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record of core LG in Longgang, north Jiangsu plain, China
XIA Fei1, , ZHANG Yongzhan2,
1. School of Urba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3, China2.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ast and Island Develop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Origin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results, including field descriptions, photos, grain size, 14C dating, foraminifera, pollens and heavy minerals, of core LG sediments in Longgang, north Jiangsu plain of China, were acquired by predecessors in the 1980s. Based on studies on these data, plus referring to published results of adjacent area and new data in the study area, a reinterpretation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record of core LG w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Core LG with a length of 34.8 m preserve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volution since Marine Isotope Stage 4 (MIS 4); this study area has undergone a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e., river overbank, fluvial and lacustrine floodplain (the second stiff mud layer), intertidal and subtidal zone of relatively open tidal flat, subtidal zone of relatively open tidal flat, intertidal and lower part of supratidal zone of relatively open tidal flat, fluvial and lacustrine floodplain (the first stiff mud layer), coastal marsh in the supratidal zone, and chenier); the MIS 3 transgressive layer with tidal flat facies was well developed in this core; (2) The thickness of Holocene strata in the Longgang section of Xigang chenier is quite small and commonly less than 10 m; due to the fact that core LG has two stiff mud layers, the core should be located in paleointerfluves rather than in paleovalleys, and it is more logical that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irst stiff mud layer is regarded as the base of Holocene strata, furthermore, it is impossible that its Holocene strata reached 25 m in thickness which the original researchers argued; (3) Since all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AMS 14C dating results which are older than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have errors and uncertaint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and dating materials for mud and calcareous concretions are prone to be contaminated, the two 14C dating results in the second stiff mud layer of core LG are younger than the real age obviously and could not be adopted to interpret the strata age.
XIAFei, ZHANGYongzhan.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record of core LG in Longgang, north Jiangsu pla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2): 433-44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2015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期间,南京大学地理系朱大奎、柯贤坤、高抒、傅命佐和丁贤荣等在苏东滨海平原钻取并研究了5个深度30~40 m的晚第四纪沉积钻孔,分别为盐城龙冈孔、东台县城孔、东台新曹孔、东台蹲门口孔和如东长沙镇孔。其中,盐城龙冈孔(本文命名为LG孔)位于苏东滨海平原西缘的西冈贝壳沙堤上。柯贤坤对LG孔进行了岩芯拍照、沉积特征、粒度、14C测年、孢粉、有孔虫和重矿物等多项实验分析,并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与现代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相对比,探讨了该孔和其他4个钻孔所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和海岸线变迁等信息,总结出全新世江苏滨海平原环境变迁模式[10]。其研究认为,LG孔埋深约25 m的陆相硬黏土层是全新统底界,该孔揭示了江苏滨海平原全新世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先后经历了粉砂滩相、浅海相、粉砂滩相、草滩相、沼泽相和沿岸沙堤相等沉积环境,与现代江苏潮滩沉积特征相一致[10]。该孔孢粉记录了7 ka BP和5 ka BP的两次温暖湿润气候期,以及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其中,7 ka BP以大量枫香和青冈出现为特征,指示温度高于现今2℃~4℃并被命名为“枫香期”;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堆积,被认为与一次海退期间的古黄河南泛有关[10]。此外,全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早期,长江是江苏滨海平原发育的主要物质来源,长江物质可向北影响到盐城龙冈一带,成为西冈贝壳沙堤的主要物源;而全新世中后期,黄河物质的影响才逐渐明显和增强[10]。
图1 苏北中部平原地貌、海岸线变迁及钻孔剖面分布[35] 1. 废黄河滩地、决口扇、倾斜平原与三角洲;2. 苏东滨海低地;3. 沙坝或贝壳沙堤平原;4. 古澙湖平原;5. 曾受海水波及的湖沼平原;6. 冲积与湖沼平原;7. AD 1855年岸线;8. 明代岸线;9. 宋代岸线;10. 中全新世海侵可能范围;11. 中全新世海水可能波及范围;12. 主要剖面地点;I. 流均;II. 九龙口;III. 近湖;IV. 三岔口;V. 庆丰;VI. 西园;VII. 草堰口;W. 西冈,约6.5 ka BP-5.5 ka BP;C. 中冈,约4.7 ka BP-4.0 ka BP;E. 东冈,约3.8 ka BP-3.0 ka BP;N. 新冈,约公元14-15世纪。
Fig. 1 Landform, coastline changes and distribution of cores and section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Jiangsu plain[35]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Fig. 3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core LG, BY1 and YC01 in the north Jiangsu plain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层段2(5.0~7.0 m,滨海沼泽沉积):灰黑、灰色粉砂质黏土,块状淤泥质,有贝壳碎屑,向下由软变硬,见铁锈斑纹和铁锰结核,与下伏层段3以逐渐过渡接触。该层段2个样品中零星出现2~4枚有孔虫。孢粉分析显示为沼泽盐生、水生草甸植被,伴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可能气候较凉湿。阜宁西园—两合间、西冈贝壳沙堤西园剖面的同一层位下部(图1;采样标高约-4.5 m)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9900±135 a BP[7]。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潮上带的滨海沼泽沉积,可能会偶受海水影响,推测其形成年代约为12 ka BP-8 ka BP,该时段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和内陆架普遍发育滨海沼泽[39],海水尚未淹没此处。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Fig. 4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shallow sedimentary profil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Jiangsu plain[35]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The core-recorded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environment evolution, Jianggang, northern Jiangsu coast, south Yellow Sea, eastern China
. Nanj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2015.]
[ZhaoXitao, WangShaohong.Sea level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oast evolution of Holocene in China. In: Shi Yafeng. The Climates and Environments of Holocene Megathermal in China.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92: 111-120.]
[WangQiang, LvJinfu.Eustacy and coastal movement. In: Li Handing, Lv Jinfu, Wang Qiang, et al. Peat and Environment on Coastal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95: 109-128.]
Program of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s for Chinese muddy coasts and its tendency forecast: Comprehensive study report for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GuoRuixiang.Distribution of paleo-sand barriers and coastal evolution in the north Jiangsu coastal plai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Jiangsu Province. Selected Papers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Exploitation on Resources of Coastal Zones and Tidal Flats in Jiangsu Province: Series 4. Nan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Jiangsu Province, 1986: 275-286.]
[YangDayuan, WangHuihui, PanTao.Remote sensing study on marine and continental evolution since Holocene in the north Jiangsu area. In: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f Dynamic Changes of Water Area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8: 160-169.]
[SunShuncai.Quaternary deposits and changes of sea level in north Jiangsu plain. In: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Oceanography. Proceedings of Quaternary Coastline Symposium, China, 1982.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85: 157-161.]
[LinHemao, ZhuXionghua.Correlation of Quaternary marine transgressions in southern Huanghai (Yellow) Sea and in China coastal areas. In: Yang Zigeng, Lin Hemao. Quaternary Processes and Events in China Offshore and Onshore Areas.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89: 33-45.]
[LiXingguo, LiuGuanglian, XuGuoying, et al.Measurement report of 14C dating (PV) I. In: 14C Chronology Group,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Quaternary Glacier and Quaternary Geology, Series 4 (14C Special Issu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7: 16-38.]
[YanQinshang, XuShiyuan.Holocene Deposits and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on the Northern Plain of the Jiangsu Province, China.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3.]
Discrimination of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between the Changjiang and the Huanghe sedim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diment source in the Jiangsu coastal plain, China
Concentrations of 25 elements in the fine-grained fraction (<63 m) of bottom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and the Huanghe were determined to characterize 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each riverine origin. Most of the elements, except for alkali and alkaline earth elements (Na, Ca, Sr and Ba), are highly enriched in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Huanghe sediments. Differences in source rocks and weathering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drainage basins are th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those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ovenance index of cor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al plain, calculated with nine elements with distinct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river sediments, indicates that the Changjiang had prevailed in the coastal plain sedimentat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Holocene, while the Huanghe dominated over the area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However, neither of the signatures of the modern Changjiang- and Huanghe-derived sediments is remarkable in the present-day coastal plain.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Neolithic sites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an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its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2): 239-243.]
Archaeological records of the Neolithic settlements on the eastern China coast between 35°N and 30°N, an area covering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lains, reveal that Neolithic people mov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 onto the northern coast for fishing, hunting and dry-land agriculture ~ 700002yr ago. Marine transgression interrupted their activities on the low-lying (2-502m in elevation) coastal wetlands between 6000 and 500002yr ago, after which they reclaimed their land near the river mouths. Their migration routes on the southern Yangtze delta plain indicate another scenario: early Neolithic communities moved onto the plain for wet-rice cultivation. Despite relative sea-level rise from 7000 to 400002yr ago, a large number of settlement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lowlands between the eastern Chenier Ridges and the western Taihu Lake depression. The Chenier Ridges, with ~ 1.002m higher topography than the adjacent coastal area, played a role in sheltering the Neolithic people. Subsequently, settlements waned considerably, possibly due to further marine inundation combined with cold climate.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migration patterns of the Neolithic settlement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 gradually rising sea level between 7000 and 400002yr ago. 08 200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
GaoS.
Modeling the preservation potential of tidal flat sedimentary records, Jiangsu coast, eastern China
A forward modeling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simulate the preservation potential of tidal flat deposits. The preservation potential is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net deposition rate and a factor that represents the vertical flux of suspended load, or seabed lowering during erosion periods associated with bedload transport. 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a number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a tidal flat sediment system and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The former includes high water level, total sediment supply, the annual rate of the supply, the ratio of mud to bilk sediment in the supply, the bed slope of the tidal flat profile, as well as the slope of the stratigraphic boundary; the latter includes spring-neap cycles of tidal water level changes, boundary layer processes, resuspension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bedload transport due to tidal currents, and bed elevatio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ediment movement. Using this model,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for a tidal flat system on the Jiangsu coast, eastern China, with the input data being derived from literature and from a series of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along an onshore ffshore trans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rvation potential is highest over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ter-tidal zone an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ub-tidal zone, and lowest near mean sea level and at low water on springs. The preservation potential tends to decreas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horeline. The bed slope, tidal current direction and resuspension intensity infl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preservation potential. An implication of these results is that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tidal flat record depends upon the location and depth within the deposit; thi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dimentary records.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model, on the hydrodynam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ly shallow water depths, sediment dynamic modeling of bed slope and profile shape, and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ides and waves for sediment transport on tidal flats.
[20]
Kang YY, XiaF, Ding XR, et al.
Coastal evolution of Yancheng, northern Jiangsu, China since the mid-Holocene based on the Landsat MSS imagery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 23(5): 915-931.
Since the 1970s, remote sensing images have provided new information for the delineation and analysis of coastline change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short timescale chang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andsat MSS imagery, focuses on the coastline evolution of Yancheng, northern Jiangsu, China since the mid-Holocene. A zebra stripe image, which could reveal the ancient coastal evolution of Yancheng, was extracted from a Landsat MSS image. Based on the extracted black-white stripes, 19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recovered and analyzed to recognize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ripes. It shows that most sand and silty sand samples appear on the white stripes, while silt and silty clay samples are on the black stripes. Sandy and muddy sediments present an alternating distribution pattern on the Yancheng coastal plain. A historical coastline map was drawn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paleo-coastal sand barriers and paleo-coastlines, and was superimposed on the zebra stripe image. The trend of the extracted zebra strip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coastlines, and it should be the symbol of the Yancheng coastline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ten sets of black-white stripes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we divided the progression of Yancheng coastal evolution into three stages (i.e., the early stable stage (6500 a BP-AD 1128), the rapid deposition stage (AD 1128-1855) and the adjustment stage (AD 1855-present)). Ten sets of black-white stripe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the coastline evolution on the Yancheng coastal plain.
[21]
SuM, YaoP, Wang ZB, et al.
Exploratory morph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ngsu coast, China, since 1855: Contributions of old Yellow River-derived sediment
...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 [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 [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1
1994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关于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环境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1
2002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关于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环境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1
2002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Holocene shelf-coastal sedimentary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jiang River: An overview
1
2013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5
1992
... 苏北中部平原地貌、海岸线变迁及钻孔剖面分布[35] ...
... Landform, coastline changes and distribution of cores and section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Jiangsu plain[35]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苏北中部平原浅层沉积剖面对比[35] ...
...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shallow sedimentary profil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Jiangsu plain[35] ...
5
1992
... 苏北中部平原地貌、海岸线变迁及钻孔剖面分布[35] ...
... Landform, coastline changes and distribution of cores and section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Jiangsu plain[35]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苏北中部平原浅层沉积剖面对比[35] ...
...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shallow sedimentary profil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Jiangsu plain[35]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层段7(25.0~30.8 m,第二硬黏土层):上段(约25.0~28.0 m)为青灰色粉砂质黏土,坚硬均匀,上部含小钙质结核(d=0.5~2.0 cm),下部钙质结核较大(d=5 cm),并见少量铁锰结核;下段(约28.0~30.8 m)为土褐色粉砂质黏土,质地坚硬均匀,含有钙质结核,其周围局部显白色和青灰色.顶部埋深25.3~25.8 m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23530±190 a BP和18960±820 a BP[36].与BY1孔[37,38]对比(图3),并综合岩芯描述可判断,该层段可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第二硬黏土层相对比,可能形成于末次冰期早期(MIS 4)的陆相环境,多为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而成.此层段的2个14C年龄应该明显偏年轻,不宜使用(详见4.1).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层段7(25.0~30.8 m,第二硬黏土层):上段(约25.0~28.0 m)为青灰色粉砂质黏土,坚硬均匀,上部含小钙质结核(d=0.5~2.0 cm),下部钙质结核较大(d=5 cm),并见少量铁锰结核;下段(约28.0~30.8 m)为土褐色粉砂质黏土,质地坚硬均匀,含有钙质结核,其周围局部显白色和青灰色.顶部埋深25.3~25.8 m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23530±190 a BP和18960±820 a BP[36].与BY1孔[37,38]对比(图3),并综合岩芯描述可判断,该层段可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第二硬黏土层相对比,可能形成于末次冰期早期(MIS 4)的陆相环境,多为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而成.此层段的2个14C年龄应该明显偏年轻,不宜使用(详见4.1). ...
... 层段7(25.0~30.8 m,第二硬黏土层):上段(约25.0~28.0 m)为青灰色粉砂质黏土,坚硬均匀,上部含小钙质结核(d=0.5~2.0 cm),下部钙质结核较大(d=5 cm),并见少量铁锰结核;下段(约28.0~30.8 m)为土褐色粉砂质黏土,质地坚硬均匀,含有钙质结核,其周围局部显白色和青灰色.顶部埋深25.3~25.8 m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23530±190 a BP和18960±820 a BP[36].与BY1孔[37,38]对比(图3),并综合岩芯描述可判断,该层段可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第二硬黏土层相对比,可能形成于末次冰期早期(MIS 4)的陆相环境,多为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而成.此层段的2个14C年龄应该明显偏年轻,不宜使用(详见4.1).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 层段7(25.0~30.8 m,第二硬黏土层):上段(约25.0~28.0 m)为青灰色粉砂质黏土,坚硬均匀,上部含小钙质结核(d=0.5~2.0 cm),下部钙质结核较大(d=5 cm),并见少量铁锰结核;下段(约28.0~30.8 m)为土褐色粉砂质黏土,质地坚硬均匀,含有钙质结核,其周围局部显白色和青灰色.顶部埋深25.3~25.8 m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23530±190 a BP和18960±820 a BP[36].与BY1孔[37,38]对比(图3),并综合岩芯描述可判断,该层段可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第二硬黏土层相对比,可能形成于末次冰期早期(MIS 4)的陆相环境,多为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而成.此层段的2个14C年龄应该明显偏年轻,不宜使用(详见4.1).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1
1995
... 层段2(5.0~7.0 m,滨海沼泽沉积):灰黑、灰色粉砂质黏土,块状淤泥质,有贝壳碎屑,向下由软变硬,见铁锈斑纹和铁锰结核,与下伏层段3以逐渐过渡接触.该层段2个样品中零星出现2~4枚有孔虫.孢粉分析显示为沼泽盐生、水生草甸植被,伴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可能气候较凉湿.阜宁西园—两合间、西冈贝壳沙堤西园剖面的同一层位下部(图1;采样标高约-4.5 m)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9900±135 a BP[7].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潮上带的滨海沼泽沉积,可能会偶受海水影响,推测其形成年代约为12 ka BP-8 ka BP,该时段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和内陆架普遍发育滨海沼泽[39],海水尚未淹没此处. ...
1
1995
... 层段2(5.0~7.0 m,滨海沼泽沉积):灰黑、灰色粉砂质黏土,块状淤泥质,有贝壳碎屑,向下由软变硬,见铁锈斑纹和铁锰结核,与下伏层段3以逐渐过渡接触.该层段2个样品中零星出现2~4枚有孔虫.孢粉分析显示为沼泽盐生、水生草甸植被,伴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可能气候较凉湿.阜宁西园—两合间、西冈贝壳沙堤西园剖面的同一层位下部(图1;采样标高约-4.5 m)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9900±135 a BP[7].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潮上带的滨海沼泽沉积,可能会偶受海水影响,推测其形成年代约为12 ka BP-8 ka BP,该时段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和内陆架普遍发育滨海沼泽[39],海水尚未淹没此处. ...
2
1999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2
1999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渤海庙岛黄土中微体化石再研究
2
1996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渤海庙岛黄土中微体化石再研究
2
1996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
1
1987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海侵问题
0
1987
关于苏北中部平原海岸古砂堤形成年代的认识
2
1982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关于苏北中部平原海岸古砂堤形成年代的认识
2
1982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海侵问题
0
1987
宁绍平原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1
2013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砂堤
5
1983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砂堤
5
1983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宁绍平原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1
2013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江浙沿海平原及相邻陆架区一万八千年以来的海面变化
1
1981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江浙沿海平原及相邻陆架区一万八千年以来的海面变化
1
1981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全新世地层
0
1984
5
1986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5
1986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全新世地层
0
1984
1
1985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1
1988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1
1988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1
1985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1
1991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Cheniers on the east coastal plain of China
5
1989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江苏阜宁西园全新世风暴沉积与海岸沙丘的发现及其意义
5
1992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 层段2(5.0~7.0 m,滨海沼泽沉积):灰黑、灰色粉砂质黏土,块状淤泥质,有贝壳碎屑,向下由软变硬,见铁锈斑纹和铁锰结核,与下伏层段3以逐渐过渡接触.该层段2个样品中零星出现2~4枚有孔虫.孢粉分析显示为沼泽盐生、水生草甸植被,伴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可能气候较凉湿.阜宁西园—两合间、西冈贝壳沙堤西园剖面的同一层位下部(图1;采样标高约-4.5 m)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9900±135 a BP[7].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潮上带的滨海沼泽沉积,可能会偶受海水影响,推测其形成年代约为12 ka BP-8 ka BP,该时段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和内陆架普遍发育滨海沼泽[39],海水尚未淹没此处. ...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1
1991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
1
2012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江苏阜宁西园全新世风暴沉积与海岸沙丘的发现及其意义
5
1992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层段1(0.0~5.0 m,海岸沙堤沉积):灰褐、灰黄色中砂、细砂,松散、层理构造不明显,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底部多小贝壳碎片或碎屑,并可见灰色粉砂,与下伏层段2之间为一明显侵蚀不整合面(层段2顶部埋深5.0~5.5 m处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4750±200 a BP[36]);中部出现一重矿物富集带,中上部未见有孔虫,下部含有一定数量(93枚)滨岸底栖有孔虫,但分异度值低.孢粉分析显示为滨海盐生、水生草甸,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指示气候温暖湿润.LG孔取钻于西冈贝壳沙堤上,据该沙堤中贝壳14C测年结果[3,4,7]可知,西冈贝壳沙堤形成于约7.0 ka BP-5.5 ka BP,至迟5 ka BP完全形成,故该层段为约5 ka BP前已完全形成的海岸沙堤沉积(14C测年结果系指示贝壳生长的年代,故普遍老于其被搬运建造贝壳沙堤的年代;层段2测年结果偏年轻),沙堤中贝壳含量较少,以中砂、细砂为主,应是由沿岸水下沙坝发育而来. ...
... 层段2(5.0~7.0 m,滨海沼泽沉积):灰黑、灰色粉砂质黏土,块状淤泥质,有贝壳碎屑,向下由软变硬,见铁锈斑纹和铁锰结核,与下伏层段3以逐渐过渡接触.该层段2个样品中零星出现2~4枚有孔虫.孢粉分析显示为沼泽盐生、水生草甸植被,伴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可能气候较凉湿.阜宁西园—两合间、西冈贝壳沙堤西园剖面的同一层位下部(图1;采样标高约-4.5 m)淤泥质黏土的14C测年结果为9900±135 a BP[7].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潮上带的滨海沼泽沉积,可能会偶受海水影响,推测其形成年代约为12 ka BP-8 ka BP,该时段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和内陆架普遍发育滨海沼泽[39],海水尚未淹没此处. ...
苏北滨海平原沉积特征探讨
2
1995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
1
2012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中国及邻区利用孢粉进行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回顾与数据集成
1
2016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苏北滨海平原沉积特征探讨
2
1995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苏北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成陆过程
2
1984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中国及邻区利用孢粉进行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回顾与数据集成
1
2016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2
2004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53,54]. ...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2
2004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53,54]. ...
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研究述评
1
2015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苏北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成陆过程
2
1984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江苏滨海平原全新世环境变迁
13
1985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期间,南京大学地理系朱大奎、柯贤坤、高抒、傅命佐和丁贤荣等在苏东滨海平原钻取并研究了5个深度30~40 m的晚第四纪沉积钻孔,分别为盐城龙冈孔、东台县城孔、东台新曹孔、东台蹲门口孔和如东长沙镇孔.其中,盐城龙冈孔(本文命名为LG孔)位于苏东滨海平原西缘的西冈贝壳沙堤上.柯贤坤对LG孔进行了岩芯拍照、沉积特征、粒度、14C测年、孢粉、有孔虫和重矿物等多项实验分析,并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与现代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相对比,探讨了该孔和其他4个钻孔所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和海岸线变迁等信息,总结出全新世江苏滨海平原环境变迁模式[10].其研究认为,LG孔埋深约25 m的陆相硬黏土层是全新统底界,该孔揭示了江苏滨海平原全新世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先后经历了粉砂滩相、浅海相、粉砂滩相、草滩相、沼泽相和沿岸沙堤相等沉积环境,与现代江苏潮滩沉积特征相一致[10].该孔孢粉记录了7 ka BP和5 ka BP的两次温暖湿润气候期,以及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其中,7 ka BP以大量枫香和青冈出现为特征,指示温度高于现今2℃~4℃并被命名为“枫香期”;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堆积,被认为与一次海退期间的古黄河南泛有关[10].此外,全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早期,长江是江苏滨海平原发育的主要物质来源,长江物质可向北影响到盐城龙冈一带,成为西冈贝壳沙堤的主要物源;而全新世中后期,黄河物质的影响才逐渐明显和增强[10]. ...
... [10].该孔孢粉记录了7 ka BP和5 ka BP的两次温暖湿润气候期,以及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其中,7 ka BP以大量枫香和青冈出现为特征,指示温度高于现今2℃~4℃并被命名为“枫香期”;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堆积,被认为与一次海退期间的古黄河南泛有关[10].此外,全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早期,长江是江苏滨海平原发育的主要物质来源,长江物质可向北影响到盐城龙冈一带,成为西冈贝壳沙堤的主要物源;而全新世中后期,黄河物质的影响才逐渐明显和增强[10]. ...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研究述评
1
2015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1
1989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江苏滨海平原全新世环境变迁
13
1985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期间,南京大学地理系朱大奎、柯贤坤、高抒、傅命佐和丁贤荣等在苏东滨海平原钻取并研究了5个深度30~40 m的晚第四纪沉积钻孔,分别为盐城龙冈孔、东台县城孔、东台新曹孔、东台蹲门口孔和如东长沙镇孔.其中,盐城龙冈孔(本文命名为LG孔)位于苏东滨海平原西缘的西冈贝壳沙堤上.柯贤坤对LG孔进行了岩芯拍照、沉积特征、粒度、14C测年、孢粉、有孔虫和重矿物等多项实验分析,并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与现代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相对比,探讨了该孔和其他4个钻孔所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和海岸线变迁等信息,总结出全新世江苏滨海平原环境变迁模式[10].其研究认为,LG孔埋深约25 m的陆相硬黏土层是全新统底界,该孔揭示了江苏滨海平原全新世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先后经历了粉砂滩相、浅海相、粉砂滩相、草滩相、沼泽相和沿岸沙堤相等沉积环境,与现代江苏潮滩沉积特征相一致[10].该孔孢粉记录了7 ka BP和5 ka BP的两次温暖湿润气候期,以及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其中,7 ka BP以大量枫香和青冈出现为特征,指示温度高于现今2℃~4℃并被命名为“枫香期”;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堆积,被认为与一次海退期间的古黄河南泛有关[10].此外,全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早期,长江是江苏滨海平原发育的主要物质来源,长江物质可向北影响到盐城龙冈一带,成为西冈贝壳沙堤的主要物源;而全新世中后期,黄河物质的影响才逐渐明显和增强[10]. ...
... [10].该孔孢粉记录了7 ka BP和5 ka BP的两次温暖湿润气候期,以及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其中,7 ka BP以大量枫香和青冈出现为特征,指示温度高于现今2℃~4℃并被命名为“枫香期”;6.5 ka BP-5.7 ka BP的干冷气候恶劣期堆积,被认为与一次海退期间的古黄河南泛有关[10].此外,全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早期,长江是江苏滨海平原发育的主要物质来源,长江物质可向北影响到盐城龙冈一带,成为西冈贝壳沙堤的主要物源;而全新世中后期,黄河物质的影响才逐渐明显和增强[10]. ...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苏北中部沿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变
4
1988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1
1989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1
1987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苏北中部沿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变
4
1988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2014年3月,南京大学高抒教授课题组在与LG孔邻近的地点钻取了一个新钻孔:YC01孔,该孔亦位于龙冈果林场的西冈贝壳沙堤上(图1和图3),孔口高程8.49 m(WGS 84坐标系,本文未予采纳),进尺33.11 m,全孔取芯率达93.48%[31].该孔虽缺少详细的岩芯描述记录和沉积环境识别,但课题组成员杨阳等完成了粒度、磁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和14C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工作.该孔已获取4个14C测年数据(由美国Beta实验室测定),其中埋深11.05 m、15.13 m和19.82 m处有机质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2950±50 a BP、16110±50 a BP和27930±130 a BP,埋深28.61 m处贝壳的14C测年结果为40240±420 a BP[31].杨阳利用上述14C测年数据进行日历年校正后,内插数据来构建年代框架,同时结合岩芯的粒度、磁学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将YC01孔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沉积单元:DU1、DU2和DU3,其中DU1和DU2所代表的全新统厚度仅7 m,并且该孔底部年代极可能超过50 ka BP[31].龙冈的水文地质钻孔QY20孔(图1)亦揭示了全新统厚度不足9 m[11].因此,这些研究表明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6,10]. ...
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
1
1990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
1
1990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苏北史前遗址的分布与海岸线变迁
2
1990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1
1987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9
1993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14]. ...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9
1993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顾家裕等20世纪80年代的野外调查已发现该区分布有4条贝壳沙堤,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冈、中冈、东冈和新冈[3](图1).西冈是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老的贝壳沙堤,也是苏东滨海平原的西界.西冈北起阜宁县羊寨,经喻口、两合、龙冈、大冈一线断续出露,在北部两合地区宽度可达400~500 m,厚度7 m以上[14].研究显示,上述贝壳沙堤物质组成以黄褐色中、细砂为主,含砂量为85%~90%,其次为贝壳及其碎片,含量10%~15%[2,3,4];它们在成因上并不相同,其中西冈是由岸外水下沙坝发育而来,上部由风成沙丘构成,与西侧里下河潟湖区构成全新世中、晚期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而其他贝壳沙堤则为潮滩基底上形成的特殊滩脊[3,7,8];它们是全新世古海岸遗迹,反映了海岸变迁过程,分别代表了6.5 ka BP-5.5 ka BP、4.7 ka BP-4.0 ka BP、3.8 ka BP-3.0 ka BP和公元14-15世纪的古海岸线位置[14]. ...
... [14]. ...
... 层段3(7.0~12.5 m,第一硬黏土层):黄褐、灰黄、灰褐色等杂色硬质的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顶部多潜穴并充填浅灰色淤泥,底部见水平纹层,常见铁锈斑纹、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d=3 cm),在埋深10 m左右层位较为集中.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为13920±385 a BP[36].该层段上部2个样品分别仅见1枚和未见有孔虫,中下部2个样品可见一定数量有孔虫,其中1个样品多达300枚.该层段孢粉极少或未见,可能反映恶劣气候环境.综合以上分析判断,该层段为第一硬黏土层,可能由河湖相沉积经长期暴露氧化、成壤和压实作用后形成;其中钙质结核14C测年结果、孢粉特征皆与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钻孔研究一致[14,40],所见有孔虫很可能由海退早期海面波动造成,或古风暴再搬运沉积[41];其形成年代从MIS 3末期、末次冰盛期(LGM)延续至末次冰消期气候大为转好、且受海侵影响发育滨岸沼泽之前(约12 ka BP),低海面时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壤和早期成岩作用.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 因此,基于以上全新世气候—海面变化与古黄河河道变迁等研究认识,将层段2和3解释为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气候恶劣、海面大幅下降时期,由古黄河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而堆积成的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目前尚缺乏依据.层段2应是全新世早期、海水尚未淹没此处而堆积形成的滨海沼泽沉积,而层段3是LGM期间形成的第一硬黏土层,其岩性岩相以及14C测年、有孔虫和孢粉特征都与LGM期间发育的硬黏土层相一致[14,40,41].至于层段7第二硬黏土层中的黏土质粉砂和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本文予以舍弃,理由是大量14C测年实践表明,对于老于LGM的14C测年结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就20世纪90年代之前普遍采用的大样、液体闪烁计数法的常规14C测年而言,据其测定的晚更新世第二海侵层(自上而下计数)底部年代表现为21 ka BP~>43 ka BP皆有[55];兴化市红星镇必存村Y-29孔(图1)埋深6.4 m、22.4 m、45.7 m和59 m处淤泥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3480±380 a BP、>40000 a BP、>40000 a BP 和29790±2100 a BP,其中老于LGM的数据存在年代倒置[56];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07SR01孔和Y1孔(图1)的小样、AMS 14C测年结果也存在类似问题[38],可见其中的复杂与难以解释等问题.因此,从层序逻辑来看,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层段7的这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判断地层年代,层段2的14C数据亦显略偏年轻. ...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成陆机制研究
1
2000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成陆机制研究
1
2000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Discrimination of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between the Changjiang and the Huanghe sedim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diment source in the Jiangsu coastal plain, China
1
2002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
2
2005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
2
2005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前人研究视LG孔埋深约25 m的第二硬黏土层顶板为全新统底界,并据此探讨该孔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迁信息[6,10].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层段7顶部的2个14C测年结果显示处在LGM,并将层段2(滨海沼泽沉积)和层段3(第一硬黏土层)解释为形成于全新世中期(6.5 ka BP-5.7 ka BP)的气候恶劣阶段,由古黄河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堆积而成,系一套半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而将产自埋深10.0~10.5 m处钙质结核的14C测年结果予以舍弃.然而,全新世海面变化最新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并未出现幅度达到2 m以上的海面下降[51],而且现有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研究亦显示,全新世中期尚无确切一致的、平均气温下降很多乃至到LGM程度的事件[52].在LG孔东北、西北方向约10 km的盐城人民公园(YRG)孔、新兴PY9孔和建湖庆丰剖面(图1),其中的全新世沉积物并未记录到类似于LG孔层段3的指示气候恶劣的极少见孢粉状况[11,14].至于全新世中期古黄河是否长期南徙泛滥苏北平原,就目前研究认识而言,亦缺乏考古、地貌与沉积等关键证据.一方面,西冈贝壳沙堤以西的淮北平原地区,自7 ka BP以来广泛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东部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淮安涟水县的青莲岗遗址(7.4 ka BP-6.4 ka BP);如果黄河在此期间存在长期南徙泛滥堆积,先民就不会选择在此长期定居生活,必然要出现文化间断[13,17,53].另一方面,大约7 ka BP至AD 1128年,苏北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西冈与东冈贝壳沙堤之间,海岸线并未出现大幅度前进的记录[9];苏北中部平原已做过详细研究的野外沉积剖面(以图4的7个剖面为代表,位置见图1)显示,此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都小于10 m,且未能识别出全新世中期堆积的厚层黄泛沉积物[35];现代苏北海岸带的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分析亦未揭示出此层黄河入海沉积体[53,54]. ...
Migration patterns of Neolithic settlements on the abandoned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deltas of China
1
2008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Modeling the preservation potential of tidal flat sedimentary records, Jiangsu coast, eastern China
3
2009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 对于苏北、长江三角洲、杭嘉湖等中国东部沿海平原,都有过晚更新世地层中可见两个硬黏土层报道,但有关它们的成因和时代归属尚存在争议[43].有的学者认为自上而下的第一硬黏土层形成于LGM[1,19,37,44-46],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第二硬黏土层形成于LGM,而第一硬黏土层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的一次海退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第4冷事件,约5.5 ka BP)有关,并且苏北平原的第一硬黏土层是由该海退期间黄河南徙泛滥堆积而 成[6,10,47-49],还有学者认为要因各地钻孔实际情况来判断第一和第二硬黏土层的年代归属[50]. ...
Coastal evolution of Yancheng, northern Jiangsu, China since the mid-Holocene based on the Landsat MSS imagery
1
2013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Exploratory morph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ngsu coast, China, since 1855: Contributions of old Yellow River-derived sediment
1
2017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南黄海滨岸一沉积岩芯磁性地层及气候地层的分析结果
2
1984
...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衡,其中苏东滨海平原区的研究程度应属最高.为更好服务于沿海资源开发与港口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该区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贝壳沙堤形成的年代、过程与机制及指示意义[2,3,4,5,6,7,8];全新世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成陆过程和机制[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演化[22,23,24,25,26,27,28,29,30,31]等方面.对于苏东滨海平原区西侧、较为集中发育的数条全新世贝壳沙堤,前人已对其形成发育过程、机制和年代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该区全新世地层、气候—海面变化也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7,11,14,32,33].相比之下,该区全新世之前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报道极少.由于露头剖面和钻孔的深度不大或研究目的所限,因此数量极少的成果报道仅涉及分析讨论末次冰盛期发育的硬黏土层、第四纪海侵层和年代框架等问题[14,24,25],对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缺少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且部分钻孔年代框架上近年来又出现不同的意见[19,34],因此有必要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地层层序的深度剖析,讨论分析其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这一工作将有益于深入对比苏北平原晚第四纪海侵层(尤其是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的海侵记录)、辨识晚第四纪多个硬黏土层及其年代和地貌指示、明确海陆交互作用区14C测年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