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2, Vol. 21 ›› Issue (5): 459-467.doi: 10.11820/dlkxjz.2002.05.007
王君波, 朱立平
收稿日期:
2002-08-01
修回日期:
2002-08-01
出版日期:
2002-09-24
发布日期:
2002-09-24
作者简介:
王君波(1977-),男,博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湖泊沉积环境变化。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KZCX2-314);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资助(CXIOG-A1-02)
WANG Jun bo, ZHU Li ping
Received:
2002-08-01
Revised:
2002-08-01
Online:
2002-09-24
Published:
2002-09-24
摘要: 通过对藏南沉错粒度参数的分析 ,并结合与其它环境代用指标的比较 ,可以将本地区约 1 40 0年来环境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约 5 93A.D.~ 82 1 A.D.是湖泊水位相对较高而且变化频繁的时期 ,反映了波动较大且比较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82 1 A.D.~ 1 343A.D.是一个较长的气候相对稳定时期 ,粒度指示该阶段湖泊扩张 ,湖面升高 ,反映了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1 343A.D.~ 1 892 A.D.是一个气候波动十分剧烈且频繁的时期 ,其中约 1 60 2 A.D.前后可能出现了一次短时间的流水突然增加 ,而在这前后各有一个浅水阶段 ( 1 343A.D.~ 1 5 1 2 A.D.和 1 670 A.D.~ 1 892 A.D.) ,反映了湖泊补给程度的减弱 ;1 892 A.D.~1 998A.D.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湖面变化不太明显 ,而 1 892 A.D.前后具有一个明显的补给水动力减弱的变化。粒度参数所反映的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环境代用指标较好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
王君波, 朱立平. 藏南沉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5): 459-467.
WANG Jun bo, ZHU Li ping.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Chen Co Lake Sediments in Southern Tibe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5): 459-467.
[1] 姚檀栋,刘晓东,王宁练.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J].科学通报,2000,45(1):98-106.[2]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1998,43(6):633-636.[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河流与湖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4] 陈敬安,万国江,徐经意.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J].沉积学报,2000,18(3):341-345.[5] 万国江.现在沉积的210Pb计年[J].第四纪研究,1997(3):230-239.[6] 万国江.现在沉积年分辨率的137C s计年——以云南洱海和贵州红枫湖为例[J].第四纪研究,1999(1):73-80.[7] Penn ing ton W,Cam b ray R S,F isher E M.O b servation on lake sed im en ts u sing fallou t 137C s as a tracer[J].N atu re,1973,242:324-326.[8] 谢又予等.沉积地貌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9] 孙千里,周杰,肖举乐.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93-95.[10] 李原,李任伟,尚榆民等.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J].沉积学报,1999,17(增刊):769-774.[11]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西部资源环境研究中心著.青海湖近代环境的演化和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8.[12] 陈敬安,万国江.云南洱海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辨识[J].矿物学报,1999,19(2):1752182.[13] 王苏民,李建仁.湖泊沉积—研究历史气候的有效手段——以青海湖、岱海为例[J].科学通报,1990,35(1):54-56.[14] Zhu L ip ing,Chen L ing,L i B ingyuan et al.Environm en tal changes reflected by the lake sed im en ts of the Sou thHong shan L ake,N o rthw est T ibet[J].S cience in Ch ina,2002,45(5):430-439.[15] 孙永传,李蕙生.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16]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冰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17] 朱立平,陈玲,张平中等.环境磁学反映的藏南沉错地区1300年来冷暖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21(6):520-527.[18] 李元芳,朱立平,李炳元.介形类记录揭示的藏南沉错地区近1400年来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2002,57(4):待发.[19] 沈吉,张恩楼,夏威岚.青海湖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1,21(6):508-513.[20]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21] 张丕远,王铮,刘啸雷等.中国近2000年来气候演变的阶段性[J].中国科学(B辑),1994,24(9):998-1008.[22] 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J].第四纪研究,1993(1):7-15.[23]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8(1):54-62.[24] 施雅风,姚檀栋,杨保.近2000a古里雅冰芯10a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文献记录的比较[J].中国科学(D辑),1999,29(增刊1):79-86. |
[1] | 张威, 唐倩玉. 他念他翁山中段第四纪冰川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904-917. |
[2] | 刘焱序, 杨思琪, 赵文武, 傅伯杰. 变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自然地理学——2017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述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63-171. |
[3] | 朱丽东, 王俊, 裴豪杰, 叶玮, 李凤全, 莫东坡, 林海意. 曹娥江下游XYC孔粒度特征及沉积记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454-465. |
[4] | 吴霜, 刘倩, 曹向明, 赖忠平, 陈远辉, 贾玉连. 赣北黄茅潭湖泊沉积记录的240年以来古洪水事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1): 1413-1422. |
[5] | 傅开道, 杨文辉, 苏斌, 李大兴, 李孟洋, 张继来, 宋静宜. 流域环境变化的河流沉积物粒度响应——澜沧江案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9): 1148-1155. |
[6] | 吴绍洪, 赵艳, 汤秋鸿, 郑景云, 高江波, 梁涛, 葛全胜.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10-17. |
[7] | 姚檀栋. “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应对区域未来环境生态重大挑战问题的国际计划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884-892. |
[8] | 郑树伟,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李欣. 汉江上游晏家棚段古洪水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6): 799-806. |
[9] | 朱丽东, 谷喜吉, 叶玮, 李凤全, 金莉丹, 陈渠, 詹文娟, 刘名瑜. 洞庭湖周边地区第四纪红土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13-22. |
[10] | 王随继, 闫云霞, 颜明, 贺莉, 方海燕, 王彦君. 张家界甘溪砾石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及其原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34-41. |
[11] | 张晶, 濮励杰, 朱明, 许艳, 李鹏. 矢量和栅格数据土地利用结构分维值比较——以苏州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6): 932-939. |
[12] | 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 .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述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52-960. |
[13] | 陈萍,陈晓玲. 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54-462. |
[14] | 张威|郭善莉|李永化|李云艳. 辽东半岛黄土粒度分维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 79-86. |
[15] | 方修琦,殷培红,. 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 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5): 1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