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双双a,b, 杨赛霓a,b*, 刘宪锋a,c
北京师范大学a.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b.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c. 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第一作者简介:李双双(1988- ),男,陕西潼关人,博士生,主要研究为全球变化与区域灾害防治。E-mail: lss40609010@126.com

*通信作者简介:杨赛霓(1975- ),女,江苏武进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应急与风险管理。E-mail: yangsaini@bnu.edu.cn

摘要

基于1960—2013年北京及其周边3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辅以小波分析、滑动平均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论文分析了近54 a北京旱涝变化特征,探讨了城市化和大气环流异常与旱涝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54 a北京轻微旱涝事件呈减少趋势,极端旱涝事件逐渐增多;② 在年代变化上,20世纪60—80年代SPI值呈稳定波动,80年代中后期SPI值呈下降趋势,涝灾逐渐减少,旱灾逐渐增多,1999—2008年形成10 a连旱的降水偏少期;③ 快速城市化对北京旱涝变化影响明显,但是并未改变旱涝宏观变化趋势;④ ENSO与北京旱涝变化关系存在不稳定性,El Niño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旱灾,La Niña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涝灾;副热带高压位置和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北京旱涝变化关系相对稳定。当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东亚夏季风偏强时,北京多发生干旱;反之,则北京明显偏涝。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涝趋势; 标准化降水指数; 北京
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5)06-0951-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Flood Variatio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LI Shuang-shuanga,b, YANG Sai-nia,b, LIU Xian-fenga,c
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b. Academy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c. Colleg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3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Beiji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drought-flood in Beijing in different seasons during 1960-2013. Based on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correlation analysis,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and other climate diagnosis method, w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rought-flood vari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minor drought-flood events decreased, while that of the severe drought-flood events increased during that period, which indicates that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were becoming more extreme. At short-time scales, SPI fluctuated greatly, which means that drought and flood alternated frequently. At long-time scales, droughts and floods alternated frequently before the 1980s; after the middle of 1980s, SPI was going down, so that the number of flood disasters de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of drought disasters increased gradually. Since there was little precipitation during 1999-2008, the continuous drought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d obvious effect on the intensity of droughts and floods, but it did not affec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flood and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s unstable. During the El Niño before 1980s, precipitations in summer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leading to a severe drought in Beiji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anomalous convecti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fter the 1980s, the relationship became weak.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howed relatively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variation of droughts and floods in Beijing: wh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as stronger than normal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ent more northward, continuous droughts occurred in Beijing, whereas the reverse would cause flood.

Keyword: climate change; drought-flood variation; SPI; Beijing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 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容置疑的事实。1980— 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气温上升了0.85 ℃, 为工业革命以来最暖的30 a[1]。1960— 2009年中国年均地表气温上升了1.38 ℃, 比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2]。20世纪60年代夏季极端气温典型覆盖区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1%, 当前已快速上升为10%[3], 极端破纪录气温事件亦在增多[4]。气候变暖不仅直接影响温度极值变化, 而且已经导致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出现加剧趋势, 特别是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和脆弱区[5]

北京地处海河中下游, 西部和北部为太行山、燕山山脉, 东南面向华北平原,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降水量年际波动大、年内分配不均, 常出现春旱秋涝, 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也是适应性研究的典型区。历史记载, 1368— 1948年580 a间, 北京发生较大旱涝灾害794次, 其中水灾387次, 旱灾407次, 旱涝灾害交替频繁[6]。全球变暖背景下, 北京降水波动更为异常, 旱涝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强[7]。1999— 2008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11.5 mm, 1999年降水量(266.9 mm)与西北腹地乌鲁木齐(263.4 mm)相当。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率由1995年的43.0%上升为2013年的86.2%, 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641人/km2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1 289人/km2。人口大规模和快速地集聚, 使得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 m3, 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人均1 000 m3的水资源下限。1999— 2011年自然降水连年偏少, 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1.9 m下降到24.9 m, 水资源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未来旱涝状况以及水资源危机应对已成为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科学问题[8, 9, 10, 11, 12]

全球变暖背景下,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 使得北京旱涝变化驱动机制更加复杂。已有研究表明:在城市化缓慢期, 城市发展对北京降水影响不明显; 快速发展期表现为“ 雨岛效应” , 局地强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13, 14, 15]。自然因素方面, 黄嘉佑发现北京旱涝状况与太平洋地区海温冷暖变化的关系密切[16]; 刘桂莲等发现近百年中El Niñ o事件发生时北京降水异常偏少, La Niñ a事件则与之相反[17]; 苏宏新等基于SPEI分析了北京低频干旱与气候指数的关系[7]; 郝立生、丁一汇系统地总结了影响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自然因素, 重点回顾了ENSO、副热带高压、东亚季风和海冰变化影响华北地区降水的机 制[18]。上述成果推动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北京降水变化影响研究, 为认识人类活动影响我国北方特大城市旱涝变化提供了很多方法和理论借鉴。然而, 在城市化对北京降水变化认识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 针对北京旱涝长时间序列变化自然因素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华北旱涝变化机理分析[18, 19, 20]。基于此, 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辅以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 对1960— 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重点探讨城市化和环流异常对旱涝变化的影响, 以期为科学适应、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降水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gov.cn), 为建立均一、稳定的降水序列, 将研究时段统一为1960— 2013年。厄尔尼诺指数(ONI)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http://www.swpc.noaa.gov), 当Niñ o 3.4区海表温度(SST)正异常(≥ 0.5 ℃)持续时间为6个月以上, 中断时间不超过1个月, 定义为El Niñ o事件, La Niñ a事件与之相反; 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I)来自李建平研究员主页(http://ljp.gcess.cn);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北界逐月指数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http://cmdp.ncc.cma.gov.cn); 太平洋十年涛动指数(PDO)数据来源于华盛顿环境学院(http://jisao.washington.edu)。季节划分采用气象学标准:春季为3— 5月, 夏季6— 8月, 秋季9— 11月, 冬季为12月— 次年2月。北京主汛期时间为7月21日— 8月10日, 俗称“ 七下八上” , 这段时期降水最为集中, 也是大雨暴雨多发期。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主汛期降水比常年偏少66.9%, 是1980、2003和2010年之后, 第四个主汛期降水偏少的年份, 主汛期降水变化是北京旱涝变化的重要体现。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具体计算方法参照《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 2006》国家标准。不同时间尺度SPI指数体现水分亏盈的侧重点不同, 1个月SPI(SPI1)反映短期降水状况, 最接近土壤湿度; 3个月SPI(SPI3)反映季节性降水状况; 6个月SPI(SPI6)反映中长期降水变化趋势; 12个月SPI(SPI12)反映长期降水变化格局。本文中短时间尺度指月、季旱涝变化, 长时间尺度指年旱涝变化。根据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将SPI值分为9个旱涝等级:极端湿润(SPI> 1.96)、严重湿润(1.48< SPI≤ 1.96)、中度湿润(1.00< SPI≤ 1.48)、轻微湿润(0.50< SPI≤ 1.00)、正常(-0.50< SPI≤ 0.50)、轻微干旱(-1.00< SPI≤ 0.50)、中度干旱(-1.48< SPI≤ -1.00)、严重干旱(-1.96< SPI≤ -1.48)和极端干旱(SPI≤ -1.96)。

2 结果分析
2.1 北京旱涝变化特征

2.1.1 旱涝趋势变化特征

在短时间尺度上, 1960— 2013年北京SPI值呈震荡波动, 旱涝交替频繁, 尤其是月尺度SPI1在计算时没有考虑前期降水的影响, 降水时间持续性弱, 各月间变化比较大[图1(a)]。从5 a滑动平均曲线看, 北京旱涝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 80年代中期SPI值波动性振荡, 旱涝交替频繁; 80年代中期— 90年代中期SPI值多在0值以上, 整个时期相对湿润, 旱灾发生频率较低; 90年代末— 21世纪初SPI值低位振荡后呈上升趋势, 1999— 2008年经历10 a干旱, 2008年后降水增多, 干旱趋势有所逆转。

图1 1960— 2013年北京不同时间尺度旱涝变化特征Fig.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flood with different time scales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在年尺度上, 连续10个月以上干旱主要发生在1960年9月— 1961年7月、1962年8月— 1963年7月、1965年8月— 1966年7月、1968年6月— 1969年6月、1971年7月— 1973年6月、1974年8月— 1976年7月、1980年7月— 1982年6月、1983年6月— 1985年6月、1989年7月— 1990年4月、1993年9月— 1994年6月、1997年8月— 1998年5月、1999年6月— 2004年6月、2004年10月— 2008年5月、2009年9月— 2010年9月。可以看出, 1999年之前干旱持续时间最多为2 a左右, 1999— 2008年出现连续型干旱, 涝旱转折点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 SPI12值持续波动下降, 这个时期也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显著期[图1(d)]。

为了验证SPI指数对北京旱涝灾害事件判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选取历史资料和长时间无有效降水事件进行佐证(表1)。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 北京冬季无有效降水(日降水< 0.1 mm)最长时间有三次记录:1970年11月24日— 1971年2月16日持续114 d, 2010年10月24日— 2011年2月9日持续111 d, 2013年10月24日— 2014年2月7日持续106 d。从表1可以看出, 三次冬季持续干旱事件均被短时间尺度有效检测, 但是长时间尺度检测效果并不理想。以1970— 1971年最长持续无降水事件为例, 对不同尺度SPI对旱涝事件辨识差异原因进行分析。1970年1— 10月降水为597.0 mm, 1970年11月— 1971年1月降水为0 mm。由于1970年前期降水相对较多, 加之1971年2— 3月降水26.7 mm有效补充了土壤和地下水分, 使得区域干旱有所缓解。因此, 在长时间尺度并未检测出1970年冬季持续无有效降雨事件。对于历史记录重要连旱事件, 不同时间尺度均有较好的验证。

表1 历史上北京连续冬季无有效降雨和重大干旱事件对SPI有效性验证 Table 1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SPI index on testing the continuous no-rainfall days and heavy drought in history

2.1.2 旱涝年内变化特征

图2为1960— 2013年北京旱涝年内变化特征, 统计尺度为3个月SPI指数。SPI值越大, 表示降水相对较多(绿色渲染); SPI值越小, 表示降水相对较少(红色渲染)。可以看出:① 1960— 2013年夏季和秋初, 北京SPI值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以1998年为界, 前期夏秋两季干旱月份明显偏少(绿色渲染), 后期干旱月份逐渐增多并呈连旱趋势(红色渲染); ② 北京处于东部季风区, 夏秋两季为主要降水期, 与其他季节相比, 雨量较为丰沛, 不易发生干旱, 但是由于东亚夏季风系统异常变化, 特别是西太平洋海温(PDO)年代转变, 对北京夏季降水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具体影响机制将在后文进行分析; ③ 对于春季而言, 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为相对湿润期, 干旱事件明显偏少, 此时段前后为干旱集中期, 2000年之后春季降水呈波动性增长; 冬季降水呈稳定性波动变化, 干旱事件分布相对分散。

图2 1960— 2013年北京旱涝季节变化特征Fig. 2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rought-flood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2.1.3 旱涝年代变化特征

通过绘制1960— 1970、1970— 1980、1980— 1990、1990— 2000和2000— 2013年北京不同年代SPI值分布直方图, 利用非参数方法对分布特征进行拟合, 对北京旱涝强度年代变化进行分析(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① 不同年代北京SPI值分布曲线均呈“ 正态” 分布, 正常和轻微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极端涝灾和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② 20世纪70年代轻微和中等旱涝事件呈增加趋势, 严重和极度旱涝逐年减少; ③ 20世纪80年代轻微涝灾发生频次微弱上升, 中度涝灾频次变化不大, 严重和极端涝灾呈减少趋势。在旱灾方面, 轻微、中等干旱大幅增加, 严重和极度干旱小幅下降; ④ 20世纪90年代轻微、中等旱涝事件均呈减少趋势, 严重和极度旱涝事件大幅增长, 旱涝事件趋于极端; ⑤ 2000— 2013年旱涝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似, 极端涝灾略有减少, 轻微和中等干旱逐渐增加, 极度干旱发生频次变化不大。

图3 1960— 2013年北京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Fig. 3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drought-flood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2.1.4 旱涝周期变化特征

1960— 2013年北京旱涝周期变化特征明显, 存在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强弱振荡周期。小波系数正值表示降水较多; 负值则代表降水较少(图4)。

图4 1960— 2013年北京四季旱涝变化小波分析Fig. 4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of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rought-flood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① 春季旱涝周期。在19~20 a尺度上, 春季呈现“ 涝— 旱— 涝— 旱— 涝— 旱— 涝— 旱— 涝— 旱— 涝— 旱” 变化特征, 前后经历了6次旱涝循环, 2010年后进入新的5~6 a干旱期; 在25~30 a尺度上, 1960— 1973、1978— 1990和1998— 2013年为3次“ 偏涝” 期, 呈“ 涝— 旱— 涝— 旱— 涝” 的周期循环, 旱涝中心分别为1964、1975、1987、1996和2007年, 下一个干旱周期等值线开始形成, 等值线为负值, 未来春季在中长时间尺度上均呈现干旱化趋势[图4(a)]。

② 夏秋季旱涝周期。夏秋旱涝转化特征具有相似性, 在25~30 a尺度上表现为“ 旱— 涝— 旱— 涝— 旱— 涝” 的变化特征, 前后经历了3次旱涝循环。在15~20 a尺度上, 1960— 1979年旱涝转化大周期中有“ 旱— 涝— 旱— 涝” 2次旱涝循环, 1980— 1998年旱涝转化大周期呈“ 旱— 涝— 旱— 涝” 2次旱涝循环, 1999— 2013年在“ 先旱后涝” 背景下, 已经完成“ 旱— 涝— 旱— 涝” 周期转变, 未来2~3 a是否延续偏涝, 或是转入新一轮干旱期, 值得关注[图4(b)(c)]。

③ 冬季旱涝周期。在18~20 a尺度上, 1960— 1977年旱涝转化的大周期中呈现“ 旱— 涝— 旱— 涝” 2次旱涝循环, 1978— 2003年旱涝转化的大周期内亦呈现“ 旱— 涝— 旱— 涝” 2次旱涝循环, 在2004— 2013年整体干旱背景下, 经历先旱后涝的变化, 2013年冬季持续干旱预示着:2013— 2018年新的一轮干旱期开始, 即在25~30 a大周期旱涝转化背景下, 18~20 a小周期偏旱, 区域冬季干旱风险增大[图4(d)]。

2.2 北京旱涝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2.2.1 快速城市化对北京旱涝变化的影响

由于观测时段、站点密度以及是否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城市化对降水变化影响的结论略有差异, 但是快速城市化对北京降水变化影响的结论是一致的[21, 22, 23]。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尝试将研究区扩大至京津冀地区(前期研究主要是北京近远郊20个气象站), 从一个新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城市化对北京旱涝变化的影响。为了寻找城市化对旱涝变化影响的参照站点, 绘制1960— 2013年北京旱涝与周边站点逐点相关性分布图, 黑色条带为相关系数高值区与低值区分界(0.55< r< 0.60)。从图5中可以看出, 北京旱涝变化与周围地区相关性分布受地理环境影响明显, 北部山地区和滨海平原区旱涝相关性明显较低, 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区。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和空间距离等因素, 选取与北京空间距离较近的廊坊作为参照站点, 分析城市化对北京旱涝变化的影响。

图5 1960— 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与周围站点相关性空间分布Fig. 5 Spatial correlation of drought-flood variationsbetween Beijing and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1960-2013

图6为1960— 2013年北京和廊坊旱涝变化20 a滑动相关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北京与廊坊旱涝相关性在1985年经历了明显的转折, 两者相关系数急剧降低, 并在1996年左右达到谷值; 1996年后北京气象站迁往大兴观象台, 两者相关系数维持稳定。1981— 1996年北京气象观测站位于北京动物园, 快速城市化使得台站周围观测环境发生改变, 迫使北京气象观测站迁往大兴观象台, 这个时段为验证城市化对北京旱涝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具体分析如下:20世纪60— 70年代北京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和郊区下垫面差异没有本质区别, 真正意义的城区面积远远小于90年代, 这一点在赵娜等研究北京热岛效应中进行了详细论证[23], 而此时段廊坊和北京旱涝变化表现出相对一致; 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市迅速扩张和发展, 廊坊和北京旱涝变化差异性逐渐增大,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背景相似, 这种差异性转折很可能是城市化驱动的结果。1996年北京气象站迁到大兴观象台, 台站环境转变使得廊坊和北京旱涝相关系数维持在0.6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 整个时段内廊坊和北京相关系数均高于0.55, 两者在旱涝变化趋势上仍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 城市化并未改变北京旱涝宏观变化趋势。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城市化对北京干湿状况的影响, 将两站SPI值相减发现:在湿润期, 北京比廊坊明显偏湿; 在干旱期, 北京比廊坊明显偏干, 旱涝变化更加极端。

图6 1960— 2013年北京与廊坊旱涝变化趋势关系Fig. 6 The relationship of SPI between Beijing and Langfang during 1960-2013

2.2.2 大气环流异常对北京夏季旱涝变化的影响

1960— 2013年北京夏季旱涝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 70年代中期降水偏少, 干旱频次相对较多;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降水偏多, 干旱频次相对较少; 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持续10 a干旱, 2008年后干旱趋势有所缓解。对应北京夏季旱涝变化三个阶段,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ONI)呈现出“ 下降— 波动— 下降” 的变化过程, 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PDO)呈现出“ 负相位— 正相位— 负相位” 转变。当PDO为负相位时, 随着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 北京干旱趋势均有所缓解; 当PDO为正相位时, 东太平洋海温高位波动, 东亚夏季风持续偏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偏南, 北京旱涝则呈现波动变化。在1999年PDO由正相位转为负相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北移, 北京经历10 a连旱, 主汛期降水明显偏少(图7)。

图7 1960— 2013年北京夏季旱涝及其影响因素趋势变化Fig. 7 Variation trends of SPI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进一步统计北京夏季旱涝的对应环流因素关系发现:① 近54 a北京夏季旱涝年份大致相当, 偏旱年有15 a, 偏涝年有16 a; ② 当北京夏季降水偏少时, 5 a为El Niñ o年, 6 a为La Niñ a年, 赤道东太平洋3.4区海温多为负异常; 当北京夏季降水偏多时, 6 a为El Niñ o年, 5 a为La Niñ a年, 赤道东太平洋3.4区海温多为正异常; ③ 1975年之前PDO为负相位时, 夏季干旱多对应于El Niñ o事件, 湿润多对应于La Niñ a事件; 1975年之后PDO为正相位时, 夏季干旱则多对应于La Niñ a事件, 湿润多对应于El Niñ o事件; ④ 对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而言, 夏季偏旱年有10次偏北, 占偏旱年比重为66.7%; 夏季偏涝年有10次偏南, 占偏涝年比重为62.5%; ⑤ 对于季风强弱变化而言, 夏季偏旱年有10次夏季风为偏强, 占偏旱年比重为66.7%, 且多处于峰值或上升段; 偏涝年有10次为偏弱, 占偏涝年比重为62.5%, 多处于谷值或下降段(表2)。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年际尺度上, ENSO与北京旱涝变化的关系存在不稳定性, El Niñ o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旱灾, La Niñ a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涝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北京旱涝变化关系则相对稳定。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东亚夏季风偏强时, 北京多发生干旱;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 东亚季风偏弱时, 北京多发生涝灾。

表2 1960— 2013年北京夏季旱涝事件与之对应环流状况 Table 2 The summer circulation conditions of drought-flood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3 结论与讨论

基于北京逐日降水数据, 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辅以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 本文分析了1960— 2013年北京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旱涝等级旱涝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城市化和大气环流异常对旱涝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1960— 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0— 1985年为旱涝交替频繁期, 1986— 1998为相对湿润期; 1999— 2013年为先旱后涝期。1999年之前干旱持续时间最多为2 a左右, 1999— 2008年出现长时间连续型干旱, 干旱趋势转折点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 SPI12值持续波动下降, 这个时期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显著期。

2)不同年代北京旱涝分布曲线均呈正态分布, 正常和轻微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极端涝灾和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相对较低; 20世纪90年代轻微-中等旱涝事件呈减少趋势, 严重-极度旱涝事件大幅增长, 旱涝事件趋于极端; 2000— 2013年旱涝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似, 重度和极度涝灾减少, 轻微和中等干旱事件增加, 严重和极度干旱稳定不变。

3)1960— 2013年北京春季经历了6次旱涝循环, 2010年进入新的5~6 a干旱期; 夏秋旱涝转化特征具有相似性, 1999— 2013年在“ 先旱后涝” 背景下, 已经完成“ 旱— 涝— 旱— 涝” 周期转变, 未来2~3 a是否延续偏涝, 或是转入新一轮干旱期, 值得关注; 冬季旱涝变化与其他季节略不同, 在19~20 a尺度上2004— 2013年偏旱背景下, 北京冬季已完成“ 先旱后涝” 小周期, 2013年冬季干旱预示着新一轮干旱期开始, 2013— 2018年区域冬季面临干旱风险增大。

4)全球变暖与快速城市化共同影响下, 北京与廊坊旱涝相关性在1985年经历了明显的转折, 旱涝变化差异性逐渐增大, 并在1996年左右达到谷值。1996年北京气象站迁往大兴观象台, 两者相关系数维持低位稳定。整个时段内廊坊和北京相关系数均高于0.55, 说明两者在旱涝变化趋势上仍具有一致性, 快速城市化并未改变北京旱涝宏观变化趋势。

5)相对人类活动而言, 自然因素对北京夏季旱涝年代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PDO为负相位时, 随着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 北京干旱趋势有所缓解; 当PDO为正相位时,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高位波动, 东亚夏季风持续偏弱, 北京旱涝则呈现波动变化。ENSO与北京旱涝变化的关系存在不稳定性, El Niñ o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旱灾, La Niñ a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涝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北京旱涝变化关系则相对稳定。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东亚夏季风偏强时, 北京多发生干旱; 反之则多发生涝灾。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相互叠加, 使得北京地区旱涝变化驱动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关于北京旱涝变化趋势及其因素研究, 未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探索:① 对比城区、近郊、远郊城市旱涝变化空间差异, 明确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旱涝变化驱动机制; ② 多模型旱涝周期综合分析, 本研究仅从小波分析一种方法对北京地区旱涝周期特征进行分析, 旱涝时间分辨率相对较粗, 可能出现虚假气候变化信息。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希尔伯特-黄氏变化(EMD-HHT)、多维度-奇异值分解(MTM-SVD)、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等方法对北京旱涝变化周期特征进行分解, 抓住有效气候变化信号, 进一步验证北京旱涝年代际变化规律; ③ 旱涝变化原因探讨, 本文仅是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了大气环流异常与北京旱涝变化的关系, 其环流背景以及大气物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分析。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文引用:1]
[2]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ompiling Committee. Second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 [本文引用:1]
[3] Coumou D, Robinson A. Historic and future increase in the global land area affected by monthly heat extreme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3, 8: 1-6. [本文引用:1] [JCR: 4.09]
[4] Coumou D, Robinson A, Rahmstorf S. Global increase in record-breaking monthly-mean temperatures[J]. Climatic Change, 2013, 118: 771-782. [本文引用:1] [JCR: 4.622]
[5] 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pecial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本文引用:1]
[6] 温克刚, 谢璞.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WEN Ke-gang, XIE Pu. Chines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et (Beijing). 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5. ] [本文引用:1]
[7] 苏宏新, 李广起. 基于SPEI的北京低频干旱与气候指数关系[J]. 生态学报, 2012, 32(17): 5467-5475.
[SU Hong-xin, LI Guang-qi. Low-frequency drought variability based on SPEI in association with climate indices in Beijing. Acta Ecological Sinca, 2012, 32(17): 5467-5475. ] [本文引用:2]
[8] 王红瑞, 刘昌明, 毛广全, . 水资源短缺对北京农业的不利影响分析与对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2): 160-169.
[WANG Hong-rui, LIU Chang-ming, MAO Guang-quan, et al. Negative effects of water scarcity o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and countermeasur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4, 19(2): 160-169. ] [本文引用:1] [CJCR: 1.841]
[9] 黄庆旭, 何春阳, 史培军, . 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景模拟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859-870.
[HUANG Qing-xu, HE Chun-yang, SHI Pei-jun, et al. Modeling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nge under stress of drough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5): 859-870. ] [本文引用:1] [CJCR: 1.841]
[10] 翟远征, 王金生, 郑洁琼, . 北京市近30年用水结构演变及驱动力[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4): 635-643.
[ZHAI Yuan-zheng, WANG Jin-sheng, ZHENG Jie-qiong, et 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water consumed structure in Beijing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4): 635-643. ] [本文引用:1] [CJCR: 1.841]
[11] 杨佩国, 吴绍洪, 胡俊锋, .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区际冲突初探[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10): 2644-2650.
[YANG Pei-guo, WU Shao-hong, HU Jun-feng, et al. Interregional conflicts in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during Beijing urban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 31(10): 2644-2650. ] [本文引用:1] [CJCR: 1.251]
[12] 刘晓, 刘虹利, 王红瑞, . 北京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6): 1017-1028.
[LIU Xiao, LIU Hong-li, WANG Hong-rui, et al.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 of “three red lines” of water resources may in Beij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6): 1017-1028. ] [本文引用:1] [CJCR: 1.841]
[13] 李书严, 马京津.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的影响分析[J]. 气象科学, 2011, 31(4): 414-421.
[LI Shu-yan, MA Jing-jin.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area.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2011, 31(4): 414-421. ] [本文引用:1]
[14] 王喜全, 王自发, 齐彦斌, .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冬季降水分布的影响[J]. 中国科学D辑, 2008, 38(11): 1438-1443.
[WANG Xi-quan, WANG Zi-fa, QI Yan-bin, et al. The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in Beijing region by urbanization proces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8, 38(11): 1438-1443. ] [本文引用:1]
[15] 郑祚芳, 王在文, 高华. 北京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特征及城市化的影响[J]. 气象, 2013, 39(12): 1635-1641.
[ZHENG Zuo-fang, WANG Zai-wen, GAO Hua. Characteristic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summer and its effect on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area. Meteorological Monthly, 2013, 39(12): 1635-1641. ] [本文引用:1] [CJCR: 2.221]
[16] 黄嘉佑. 北京地区季节旱涝长期变化分析[J]. 水科学进展, 1992, 3(1): 59-64.
[HUANG Jia-you. Long-term variations of seasonal dryness /wetness in Beijing.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1992, 3(1): 59-64. ] [本文引用:1] [CJCR: 1.672]
[17] 刘桂莲, 张明庆. 近百年El Niño/La Niñ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分析[J]. 气象, 2001, 27(2): 3-6.
[LIU Gui-lian, ZHANG Ming-q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l Niño/La Niña phenomenon during the recent 10years and Beijing climate. Meteorological Monthly, 2001, 27(2): 3-6. ] [本文引用:1] [CJCR: 2.221]
[18] 郝立生, 丁一汇. 华北降水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593-601.
[HAO Li-sheng, DING Yi-hui. Progress of precipitation research in North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5): 593-601. ] [本文引用:2] [CJCR: 1.791]
[19] 张庆云, 卫捷, 陶诗言. 近50年华北平原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3): 307-318.
[ZHANG Qing-yun, WEI Jie, TAO Shi-yan. The decad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drought in the Northern China and association with the circulations.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3, 8(3): 307-318. ] [本文引用:1] [CJCR: 0.846]
[20] 马柱国. 华北干旱化趋势及转折性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 科学通报, 2007, 52(10): 1199-1206.
[MA Zhu-gu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ying trend, favorable turn and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10): 1199-1206. ] [本文引用:1] [CJCR: 1.541]
[21] 郑祚芳, 高华, 王在文, . 北京地区降水空间分布及城市效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4, 33(2): 522-529.
[ZHENG Zuo-fang, GAO Hua, WANG Zai-wen, et al.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and its city effect. Plateau Meteorology, 2014, 33(2): 522-529. ] [本文引用:1] [CJCR: 1.979]
[22] 郑思铁, 刘树华. 北京城市化发展对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2): 124-132.
[ZHENG Si-tie, LIU Shu-hua. Urbanization effect on climate in Beijing.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8, 13(2): 124-132. ] [本文引用:1] [CJCR: 0.846]
[23] 赵娜, 刘树华, 虞海燕. 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J]. 大气科学, 2011, 35(2): 373-385.
[ZHAO Na, LIU Shu-hua, YU Hai-yan.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local c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 48 years.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2011, 35(2): 373-385. ] [本文引用:2] [CJCR: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