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1999, Vol. 18 ›› Issue (3): 215-221.doi: 10.11820/dlkxjz.1999.03.004
卢金发
收稿日期:
1999-07-01
修回日期:
1999-08-01
出版日期:
1999-08-25
发布日期:
1999-08-25
作者简介:
卢金发(1944-),男,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流域侵蚀与产沙及其所引起的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研究与制图,主编大型专题图件一套,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合作主编专著4本。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LU Jin fa
Received:
1999-07-01
Revised:
1999-08-01
Online:
1999-08-25
Published:
1999-08-25
摘要: 中国南方典型研究区50 年代和80 年代土地退化的对比分析表明, 近几十年来, 不同人类活动地区土地退化变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土地退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既不是人口密度较小和经济较落后的基岩山区,也不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和土地开垦程度高的低丘岗地区, 而是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经济不够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
卢金发. 中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动态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3): 215-221.
LU Jin fa . Change of Land Degradation in South China and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9, 18(3): 215-221.
[1] | 王辉, 宋长春. 三江平原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872-882. |
[2] | 杨大文, 徐宗学, 李哲, 袁星, 王磊, 缪驰远, 田富强, 田立德, 龙笛, 汤秋鸿, 刘星才, 张学君. 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36-45. |
[3] | 王子玉, 许端阳, 杨华, 丁雪, 李达净. 1981-201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植被动态影响的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1025-1032. |
[4] | 张海燕, 樊江文, 邵全琴.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7): 840-853. |
[5] | 金远亮, 彭华, 闫罗彬, 项跃武, 王翔宇. 中国南方湿润区“荒漠化”问题讨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6): 772-780. |
[6] | 张军以, 王腊春, 苏维词, 曾春芬. 岩溶地区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8): 1125-1135. |
[7] | 姚永慧.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76-84. |
[8] | 王彦君, 王随继, 苏腾. 1955-2010年松花江流域不同区段径流量变化影响因素定量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65-75. |
[9] | 王鹤饶, 郑新奇, 袁涛. DMSP/OLS数据应用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11-18. |
[10] | 薛丽芳, 谭海樵. 沂河流域水文特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1): 1354-1360. |
[11] | 裴彬, 潘韬. 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模拟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60-1066. |
[12] | 杨格格,杨艳昭,封志明,张晶. 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吉泰盆地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83-488. |
[13] | 于海波1|莫多闻1|吴健生2. 深圳填海造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584-590. |
[14] | 李新艳1,2|王芳1|杨丽标1|晏维金1. 河流输送泥沙和颗粒态生源要素通量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558-566. |
[15] | 原志华, 延军平, 刘宇峰. 1950 年以来汾河水沙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57-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