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陈泮勤等译.地球系统科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 Robert Bailey.Eco reg ion s of the U n ited States[M].U SDA,W ash ing ton,DC,1994.[3] Robert Bailey.Eco reg ion s of N o rth Am erica[M].U SDA,W ash ing ton,DC,1997.[4] Robert Bailey.Eco reg ion s of the O cean s and Con tinnets[M].U SDA,W ash ing ton,DC,1997.[5] Robert Bailey.Eco system Geog rap hy,Sp ringer[M].N ew Yo rk,1995.[6] Robert Bailey.Eco reg ion s,Sp ringer[M].N ew Yo rk,1998.[7] 郑度,杨勤业,赵名茶等.自然地域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8] 李荣生.论云贵高原脆弱生态环境整治战略[A].见: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41~151.[9] 吕昌河.我国典型生态脆弱类型浅析[A].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46~54.[10] 罗承平,薛纪渝.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带特征,环境问题及综合整治战略[A].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61~70.[11] 申元村,张永涛.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形成演变原因及其区域分异探讨[A].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38~45.[12] 魏斌.甘肃河西武威地区脆弱性评价与生态工程整治[A].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二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79~186.[13] 张信宝,柴宗新,张建平.中国西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初探[A].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二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35~139.[14] 张永涛,申元村.脆弱环境土地退化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A].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二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87~145.[15] 陈传康,伍光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7] 陆大道等著.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商务出版社,1997.[18] 吕昌河.西藏尼洋河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J].山地研究,1998,16(4):318~323.[19] 洛桑·灵智多杰等.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20] 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21] 陈志清,朱震达.从沙尘暴看西部大开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259~265.[22] 青海省计划委员会.青海国土资源[J].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23] 青海省农业地理编写办公室.青海省农业地理[M].青海人民出版社,1976.[24] 青海土地科学调查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M],1989.[25] 申元村,任洪林,吴绍洪.青海省土地类型结构的区域差异与综合自然区划[D].地理集刊(21号),1989.90~99.[26] 申元村,向理平.青海省自然地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27] 史克明等.青海省经济地理[M].新华出版社,1987.[28] 孙鸿烈,郑度主编.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9] 孙鸿烈主编.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科学专著丛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0] 孙尚志主编.西藏自治区经济地理[M].新华出版社,1994.[31] 钱乐祥,许叔明,秦奋.流域空间经济分析与西部发展战略[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266~272.[32] 孙勇主编.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33]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编.西藏经济概况(1965~1985)[N].西藏自治区统计局,1985.[34] 张建平,张信宝.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坝周低山脆弱环境及其退化[J].[35]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36] 吴绍洪.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以柴达木盆地为例[J].地理研究,1998,17(4):367~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