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宇,吕一河,傅伯杰,刘国华. 137Cs示踪法土壤侵蚀量估算的本底值问题[J]. 地理研究, 2010, 29(7): 1171
-1181
. |
[2] |
潘云, 宫辉力, 朱琳, 李小娟, 赵文吉, 宫兆宁. 基于生态水文学的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以延庆盆地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8): 1412
-1420
. |
[3] |
尤联元. 分汊型河床的形成与演变——以长江中下游为例[J]. 地理研究, 1984, 3(4): 12
-24
. |
[4] |
魏忠义, 任鸿遵.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开采的水文效应[J]. 地理研究, 1985, 4(2): 65
-72
. |
[5] |
胡智超, 龙花楼.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8): 1028
-1036
. |
[6] |
陶伟, 刘锋, 刘家明. 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3): 279
-284
. |
[7] |
奚秀梅, 赵景波.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与气候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9): 1180
-1185
. |
[8] |
陈志清.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的水蚀荒漠化及其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2): 67
-72
. |
[9] |
苏飞, 马莉莎, 庞凌峰, 赵秀芳, 潘云新. 杭州市农民工生计脆弱性特征与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389
-399
. |
[10] |
杨青山, 楚洪建, 王大鹏.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分析[J]. 地理科学, 2009, 29(5): 673
-67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