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结构研究进展与网络化探索
王凯歌, 郑慧慧, 徐艳, 张凤荣

Research progres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tructure and networking exploration
WANG Kaige, ZHENG Huihui, XU Yan, ZHANG Fengrong
表1 社会—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类型概述
Tab.1 Overview of basic structural type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类型 特点 典型图式 应用领域
层次式
实现了对人地系统从空间层次的逐层剥离,较好地表现出各层次之间的连通性与尺度异质性,但对层次间的互馈作用阐述较粗略,没有划分具体要素
引自文献[56],2009年提出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多尺度景观规划、全球变化的尺度效应、碳排放的跨尺度效应[60-61]
综合交互式 结合层次性,易于分解指标,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框架基础;要素间关系过于复杂或简化,展示性强而说理性弱
引自文献[62],2009年提出
自然资源管理多部门联动、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66]
平衡式 阐明人地系统基本构架与均衡关系,同时融入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思想;人类与环境子系统内部的表述较为粗略,并没有将子系统细化到要素层面
引自文献[67],2011年提出
自然资源与服务(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服务等)供需平衡与界限分析、系统韧性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碳排放源汇分析[68-69]
协同式 其亮点在于将社会和生物物质模块之间的互馈作用与中间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但是系统要素划分层次不一致,适于描述但难于量化
引自文献[70],2011年提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生态足迹分析、系统变化驱动机制、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社会治理效应[71-72]
点轴网络式 清晰展示要素或不同主体间关联,易于分析要素间互馈过程与整体关系;需注重引入尺度效应,并实现定量化建模
引自文献[73],2017年提出
自然资源跨区域治理与协作、远程耦合机制与效应分析、供应链管理、系统韧性分析、碳排放多主体协同治理与跨区域合作[76-77]
开放空间式 统筹系统开放性和尺度差异性,提出从时间、空间、组织和表象维度研究人地系统耦合“魔方”;量化与建模难度大
引自文献[78],2019年提出
重要社会—生态过程(城镇化、气候变化、沙漠化等)的多维度分析框架构建与响应、国土空间规划、系统风险评价、碳排放的时滞效应与区域耦合效应[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