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7-01-8
修回日期: 2017-06-9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8-1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全峰(1987-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E-mail: lqfdy@163.com
展开
摘要
依据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内涵,尝试性地从显性形态视角构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识别框架,基于1990-2015年间6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定量刻画长江中游地区县域耕地利用形态时空特征,揭示不同时段耕地利用转型分异规律。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显性形态经历了剧烈而非均衡的转型过程,耕地转换减少8075 km2,且耕地转换量累积率在前20%的县域占总耕地转换量的66.9%;② 25年间数量形态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且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均衡度呈现“阶段下降,快速上升,平稳降低”的变化趋势;③ 耕地空间形态整体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分布特征,其中耕地转换量高值区主要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转型幅度高值区主要呈现“大聚集小分散”分布特征,转型速度高值区则主要呈现出“条带式”分布特征;④ 从地形起伏度上看,耕地利用转型整体呈现随地形起伏度上升而逐级降低的趋势,在1~2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耕地利用转型呈现无序状态,而在3~5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主要以低转型幅度和低转型速度为主。研究框架及结果对区域耕地利用转型识别和适度调整耕地利用和经营模式等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 use transition, quantity and spatial forms ar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s as well as research ba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structure. However, on different geographic locations, socio-economy, and institution, the degree and speed of cultivated land use reduction significantly differ. In this perspective, the single land use dynamic amplitude index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velocity model in order to fully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ed and regional imbalance. Within the means of the "3S", the spatial visualization is described by the quantity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What's more, the Lorenz index curve,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are quoted to describe the equilibrium degree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at county level. In addition,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n the natur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a county level terrain model is adopted to examine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and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topographic gradients. Therefor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are quantitatively used to interpret the data retrieved from the Landsat TM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from 1990 to 2015.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n unbalanced and drastic transition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decreased to 8075 km2. Meanwhile, the first 20% of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rea accounted for 66.9%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quantity of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first reduc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shows a trend of "decline, rapid increase, and steady reduction" in the study area.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spread outside from Wuhan, Changsha, Nanchang as the center, what's more, the high valu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The high value zone of transition presents a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rge aggregation and small dispersion, and the high value area of transformation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a "strip type". In terms of the topographic relief,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shows a tendency of gradual reduction with the rise of the terrain as a whole, and 1-2 level terrain fluctuation degrees of the county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are in disorder, but the 3-5 level terrain fluctuation degrees of the county are mainly in low transition amplitude and low transition speed.
Keywords: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域资源分配重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土地利用/覆盖尤其是耕地利用变化明显[1,2]。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由无序的建设用地扩张和不尽合理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农业土壤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大量流失等现象频出[3,4],农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农民老弱化、农村空心化等“乡村病”问题凸显[5]。如何有效破解农村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及现实难题,寻求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路径,已成为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国内外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6]、耕地集约利 用[7]、规模经营[8]、生产能力[9]、政策制度[10]和农户行为[11]等方面开展,而土地利用转型作为国家/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被提出,为耕地利用可持续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土地利用转型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过程,其中,土地利用形态又包括数量、空间结构等显性形态和质量、固有投入、产出能力等隐性形态[12]。在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作为主要用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频繁,其转型过程是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延伸方向。在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下,耕地利用转型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区域风俗文化、生态保护战略、区域发展政策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转型过程复杂多变[13-15]。可见,全面系统开展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可以准确认识特定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耕地数量、质量、权属等属性的动态演变过程,有效地掌握并揭示耕地属性演变过程的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制度管理等因素的差异规律。
目前,学者们从农用地整治、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用地变迁、资源消耗与能源供给、土地产权制度及公共利益等[16-18]不同角度对耕地利用转型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基于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19]、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等方面的系统总结,土地利用转型的基本理论与假说被提出[20],理论体系日趋完善[21,22]。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借助于“3S”技术、数理统计、空间计量等方法手段,土地利用转型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关系得到了全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规律、动力机制及其生态效应被有效揭示[23-25]。综合来看,前期成果系统地研究了土地利用转型基础内容和理论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仍需指出的是已有研究大多从区域土地利用整体层面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而针对耕地这一具体地类的转型研究还处于“描述—解释”的初期阶段,对相关转型特征刻画、规律揭示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已有研究成果对区域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导和参考价值受限。
鉴于此,在总结已有的土地利用转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耕地利用转型显性形态视角构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识别框架,系统刻画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尝试从耕地数量形态、空间形态以及不同地形起伏度的角度揭示县域间耕地利用转型分异规律,以期为区域耕地利用转型模式和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处于中国地形梯度中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形条件复杂,被大别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南岭、武夷山等山脉包围,中部存在罗霄山脉将江西和湖南分割,区域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但长江沿线也分布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区域总面积56.47万km2(图1)。长江中游地区四季分配均匀,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进了区域农业的稳定发展,使得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随着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长江中游地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由于区域土地利用发生复杂变化,有限的耕地资源被不断侵蚀,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剧烈。鉴于此,选取长江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开展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数量和空间形态是质量、结构等耕地利用形态的外在表征和研究基础。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研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耕地数量的增减变化会导致数量形态和空间形态的改变,而在不同自然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和体制政策驱动下,区域间耕地增减量的大小和速度快慢也存在差异,进而会导致区域间耕地利用转型的非均衡性。为了全面刻画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的耕地利用形态变化幅度、速度及区域不均衡度等特征,参考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等指标,构建耕地利用转型幅度和转型速度模型,定量刻画耕地数量和空间形态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3S”手段予以空间可视化。而通过引用区域经济统计学中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等指标,定量刻画区域间耕地利用转型均衡程度,以此深入揭示区域间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此外,为进一步探讨自然地理区位条件下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借用县域地形起伏度测算方法,分析不同等级地形起伏度下耕地数量和空间形态转型特征,尝试从自然地理学视角揭示区域耕地利用转型分异规律,为进一步探索耕地利用转型模式和驱动机理奠定重要基础。
2.3.1 耕地数量形态来源 耕地的来源及其流向是耕地利用转型的动力基础,通过分析耕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关系,可以明确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情况。在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率开展耕地转换规律的针对性研究[26],以消除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相互转换的影响。基本步骤:基于研究基期和末期的遥感解译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以转移矩阵为基础,测算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和净转换面积;在上述步骤的前提下,根据式(1)和式(2)计算不同时期耕地类型的“转换减少”或“转换获得”在净转换面积中所占百分比。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Ploss(i),j是转移矩阵中行i土地利用类型转为j土地利用类型在行i土地利用类型净减少中所占的比例,即转换贡献率;Pgain(i),j是转移矩阵中行i土地利用类型转为j土地利用类型在行i土地利用类型净增加中所占的比例;Pi,j和Pj,i是转移矩阵表中的单个数值;Pi.是行i土地利用类型期末面积;P.i是行i土地利用类型期初面积。Ploss(i),j和Pgain(i),j数值的“±”表意为耕地利用转型方向。
2.3.2 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幅度 转型幅度是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变化幅度的表征。结合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内涵,采用区域耕地面积在区域总面积的份额表示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21]。因此,耕地利用数量形态变化幅度(CLTA)可以认为是研究末期(Xb)和基期(Xa)耕地利用数量形态的相对变化值:
式中:Xa为基期区域耕地面积在区域总面积的份额;Xb为末期区域耕地面积在区域总面积的份额;Sa为基期耕地面积;Sb为末期耕地面积;S为区域总面积;Xa和Xb分别为研究基期和末期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CLTA为耕地数量形态转型幅度,其数值的“±”表意为耕地利用转型方向。
2.3.3 耕地利用显性转型速度 转型速度是表征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变化速度的指标。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中,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被广泛用来表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本文参考其原理,结合耕地利用转型内涵,构建耕地数量形态转型速度(CLTS)以刻画耕地利用显性转型速度:
式中:
2.3.4 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均衡度 转型均衡度是表征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变化在区域间均衡程度的指标。在耕地利用转型中,耕地面积的变化值为考虑区域面积、基期耕地数量等因素,可以视为绝对量,而转型幅度为耕地面积变化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可以视作相对变化量[27]。因此,采用区域经济学中的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从绝对意义层面刻画区域间耕地转换量的均衡度,而采用变异系数探究不同阶段耕地利用转型均衡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从相对意义层面刻画区域间耕地转换量的均衡度。
(1)绝对均衡系数。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Lorenz在研究国民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时利用频率累积数绘制成的曲线,其基本原理是指一定区域内,通过人口百分比(从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到最富有的人口)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构成一条曲线,并与该区域“人口—收入”的绝对平均线进行比较,越靠近绝对平均线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用以表示县域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绝对均衡曲线。基尼系数则根据洛伦兹曲线而提出表征该区域均衡性的定量化指标,用以表示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绝对均衡系数。本文借用洛伦兹曲线表达含义和基尼系数公式,将各研究单元的耕地转换量从小到大排列,横坐标为县域个数累计百分比,而纵坐标则表示耕地转换量累积百分比,以此分析绝对意义上的耕地利用转型均衡度。
(2)相对均衡系数。变异系数是衡量一组数据内各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指标,用以表征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相对均衡系数。若一组数据拥有较大的变异系数,则说明各观测值非均衡性较强。因此,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刻画研究单元间耕地利用转型均衡度变化情况。计算公式为:
式中:CV为相对均衡系数;SD为相对均衡系数的标准差;MN为相对均衡系数的平均值。
地形起伏度是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宏观指标,能够直观反映区域海拔高度和地表切割程度特征。受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长期性影响,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和空间形态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呈现不尽相同的分布特征。因此,提取县域地形起伏度,以刻画不同地形起伏度等级下耕地利用转型的分布规律与与差异。其基本原理是以某一县域内平均海拔高度和平均高差的数据为基础测算该县地形起伏程度,以海拔高程500 m视为一个基准山体高程,某县地形起伏度值为1的几倍表示该县地形起伏为几个基准山体的高度,小于1则表明低于一个基准山体的起伏。具体操作流程参见相关文献[28]。
式中:RDLS为县域地形起伏度;ALT为县域平均高程;RALT为县域平均高差;
本文将提取的地形起伏度分为五级:0~0.2(1级)、0.2~0.5(2级)、0.5~1(3级)、1~2(4级)、>2(5级),不同级别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而地形起伏度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县域地形起伏度以低值(<0.5)为主。且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等级地形起伏度呈现低值地形起伏度对应低值海拔与高平地比例的特征,反之亦然。
图2 长江中游地区县域地形起伏度示意图
Fig. 2 Relief amplitude terrain of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at county level
表1 地形起伏度主要参数统计
Tab. 1 Main parameters of RDLS
地形起伏度 | 区域总面积(km2) | 平均海拔(m) | 平地比例(%) |
---|---|---|---|
1级 | 88399 | 45.2 | 77.08 |
2级 | 86375 | 111 | 18.48 |
3级 | 165107 | 251 | 39.3 |
4级 | 171721 | 498 | 0.51 |
5级 | 53120 | 1058 | 0 |
本文使用的遥感影像数据为长江中游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6期Landsat TM影像及ASTER GDEM高程数据,空间分辨率均为30 m。根据研究区行政边界裁剪遥感影像图,运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进行信息提取,参照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本底动态遥感调查数据库的分类体系,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六类。计算得到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转移矩阵,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hm2)
Tab. 2 Change matrix of each compared land use type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in 1990-2015 (hm2)
1990年 | 2015年 | 1990年 总计 | |||||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城乡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地 | ||
耕地 | 16684142 | 299040 | 15916 | 323714 | 497741 | 6495 | 17827049 |
林地 | 168653 | 32286379 | 49310 | 67375 | 235771 | 2340 | 32809828 |
草地 | 23565 | 171941 | 1988094 | 13724 | 20004 | 648 | 2217976 |
水域 | 122039 | 18730 | 4936 | 2192797 | 29356 | 48018 | 2415875 |
城乡建设用地 | 17474 | 9420 | 785 | 6809 | 961477 | 473 | 996438 |
未利用地 | 3677 | 825 | 548 | 64797 | 1622 | 133479 | 204949 |
2015年总计 | 17019550 | 32786336 | 2059588 | 2669216 | 1745972 | 191454 | 56472115 |
期内转换量 | -807499 | -23493 | -158388 | 451240 | 749534 | -13495 | - |
3.1.1 耕地数量转换来源分析 1990-201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整体处于减少状态且转换较为剧烈(表3),其中,耕地净转换减少量为-8075 km2,减少幅度达-4.53%,而转换减少于城乡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转换获得于草地。从转换来源看,25年间转入耕地面积为3354 km2,增幅1.88%,主要来源于林地和水域;转出耕地面积为-11429 km2,减幅-6.41%,主要贡献于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频繁的耕地数量转换或许是由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农村居民点拆迁”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29-32]所导致。
表3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数量转换来源和转换变化率
Tab. 3 Conversions 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ype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from 1990 to 2015 and the percentages of the corresponding types in such loss or gain conversions
转换 类型 | 期内转换率(%) | 转换 类型Ⅰ | 贡献率(%) | 转换 类型Ⅱ | 贡献率(%) | 转换 类型Ⅲ | 贡献率(%) | 转换 类型Ⅳ | 贡献率(%) | 转换 类型Ⅴ | 贡献率(%) |
---|---|---|---|---|---|---|---|---|---|---|---|
耕地 转入 | 1.88 | 林地 | 50.28 | 草地 | 7.03 | 水域 | 36.39 | 城乡建设用地 | 5.21 | 未利 用地 | 1.10 |
耕地 转出 | -6.41 | 林地 | -26.16 | 草地 | -1.39 | 水域 | -28.32 | 城乡建设用地 | -43.55 | 未利 用地 | -0.57 |
耕地 净转换 | -4.53 | 林地 | -16.15 | 草地 | 0.95 | 水域 | -24.98 | 城乡建设用地 | -59.48 | 未利 用地 | -0.35 |
2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数量转换来源存在显著差异(图3),不同时段耕地净转换减少率为-1.33%~-0.22%。从转出情况看,不同时段耕地转出率为-7.38%~-3.54%,其中耕地贡献于林地和水域持续减少,而贡献于城乡建设用地持续上升,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1990年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且状态趋于稳定,而自2000年以来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发生剧烈且程度逐渐加深。从转入情况看,不同时段耕地转入率为2.74%~6.16%,其中2005-2010年耕地转入率最低;而不同时段耕地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获得情况差异明显,其中耕地1995-2000年转换获得于城乡建设用地,2000-2010年间转换获得于林地。
图3 长江中游地区不同时段耕地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
Fig. 3 Conversions sources and conversion rate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in different periods
3.1.2 转型幅度与转型速度分析 1990-201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形态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转型幅度为-1.41%,转型速度为-0.84%(图4),其中在1995-2000年达到最小,而在2005-2010年达到最大。波动的耕地数量形态转型或许与《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升级、产业转型以及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不同时期的国家/区域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及制度政策有关。
图4 长江中游地区不同时段耕地利用转型特征
Fig. 4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3.1.3 转型均衡度分析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数量形态变化的非均衡程度较高,其中绝对均衡系数为0.60,耕地转换量累积率排名在前20%的县域占总耕地转换量为66.9%(图5)。从不同时序上看,变异系数呈现“阶段下降,快速上升,平稳降低”的变化趋势(图6),其中1995-2000年县域间不均衡度最低,其相对均衡系数为1.38;2000-2005年县域间不均衡度最高,相对均衡系数为2.59;而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间耕地利用转型不均衡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3.2.1 耕地转换量的空间分布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转换量的空间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图7),其中耕地转换量小于-50 km2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武汉—鄂州—黄冈、天门—潜江—仙桃、长沙和南昌等长江中游平原区;而耕地转换量大于0的县域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赣州、恩施等地处偏远、社会经济发展有待改善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岳阳耕地增加或许与近年来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而采取围湖造田行为[33]密切相关。
图7 长江中游地区县域耕地转换量空间分布
Fig. 7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ation quantity at county level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3.2.2 转型幅度空间分布 1990-201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数量形态转型幅度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图8),其中转型幅度高值区在全域呈现“大聚集小分散”式分布格局,主要集聚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区,分散于襄阳、南昌、永州的部分县域;而转型幅度低值区在全域均匀分布,其中转型幅度在-2%~0间的县域共计185个。从分布情况看,耕地数量形态转型幅度高值区集中在主要城市辖区及周边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利用转型幅度大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图8 县域耕地数量形态转型幅度空间分布
Fig. 8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transition degree at county level
3.2.3 转型速度空间分布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数量形态转型速度整体呈现“多重金字塔”分布格局(图9):其中转型速度值小于-0.06%的县域呈现“点状”分布,分布在武汉、长沙、南昌等主要市辖区;而转型速度介于-0.03%~-0.01%间的县域呈现“条带式”分布,主要分布在十堰—武汉、宜昌—武汉、武汉—长沙、长沙—南昌—九江等部分县域;转型速度在-0.01%~0间的县域则均匀覆盖全域。结合长江中游地区交通分布可知,拥有较快转型速度的县域呈现沿区域内主要公路和铁路分布的特点,并呈现大体呈“两横三纵”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此同时,交通枢纽所在地县域的耕地数量形态转型速度要快于其他县域。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数量形态变化的快慢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区位条件的密切联系。
结合长江中游地区地形起伏度测算与统计的结果发现: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的耕地数量形态变化表现在随地形起伏度上升,耕地净转换量和转型幅度逐级递减,而转型速度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图10)。在1级~5级地形起伏度上,耕地净转换减少量占耕地总转换量的比例分别为:50.15%、20.13%、16.41%、10.22%和3.09%;耕地转型幅度依次为:-7.06%、-3.01%、-1.12%、-0.54%和-0.51%;转速速度的值分别为-0.04%、-0.02%、-0.008%、-0.006%和-0.01%。由上可知,耕地利用转型主要发生在1级和2级地形起伏度上,在5级地形起伏度上转型幅度虽然最小,但转型速度变快。
图10 不同地形起伏度下耕地数量形态转型特征
Fig. 10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n relief degree
2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县域空间分布在不同地形起伏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图11)。其中,在1~2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耕地利用转型整体呈现无序状态,转型幅度及速度值从高到低均有县域分布,而3~5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主要以低转型幅度和低转型速度为主,转型幅度和转型速度范围分别在-0.01%~0和-2%~0之间。与此同时,发生负向耕地利用转型的县域数量在1~4级上分布较为平均,且平均值为70个,而在5级地形起伏度上分布14个;与此同时,发生正向耕地利用转型的县域单元数量较少,在1级、3级、4级、5级地形起伏度上分别分布5个、8个、14个和3个。
图11 不同地形起伏度下县域耕地利用转型数量
Fig. 11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n relief degree at county level
基于长江中游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6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GIS等技术分析手段,分析并揭示了1990-201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县域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及分异规律。
研究发现:① 1990-201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的耕地利用显性形态经历了剧烈而非均衡的转型过程,其中耕地净转换减少量为-8075 km2,转型幅度为-1.41%,转型速度为-0.84%,绝对均衡系数为0.6,耕地转换量累积率在前20%的县域单元占总耕地转换量的66.9%。② 耕地数量形态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而耕地利用转型均衡度呈现“阶段下降,快速上升,平稳降低”的变化趋势,但县域耕地形态间的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③ 耕地空间形态呈现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并向外扩散的分布特征。耕地转换量高值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平原区。转型幅度高值区呈现“大聚集小分散”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重要城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而转型速度高值区呈现“条带式”空间分布,重点分布在区域内主要公路和铁路等沿线县域。④ 2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县域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布具体表现出随地形起伏度上升,耕地净转换量和转型幅度逐级递减,而转型速度出现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在1级~2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耕地利用转型呈现无序状态,转型幅度及速度值从高到低均有县域分布;而3级~5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主要以低转型幅度和低转型速度为主,转型幅度和转型速度范围分别为-0.01%~0和-2%~0。
长江中游地区近25年来耕地利用转型剧烈,县域耕地转换数量呈减少趋势,主要转换减少于城乡建设用地和林地,这一结论与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数探讨生态保护和城乡发展转型的研究结论一致[5-6,25,29];且不同地形起伏度上耕地利用转型差异显著,表现为平原地区县域耕地利用转型程度和速度不均衡较强而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则以低幅度和慢速度为主的特征。结合研究内容发现,不同地理区位条件下耕地利用转型差异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34],即某县域耕地利用转型与其周边县域有相似性和连通性,且存在空间的非均匀性和非静态性,会呈现出“点状式”“条带式”和“梯形体式”的空间分布格局。已有研究表明,地形起伏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35],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耕地利用转型过程,这正与本文研究的重要城市及其周边耕地利用转型程度较高相吻合,因此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度大小和速度快慢很可能与不同时期的国家/区域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区位便捷条件等紧密相关[7]。
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尝试性地从耕地利用显性形态视角构建了耕地利用转型特征识别框架来刻画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来源、幅度、速度和均衡度进行系统地分析发现,基于县域尺度的耕地利用形态在不同时段上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差异,且耕地利用转型程度和速度在区域间也有较大不同。基于耕地利用转型特征识别框架所得结论与长江中游地区近25年耕地利用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这一框架能够有效地刻画不同时段县域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对区域耕地数量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塑造作用是显著的,可以为区域耕地利用转型和适时调整耕地利用和经营模式,提供一个整体和局部融合、数量和空间解析清楚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整合框架。
区域耕地利用转型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耕地利用形态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过程,其转型程度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农业基础设施配置和区位交通便捷条件等影响而产生不同。耕地利用转型作为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本文仅从显性形态视角分析了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虽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特征识别框架有效地揭示了不同时段的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规律,由于当前县域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未能将隐性形态纳入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及其分异规律进行全面细致地刻画。而需指出的是显性形态研究恰恰是隐性研究的重要前提。因此,基于本文的有益成果及发展规律,可适当缩小研究范围,开展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研究,以期加快区域耕地利用科学合理转型发展,以更加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利用耕地资源。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8] |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空间指向性的地理要素识别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0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指向性机理,将丰富乡村地理学及村庄规划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集成格网统计、地理探测器和Logistic回归等研究方法,定量识别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地域格局及空间指向性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 农村聚落密度和分散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传统农区乡村聚落密度较高。② 黄淮海、鲁南等传统农区,大多农民处于“城乡双漂”的生计状态,助推农村聚落用地持续扩张,在5 km×5 km网格单元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多数超过3 km<sup>2</sup>。③ 中心地城市的持续外扩,外围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随之转变消失。④ 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交通指向、中心地指向、耕地资源禀赋指向、环境宜居地域指向等指向性特征。</p>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change and spatial directivity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grid in the Bohai Rim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0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指向性机理,将丰富乡村地理学及村庄规划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集成格网统计、地理探测器和Logistic回归等研究方法,定量识别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地域格局及空间指向性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 农村聚落密度和分散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传统农区乡村聚落密度较高。② 黄淮海、鲁南等传统农区,大多农民处于“城乡双漂”的生计状态,助推农村聚落用地持续扩张,在5 km×5 km网格单元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多数超过3 km<sup>2</sup>。③ 中心地城市的持续外扩,外围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随之转变消失。④ 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交通指向、中心地指向、耕地资源禀赋指向、环境宜居地域指向等指向性特征。</p>
|
[19] |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dynamic mechanism: The case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https://doi.org/10.1007/s11442-016-1283-2 URL [本文引用: 1] |
[20] |
体现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理念 .Embody the important idea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 |
[21] |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6.10.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由IGBP和IHDP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研究计划(GLP)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理论化,在学科综合与集成基础上提出的假设对土地变化科学显得尤为重要。土地利用转型研究需要寻求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对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历史背景进行整合。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农村建房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在了解中国农村建房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趋势的理论假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在增加的建设用地总量中所占比例将由高逐渐降低,直到这一比例趋向于一个固定值。最后运用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结果验证了该理论假设。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Theory and Verification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6.10.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由IGBP和IHDP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研究计划(GLP)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理论化,在学科综合与集成基础上提出的假设对土地变化科学显得尤为重要。土地利用转型研究需要寻求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对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历史背景进行整合。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农村建房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在了解中国农村建房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趋势的理论假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在增加的建设用地总量中所占比例将由高逐渐降低,直到这一比例趋向于一个固定值。最后运用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结果验证了该理论假设。
|
[22] |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 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2.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Reg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is the overall pattern of actual land cover in a region at a given time,comprising the main types of land use.It can be represented either(a)spatially,by a map of a region divided into cropland,pasture land,forestland,urban-industrial land and wasteland,etc.,or(b)non-spatially by the shares of regional territory under each land use type.Furthermore,it can chang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socio-eco nomic development phase that the region is in.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reg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over time,and it usually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TYR),with obvious grads both in the change of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 the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was taken as study area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land use changes and pattern,five regional type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TYR are classified.Land use changes in several years or decades are mainly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restricted by physical factors,and they can be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built-up land,which are tightly interrelated with human productive activities.The changes of farmland and settlements in TYR are examined.Analysis of concerned data showed that the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 in TYR could reflect its 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Regional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t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using of every region,should undergo some stages:the ratio of rural housing to increased settlements decreases gradu-ally,and the end of the transition corresponds to a new equilibrium between rural hous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activities.The study of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 of every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land use changes in TYR showed that,every region was in different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 phase respectively,and they corresponded to their respectiv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alysis on 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in 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2.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Reg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is the overall pattern of actual land cover in a region at a given time,comprising the main types of land use.It can be represented either(a)spatially,by a map of a region divided into cropland,pasture land,forestland,urban-industrial land and wasteland,etc.,or(b)non-spatially by the shares of regional territory under each land use type.Furthermore,it can chang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socio-eco nomic development phase that the region is in.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reg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over time,and it usually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TYR),with obvious grads both in the change of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 the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was taken as study area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land use changes and pattern,five regional type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TYR are classified.Land use changes in several years or decades are mainly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restricted by physical factors,and they can be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built-up land,which are tightly interrelated with human productive activities.The changes of farmland and settlements in TYR are examined.Analysis of concerned data showed that the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 in TYR could reflect its 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Regional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t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using of every region,should undergo some stages:the ratio of rural housing to increased settlements decreases gradu-ally,and the end of the transition corresponds to a new equilibrium between rural hous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activities.The study of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 of every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land use changes in TYR showed that,every region was in different rural housing transition phase respectively,and they corresponded to their respectiv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
[23] |
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总体上处于“描述—解释”阶段,高度集中在森林转型研究领域及空间形态研究路径。学术界亟须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向科学调控阶段发展。对此,本文尝试提出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以期带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领域向半人工半自然复合土地系统乃至人工土地系统拓展、研究路径向非空间形态延伸。耕地转型诊断可以从空间形态转型与功能形态转型两条路径开展。其中,前一路径关注耕地的空间分布及其收缩与扩张,可以从耕地数量变化或格局变化视角开展研究;后一路径关注耕地功能的变化过程,可以从外部性或政策演进视角开展研究。由社会—生态负反馈驱动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导着由社会—经济动态驱动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进程。据此,作者构建了耕地转型调控框架及其层次分析体系。
Route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research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总体上处于“描述—解释”阶段,高度集中在森林转型研究领域及空间形态研究路径。学术界亟须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向科学调控阶段发展。对此,本文尝试提出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以期带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领域向半人工半自然复合土地系统乃至人工土地系统拓展、研究路径向非空间形态延伸。耕地转型诊断可以从空间形态转型与功能形态转型两条路径开展。其中,前一路径关注耕地的空间分布及其收缩与扩张,可以从耕地数量变化或格局变化视角开展研究;后一路径关注耕地功能的变化过程,可以从外部性或政策演进视角开展研究。由社会—生态负反馈驱动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导着由社会—经济动态驱动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进程。据此,作者构建了耕地转型调控框架及其层次分析体系。
|
[24] |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rea of China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06.04.003 URL PMID: 16824673 Magsci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This paper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major driving forces and alterna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The study used remote sensing (RS) maps and socio-economic data. Based on RS-derived maps, two change matrices were constructed for detecting land-use change between 1987 and 1994, and between 1994 and 2000 through pixel-to-pixel comparisons. The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paddy fields, dryland, and forested land moderately decreased by 8.2%, 29% and 2.6% from 1987 to 1994, and by 4.1%, 7.6% and 8% from 1994 to 2000,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he following increased greatly from 1987 to 1994: artificial ponds by 48%, urban settlements by 87.6%, rural settlements by 41.1%, and construction land by 511.8%. From 1994 to 2000, these land covers increased by 3.6%, 28.1%, 23.4% and 47.1%, respectively. For the whole area, fragmentation of land cover was very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socio-economic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major driving forces triggering land-use change through bivariate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measures are four major driving forces contributing to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Finally, we introduced some possible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 and incentive-based policies. We pointed out that, given the rapidity of the observed changes, it is critical that additional studies be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se suggested policies, focusing on what their effects might be in this region, and how these might be implemented.</p>
|
[25] |
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401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在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概念框架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动力机制。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表现为:2000-2010年,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伴随城乡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2000-2005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2005-2010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和区位条件对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型的共性驱动因子。并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既应充分考虑驱动各种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因子及其地域分异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还需考虑各地类之间转换的适宜性及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让土地利用转型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使其发生在适宜的区域范围内。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their dynamic mechanism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401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在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概念框架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动力机制。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表现为:2000-2010年,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伴随城乡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2000-2005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2005-2010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和区位条件对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型的共性驱动因子。并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既应充分考虑驱动各种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因子及其地域分异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还需考虑各地类之间转换的适宜性及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让土地利用转型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使其发生在适宜的区域范围内。
|
[26] |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rea of China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06.04.003 URL PMID: 1682467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This paper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major driving forces and alterna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The study used remote sensing (RS) maps and socio-economic data. Based on RS-derived maps, two change matrices were constructed for detecting land-use change between 1987 and 1994, and between 1994 and 2000 through pixel-to-pixel comparisons. The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paddy fields, dryland, and forested land moderately decreased by 8.2%, 29% and 2.6% from 1987 to 1994, and by 4.1%, 7.6% and 8% from 1994 to 2000,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he following increased greatly from 1987 to 1994: artificial ponds by 48%, urban settlements by 87.6%, rural settlements by 41.1%, and construction land by 511.8%. From 1994 to 2000, these land covers increased by 3.6%, 28.1%, 23.4% and 47.1%, respectively. For the whole area, fragmentation of land cover was very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socio-economic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major driving forces triggering land-use change through bivariate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measures are four major driving forces contributing to land-use change in Kunshan. Finally, we introduced some possible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 and incentive-based policies. We pointed out that, given the rapidity of the observed changes, it is critical that additional studies be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se suggested policies, focusing on what their effects might be in this region, and how these might be implemented.</p>
|
[27] |
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6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浙江省2001-2013年县域城镇化率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和演变,即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具有显著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城镇化热点区域主要以环杭州城市带为主。基于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技术,对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临县城镇化建设将会正向促进本县城镇化进程;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均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城乡差距则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p>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Zhejiang province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6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浙江省2001-2013年县域城镇化率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和演变,即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具有显著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城镇化热点区域主要以环杭州城市带为主。基于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技术,对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临县城镇化建设将会正向促进本县城镇化进程;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均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城乡差距则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p>
|
[28] |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 |
[29] |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5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年与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Impacts of cropland transform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 urbanization and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5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年与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
[30] |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遥感分析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3001 URL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成果支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于2010年底颁布实施。为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在规划颁布前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特征,评估规划对区域开发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此,本研究团队在已完成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更新了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生成分期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数据集;并对国家尺度各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10年间(2000—2010年)和后3年内(2010·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2013年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在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明显不同,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②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3年优化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明显降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年增长率均大幅增加;其中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已经超过了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和动态度仍处于最低的水平。③在区域尺度,优化开发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明显高于其他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在年增加面积和增加速率两方面均高于其他17
|
[1] |
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研究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卒问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规律。研究表明:①1985~2008年,汀苏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州地面积的减少,生态朋地、生活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的转化类型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农村生活刷地、城镇生活用地,牧单牛态用地转化为农业生产用地。②1985~2008年,农业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窄问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所缓和,城镇生活用地卒问分布经厂力了先加剧后有所缓和的阶段。③1985~2008年,江苏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稍有下降,其中农业生产用地被农村和城镇生活用地大量占用是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导因素,农业生产用地转化成水域,七态刖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response in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研究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卒问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规律。研究表明:①1985~2008年,汀苏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州地面积的减少,生态朋地、生活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的转化类型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农村生活刷地、城镇生活用地,牧单牛态用地转化为农业生产用地。②1985~2008年,农业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窄问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所缓和,城镇生活用地卒问分布经厂力了先加剧后有所缓和的阶段。③1985~2008年,江苏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稍有下降,其中农业生产用地被农村和城镇生活用地大量占用是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导因素,农业生产用地转化成水域,七态刖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
|
[30] |
Remote sensing-based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up area across China based on the plan for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3001 URL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成果支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于2010年底颁布实施。为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在规划颁布前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特征,评估规划对区域开发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此,本研究团队在已完成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更新了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生成分期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数据集;并对国家尺度各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10年间(2000—2010年)和后3年内(2010·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2013年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在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明显不同,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②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3年优化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明显降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年增长率均大幅增加;其中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已经超过了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和动态度仍处于最低的水平。③在区域尺度,优化开发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明显高于其他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在年增加面积和增加速率两方面均高于其他17
|
[31] |
重庆市山区农户耕地转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9.013 URL Magsci 摘要
耕地流转有利于缓解耕地撂荒和闲置问题,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但已有山区的研究侧重耕地转出,且未深入分析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本文运用重庆市“两翼”地区12 个典型村的1015 份农户调查问卷,从地块尺度详细分析了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并通过Tobit 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转入耕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农户多无偿转入耕地,但仍主要转入质量好、坡度小、离家近的地块;因受地形影响,转入地块又多为旱地,且难灌溉、面积小,并存在“去粮化”和粗放化经营.②农户特征方面,转入耕地的农户多为普通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小、效益低,且地块细碎化程度高.③影响因素方面,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收入、农具数量和耕作面积对农户转入耕地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地块平均面积和地区哑变量则武隆县有显著负向影响.
|
[2]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 年代末到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 年的20 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 世纪末与21 世纪初两个10 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 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 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 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 年后的第一个10 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 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 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征的分阶段区域差异,清晰刻画了LUCC动态区划中区划单元的消长,单元边界的变动,以及前后10 年的变化强度特征,揭示了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交替转化规律,以及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变化原因,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 年代末到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 年的20 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 世纪末与21 世纪初两个10 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 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 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 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 年后的第一个10 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 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 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征的分阶段区域差异,清晰刻画了LUCC动态区划中区划单元的消长,单元边界的变动,以及前后10 年的变化强度特征,揭示了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交替转化规律,以及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变化原因,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
[31] |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transfer-in and determinant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9.013 URL Magsci 摘要
耕地流转有利于缓解耕地撂荒和闲置问题,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但已有山区的研究侧重耕地转出,且未深入分析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本文运用重庆市“两翼”地区12 个典型村的1015 份农户调查问卷,从地块尺度详细分析了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并通过Tobit 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转入耕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农户多无偿转入耕地,但仍主要转入质量好、坡度小、离家近的地块;因受地形影响,转入地块又多为旱地,且难灌溉、面积小,并存在“去粮化”和粗放化经营.②农户特征方面,转入耕地的农户多为普通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小、效益低,且地块细碎化程度高.③影响因素方面,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收入、农具数量和耕作面积对农户转入耕地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地块平均面积和地区哑变量则武隆县有显著负向影响.
|
[32] |
1991-2010年内蒙古耕地转出时空格局及分布规律 .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 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 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 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 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②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转出均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 北部和中西部,而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在两时段耕地转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均较大;③分析耕地转出区降雨量和农田生产力分布特点的结果表 明,1991-2000年间在0~250mm降雨量较低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高,在各NPP区间分布较均匀且多集中在低NPP值区域,2001-2010年 间在各个降雨量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均匀且偏小,集中分布在(50~150)gC/(m2.a)NPP区间.散点图分析表明1991-2000年耕地转出点 多集中在(700~1 200) gC/(m2·a) NPP中高值区域,270~350mm降雨量中值区域,2001-201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10~70)gC/(m2·a)和(400~700) gC/(m2·a)中低值NPP区域,200~340mm降雨量中值区域,总起来说低降雨量和低NPP值区域容易发生耕地转出,但在一些降雨量和NPP值 并不低区域,耕地转出情况依旧存在,耕地转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受多因素驱动.
|
[3] |
北京市城区扩展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引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重构,伴随着住宅郊区化、职住分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将引起新一轮城市空间扩展。构建顾及综合可达性因素、邻域因素、自然因素、规划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分析诊断北京城区扩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问题,从而为指导与管治北京市城市空间的有序扩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1综合交通静态可达性(单一年份)与城市扩展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年份之间的可达性变化)则在引导北京市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并无显著影响。2邻域建设用地百分比与城市扩展呈正相关,而农用地、林业用地及水域用地的比例将减少土地开发的概率。3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空间扩展的纲领性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其对城区扩展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4常住人口的分布现状、第二产业企业数量、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分布现状对土地开发无显著影响。5认为北京市静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呈负相关,即可达性条件较差的地区,土地开发的可能性越小,这与北京市"摊大饼式"空间蔓延和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现实相符;北京市动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亦呈负相关,表明可达性提高程度越大的区域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土地开发几率,这从侧面传递了沿着既有建成区进行土地扩展的概率远远大于由于诸如轨道交通建设而带来可达性极大改善区域的概率。因此,重视与发挥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指标对城市扩展的引导作用,将是有效破解城市蔓延式扩张、优化城市扩展的重要手段。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 expansion: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引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重构,伴随着住宅郊区化、职住分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将引起新一轮城市空间扩展。构建顾及综合可达性因素、邻域因素、自然因素、规划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分析诊断北京城区扩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问题,从而为指导与管治北京市城市空间的有序扩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1综合交通静态可达性(单一年份)与城市扩展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年份之间的可达性变化)则在引导北京市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并无显著影响。2邻域建设用地百分比与城市扩展呈正相关,而农用地、林业用地及水域用地的比例将减少土地开发的概率。3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空间扩展的纲领性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其对城区扩展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4常住人口的分布现状、第二产业企业数量、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分布现状对土地开发无显著影响。5认为北京市静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呈负相关,即可达性条件较差的地区,土地开发的可能性越小,这与北京市"摊大饼式"空间蔓延和居住郊区化的发展现实相符;北京市动态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变化亦呈负相关,表明可达性提高程度越大的区域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土地开发几率,这从侧面传递了沿着既有建成区进行土地扩展的概率远远大于由于诸如轨道交通建设而带来可达性极大改善区域的概率。因此,重视与发挥综合交通动态可达性指标对城市扩展的引导作用,将是有效破解城市蔓延式扩张、优化城市扩展的重要手段。
|
[32] |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opland decrease from 1991 to 2010 in Inner Mongolia .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 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 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 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 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②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转出均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 北部和中西部,而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在两时段耕地转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均较大;③分析耕地转出区降雨量和农田生产力分布特点的结果表 明,1991-2000年间在0~250mm降雨量较低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高,在各NPP区间分布较均匀且多集中在低NPP值区域,2001-2010年 间在各个降雨量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均匀且偏小,集中分布在(50~150)gC/(m2.a)NPP区间.散点图分析表明1991-2000年耕地转出点 多集中在(700~1 200) gC/(m2·a) NPP中高值区域,270~350mm降雨量中值区域,2001-201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10~70)gC/(m2·a)和(400~700) gC/(m2·a)中低值NPP区域,200~340mm降雨量中值区域,总起来说低降雨量和低NPP值区域容易发生耕地转出,但在一些降雨量和NPP值 并不低区域,耕地转出情况依旧存在,耕地转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受多因素驱动.
|
[33] |
1987-2004 年洞庭湖典型湿地类型动态分析 .
湿地有“地球之肾”美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一种处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特征和多种生态功能.发达国家对湿地研究较早,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如北美湿地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生 境特点和效率(Maltby E,1986;Michal J,1984)、生产力(Gopal B,1982;MAK Ngoile,1993)、湿地植被因子分析(Norton H,1984)、湿地生物多样性(R Constanza,1993)、湿地开发利用(S Bjork,1991)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对湿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模式、演化韵律及其演化机制(杨永兴,2002);湿地生态系 统的生态过程研究,如:对湿地初级生产、有机质分解与积累过程(杨永兴等,2001);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评价,主要包括湿地功能评价和湿地影响评价(殷 康前和倪晋仁,1998);还有湿地模型研究等等.近年来,湿地动态监测研究飞速发展,如张怀清等(2009)分析了退田还湖工程前后洞庭湖区湿地变化, 董芳和王惠(2010)基于遥感影像对济南市湿地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张志军等(2012)报道青海湖流域近10年湿地动态的遥感监测结果等.各研究成果推 动了湿地研究的发展,但已有研究时间跨度小,研究方法中直观湿地类型划分不够精细,特征分析不够全面.本文综合各研究成果,采用直观湿地类型精细变化图进 行分析,研究洞庭湖区1987-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并完善了特征分析,旨在得到相对精细的研究结果.洞庭湖湿地在我国湖泊湿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 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先后经历了大范围围湖造田和退田还湖.选取1987年12月、1995年12月和2004年12月3期TM遥感影像,通过决策树分类 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计算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洞庭湖典型湿地类型面积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了解1987-2004年退田还湖前后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相 互转化状况,为今后洞庭湖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987-2004年,人工湿地减少,自然湿地增长,增长主要集中在草滩地和芦苇滩地,草滩地 增长速率为23.85km2/a,芦苇滩地增长速率为1.97km2/a.1987-1995年,尽管湿地总体上呈现增长,但自然湿地退化严 重;1995-2004年,人工湿地呈现下降趋势,在自然湿地中,水域与泥沙滩地总体变化不明显,芦苇滩地与草滩地呈现增长. 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退田还湖对湿地保护起到了主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围湖造田现象,退田还湖工程实施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工程实施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在 今后湿地保护以及政策实施上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与落实.因此,建议在今后湿地保护过程中,加大保护水域和泥沙滩地的力度,建立相关保护政策,并进一步推 进退田还湖工程,争取实现洞庭湖湿地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4] |
中国发展模式的资源环境负面作用及其对策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导致了资源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发展模式中存在着上下一般粗的政府经济责任,以及由此派生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体制等制度性缺陷.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也容易产生危害.因此必须从发展方式转型入手,反思现有发展目标,选择节俭的发展道路,采取“五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治理模式,落实公民环境权益,积极应对转型期的资源环境问题.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na model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导致了资源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发展模式中存在着上下一般粗的政府经济责任,以及由此派生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体制等制度性缺陷.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也容易产生危害.因此必须从发展方式转型入手,反思现有发展目标,选择节俭的发展道路,采取“五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治理模式,落实公民环境权益,积极应对转型期的资源环境问题.
|
[33] |
Dynamic analysis of typical wetland types in Dongting Lake during 1987-2004 .
湿地有“地球之肾”美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一种处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特征和多种生态功能.发达国家对湿地研究较早,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如北美湿地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生 境特点和效率(Maltby E,1986;Michal J,1984)、生产力(Gopal B,1982;MAK Ngoile,1993)、湿地植被因子分析(Norton H,1984)、湿地生物多样性(R Constanza,1993)、湿地开发利用(S Bjork,1991)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对湿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模式、演化韵律及其演化机制(杨永兴,2002);湿地生态系 统的生态过程研究,如:对湿地初级生产、有机质分解与积累过程(杨永兴等,2001);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评价,主要包括湿地功能评价和湿地影响评价(殷 康前和倪晋仁,1998);还有湿地模型研究等等.近年来,湿地动态监测研究飞速发展,如张怀清等(2009)分析了退田还湖工程前后洞庭湖区湿地变化, 董芳和王惠(2010)基于遥感影像对济南市湿地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张志军等(2012)报道青海湖流域近10年湿地动态的遥感监测结果等.各研究成果推 动了湿地研究的发展,但已有研究时间跨度小,研究方法中直观湿地类型划分不够精细,特征分析不够全面.本文综合各研究成果,采用直观湿地类型精细变化图进 行分析,研究洞庭湖区1987-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并完善了特征分析,旨在得到相对精细的研究结果.洞庭湖湿地在我国湖泊湿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 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先后经历了大范围围湖造田和退田还湖.选取1987年12月、1995年12月和2004年12月3期TM遥感影像,通过决策树分类 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计算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洞庭湖典型湿地类型面积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了解1987-2004年退田还湖前后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相 互转化状况,为今后洞庭湖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987-2004年,人工湿地减少,自然湿地增长,增长主要集中在草滩地和芦苇滩地,草滩地 增长速率为23.85km2/a,芦苇滩地增长速率为1.97km2/a.1987-1995年,尽管湿地总体上呈现增长,但自然湿地退化严 重;1995-2004年,人工湿地呈现下降趋势,在自然湿地中,水域与泥沙滩地总体变化不明显,芦苇滩地与草滩地呈现增长. 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退田还湖对湿地保护起到了主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围湖造田现象,退田还湖工程实施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工程实施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在 今后湿地保护以及政策实施上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与落实.因此,建议在今后湿地保护过程中,加大保护水域和泥沙滩地的力度,建立相关保护政策,并进一步推 进退田还湖工程,争取实现洞庭湖湿地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34] |
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
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定律的争论, 实质上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地理学认识的发展, TFL(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之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场争论中, 地理学理论的建设超出了传统的以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思考, 出现了科学社会学对地理学理论的反思这一新的视角。以TFL的合理性为基础, 地理学家论证了TFL在匀质空间和非匀质空间中的合理性, 并强化了地理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论证过程中, 早期的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和理论革命都被提及, 而其关联的基础之一是GIS和GISscience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空间的表述和解读。而且, TFL之争以“邻近”为核心, 在理论上与研究维度、尺度及其转换和时间地理学结合起来, 构建了以“邻近”为核心的“维度-尺度-地域”关系体系。
The enlightenment of geographical theories construction from the First Law of Geography and its debate .
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定律的争论, 实质上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地理学认识的发展, TFL(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之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场争论中, 地理学理论的建设超出了传统的以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思考, 出现了科学社会学对地理学理论的反思这一新的视角。以TFL的合理性为基础, 地理学家论证了TFL在匀质空间和非匀质空间中的合理性, 并强化了地理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论证过程中, 早期的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和理论革命都被提及, 而其关联的基础之一是GIS和GISscience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空间的表述和解读。而且, TFL之争以“邻近”为核心, 在理论上与研究维度、尺度及其转换和时间地理学结合起来, 构建了以“邻近”为核心的“维度-尺度-地域”关系体系。
|
[35] |
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https://doi.org/10.7523/j.issn.2095-6134.2016.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横断山区大尺度ASTER GDEM为数据源,基于GIS的窗口递增分析原理,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分析平均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对其进行分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0.202 5 km2,省域之间地形起伏度差异明显,省内差异不明显,相关性较高.同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学方法以及PCA排序法,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大,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当达到3.7以后人口密度趋于一个固定值;地形起伏度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负相关性最大,与城镇化率的负相关性较小,与人均GDP的负相关性最小.
|
[5] |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4.06.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分析了村镇建设格局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与实践价值,阐释了村镇建设格局相关的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转型、城乡等值化等基础理论,梳理提出了村镇建设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城乡关系地域格局研究的层次体系,深入探讨了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格局问题,地理学亟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创新机制。
The town-villages construction pattern under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4.06.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分析了村镇建设格局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与实践价值,阐释了村镇建设格局相关的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转型、城乡等值化等基础理论,梳理提出了村镇建设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城乡关系地域格局研究的层次体系,深入探讨了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格局问题,地理学亟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创新机制。
|
[6] |
中国近30年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4.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 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 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Analysis of Chinese cultivated land's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and causes in recent 30 years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4.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 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 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
[7] |
中国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态势与驱动力分析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700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理性小农”、超边际经济学等理论,建立了农户耕地集约利用解释的理论框架。构建了集约利用度指数(CII)和驱动力模型,分析了1996.2008年中国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大幅度提高,但地域差异明显,初步形成了第一阶梯较高集约度、第二三阶梯较低集约度的空间格局;耕地集约利用的首要贡献来自于化肥、机械、农药等省工性劳动的大量使用,其次是资本投入和劳动力;耕地自然本底条件、耕地经济收益和劳动力生产率,与耕地集约度呈正相关,而耕地非农化效益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呈负相关。基于研究结论的政策引申: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合理使用非可再生能源等省工性劳动;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综合生产力;提高耕地经营性经济补贴标准,激励农户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Dynamic trend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700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理性小农”、超边际经济学等理论,建立了农户耕地集约利用解释的理论框架。构建了集约利用度指数(CII)和驱动力模型,分析了1996.2008年中国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大幅度提高,但地域差异明显,初步形成了第一阶梯较高集约度、第二三阶梯较低集约度的空间格局;耕地集约利用的首要贡献来自于化肥、机械、农药等省工性劳动的大量使用,其次是资本投入和劳动力;耕地自然本底条件、耕地经济收益和劳动力生产率,与耕地集约度呈正相关,而耕地非农化效益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呈负相关。基于研究结论的政策引申: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合理使用非可再生能源等省工性劳动;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综合生产力;提高耕地经营性经济补贴标准,激励农户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8] |
东北三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研究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4.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东北三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农村土地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研究结果:东北三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现状为分散经营仍是主要方式,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但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较强;农业合作社初具规模,经营形式多样,但呈现出省际间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主要特点为以尊重农民意愿发展新型农业合作化为主要形式;多部门资金和政策扶持、机械化引领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推动力。主要问题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前提条件不充分、政府服务与管理不到位,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配套改革滞后等。研究结论:土地管理及相关部门在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不能急于求成,要依靠增加农业收益,差别化引导,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等多种途径推进;仍需要多样化的资金渠道扶持,创新性的用地政策和严格的用地监督与管理机制保障;更需要完善在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宅基地闲置等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
Study on the scale-up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Taking typical area of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as example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4.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东北三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农村土地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研究结果:东北三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现状为分散经营仍是主要方式,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但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较强;农业合作社初具规模,经营形式多样,但呈现出省际间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主要特点为以尊重农民意愿发展新型农业合作化为主要形式;多部门资金和政策扶持、机械化引领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推动力。主要问题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前提条件不充分、政府服务与管理不到位,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配套改革滞后等。研究结论:土地管理及相关部门在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不能急于求成,要依靠增加农业收益,差别化引导,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等多种途径推进;仍需要多样化的资金渠道扶持,创新性的用地政策和严格的用地监督与管理机制保障;更需要完善在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宅基地闲置等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
|
[9] |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2.24.0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核算区域耕地资源生产能力,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层次差异,分析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科学确定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特别是支撑区域土地整治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6省)乡镇尺度的耕地资源生产能力核算数据为基础,核算了粮食主产区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差值以及生产能力特征,并分析了耕地生产能力在省级及二级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耕地区县级利用强度与利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6省)的耕地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分别为5.12、4.03和3.28亿t.江苏省的江淮平原区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和实际单产均最高,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山地区理论单产最低,河北省的后山坝上高原区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最低.河北平原区及山东省理论利用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耕地资源理论生产能力较高表明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主产区增产潜力巨大;而6省区可实现利用潜力普遍较低,表明通过政策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空间有限.该文为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数量、生产能力并重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arable land in main crop production area in Chin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2.24.0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核算区域耕地资源生产能力,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层次差异,分析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科学确定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特别是支撑区域土地整治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6省)乡镇尺度的耕地资源生产能力核算数据为基础,核算了粮食主产区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差值以及生产能力特征,并分析了耕地生产能力在省级及二级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耕地区县级利用强度与利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6省)的耕地理论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分别为5.12、4.03和3.28亿t.江苏省的江淮平原区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和实际单产均最高,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山地区理论单产最低,河北省的后山坝上高原区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最低.河北平原区及山东省理论利用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耕地资源理论生产能力较高表明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主产区增产潜力巨大;而6省区可实现利用潜力普遍较低,表明通过政策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空间有限.该文为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数量、生产能力并重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
[10] |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下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垦区与农区为例 .
Cultivated land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present the complex synthe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social security functions an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Within special land property systems and farmland management,cultivated land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dicate the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human-land-environment. Here,we established a framework of cultivated land use system using systemic theory and built an appraisal model of cultivated land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o analyze differences in benefits between rural and reclamation areas in Fujin city. We selected twelve factors from three aspects conomy,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cluding climate,hydrology,rock,soil,organism,capital,technology,material,operator,technician and manager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system. The proposed framework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of cultivated land use benefits and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s by interacting agricultural factor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rural areas is higher than reclamation areas. The social benefit in rural areas is higher than for reclamation areas,bu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reclamation area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ural area.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and reform,the two areas need help and communicate their agricultural experiences to each other.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rural areas is so weak that the rural area could moderately relax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by enhancing worker autonomy and promoting cultivated land use right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the reclamation area is weak and these areas could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ist natural disasters.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s from cultivated land use under different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s .
Cultivated land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present the complex synthe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social security functions an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Within special land property systems and farmland management,cultivated land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dicate the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human-land-environment. Here,we established a framework of cultivated land use system using systemic theory and built an appraisal model of cultivated land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o analyze differences in benefits between rural and reclamation areas in Fujin city. We selected twelve factors from three aspects conomy,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cluding climate,hydrology,rock,soil,organism,capital,technology,material,operator,technician and manager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system. The proposed framework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of cultivated land use benefits and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s by interacting agricultural factor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rural areas is higher than reclamation areas. The social benefit in rural areas is higher than for reclamation areas,bu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reclamation area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ural area.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and reform,the two areas need help and communicate their agricultural experiences to each other.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rural areas is so weak that the rural area could moderately relax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by enhancing worker autonomy and promoting cultivated land use right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the reclamation area is weak and these areas could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ist natural disasters.
|
[11] |
不同耕地规模影响农户粮食经营行为的实证研究 .The behaviors of grain business unde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cale arable land . |
[12] |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3.01.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该文简介了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途径,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局限性,并选取主要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来开展中国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Land use transition: A new integrated approach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study.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3.01.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该文简介了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途径,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局限性,并选取主要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来开展中国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
[13] |
Land use transitions: Socio- 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09.09.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The concept of land use transition highlights that land use change is non-linear and is associated with other societal and biophysical system changes. A transition in land use is not a fixed pattern, nor is it deterministic. Land use transitions can be caused by negative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s that arise from a depletion of key resources or from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that take place rather independently from the ecological system. Here, we explore whether the source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are mostly endogenous socio-ecological forces or exogenous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 first review a few generic pathways of forest transition as identified in national case studies, and evaluate the varying ecological quality of expanding fores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athways. We then discuss possible explanatory framework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We use the case of the recent forest transition in Vietnam as an illustration.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s seem to better explain a slowing down of deforest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forest cover, while exogenous socio-economic factors better account for reforestation.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prospects of accelerating land use transitions in tropical forest countries.</p>
|
[14] |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1 URL Magsci 摘要
<p>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p>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1 URL Magsci 摘要
<p>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p>
|
[15] |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 |
[16] |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 研究进展与框架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6.05.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综合研究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整合 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与历史背景, 开展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方面研究, 属于IGBP 和 IHDP 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计划(GLP) 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综述土地变化科学( LCS) 的理论 与模型、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基础上, 提出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 的研究框架: 运用GIS 技术, 通过综合分析遥感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及建国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的 耕地面积变化数据, 探讨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 结合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分析耕地转型 的影响因子; 借鉴国外相关研究, 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 策, 在了解中国耕地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的理论假设; 结合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 模拟, 进而确定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类型及其所处的转型阶段, 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耕地保护的 重要举措———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p>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and frame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6.05.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综合研究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整合 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与历史背景, 开展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方面研究, 属于IGBP 和 IHDP 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计划(GLP) 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综述土地变化科学( LCS) 的理论 与模型、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基础上, 提出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 的研究框架: 运用GIS 技术, 通过综合分析遥感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及建国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的 耕地面积变化数据, 探讨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 结合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分析耕地转型 的影响因子; 借鉴国外相关研究, 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 策, 在了解中国耕地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的理论假设; 结合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 模拟, 进而确定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类型及其所处的转型阶段, 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耕地保护的 重要举措———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p>
|
[17] |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
[35] |
Relationship of relief degree of topography with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Hengduan Mountain area based on GIS .https://doi.org/10.7523/j.issn.2095-6134.2016.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横断山区大尺度ASTER GDEM为数据源,基于GIS的窗口递增分析原理,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分析平均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对其进行分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0.202 5 km2,省域之间地形起伏度差异明显,省内差异不明显,相关性较高.同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学方法以及PCA排序法,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大,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当达到3.7以后人口密度趋于一个固定值;地形起伏度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负相关性最大,与城镇化率的负相关性较小,与人均GDP的负相关性最小.
|
[17] |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Paradigms and main content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