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松乔.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地理学报,1983,38(1):1~10.
[2] 林 超, 冯绳武, 关伯仁.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草案).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油印稿),1954.
[3]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 地理学报,1958,24(4): 348~36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112-88: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5] 冯绳武.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问题.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二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4.39~45.
[6] 罗开富. 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 地理学报,1954, 20(4): 379~394.
[7] 任美颚, 杨纫章. 中国自然区划问题. 地理学报,1961,27:66~74.
[8] 中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委员会.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科学出版社,1984.
[9] 杨勤业, 郑 度, 吴绍洪.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3):287~291.
[10]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 科学通报,1959,(18):594~602.
[11] 傅伯杰, 刘国华 等.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001,21(1):1~6.
[12] 杨勤业, 李双成. 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生态学报,1999,19(5):596~601.
[13] 景贵和. 试论自然区划的几个基本问题.地理学报,1962,28(3):241~249.
[14] 刘 闯, 周 倩 等.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方案研究.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第十三章.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71~220.
[15] 侯学煜. 对于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科学通报,1963(9):8~26.
[16] 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5(10):187~413.
[17] 赵松乔.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和制图. 中国土地类型研究, 1986,23~28.
[18] 刘 闯. 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 地理学报, 1985,40(3):256~263.
[19] 郑 度, 傅小锋.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地理科学,1999, 19(3):193~197.
[20] 肖笃宁, 李秀珍.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 地理科学, 1997,17(4):356~364.
[21] 王宪礼,肖笃宁 等.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1999,251~255.
[22] 侯学煜.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3] 陈宜瑜. 中国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 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20~323.
[24] 叶笃正. 中国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1999, 14(4):317~318.
[25] 葛全胜, 陈泮勤 等.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 地球科学进展, 2004,19(4):516~523.
[26] 杨桂山. 全球变化与中国自然灾害趋势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1999,14(1).
[27] 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信息系统与服务工作组(WGISS). 数据与信息共享网. http://www.wgiss.ceos.org
[28] Liu Chuang. Resent 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 Data Access Policies in the P.R. China, Open Access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Digital Data and Information for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Washington D.C., USA. 2004, 74~78.
[29]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平台建设及其支持下的相关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2002,4(3):3~7.
[30] Liu Chuang, Peter Bough. Fuzzy Reasoning: A New Quantitative Aid for Land Evaluation, Soil Survey and Land Evaluation, United Kingdom.1987, 7(2):69~80.
[31] 岳天祥主编. 资源环境数据模型手册. 科学出版社,2003.
[32] 林超地理学论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4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