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2, Vol. 21 ›› Issue (1): 17-24.doi: 10.11820/dlkxjz.2002.01.002
王秀红1,2, 何书金1, 罗明2
收稿日期:
2001-12-01
修回日期:
2002-01-01
出版日期:
2002-01-24
发布日期:
2002-01-24
作者简介:
王秀红(1964-),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和土地资源研究,发表论著近40余篇(部)。
基金资助:
国土资源部2000年科技专项计划资助(200010303);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资助(2000301)
WANG Xiu hong1,2, HE Shu jin1, LUO Ming2
Received:
2001-12-01
Revised:
2002-01-01
Online:
2002-01-24
Published:
2002-01-24
摘要: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 ,以中国西部地区各县市级行政单元为例 ,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 ,主要因子在表征土地利用集约性上的物理意义 ,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数值表征方法。利用 GIS的空间分析技术 ,展示了因子分析综合得分值极为丰富的结构性信息 ,并分析了这些信息在宏观分类、分区中的作用。最后 ,结合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 ,探讨了综合数值方法在分析土地利用问题以及防治土地退化方面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王秀红, 何书金, 罗明. 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数值表征——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17-24.
WANG Xiu hong, HE Shu jin, LUO Ming . On the Indicating Method of Synthetic Value for Land Use Structure --a Case Study in West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1): 17-24.
[1] 李元.中国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2] 唐华俊,陈佑启,E ric V an R an st.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 徐继填,陈百明,张雪芹.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J].地理学报,2001,56(4):128.[4] 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05-111.[5]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J].地理研究,2001,20(2):146-152.[6] 龙开元,谢炳庚,谢光辉.景观生态破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和应用[J].山地学报,2001,19(1):64-68.[7] 胡孟春,马荣华,吴焕忠.海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制图方法[J].地理学报,2000,55(4):467-474.[8]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9] 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和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11] 吴绍洪,郑度,杨勤业.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20(1):10-20.[12] 方创琳,徐建华.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宏观背景及理论基础[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21-28.[13] 毕于运主编.中国耕地[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14] 吴传钧,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5]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6] 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17] W ang X iuhong,Chap ter 15:H igh-co ld scrub s and m eadow zone.In:M oun tain Geoeco logy and Su stainab le D evelopm en t of the T ibetan P lateau[M].Zheng D u(ed s).T he GeoJou rnal L ib rary 57.2000 K luw er A cadem icPub lishers.P rin ted in the N etherland s,303-325.[18] 王秀红.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层带[J].山地学报,1997,15(2):67-72.[19] 王秀红,申元村.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及其防治[J].中国沙漠,2001,21(Supp.):43-47. |
[1]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2] | 杨小露, 张红, 张春晖. 历史遗址类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以美国14家历史遗址公园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918-929. |
[3] | 王建顺, 林李月, 朱宇, 艾尼江·杰力力. 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新疆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140-1149. |
[4] | 刘扬, 周素红, 张济婷.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6): 801-810. |
[5] | 朱燕, 侯光良, 兰措卓玛, 高靖易, 庞龙辉.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 438-449. |
[6] | 程敏, 连月娇.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城市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66-275. |
[7] | 李孟桐, 杨令宾, 魏冶.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模型研究——以上海市绿地可达性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990-996. |
[8] | 吴健生, 许娜, 张曦文. 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2): 204-213. |
[9] | 田永霞, 刘晓娜, 李红, 孙丹峰, 涂宏汉, 文化. 基于主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的农村发展差异分析——以北京山区经济薄弱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185-. |
[10] | 周成虎.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129-131. |
[11] | 隋殿志, 叶信岳, 甘甜. 开放式GIS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障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6): 723-737. |
[12] | 李楠楠, 李同昇, 于正松, 芮旸, 苗园园, 李永胜. 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农户采用新技术影响因素——以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种植技术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542-551. |
[13] | 关美宝, 谷志莲, 塔娜, 柴彦威. 定性GIS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9): 1316-1331. |
[14] | 韩翠华, 郝志新, 郑景云. 1951-2010 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6): 887-896. |
[15] | 桑丽杰, 舒永钢, 祝炜平, 苏飞. 杭州城市休闲绿地可达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6): 950-9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