.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2004年度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1):1~11.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2003年国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分).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1):149~168.
[8] Shine K P, Forster P M de F.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y on radioactive forcing of climatic change: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1999, 20(40):205~225.
[9] 史培军, 宋长清, 景贵飞.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161~168.
[10] 陈 杰, 陈晶中, 檀满枝. 城市化对周边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2, 12(2):70~74.
[11] 陈 顒, 李 丽, 王宝善.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1, 21(4):313~320.
[12] 安芷生, 符淙斌. 全球变化科学的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671~681.
[13] 张志强, 孙成权. 全球变化研究十年进展. 科学通报, 1999, 44(5):464~477.
[14] Milliman J D, Meade R H. World-wide delivery of river sediment to the ocean. Journal of Geology, 1983,91:1~21.
[15] 胡大鹏, 王 铮, 项静恬. 利用统计方法对土壤侵蚀中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比较. 数理统计与管理, 1994, 12(3):8~13.
[16] Cronan C S, Piampiano J T,Patterson H H, et al. Influence of land use and hydrology on expor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a marine river bas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9, 28:953~961.
[17] 羊向东, 沈 吉, 夏威岚. 龙感湖近代沉积硅藻组合与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 古生物学报, 2002, 41(3):455~460.
[18] 李双成, 高伟明. 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人工神经网路分析. 地理研究, 1998, 17(4):351~359.
[19]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 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生态学报, 1999, 19(5):607~613.
[2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www.zhb.gov.cn). 2002, 5,23.
[21] 符淙斌, 安芷生. 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 地学前缘, 2002, 9(2):271~275.
[22] 刘东生.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科学. 地学前缘, 2002, 9(1):1~9.
[23] 彭少麟, 陆宏芳. 恢复生态学焦点问题. 生态学报, 2003, 23(7):1249~1257.
[24] 彭 建, 蒋一军, 吴健生 等. 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38~48.
[25] 舒俭民, 刘晓春.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6): 540~543.
[26] 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27] 黎祖交. 建议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替代“生态环境建设”. 科学术语研究, 2005, 7(2):22~25.
[28] 孙鸿烈. “生态建设”这个词是可以用的. 科学术语研究, 2005, 7(2):26~26.
[29] 肖笃宁, 解伏菊, 魏建兵. 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0): 1731~1736.
[30] 章家恩, 徐 祺. 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力学解释及其定量表达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2003, 22(3): 252~258.
[31] 罗新正, 朱 坦, 徐 鹤 等. 基于干扰度的迁西县生态环境分区.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2): 103~106.
[32] 岳天祥, 叶庆华. 景观连通性模型及其应用. 地理学报, 2002, 57(1):67~75.
[33] Roman L. Corruption, pollution, and Kuznets environment cur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0, 40:137~150.
[34] 黄鼎成, 王 毅, 康晓光. 人与自然关系导论.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30~337.
[35] 叶笃正, 符淙斌, 季劲钧 等. 有序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453~460.
[36] 景贵和. 我国东北地区某些荒芜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 地理学报, 1991, 46(1):8~15.
[37] 肖笃宁. 中国农区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13~223.
[38] 肖笃宁, 李秀珍. 景观生态学学科前沿和发展战略. 生态学报, 2003, 23(8):1615~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