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群落地方性重构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贵州雷公山32个村寨的定性比较分析
|
李雨凤, 杨洋, 殷红梅, 徐颖儿, 周星
|
Influence path of placeness reconstruction of mountainous ethnic tourism villages: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32 villages in Leigongshan, Guizhou Province
|
LI Yufeng, YANG Yang, YIN Hongmei, XU Ying'er, ZHOU Xing
|
|
表2 影响地方性的条件要素与变量
|
Tab.2 Factors that affect placeness and variables
|
|
条件 | 变量、测量与依据 | 参考文献 | 物质地理环境 | (1) 海拔高度 (2) 地面坡度 (3) 可达性 | [31-32] | 社会结构与功能 | (1) 当地主要族群人口占比 (2)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3) 产业结构高极化水平 (4) 产业发展突出地方特色程度 (5) 社区对民族村寨旅游中各主体现有权利与责任的认可度 (6) 政府政策和规划对村寨文化建设、商业发展的保障水平 (7) 业态(民宿、街区等)兼顾地方特色情况 | [33⇓-35,44]
| 居民情感、价值与行为 | (1) 居民旅游积极影响感知程度 (2) 居民地方依恋程度 (3) 居民从事旅游活动人数占比 | [30,45-46]
| 企业运营与生产 | (1) 企业中社区居民参与比重 (2) 企业返哺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3) 企业旅游产品凝聚地方特色的程度 | [27,39,47]
| 游客参与、体验与行为 | (1) 游客体验质量 (2) 游客意象感知 (3) 游客对于社区传统文化保护的态度与责任行为 (4) 游客对于社区旅游产品地方特色价值的责任态度 | [42-43,4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