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 度 主编. 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 叶笃正, 高由禧 等. 青藏高原气象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3] 云南植被编写组. 云南植被. 科学出版社. 1987.
[4] 孙鸿烈, 郑 度.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
[5] 张荣祖 主编.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 科学出版社. 1992.
[6] 潘裕生, 孔祥儒 主编.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7] 施雅风, 李吉均, 李柄元.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起与环境变化.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
[8] 汤懋苍, 程国栋, 林振耀 等. 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
[9] 李文华, 周兴民 主编.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10] 张荣祖, 郑 度, 杨勤业, 刘燕华. 横断山区自然地理. 科学出版社. 1997.
[11] 徐新良, 刘纪远, 庄大方, 张树文.中国林地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1):41~46.
[12] 田光进, 刘纪远, 庄大方. 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 2003, 58(5):651~658.
[13]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西藏自治区土壤风力侵蚀与沙地变化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1):158~161.
[14]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研究. 2003, 22(1):1~12.
[15] 高志强, 刘纪远, 庄大方.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遥感学报. 2003, 3(2):134~138.
[16] 刘纪远, 张增祥 等.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国科学(D辑). 2002,32(5):1031~1040.
[17] 刘纪远. 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遥感调查. 遥感信息. 1990, (2):22~23.
[18] 扬一光. 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9] 李荣梦 等. 云南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
[20] 甘 淑, 何大明, 袁建平. 澜沧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资源.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5):20~24.
[21] 靳长兴, 周长进. 关于澜沧江正源. 地理研究. 1995, 14 (1):44.
[22] 倪绍祥.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335~341.
[23] 郑 度. 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D辑). 1996, 26(4):336~341.
[24]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 科学通报. 1959, (18):594~602.
[25] 郑 度, 张荣祖, 杨勤业. 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 地理学报. 1979, 34(1):1~11.
[26] Zheng Du, A study on the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 system in China . FAO FRA 2000 Global Ecological Zoning Group. Cambridge, UK, July, 1999.
[27] 杨勤业, 郑 度, 吴绍洪. 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2(3):287~291.
[28] 吴绍洪, 杨勤业, 郑 度. 生态地理区域界限划分的指标体系.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4):302~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