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1, Vol. 20 ›› Issue (1): 1-9.doi: 10.11820/dlkxjz.2001.01.001
• 论文 • 下一篇
许炯心
收稿日期:
2001-02-01
修回日期:
2001-03-01
出版日期:
2001-01-24
发布日期:
2001-01-24
作者简介:
许炯心(1948-),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河流地貌研究工作,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207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1999043604)
XU Jiong xin
Received:
2001-02-01
Revised:
2001-03-01
Online:
2001-01-24
Published:
2001-01-24
摘要: 以近 50年来的观测资料和公元 1 1 94年以来苏北废黄河和现代黄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在宏观时间尺度上 (1 0 2 ~ 1 0 3年 )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废黄河口的延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1 94~ 1 578年为第一阶段,河口延伸速率较慢 ;1 579~ 1 855年为第二阶段,河口延伸速率大大加快。 1 855年以来现代黄河河口延伸速率的变化曲线可以分为 3个阶段,分别用 3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来拟合。 3条直线之间的两个转折点可以代表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的临界点。由此建立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延伸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中图分类号:
许炯心. 人类活动对公元1194年以来黄河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1): 1-9.
XU Jiong xin . The Yellow River Mouth Extension Since 1194 as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1, 20(1): 1-9.
[1] 庞家珍,司书亨.黄河河口演变[J].海洋与湖沼,1979,10(2):136~141.[2] 郭永盛.现代黄河三角洲变迁[J].海洋科学,1980(1):30~40.[3] 尹学良.黄河口的河床演变[J].泥沙研究,1986(4):13~35.[4] 叶青超,陆中臣,杨毅芬等.黄河下游河流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0~51,155~170.[5] 叶青超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108~115.[6] 钱意颖,叶清超,周文浩.黄河干流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160~200.[7] 曾庆华,胡春洪等.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M].济南: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8]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9]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0] 尤联元.小浪底工程修建对黄河河口淤积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2):142~148.[11]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A].见:杨勤业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25~152.[12] 杜瑜.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研究[A].见:王守春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02~155. |
[1] | 王辉, 宋长春. 三江平原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872-882. |
[2] | 温小洁, 姚顺波, 赵敏娟. 基于降水条件的城镇化与植被覆盖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0): 1352-1361. |
[3] | 杨大文, 徐宗学, 李哲, 袁星, 王磊, 缪驰远, 田富强, 田立德, 龙笛, 汤秋鸿, 刘星才, 张学君. 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36-45. |
[4] | 王子玉, 许端阳, 杨华, 丁雪, 李达净. 1981-201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植被动态影响的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1025-1032. |
[5] | 刘晨光, 乔家君. 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及空间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1): 1329-1339. |
[6] | 张军以, 王腊春, 苏维词, 曾春芬. 岩溶地区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8): 1125-1135. |
[7] | 褚琳, 黄翀, 刘高焕, 刘庆生. 2000-2010年黄河源玛曲高寒湿地生态格局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3): 326-335. |
[8] | 王彦君, 王随继, 苏腾. 1955-2010年松花江流域不同区段径流量变化影响因素定量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65-75. |
[9] | 王喜, 秦耀辰, 鲁丰先, 张黛, 姜向亚. 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4): 505-513. |
[10] | 尹昌应, 石忆邵, 王贺封. 晚清以来上海市建成区边界扩张过程与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793-1803. |
[11] | 师长兴, 邵文伟, 范小黎, 周园园, 贺莉. 黄河内蒙古段洪峰特征及水沙关系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9): 1124-1132. |
[12] | 刘彩红, 杨延华, 王振宇. 黄河上游夏季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未来趋势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846-852. |
[13] | 李照国, 吕世华, 奥银焕, 王少影. 鄂陵湖湖滨地区夏季近地层微气象特征与碳通量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602-608. |
[14] | 黄翀, 刘高焕, 傅新, 李亚飞, 刘庆生, 王新功. 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湿地恢复遥感监测与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570-576. |
[15] | 王鹤饶, 郑新奇, 袁涛. DMSP/OLS数据应用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1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