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2, Vol. 21 ›› Issue (5): 468-476.doi: 10.11820/dlkxjz.2002.05.008
陆玉麒
收稿日期:
2002-04-01
修回日期:
2002-07-01
出版日期:
2002-09-24
发布日期:
2002-09-24
作者简介:
陆玉麒(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luyuqi@263.net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1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71037)
LU Yu qi
Received:
2002-04-01
Revised:
2002-07-01
Online:
2002-09-24
Published:
2002-09-24
摘要: 自古典区位论开创空间结构分析的先河 ,空间学派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考察 ,归根到底是由地理学的特性 ,即区域性所决定的。区域性决定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但区域性本身与理论模型的提炼确实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冲突。因此 ,从区域性中剥离出空间性 ,就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模型提炼的前提。然而 ,仅有空间性并不解决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全部问题。可以认为 ,正确协调空间与区域的关系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地理学界一方面已有数十年的实证分析积累 ,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在空间结构模型的归纳与提炼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此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对今后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空间结构模型、空间思维、分析技术、区域应用等 ,构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四大领域。参照自然地理学空间结构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提炼可在水平至垂直谱系、空间至区域谱系等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陆玉麒.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5): 468-476.
LU Yu qi.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5): 468-476.
[1]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 [美]G·W·施坚雅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3] 牛亚菲.中心地模式的实验研究——江苏省赣榆县和灌云县城镇网的优化设计[J].地理学报,1989,44(2):167-172.[4] 王沁源.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67-71.[5] 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76-285.[6] 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6(2):110-118.[7] 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7,42(2):97-105.[8]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9] 叶大年.地理与对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57(1):85-96.[12] 陆玉麒.哀牢山的梯田景观[J].热带地理,1994,14(2):180-185.[13] 何晓昕.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72.[14] 俞孔坚.理想风水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 全实.风水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16]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17] 妙摩.中国风水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18] 曹燕丽等.五台山高山带景观的遥感分析[J].地理学报,2001,51(3):297-306.[19] 程维明等.天山北麓前山带对平原区水文过程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1,20(4):439-445.[20] 温华.论域在传统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1995(5):73-78.[21] 宋海波,顾君忠.面向对象的企业模型OV ERM[J].微型电脑应用.1998(3):45-49.[22] 肖峰.科学技术学及其论语[J].科学学研究,1999(3):20-24.[23] 马蔼乃.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J].地理学报,2001,56(2):232-238.[24] 鲁学军.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间象的发展[J].地理学报,1999,54(5):401-409.[25] 顾朝林.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1):64-74.[26] L uyuqi.T he T heo retical D iscu ssion on Sp atial Concep t[J].J ou rna l of na tu ra l science.N an jing N o rm al U n iversi2ty,2:135-141.[27] 李后强等.关于城市演化的非线征收科学方法[J].经济地理,2000,20(2):7-9.[28] 陈彦光等.豫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人文地理,1998,13(1):22-23.[29] 刘继生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18(2):171-172.[30] 刘继生等.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J].地理学报,1999,54(5):471-475.[31] 陈彦光等.城市规模分布的三参数Zip f模型2D avis二倍规律的理论推广及其分形性质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1):98-101.[32] 陈彦光等.区域城市人口2面积异速生长关系的分形几何模型2对N o rdbeck2D u tton城市体系异速生长关系的理论修正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9,12(2):198-203.[33] 王铮.理论地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24.[34] 刘彦随.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J].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
[1] | 段学军,邹辉,陈维肖,王雅竹,叶磊. 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变的地理基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17-1226. |
[2] | 徐银凤, 汪德根.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16-1230. |
[3] | 王晓梦, 王锦, 吴殿廷. “交通—产业”耦合背景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发育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31-1244. |
[4] | 宋琼, 赵新正, 李同昇, 刘静玉. 多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基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57-1267. |
[5] | 叶雅玲, 杨博飞, 何紫云, 曾贝妮, 潘峰华, 方成. 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基于A股上市医药公司网络[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096-1105. |
[6] | 杨喜平, 方志祥. 移动定位大数据视角下的人群移动模式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7): 880-889. |
[7] | 李郇, 周金苗, 黄耀福, 黄玫瑜. 从巨型城市区域视角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2): 1609-1622. |
[8] | 张珣, 陈健璋, 黄金川, 于重重, 陈秀新. 基于空间聚类方法的京津冀城市群多层级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1): 1359-1367. |
[9] | 孙斌栋, 华杰媛, 李琬, 张婷麟.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人口分布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0): 1294-1303. |
[10] | 吴康敏, 张虹鸥, 王洋, 吴旗韬, 叶玉瑶. 广州市多类型商业中心识别与空间模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963-974. |
[11] | 叶磊, 段学军. 基于物流企业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结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 622-631. |
[12] | 樊杰, 王亚飞, 陈东, 周成虎.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解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1): 1336-1344. |
[13] | 陈雯, 孙伟, 吴加伟, 陈诚, 闫东升. 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及其分析路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1): 1388-1397. |
[14] | 王发曾, 张改素, 丁志伟, 刘静玉. 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组织[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2): 153-168. |
[15] | 李仙德. 基于上市公司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2): 1587-16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