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慈(1991) | 中国 | 1951—1989年 | 160站月平均气温 | 大城市和次大城市39 a平均增暖约0.27 ℃和0.45 ℃,次小城市和小城市变暖约0.12 ℃和0.04 ℃ |
Portman(1993) | 华北地区 | 1954—1983年 | 60站气候要素和205站气温和降水数据集 | 21个城市站年平均气温城市化偏差为0.19 ℃/30 a,其中7个大城市站为0.26 ℃/30 a,14个小城市站为0.15 ℃/30 a |
Zhou等(2004) | 中国东南部 | 1979—1998年 | 671站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NCEP R-2再分析数据 | 年平均温度的城市化偏差为0.05 ℃/10 a |
初子莹等(2005) | 北京地区 | 1961—2000年 | 北京地区20站月平均温度 | 国家基本、基准站城市化偏差为0.16 ℃/10 a,城市化贡献率为71.0% |
张爱英等(2005) | 山东省 | 1963—2002年 | 山东省88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及一般站月平均气温 | 国家基本/基准站和城市站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7.2%和21.7% |
周雅清等(2005) | 华北地区 | 1961—2000年 | 华北地区282站月平均气温 | 国家基本、基准站相对城市化偏差为37.9% |
陈正洪等(2005) | 湖北省 | 1961—2000年 | 湖北省71站逐月地表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 年平均气温相对城市化偏差武汉为64.5%,全省城市代表站可达75.0%以上,全省基本和基准站可达60.0%以上 |
白虎志等(2006) | 甘肃省 | 1961—2002年 | 甘肃省38站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 | 基本/基准站和城市站年平均温度的城市化贡献率分别为18.5%、37.6% |
唐国利等(2008) | 西南地区 | 1961—2004年 | 西南地区322站月平均气温 | 相对城市化偏差大中城市站和国家站分别为57.6%和45.3%,小城市为19.9% |
张爱英等(2010) | 中国 | 1961—2004年 | 2300站均一化月平均气温 | 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年平均气温中相对城市化偏差为27.3% |
Yang等(2011) | 中国东部 | 1981—2007年 | 463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气温 | 中国东部相对城市化偏差为24.2% |
Ren等(2011) | 中国 | 1961—2004年 | 672国家基本/基准站均一化月气温 | 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温度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为0.06 ℃/10 a,城市化影响贡献率为23.0% |
Yang等(2013) | 安徽省 | 1970—2008年 | 安徽52站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 | 年平均、年最高、年最低气温的城市化贡献率分别为35.82%、14.29%和45.16% |
Wu等(2013) | 中国东部 | 1979—2008年 | 中国东部312站均一化日平均气温 | 长三角地区夏季相对城市化偏差为36.0%~68.0%,京津冀地区冬季相对城市化偏差为12.0%~24.0% |
He等(2013) | 河北省 | 1978—2008年 | 京津冀地区69站月平均气温 | 相对城市化偏差为44.1% |
Li等(2013) | 中国 | 1979—2010年 | 752站月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温 | 核心大城市和边缘型小城市的增暖速率分别为0.22 ℃/10 a和0.12 ℃/10 a |
Ren等(2015) | 中国 | 1961—2004年 | 825基本/基准站均一化月气温 | 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温度中的城市化影响为0.074 ℃/10 a,城市化贡献率为24.9% |
Wang等(2015) | 中国 | 1951—2010年 | 728基本/基准站均一化月气温 | 在站点水平上,强城市化站点和中度城市化影响站点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4%和21% |
Sun等(2016) | 中国 | 1961—2013年 | 2419站均一化月气温和CMIP56气候模式月平均气温 | 相对城市化偏差为33.3% |
Wang等(2017) | 中国东部 | 1980—2009年 | 753站均一化日气温和ERA-中期再分析数据 | 中国东部日平均及最低气温中相对城市化偏差分别为4.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