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姚檀栋,刘晓东,王宁练.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J].科学通报,2000,45(1):98-106.[2]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1998,43(6):633-636.[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河流与湖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4] 陈敬安,万国江,徐经意.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J].沉积学报,2000,18(3):341-345.[5] 万国江.现在沉积的210Pb计年[J].第四纪研究,1997(3):230-239.[6] 万国江.现在沉积年分辨率的137C s计年——以云南洱海和贵州红枫湖为例[J].第四纪研究,1999(1):73-80.[7] Penn ing ton W,Cam b ray R S,F isher E M.O b servation on lake sed im en ts u sing fallou t 137C s as a tracer[J].N atu re,1973,242:324-326.[8] 谢又予等.沉积地貌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9] 孙千里,周杰,肖举乐.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93-95.[10] 李原,李任伟,尚榆民等.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J].沉积学报,1999,17(增刊):769-774.[11]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西部资源环境研究中心著.青海湖近代环境的演化和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8.[12] 陈敬安,万国江.云南洱海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辨识[J].矿物学报,1999,19(2):1752182.[13] 王苏民,李建仁.湖泊沉积—研究历史气候的有效手段——以青海湖、岱海为例[J].科学通报,1990,35(1):54-56.[14] Zhu L ip ing,Chen L ing,L i B ingyuan et al.Environm en tal changes reflected by the lake sed im en ts of the Sou thHong shan L ake,N o rthw est T ibet[J].S cience in Ch ina,2002,45(5):430-439.[15] 孙永传,李蕙生.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16]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冰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17] 朱立平,陈玲,张平中等.环境磁学反映的藏南沉错地区1300年来冷暖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21(6):520-527.[18] 李元芳,朱立平,李炳元.介形类记录揭示的藏南沉错地区近1400年来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2002,57(4):待发.[19] 沈吉,张恩楼,夏威岚.青海湖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1,21(6):508-513.[20]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21] 张丕远,王铮,刘啸雷等.中国近2000年来气候演变的阶段性[J].中国科学(B辑),1994,24(9):998-1008.[22] 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J].第四纪研究,1993(1):7-15.[23]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8(1):54-62.[24] 施雅风,姚檀栋,杨保.近2000a古里雅冰芯10a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文献记录的比较[J].中国科学(D辑),1999,29(增刊1):7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