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崔学刚, 方创琳, 李君, 刘海猛, 张蔷

Progress in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ing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pling
Xuegang CUI, Chuanglin FANG, Jun LI, Haimeng LIU, Qiang ZHANG
表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对比
Tab.1 Comparison of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pling
模型名称 学科背景 模型优点 模型缺点 主要应用
系统动力学 由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结合 建模过程简便,可以同理论与指标体系构建结合,降低系统边界和相关变量的识别难度 难以体现系统自适应特点;空间解释不足;部分反馈关系局限于回归关系 适用于城市复杂系统、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单要素耦合动态模拟
人工神经网络 由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仿真结合 是一种典型的类人脑模型,具有自学习、联想储存和高速寻优3个优势;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映射逼近性 在学习、因果解释等方面存在缺陷,尤其是不擅长处理不确定性问题 适用于城镇用地扩张、环境演变、污染扩散和资源需求动态模拟
贝叶斯网络 起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由概率论、统计学与图论结合 直观表现了事件因果;可以进行因果和诊断2个方向的推理;证据可以不完整;尤其擅长处理不确定问题 现有的算法难以应付庞大的节点数目;学习能力较人工神经网络明显不足 适用于城市生态脆弱性识别以及资源需求动态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模型 由LUCC研究、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结合 基于经验统计,CLUE模型适用于大空间尺度;CLUE-S模型适用于小空间尺度 偏重局部均衡分析;难以体现城镇化过程与土地系统的交互耦合过程 适用于多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分配动态模拟
元胞自动机 由LUCC研究、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结合 基于“自下而上”的建模过程将复杂问题拆解;可表现复杂离散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可进行局部/区域土地系统模拟 建立在空间均质假设之上,难以解决空间异质问题;放宽限制条件加剧了转换规则的复杂性;对土地变化的机理解释不足 适用于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
多智能体系统 由人工智能和复杂性科学结合 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弥补了对政策因素的忽视;既可以展现全局动态过程,还可以解释土地变化的动力机制 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初步应用阶段;研究空间被抽象为均质空间;模型验证难度较大 适用于政策驱动下的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