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8 , 37 (9): 1186-120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9.003

研究综述

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安传艳12, 李同昇1*, 翟洲燕1, 付强23

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27
2.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Chinese rural tourism research, 1992-2016: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aps

AN Chuanyan12, LI Tongsheng1*, ZHAI Zhouyan1, FU Qiang23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75003, Henan,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李同昇(1960-),男,陕西岐山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E-mail: leetang@nwu.edu.cn

收稿日期: 2017-11-3

修回日期:  2018-03-4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9-28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171,41771129,41501435)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801171,No.41771129,No.4150143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安传艳(1979-),女,河南鹿邑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旅游地理研究,E-mail: anchuanyan110@126.com

展开

摘要

借助 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1992-2016年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分析发现:虽然乡村旅游研究文献众多,但尚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团队,学者相互认可度较低;研究机构学术合作网络较为松散。在时间序列上,25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可划分为萌芽阶段(1992-1998年)、初步多元化阶段(1999-2005年)、快速多元化阶段(2006-2012年)和深入研究阶段(2013年-)。在研究内容上,政策导向性明显,研究主题紧跟国家政策变化呈现多样性;经济视角是主线,发展对策、模式类研究成果较多;生态理念贯穿始终,学界对乡村生态旅游一直较为重视。整体来说,学科研究呈现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农学等多学科参与的特征;研究价值诉求从以消费者为主逐步转向社区居民,全面人文关怀凸显;最近几年,学者结合现实问题对乡村旅游发展及研究反思增多。今后,从问题出发开展多学科、多技术和多机构合作,对乡村旅游存在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理论,产业转型升级及土地利用等现实问题,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问题以及多样化发展的对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重点。

关键词: 乡村旅游 ; 研究特征 ; 主题演变 ; CiteSpace 5.0 ; 中国

Abstract

Based on research articles selected from the core journals and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 journals i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 and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softwar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authors,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on China's rural tourism research literature published between 1992 and 2016 and found that China's rural tourism research has not formed close research teams and scholars have low recognition of each other's work.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s are loosely organized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ions. The whole process of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emerging stage (1992-1998), preliminary diversification stage (1999-2005), rapid diversification stage (2006-2012), and in-depth study stage (2013-present). With regard to the research contents, policy guidance is clear—the research topics closely followed the national policy change and showed diversity.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economics of tourism from the beginning and there exists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articles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odels. The researchers have been insisting on ecological ideas all the time. Overall, economics, sociology, geography, agronomy, and many other discipline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is field. The main value proposition changed from the consumer to the whole population, showing the trend of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care in rural tourism research. Moreover,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rs have introspected and actively exercised the discourse pow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al business of rural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and it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multidisciplinary, multi-technological, and multi-organizational studies will be carried out in view of rural tourism problems and more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basic concepts, and basic theories of rural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tourism, land u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ocial and spatial questions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tourism diversity will become the key points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rural tourism ;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 evolution of research topics ; CiteSpace 5.0 ; China

0

PDF (522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安传艳, 李同昇, 翟洲燕, 付强. 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186-120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9.003

AN Chuanyan, LI Tongsheng, ZHAI Zhouyan, FU Qia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Chinese rural tourism research, 1992-2016: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ap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9): 1186-120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9.003

1 引言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后得到快速发展(龚伟, 2014)。而学界研究从90年代初开始,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并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内容和主题不断变化并逐步深入。虽然在不同时期,都有学者对乡村旅游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梳理乡村旅游基本概念(何景明等, 2002; 林刚等, 2006; 刘德谦, 2006)、国内外研究状况(何景明, 2005; 张祖群, 2014)、旅游乡村社区研究及其他热点研究(郭焕成等, 2000; 王琼英等, 2006; 周静等, 2007; 郭焕成等, 2010; 卢小丽等, 2014; 张建荣等, 2016)。但面对庞大的文献数量,以阅读、归纳法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观性和片面性。现代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海量文献数据进行多元、历时性动态分析,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文献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陈悦等, 2015)。目前,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很多,CiteSpace软件是其中之一。在最近几年,地理、旅游等学科研究也开始使用CiteSpace软件,开展了对国内外交通地理学(桂钦昌等, 2016)、西方经济地理学(范帅邦等, 2015)、西方城市公共交通空间(段德忠等, 2016)、国外国家公园(肖练练等, 2017)、地缘视野下的边境地区(宋涛等, 2016)、国内新型城镇化(王梓懿等, 2017)、土地资源管理(刘璐祯等, 2017)、海洋产业(韩增林等, 2016)、城市闲置土地(王宏新等, 2016)以及旅游(廉同辉等, 2013; 余构雄等, 2017)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但在中国乡村旅游研究中却未见使用。本文借助 CiteSpace V.5.0.R4对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挖掘、图形呈现来揭示其研究主题演变的过程,并通过阶段划分和关键文献的解读分析其研究内容演变特征,并预测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启发。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方法选取和图谱关键指标解释

CiteSpace是陈超美团队研发的文献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软件,它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引自秦晓楠等, 2014),能通过文献共被引和耦合、科研合作网络及主题和领域贡献等分析来判断一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前沿,探测学科研究特征及演变趋势,以及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交叉、互动关系等(李杰等, 2016),定量、可视地梳理文献(Chen, 2004),将某领域一定时期的研究现状和主题演化展现在图谱上(李成等, 2014)。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参数选取(Selection Criteria)为Top 50 per slice,运行时间为2017年5月3日,时间跨度为1992-2016年(Slice Length=1),使用剪切(Pruning)联系中的寻径(Pathfinder)功能。

在生成图谱中,N表示网络节点数量,E表示连线数量,Density表示网络密度,Modularity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Modularity Q值越大,表示网络得到的聚类越好,Modularity Q值>0.3 就意味着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值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越接近于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在0.5以上,表示聚类结果具有合理性。节点表示采用引文年轮,年轮不同的颜色、大小代表着不同的年份和引文数量,用于表示该文献发表至今被引用的历史。针对KCA(Keyword Co-appearance Analysis)图谱,李杰等(2016)认为词频(Frequency)是所分析文献中词语出现的次数,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分布可以反映在某领域内被引频次或者发文数量的多少,发文数量最多或被引频次最多的领域往往是研究的热点(侯剑华, 2009);研究主题的演化体现在不同时段的热点领域的变化中,从而判断该领域的研究动向。词频越大,在图中显示的节点越大。同时,可以根据链接关键词线条的粗细来判定共现次数,测度其间的亲疏关系,并通过颜色来判断词频出现的时间。还采用半衰期(Half-life)表示文献老化的速度,根据关键词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可判断某些研究领域被关注的期限(李杰等, 2016);而突现性(Burst)表示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有很大变化,突现性强的关键词的出现,表明某时期学者发现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从而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学术前沿,在图谱中往往用红色表示。

2.2 概念界定及数据选取

目前,中国学界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具有模糊性和广延性,在名称上出现多种称呼,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古村落旅游等,尤其在早期研究中互通使用这些概念名词。语言是概念的物质化形式(连丽霞, 2015),对概念词语的使用应结合其具体的指向对象确定。在此,根据中国现实背景,把乡村旅游概念内涵界定为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开展的旅游活动,是相对城市旅游、博物馆旅游等而提出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发生在乡村(农村)地域综合体这一空间场所与旅游(产业、行为、社会现象等)之间在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检索词设定为“乡村”+“旅游”或“农村”+“旅游”或“村落”+“旅游”。同时,为了达到CiteSpace软件对数据“广度广、精度高”的要求,本文首先使用跨库高级检索中国知网(CNKI),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学术文献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发现: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献较多且良莠不齐,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行业指导、信息推送内容所占比例较大,学术研究内容重复较多,高质量文献所占比例较少,最近5年都在15%以下(图1)(①数据来源: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大量庞杂的数据会造成在图谱表达中研究重点不突出,难以反映中国学者对乡村旅游研究的状况。因此,本文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选取的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文章3407篇,检索时间为2017年3月29日,剔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书评、无作者文献及其他不相关条目等无效数据,共得文献3319篇。

图1   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文献数量

Fig.1   The number of research articles about rural tourism in China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1992-2016

3 结果分析

3.1 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分析

CiteSpace作者共现分析可以识别出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互引关系(胡泽文等, 2013)。将已整理数据导入软件,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由图可见,中国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人员较为分散。发文量达10篇以上的学者有席建超、赵承华、陈永、郭凌、陆林、张捷、黄福才、栗路军等,但仅占发文数量为2篇以上所有作者的3.63%,且彼此之间差距不大,其中最多的席建超为14篇。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有陆林、席建超、郑文俊、张捷、吴晓等,在图谱中产生了突现点(Citation Burst)。从半衰期来看,席建超、郑文俊影响期限较长,为4~5年;在2000年以后,席建超影响力较大;其他学者的影响力非常短暂,一般为1年左右时间。可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缺乏较强的领军人物和紧密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学术联系较少,文献互引率较低,互相之间学术认可度较低,尚未形成广泛的学术共识。学者之间目前这种分散的状态,也是造成乡村旅游研究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一直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为此,应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Fig.2   Network map of cooperative authors

同理,对文献发文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得到图谱(图3)。由图可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他在20篇以上的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机构。图中出现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核心,包含安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关系。但从合作强度上来看并未形成较为广泛、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从主要链接点来看,中国科学院大学表现出了较强的中介中心性,体现了该领域主要以学生培养的方式来进行学术影响力的扩散和学术连结。其他的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侨大学、四川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自成体系,各自连结着周边的院校。从半衰期和中心性来看,影响力的较大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半衰期分别为10年、8年、6年、6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一直在进行乡村旅游领域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的影响力主要在2003-2009年之间,中山大学在2006-2012年间对乡村旅游研究较多。另外,该领域研究的二级机构的学科背景多为地理学和旅游学,其次为农学。

图3   研究机构合作网格图谱

Fig.3   Network map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institutions

3.2 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3.2.1 研究领域活力分析

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时,对关键词的提取是其首次出现的年份。因此,分析各年份共现关键词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研究领域扩展的丰富程度,还认为可以判断该领域内容的更新速度和学科研究活力(余构雄等, 2017)。通过提取1992-2016年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得443个,并根据各年份共现词数量分布制成图4。可见,2006年以前,关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关键词较少,主要侧重于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等词汇;2006-2009年,词汇量猛增,并在2006年和2008年出现了2个高峰值。丰富的关键词数量充分说明了该领域研究充满活力,研究内容开始多样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性、社区参与、乡村文化、传统村落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2013年又出现的一个小峰值说明乡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再次得到学者的关注。可见,2006年以前,关于乡村旅游研究不仅文献数量平稳缓慢增加,而且研究内容相对单一。2006-2009年期间,在文献快速增加的同时,研究内容也表现出了急剧多样化的特点,该领域研究非常活跃。2011年后,乡村旅游研究在文献资料上和研究内容上表现出了相对较为平稳的态势。这种趋势充分反映了学者对该领域研究从开始到集体狂热、各方关注,再到逐步稳定、理性进展的态势。

图4   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论文关键词类别数量

Fig.4   The number of keyword categories in rural tourism research articles in China, 1992-2016

3.2.2 基础研究领域分析

半衰期较长的关键词往往能体现一个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内容。通过对中国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导出网络信息汇总表,得到关键词半衰期数值。其中,影响期限最长的是“农村旅游”,达22年;排名第2的是“旅游经济”,半衰期为19年;位列第3的为“旅游资源”“旅游项目”,为18年。这4个关键词自1992年出现以来,几乎贯穿始终。其他的有1995年出现的“农村经济(16年)”,1999年出现的“乡村旅游(11年)”“旅游开发(12年)”“生态旅游(13年)”,以及2000年以后出现的“体验经济(11年)”“乡村(10年)”“可持续发展(10年)”,影响期限都在10年以上。影响期限在5~9年的关键词为2004年出现的“城镇化(9年)”,2006年出现的“传统村落(9年)”“乡村旅游产业(9年)”“旅游扶贫(8年)”“民俗旅游(7年)”“社区参与(5年)”“乡村性(5年)”,以及2007年出现的“城市边缘区(8年)”“体育旅游(6年)”,2008年出现的“生态文明(7年)”乡村“文化生态(7年)”“生态环境(5年)”,2010年出现的“规划设计(6年)”。这些都是从出现以来一直受到关注的关键词。可见,乡村旅游研究长期关注的话题是如何进行开发,怎样持续长久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体验、生态问题。同时,伴随着中国乡村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正义、乡土文化保护等问题逐步受到关注。其中,传统村落、城市边缘区一直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区域(吴必虎等, 2004; 税伟等, 2005; 刘沛林等, 2012);城镇化、乡村性问题也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和民俗旅游一直是乡村旅游研究重点关注的业态;而文化、生态保护,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问题成为乡村旅游影响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在2010年以后,随着学界针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现实反思,乡村社会问题研究逐步增多。

3.2.3 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分析

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领域。在乡村旅游文献关键词分析中得到22个突现词(表1)。其中,突现度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为: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农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生态文明、古村落、产业融合、城乡统筹。从时间序列来看,2006年以前的突现词为农村经济、生态旅游、古村落、开发和农业旅游;2006-2012年间的突现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者、现状、服务质量、旅游消费、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城乡统筹以及乡村旅游业;2012年之后为农村旅游、城镇化、土地流转、农村发展、农业融合、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从这些关键词的突现度和突现的时间节点来看,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紧跟国家方针政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从突现词影响的周期来看,“农村经济”领域最长(6年),“城镇化”“农村发展”为4年,其他大多数时间集中在2~3年。虽然关注的具体问题跳跃性较强,但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一直贯穿始终。在2013年以后,跟随着中国政策导向和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现实需求,乡村旅游城镇化、土地流转、产业融合和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问题成为学者研究前沿。

表1   1992-2016年前22位突现关键词

Tab.1   Top 22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1992-2016

关键词突现度起始年份终止年份1992-2016年
农村经济4.685919952001
生态旅游3.658619992002
古村落4.562520022005
开发4.109920032005
农业旅游4.290520042006
社会主义新农村5.228520062008
新农村建设8.124820072010
乡村旅游者4.098120092011
现状3.828220092011
服务质量3.334520102011
旅游消费3.870120102013
经济发展4.190920102012
乡村旅游资源3.463120102011
城乡统筹4.333920102011
乡村旅游业3.882620112012
农村旅游5.560720122016
城镇化3.971920122016
土地流转6.093920122014
农村发展3.295920122016
产业融合4.509520132016
生态文明4.626720132016
新型城镇化6.899420142016

新窗口打开

3.3 研究主题演变和阶段划分

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间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李琬等, 2014)。关键词作为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胡秀芳等, 2015),它出现的频率和关联程度可揭示某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内在联系(余构雄等, 2017)。在CiteSpace中,可以通过词频分析、词汇突现性等功能判断一定时段内的研究热点,并根据时序变化分析研究主题演变。具体思路为:通过词频分析找出高频关键词和突现词,提取研究热点;绘制时间图谱,综合分析图谱中的词频变化、词汇突现度及半衰期等,结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根据热点历时性走向分析研究主题演变,并咨询专家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判断乡村旅游研究主题演化的整体特征,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在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生成Timezone图谱(图5),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合在相同的时区内,时间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聚类分析得到网络模块化(Modularity)的评价指标Q=0.8406,网络同质性平均值Mean Silhouette=0.5446,说明图谱网络聚类较好,同质性较高,聚类结果合理。

图5   199-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

Fig.5   Timezone map of co-appearance keywords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1992-2016

图5可见,最大的节点为“乡村旅游”,其次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旅游开发”“古村落”“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等关键词。通过对重要节点及所对应的相关文献判断,这些关键词所链接的网络关系时间跨度大,结构复杂,涉及环境、文化、居民、游客、产业、产品、政策、土地等多方面,充分说明了乡村旅游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主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中国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和研究文献数量、关键词类别分析,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8年):乡村旅游研究的萌芽阶段。从图1图4可见,在1999年以前,关于乡村旅游的主题词检索,其报刊、杂志、期刊论文的发文总量较少,关键词词汇类别较为单一。说明在这个时期,无论是业界、学界,还是政府部门仅有少部分人开始了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姚君泽(1991)刘天福(1999)等提出了要重视农村旅游经济问题(姚君泽, 1991; 刘天福, 1999),并围绕农村旅游经济展开讨论,在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意义和作用达成共识,乡村旅游研究出现萌芽。但并未提出“乡村旅游”这一概念表达,而采用了“农村旅游”这一词汇。这一时期,学者们普遍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模式看待,词频排在前列的关键词为旅游资源、农村经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田园风光等(表2)。从其半衰期来看,这些关键词长期影响着乡村旅游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基础。

表2   1992-1998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主要关键词

Tab.2   The main keywords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1992-1998

年份关键词词频中心性半衰期突现度年份关键词词频中心性半衰期突现度
1998旅游农业50.0513.261992经济发展130.13193.29
1998田园风光60.0481992农村旅游390.06226.03
1995农村经济390.25165.801992旅游经济80.1223
1992旅游资源640.19184.681992旅游项目70.0912

新窗口打开

第二阶段(1999-2005年):乡村旅游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初现多元化。从图1图4可见,自1999年开始,关于乡村旅游的主题词检索,其报刊、杂志、期刊论文的发文总量逐步增加,关键词词汇类别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从中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来看,1999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刺激国内居民消费,中国政策导向旅游业发展从出口创汇型转向拉动内需型,并配套出台了7天假日制度,鼓励城市居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城乡互动,引导旅游消费新理念。旅游业发展的“主—客”立场从原来的“中—外”转向“城—乡”,国内城市居民成为重点拓展的客源。因此,1999年成为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研究的重要转折年,城市居民出游率急剧升高并大量涌向农村。学者根据现实需求展开了对乡村旅游概念(杜江等, 1999; 王兵, 1999)、开发与发展对策(李开宇, 2005)等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介绍国外经验(吕军等, 2005),总结发展模式(郑群明等, 2004; 李德明等, 2005; 邹统钎, 2005),思考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等实践问题(尹振华, 2004)。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给乡村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演变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彭兆荣, 2005),尤其是2004年前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周玲强等, 2004)、传统村落(卢松等, 2005)等问题开始进入学者视线,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旅游研究中,学者除探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外,还对对乡村旅游地的商业化、城市化问题表现了担忧(林锦屏等, 2005),将旅游开发作为一种破坏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的负面影响而加以批判。总之,这一阶段乡村旅游研究视角经济导向明显,利益诉求重点关注游客需求,主要围绕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线的开发、发展对策和模式探索等方面,但生态、文化、古村落保护等多种问题也受到一定的关注,乡村旅游研究领域逐步多元化。

第三阶段(2006-2012年):乡村旅游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快速多元化。从图1图4可见,这一时期,关于乡村旅游的主题词检索,其报刊、杂志、期刊论文的发文总量快速增加,核心及CSSCI期刊文献占比略有增加,关键词词汇类别也出现了高峰,多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实践来看,2005年,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之后又相继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国家旅游局、农业部、住建部等也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的活动。学界也掀起了研究热潮, “乡村旅游资源”“旅游消费”“乡村旅游经济”等产业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方面,以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依然是主线,“土地流转”(郭凌等, 2009)“乡村景观”(孙艺惠等, 2009)“旅游扶贫”(李益敏等, 2010)“传统村落”(李文兵, 2009; 李萍等, 2012)“非物质文化遗产”(欧阳正宇, 2011)“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郑群明, 2011)“乡村文化”(陶玉霞, 2012)等关键词得到学者的重视。这一时期,学者研究领域还关注旅游开发中社区利益分配(保继刚等, 2006)、社区参与(杨效忠等, 2008)、社区权力(郭文, 2010)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平、公正问题(陶玉霞, 2009)。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后,引发了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终极目标的思考(黄秀琳, 2011),对其核心、基础理论问题的讨论深入到乡村旅游的本质内涵(尤海涛等, 2012)、核心吸引力等方面(冯淑华等, 2007; 刘沛林等, 2012),关注了乡村性、地方性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化、样板化进行反思。与前一阶段相比,对乡村旅游城市化问题不再作为一种负面的影响提出,而是给出了较为理性的评价和定位。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虽仍以旅游经济为主线,但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地社会、文化问题关注明显增多,且无论对从理论层面的思考还是对实践领域的研究都越来越多元化。学者研究的价值立场不仅关注到游客需求,也涉及到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权力问题,主、客价值诉求成为学者关注的两条并行线。

第四阶段(2013-):乡村旅游研究领域拓展放缓,深入研究文献增多。从图1图4可见,这一时期,关于乡村旅游的主题词检索,其报刊、杂志、期刊论文的发文总量急速增加,但同第三阶段相比,期刊文献以及核心、CSSCI文献占比增速平缓,关键词词汇类别也呈现较为缓和的下降趋势。这充分表明,报纸、杂志等非学术媒体平台对乡村旅游的关注更多,业界和政府部门更加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报道、市场推广以及业态讨论等方面。从业界实践来看,这一阶段,国家延续美丽中国建设、休闲农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等相关政策,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住建部等继续推进一系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传统村落评选等活动。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传承乡村文化、精准扶贫、增强城乡互动等方面的功能更加受到重视。乡村旅游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决策以应对现实问题。这一时期,学者研究的主要关键词为产业融合、土地利用及流转(吴冠岑等, 2013a)、社区归属感(杜宗斌等, 2013)、政治制度问题(向云发, 2013)、旅游机会公平和伦理(王德刚, 2014)、空间变迁(席建超等, 2014a, 2014b)、互动发展以及文化异化(陶玉霞, 2015)、精准扶贫(陈秋华等, 2016)等问题。另外,从整个关键词时序图谱可见,学者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对乡村社区的研究从利益分配到归属感的关注,体现了对乡村居民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关怀,再到旅游发展的哲学伦理问题的思考。在实践方面,从具体的旅游产品开发、发展模式、发展对策到深层次的社区参与、利益分配,再到土地流转制度、政治制度、权力问题的关注,无不体现了乡村旅游研究的深化。在乡村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方面,对乡村性、地方性、文化异化等问题的研究,也体现学者从多方面思索“留得住乡愁”的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深入到制度法律和风险评估(吴冠岑等, 2013b)及实践操作模式的探索(刘赟, 2014)。“互动发展”研究不仅关注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城乡互动问题(黄震方等, 2015),而且深入到产业层面的互动融合(宁丽娟, 2015)。总之,这一阶段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把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精准扶贫、社会空间重构(席建超等, 2014a)及“三农”问题研究紧密结合,探讨乡村地域内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各方面的整体发展。学者研究的价值立场虽然未曾忽视游客需求、旅游经济价值的实现,但更多的是把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乡村居民利益诉求和乡村发展的背景和实现手段,更加关注乡村居民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以及乡村社会、区域问题的研究。

4 研究趋势预测

根据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和现状及学界近三年的研究热点(图5),未来乡村旅游研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探讨和求证乡村旅游存在的哲学基础,从人类行为本身分析乡村旅游的存在价值和本质。当前,中国乡村旅游需求旺盛,政府不断推行的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等都在大力提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乡村旅游也成为了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这种发展思路和价值导向,带来的后果就是当前乡村旅游地的商业化与城市化,使得乡村地域处处充斥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城市流行文化和价值观,乡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认同逐步异化,传统生产方式几乎瓦解,生活方式悄然改变的局面,与各界人士想通过乡村旅游发展“留住乡愁”的美好设想几乎成为了一个悖论。这些都迫切需要学界继续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进行乡村旅游,是什么吸引游客前往,怎样才能“留住乡愁”、保持乡村旅游地长久魅力?研究当下群体对乡村旅游地认知和价值诉求,摸清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所在,无论对乡村旅游业发展还是乡村旅游地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乡村旅游基本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加强。从中国乡村旅游实践和研究现状来看,对其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迫切需求来自于2个方面:一是由于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植根于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学科研究对乡村、乡村旅游等基本概念体系内涵认识不一,概念本体所指差别甚大,给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规范带来一定的障碍;二是对中国乡村旅游基本内涵的理论架构和本体认知所蕴含的理念、观念具有强大的意识建构功能,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取向,引导甚至决定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因此,随着中国学者对乡村旅游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立足于中国现实语境来界定乡村旅游概念体系内涵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国内乡村旅游实践。

(3)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土地利用及土地流转机制问题、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等将成为研究重要领域。众所周知,中国乡村旅游从发展伊始就担负多种功能,经济发展始终被认为是解决乡村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环境以及三农问题的基础。因此,根据中国乡村发展政策导向和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走向判断,传统的乡村旅游经济仍然是主要研究领域,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三产融合等则是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新问题。尤其是最近围绕三产融合、产业升级出现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概念,如乡村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集聚区、田园综合体、田园小镇等将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土地流转及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问题也理应被学界深入探索、以寻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经营管理制度的突破点,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另外,旅游扶贫一直是中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针对精准扶贫的攻坚任务和乡村扶贫的可持续需求,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和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贫困人口自我提升、乡村综合发展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旅游扶贫的优势功能,避免外来资本侵入造成经济漏损、传统文化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4) 反思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思路,探索多样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隐喻着学界在紧跟政府大一统指令下,对旅游产业或地方发展一般规律的功利性探索,这种趋同的思想转化为发展实践的内在动力,造成当前乡村旅游同质竞争、乡村文化受损、土地利用错位等一系列问题,立足于当下的中国语境,乡村旅游研究必须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并寻求困境突破(黄震方等, 2015)。目前,学界逐步认识到,乡村旅游应力求凸显“地方性”,力避“模式化”,基于乡村性和地方性的乡村旅游才具有魅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谢彦君, 2017)。因此,立足地方性知识,对乡村旅游地的特殊案例、特殊现象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乡村旅游地地方性传统文化,研究差异化对策对乡村旅游发展来说更具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5) 信息技术应用、学科交叉、机构合作将会使乡村旅游研究形成较为紧密的学术网络。乡村旅游的复杂性使其研究很难使用统一范式,而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加强对乡村旅游网络关注特征、热点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行对乡村旅游方面的舆情分析、事件预警,形象挖掘、市场定位、信息推送、消费引导、影响监测以及社区、企业、乡村管理等方面研究。今后,从问题出发,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旅游给“乡村”带来的影响,以及在“乡村”地域内如何发展旅游业,探索二者互动规律和良性发展策略将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而通过多元文化碰撞、多学科思维交流、多技术融合、多理论深度交叉,将建立起紧密的学术合作生态网络,拓展乡村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6)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地问题研究。目前,在乡村旅游研究中有关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文献大多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城乡互动或城乡统筹背景下探索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二是把乡村旅游作为城乡互动的推手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手段,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策略。而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力的逐步深远,旅游所引入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外界力量,通过资本、权力、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冲击着乡村社会,引起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学者应将乡村旅游置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和认识其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当今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变迁,尤其是乡村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调试与响应以及乡村旅游地地方认同和价值取向问题,这不仅关乎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到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走向。

5 结论及讨论

综上可知,在1992-2016年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人员并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团队,缺乏较强的领军人物,互相之间认可度较低,尚未形成广泛的学术共识。研究机构之间未形成较为广泛、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在地域上较为分散,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数量最多,呈现出较强的中心性,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研究主题呈现多样性,政策导向明显。学界研究紧跟现实需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国家政策导向,发表论文数量和研究内容热点、主题的转换紧跟国家政策调整,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主题。第二,经济导向是主线,多元社会视角转向明显。乡村旅游自发展以来,一直被国家和地方作为重要的农村经济发展手段,其经济性质始终被作为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的基础。学界研究也更多地把乡村旅游看做产业,经济视角一直是其研究的主流,经济价值导向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学者逐步认识到乡村作为旅游发生的场所所发生的各种变迁,开始对乡村地域范围内旅游行为及对乡村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乡村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多元化研究。第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模式类研究成果较多,存在从单产业到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转向。虽然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模式研究表述范畴或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一直被学界关注,并总结出了从乡村景区、农家乐、农业观光等单产业发展,转向关注“旅游+”、“+旅游”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第四,生态理念贯穿始终。相比其他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从提出伊始,就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第五,学科研究视角转向多元化。从乡村旅游研究阶段和主题转换来看,学者研究从经济学为主走向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农学等多学科参与其中。第六,研究价值转向,凸显全面人文关怀。中国乡村旅游研究从最初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到游客价值(主要为城市居民)需求的满足,再到思考乡村社区居民(主要为乡村居民)利益问题的回归,最终提升到国民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研究逐步着眼于把乡村旅游作为民生工程、幸福产业,落脚到人的发展。这种价值路径反映了学者研究视角的逐步开阔,对全面人文关怀逐步凸显。第七,学者话语转向。学者研究虽然紧跟国家政策,但最近几年独立反思的声音逐步增多,开始关注乡村旅游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乡村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指导方面,学者们从消极总结到积极干预,在村落开发与规划、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积极发声,指导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小城镇建设。这几大方面的研究特点和转向充分体现在中国学者对乡村旅游研究的脉络中,表明乡村旅游研究从问题导向向理论研究的转型。

但针对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客观现实,其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学界共识;乡村旅游地的社会重构、空间演化、文化变迁及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权力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面对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等外界冲击,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性的保持及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需深入;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制度制约问题还需相关法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研究人员介入;乡村旅游多功能性测评至今无人问津等。总之,在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快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中国乡村旅游地时刻上演着全球化和地方性,城市化和乡村性,现代化和传统的碰撞冲突,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各方面在资本、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介入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现代旅游研究中,乡村已成为一种与城市对立的符号表达。乡村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系统,当一种外力进入并影响这一社会体系和结构的时候,空间内各种因素会发生裂变,如旅游产业发展使得外来资本的进入,游客活动和现实需求给村落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的触动等。因此,乡村旅游对乡村变迁的重要影响,以及当前背景下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实现对城乡居民精神家园建设、田园意境实现,保留“乡愁之所”和“姆庇之家”(谢彦君, 2017)应该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重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 孙九霞. 2006.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J]. 地理学报, 61(4): 401-413.

[本文引用: 1]     

[Bao J G, Sun J X.200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1(4): 401-413.]

[本文引用: 1]     

[2] 陈秋华, 纪金雄. 2016.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5): 196-200.

[本文引用: 1]     

[Chen Q H, Ji J X201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rural tourism

[J].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5): 196-200.]

[本文引用: 1]     

[3]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源, . 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 科学学研究, 23(2): 242-253.

[本文引用: 1]     

[Chen Y, Chen C M, Liu Z Y, et al.2015.

The Methodology function of CiteSpac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3(2): 242-253.]

[本文引用: 1]     

[4] 杜江, 向萍. 1999.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 旅游学刊, 14(1): 15-18, 73.

Magsci      [本文引用: 1]     

[Du J, Xiang P.1999.

Thought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14(1): 15-18, 73.]

Magsci      [本文引用: 1]     

[5]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2013.

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模型构建及应用: 以浙江安吉为例

[J]. 旅游学刊, 28(6): 65-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3.06.00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旅游感知、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及旅游获益是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5个主要维度,社区归属感对它们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在0.130~0.728,<em>t</em>值介于5.936~9.215,显著性概率<em>p</em>均小于0.001,所建理论模型成立,拓宽了社区归属感理论框架。培育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增加旅游地居民正面旅游感知,促进居民积极支持旅游发展,利于乡村旅游地社区实施科学的人本管理。</p>

[Du Z B, Su Q, Jiang L.2013.

A structural model of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Anj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 Tourism Tribune, 28(6): 65-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3.06.00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旅游感知、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及旅游获益是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5个主要维度,社区归属感对它们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在0.130~0.728,<em>t</em>值介于5.936~9.215,显著性概率<em>p</em>均小于0.001,所建理论模型成立,拓宽了社区归属感理论框架。培育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增加旅游地居民正面旅游感知,促进居民积极支持旅游发展,利于乡村旅游地社区实施科学的人本管理。</p>
[6] 段德忠, 刘承良, 桂钦昌, . 2016.

西方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研究进展: 一个地理学的视角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32(5): 87-96.

[本文引用: 1]     

[Duan D Z, Liu C L, Gui Q C, et al.2016.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of western urban pulic transport: A geography perspective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32(5): 87-96.]

[本文引用: 1]     

[7] 范帅邦, 郭琪, 贺灿飞. 2015.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J]. 经济地理, 35(5): 15-2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借鉴的产物,用于解释经济、空间和政策三类要素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政策研究日益受到西方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选择Web of Science(WOS)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选取西方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4本经济地理学杂志作为文献来源,将1970—2013年英语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 Space)对这些数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反映出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人物,展现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经历兴起、衰落和回归,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难以回避的主题。2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方法从单方面追求理论方法或定量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展。3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模式从理论分析、政策评估发展为政策参与,关注政策实施和政策可行性。4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衍生出9个知识聚类,包括:经济增长、创新知识网络、全球化治理、公司和产业转移、城市经济、地方化治理、空间政策、国家与移民问题和区域发展。

[Fan S B, Guo Q, He C F.2015.

A review of policy analysis in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CiteSpace II

[J]. Ecnomic Geography, 35(5): 15-2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借鉴的产物,用于解释经济、空间和政策三类要素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政策研究日益受到西方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选择Web of Science(WOS)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选取西方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4本经济地理学杂志作为文献来源,将1970—2013年英语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 Space)对这些数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反映出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人物,展现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经历兴起、衰落和回归,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难以回避的主题。2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方法从单方面追求理论方法或定量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展。3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模式从理论分析、政策评估发展为政策参与,关注政策实施和政策可行性。4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衍生出9个知识聚类,包括:经济增长、创新知识网络、全球化治理、公司和产业转移、城市经济、地方化治理、空间政策、国家与移民问题和区域发展。
[8] 冯淑华, 沙润. 2007.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 以江西婺源为例

[J]. 地理研究, 26(3): 616-624.

[本文引用: 1]     

[Feng S H, Sha R.2007.

Evaluation model of countryside tourism's rural feature: A case study of Wuyuan in Jiangxi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6(3): 616-624.]

[本文引用: 1]     

[9] 龚伟. 2014.

空间视野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演化研究: 以Q村和Y村为例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Gong W.2014.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evolution in spatial perspective: Taking Village Q and Village Y as examples

[D]. Shang Hai, China: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10] 桂钦昌, 刘承良, 董璐瑶, . 2016.

国外交通地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与进展

[J]. 人文地理, 31(6): 10-18.

[本文引用: 1]     

[Gui Q C, Liu C L, Dong L Y, et al.2016.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nd dynamics of foreign transport geography research

[J]. Human Geography. 31(6): 10-18.]

[本文引用: 1]     

[11] 郭焕成, 韩非. 2010.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J]. 地理科学进展, 29(12): 1597-160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p>

[Guo H C, Han F.2010.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9(12): 1597-160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p>
[12]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 2000.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J]. 经济地理, 20(2): 119-124.

[本文引用: 1]     

[Guo H C, Liu J P, Wang Y C.2000.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griculture

[J]. Economic Geography, 20(2): 119-124.]

[本文引用: 1]     

[13] 郭凌, 黄国庆, 王志章. 2009.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9(5): 85-91.

[本文引用: 1]     

[Guo L, Huang G Q, Wang Z Z.2009.

On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l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tourism

[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9(5): 85-91.]

[本文引用: 1]     

[14] 郭文. 2010.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 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

[J]. 旅游学刊, 25(3): 76-8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周边雨崩藏族村的旅游开发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该区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认为这是一个社区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基本实现了经济增权、政治增权、心理增权和社会增权的典型案例."轮流制"模式一方面妥善协调与巧妙解决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控制了外来投资,同时避免了由于无序竞争引起的经济利益过于集中现象,对构建雨崩村社会和谐起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雨崩村民的增权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村民绝对拥有在村境内的住宿、餐饮、租马等经营权.本质上雨崩村的旅游增权是个人增权,一旦有外来旅游企业进入,原来取得的利益均衡和分配制度将会被破坏.从此角度讲,制度增权的缺失又对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新农村建设构成了阻碍.

[Guo W.2010.

Study on the "alternate system mode" regarding 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effectiveness

[J]. Tourism Tribune, 25(3): 76-8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周边雨崩藏族村的旅游开发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该区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认为这是一个社区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基本实现了经济增权、政治增权、心理增权和社会增权的典型案例."轮流制"模式一方面妥善协调与巧妙解决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控制了外来投资,同时避免了由于无序竞争引起的经济利益过于集中现象,对构建雨崩村社会和谐起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雨崩村民的增权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村民绝对拥有在村境内的住宿、餐饮、租马等经营权.本质上雨崩村的旅游增权是个人增权,一旦有外来旅游企业进入,原来取得的利益均衡和分配制度将会被破坏.从此角度讲,制度增权的缺失又对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新农村建设构成了阻碍.
[15]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 2016.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J]. 地理科学, 36(5): 643-65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1982~2013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海洋经济研究的3 44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表明:自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主要围绕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等展开;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为发文较多的机构;《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经济相关研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资源科学》等是主要的载文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海洋经济研究视角下,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人海关系的脆弱性、滨海旅游等的研究外,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海洋经济相关理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研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及“一路一带”战略对海洋经济相关研究的新要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p>

[Han Z L, Li B, Zhang K Let al.2016.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ap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6(5): 643-65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1982~2013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海洋经济研究的3 44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表明:自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主要围绕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等展开;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为发文较多的机构;《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经济相关研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资源科学》等是主要的载文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海洋经济研究视角下,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人海关系的脆弱性、滨海旅游等的研究外,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海洋经济相关理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研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及“一路一带”战略对海洋经济相关研究的新要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p>
[16] 何景明.

中外乡村旅游研究: 对比、反思与展望

[J]. 农村经济, 2005(1): 126-127.

[本文引用: 1]     

[He J M.

Zhongwai xiangcun lvyou yanjiu: Duibi, fansi yu zhanwang

[J]. Rural Economy, 2005(1): 126-127.]

[本文引用: 1]     

[17] 何景明, 李立华. 2002.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8(5): 125-128.

[本文引用: 1]     

[He J M, Li L H.2002.

A study on the conceptions of rural tourism

[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8(5): 125-128.]

[本文引用: 1]     

[18] 侯剑华. 2009.

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本文引用: 1]     

[Hou J H.2009.

Visual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and research front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D]. DaLian, China: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本文引用: 1]     

[19] 胡秀芳, 赵军, 查书平, . 2015.

生态安全研究的主题漂移与趋势分析

[J]. 生态学报, 35(21): 6934-6946.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40217027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态安全研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多目标、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复杂特点,研究主题日益丰富,但模糊性和争议性问题一直存在,对已有文献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非常有必要。利用引文网络分析可视化工具CitespaceⅡ,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视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对各国学者发表的生态安全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展示了研究主题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生态安全的研究主题可分为持续性和阶段性两类,主题演化轨迹符合Gartner光环曲线理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学科研究水平是决定生态安全研究阶段和主题演变的主要因素,该领域经历了问题提出与概念形成期、奠基拓展期、纵深发展期3个阶段,各阶段都有一些关键文献出现,这些引领学科发展的经典文献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全球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与农业集约化、恢复力、脆弱性是当前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基本需要和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将是21世纪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

[Hu X F, Zhao J, Zha S P, et al.2015.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opics and future trends in ecological security research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35(21): 6934-6946.]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40217027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态安全研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多目标、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复杂特点,研究主题日益丰富,但模糊性和争议性问题一直存在,对已有文献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非常有必要。利用引文网络分析可视化工具CitespaceⅡ,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视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对各国学者发表的生态安全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展示了研究主题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生态安全的研究主题可分为持续性和阶段性两类,主题演化轨迹符合Gartner光环曲线理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学科研究水平是决定生态安全研究阶段和主题演变的主要因素,该领域经历了问题提出与概念形成期、奠基拓展期、纵深发展期3个阶段,各阶段都有一些关键文献出现,这些引领学科发展的经典文献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全球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与农业集约化、恢复力、脆弱性是当前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基本需要和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将是21世纪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
[20] 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 2013.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

[J]. 图书情报工作, 57(3): 131-137.

https://doi.org/10.7536/j.jssn.0252-3116.2013.03.02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中的应用为例,首先简要介绍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的必要性、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及方法流程,然后对在国内248篇知识图谱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全面梳理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应用概况,并简要介绍知识图谱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的应用。</p>

[Hu Z W, Sun J J, Wu Y S.2013.

Research review on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p-ping in China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57(3): 131-137.]

https://doi.org/10.7536/j.jssn.0252-3116.2013.03.02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中的应用为例,首先简要介绍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的必要性、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及方法流程,然后对在国内248篇知识图谱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全面梳理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应用概况,并简要介绍知识图谱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的应用。</p>
[21] 黄秀琳. 2011.

惠众与公平: 未来旅游发展的终极诉求

[J]. 中国软科学, (3): 65-71.

[本文引用: 1]     

[Huang X L.2011.

Public benefits and equity: An ultimate demand for tourism in the future

[J]. China Soft Science, (3): 65-71.]

[本文引用: 1]     

[22]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 20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 地理研究, 34(8): 1409-1421.

[本文引用: 2]     

[Huang Z F, Lu L, Su Q, et al.2015.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8): 1409-1421.]

[本文引用: 2]     

[23] 李成, 赵军. 2014.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旅游管理研究信息可视化分析

[J]. 旅游学刊, 29(4): 104-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4.04.0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进程。文章尝试将CiteSpace信息可视化方法引入旅游管理研究领域, 以2001~2012年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旅游管理文献为基础, 分别绘制出了能体现旅游管理研究发展历程的时间分布图谱、能体现旅游管理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合作情况的文献共引图谱、能体现各国旅游管理研究水平和国际合作情况的发文国家图谱、能体现旅游管理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图谱, 以及能体现旅游管理研究前沿和趋势的膨胀词图谱。在对这些图谱进行定性分析和得出结论的同时, 还对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旅游管理研究、世界范围内的旅游管理研究高产作者和旅游管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和总结。该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也验证了使用CiteSpace进行旅游管理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可行性。

[Li C, Zhao J.2014.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J]. Tourism Tribune, 29(4): 104-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4.04.0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进程。文章尝试将CiteSpace信息可视化方法引入旅游管理研究领域, 以2001~2012年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旅游管理文献为基础, 分别绘制出了能体现旅游管理研究发展历程的时间分布图谱、能体现旅游管理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合作情况的文献共引图谱、能体现各国旅游管理研究水平和国际合作情况的发文国家图谱、能体现旅游管理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图谱, 以及能体现旅游管理研究前沿和趋势的膨胀词图谱。在对这些图谱进行定性分析和得出结论的同时, 还对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旅游管理研究、世界范围内的旅游管理研究高产作者和旅游管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和总结。该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也验证了使用CiteSpace进行旅游管理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可行性。
[24] 李德明, 程久苗. 2005.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

[J]. 人文地理, 20(3): 84-87.

[本文引用: 1]     

[Li D M, Cheng J M.200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atterns and strategies of mutu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economy

[J]. Human Geography, 20(3): 84-87.]

[本文引用: 1]     

[25] 李杰, 陈超美. 2016.

CiteSpace科技文献挖掘及可视化

[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3]     

[Li J, Chen C M.2016.

CiteSpace: Text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M]. Beijing, China: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Press.]

[本文引用: 3]     

[26] 李开宇. 2005.

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

[J]. 生产力研究, (6): 107-109.

[本文引用: 1]     

[Li K Y.2005.

Jiyu "xiangcunxing" de xiangcun lvyou jiqi shehui yiyi

[J]. Productivity Research, (6): 107-109.]

[本文引用: 1]     

[27] 李萍, 王倩, Chris Ryan.2012.

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齐云山为例

[J]. 旅游学刊, 27(4):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2.04.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CATPACTM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从居民与游客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给齐云山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文章着重于探讨居民对于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村落影响的感知,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评测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期待.

[Li P, Wang Q, Chris R.2012.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Mt. Qiyun, Anhui Province

[J]. Tourism Tribune, 27(4):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2.04.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CATPACTM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从居民与游客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给齐云山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文章着重于探讨居民对于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村落影响的感知,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评测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期待.
[28] 李琬, 孙斌栋. 2014.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 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

[J]. 经济地理, 34(4): 7-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西方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其研究框架因突出的历史随机性而备受关注。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工具挖掘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是对西方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的一个新尝试。研究发现,近十年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集中,共同知识基础明确,学科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1990年代左右西方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进入活跃期,参考文献引用频次剧增,优秀文献著作涌现,作者的学科背景从多元领域过渡到地理学领域;各个聚类的发展趋势表明,"空间集聚经济"、"多维转向"、"全球经济"、和"集群—网络"这四个聚类在整个西方经济地理学地位突出,而"重塑经济地理"和"金融地理"这两个聚类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研究中保持沉寂;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的研究热点指向于有着高曝光度的关键词"创新"、"知识"、"网络"、"增长"以及中观尺度的"城市"和"产业"。

[Li W, Sun B D.2014.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west economic geography: Visualiz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J]. Economic Geography, 34(4): 7-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西方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其研究框架因突出的历史随机性而备受关注。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工具挖掘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是对西方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的一个新尝试。研究发现,近十年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集中,共同知识基础明确,学科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1990年代左右西方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进入活跃期,参考文献引用频次剧增,优秀文献著作涌现,作者的学科背景从多元领域过渡到地理学领域;各个聚类的发展趋势表明,"空间集聚经济"、"多维转向"、"全球经济"、和"集群—网络"这四个聚类在整个西方经济地理学地位突出,而"重塑经济地理"和"金融地理"这两个聚类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研究中保持沉寂;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的研究热点指向于有着高曝光度的关键词"创新"、"知识"、"网络"、"增长"以及中观尺度的"城市"和"产业"。
[29] 李文兵. 2009.

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5(2): 104-108.

[本文引用: 1]     

[Li W B.2009.

Overseas tourism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the revelation to the domestic research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5(2): 104-108.]

[本文引用: 1]     

[30] 李益敏, 蒋睿. 2010.

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

[J]. 人文地理, 25(6): 131-134.

[本文引用: 1]     

[Li Y M, Jiang R.2010.

A research on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n in NuJiang grand canyon

[J]. Human Geography, 25(6): 131-134.]

[本文引用: 1]     

[31] 连丽霞. 2015.

形式逻辑教程2版

[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4.

[本文引用: 1]     

[Lian L X.2015.

Xingshi luoji jiaocheng(2nd ed)

[M]. Beij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24.]

[本文引用: 1]     

[32] 廉同辉, 余菜花, 宗乾进, . 2013.

基于 CSSCI 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J]. 旅游学刊, 28(3): 114-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3.03.01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展示旅游学科领域的研究领域、学术代表人物、主要的研究机构、重要学术文献,是旅游学科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知识图谱理论,对2000~2010年间被CSSCI收录的旅游学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旅游学科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被引作者、被引文献、被引期刊的知识图谱。发现我国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旅游开发、旅游经济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学术代表人物,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太紧密,高被引文献主要是吴必虎、保继刚、张捷、陆林等的著作和论文,被引文献主要来源于旅游与地理类期刊。通过对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为旅游学科研究者对研究本领域情况提供了借鉴。

[Lian T H, Yu C H, Zong Q J, et al.2013.

Mapping knowledge analysis of tourism discipline research based on CSSCI from 2000 to 2010

[J]. Tourism Tribune, 28(3): 114-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3.03.01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展示旅游学科领域的研究领域、学术代表人物、主要的研究机构、重要学术文献,是旅游学科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知识图谱理论,对2000~2010年间被CSSCI收录的旅游学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旅游学科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被引作者、被引文献、被引期刊的知识图谱。发现我国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旅游开发、旅游经济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学术代表人物,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太紧密,高被引文献主要是吴必虎、保继刚、张捷、陆林等的著作和论文,被引文献主要来源于旅游与地理类期刊。通过对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为旅游学科研究者对研究本领域情况提供了借鉴。
[33] 林刚, 石培基. 2006.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 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

[J]. 开发研究, (6): 72-74.

[本文引用: 1]     

[Lin G, Shi P J.2006.

Guanyu xiangcun lvyou gainian de renshi: Jiyu dui 20 ge xiangcun lvyou gainian de dingliang fenxi

[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6): 72-74.]

[本文引用: 1]     

[34] 林锦屏, 周鸿, 何云红. 2005.

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云南丽江三元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

[J]. 人文地理, 20(5): 78-81.

[本文引用: 1]     

[Lin J J, Zhou H, He Y H.2005.

A study on the in heritance and passing on of the Naxi Dongba ethnic culture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rural ethnic cultural tourist development in Sanyuan Village of Lijiang

[J]. Human Geography, 20(5): 78-81.]

[本文引用: 1]     

[35] 刘德谦. 2006.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J]. 旅游学刊, 21(3): 12-1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将有

[Liu D Q.2006.

Several discriminations in rural tourism,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folklore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21(3): 12-1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将有
[36] 刘璐祯, 周为吉, 郑荣宝, . 2017.

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国内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演进及其进展研究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2(1): 189-202.

[本文引用: 1]     

[Liu L Z, Zhou W J, Zheng R B, et al.2017.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knowledge map

[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2(1): 189-202.]

[本文引用: 1]     

[37] 刘沛林, 于海波. 2012.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

[J]. 地理科学, 32(11): 1304-1310.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是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乡村性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考虑古村落旅游影响、乡村性特征随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等趋势, 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 评价因素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 个方面。案例分析以爨底下村为例, 评价其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传承情况, 评价结果显示爨底下古村落的建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等方面的乡村性传承良好, 但传统乡村经济特征传承较弱。</p>

[Liu P L, Yu H B.2012.

Study on the AHP model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uandixia Village,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2(11): 1304-1310.]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是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乡村性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考虑古村落旅游影响、乡村性特征随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等趋势, 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 评价因素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 个方面。案例分析以爨底下村为例, 评价其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传承情况, 评价结果显示爨底下古村落的建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等方面的乡村性传承良好, 但传统乡村经济特征传承较弱。</p>
[38] 刘天福. 1999.

农村旅游经济初探

[J]. 中国农村经济, (9): 21-27.

[本文引用: 2]     

[Liu T F.1999.

Nongcun lvyou jingji chutan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9): 21-27.]

[本文引用: 2]     

[39] 刘赟. 2014.

乡村旅游中土地流转与开发策略的联动博弈分析

[J]. 湖北农业科学, 53(12): 2958-2962.

[本文引用: 1]     

[Liu Y.2014.

Rural tourism in the land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linkage game analysis

[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53(12): 2958-2962.]

[本文引用: 1]     

[40] 卢松, 陆林, 徐茗, . 2005.

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

[J]. 地理研究, 24(4): 581-590.

[本文引用: 1]     

[Lu S, Lu L, Xu M, et al.2005.

A research on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Xidi Villag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4(4): 581-590.]

[本文引用: 1]     

[41] 卢小丽, 成宇行, 王立伟. 2014.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 近20年文献回顾

[J]. 资源科学, 36(1): 200-205.

[本文引用: 1]     

[Lu X L, Cheng Y H, Wang L W.2014.

20 years of rural tourism

[J]. Resources Science, 36(1): 200-205.]

[本文引用: 1]     

[42] 吕军, 张立明. 2005.

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 67-69.

[本文引用: 1]     

[ J, Zhang L M.2005.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on countryside tourism research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 67-69.]

[本文引用: 1]     

[43] 宁丽娟. 2015.

贵州传统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互动发展: 以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J]. 贵州民族研究, 36(8): 193-196.

[本文引用: 1]     

[Ning L J.2015.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between the folk sports and rural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Guizhou: Take Xijiang Miao Village of Qiandongnan in Guizhou Province for example

[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36(8): 193-196.]

[本文引用: 1]     

[44] 欧阳正宇. 2011.

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以莲花山“花儿”为例

[J]. 旅游科学, 25(1): 11-25.

[本文引用: 1]     

[OuYang Z Y.201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Hua'er" Lianhuashan

[J]. Tourism Science, 25(1): 11-25.]

[本文引用: 1]     

[45] 彭兆荣. 2005.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7(4): 2-7.

[本文引用: 1]     

[Peng Z R.2005.

Agritourism in the view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7(4): 2-7.]

[本文引用: 1]     

[46] 秦晓楠, 卢小丽, 武春友. 2014.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J]. 生态学报, 34(13): 3693-3703.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108156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CSSCI中2000-2011年299篇生态安全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现词分析,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对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生态安全研究已完成了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架构,但研究网络过于集中,前沿分支较少。生态安全研究起源、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评价、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是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知识群组。国内生态安全研究主题集聚成3条核心路径:“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研究”路径、“生态安全-生态系统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生态预警”路径、“生态安全-生态风险评价-农村资源生态系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生态预警”路径。生态预警及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生态安全的研究前沿,生态安全研究更趋向于对特色性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

[Qin X N, Lu X L, Wu C Y.2014.

The knowledge mapping of domestic ecological security research: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34(13): 3693-3703.]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108156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CSSCI中2000-2011年299篇生态安全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现词分析,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对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生态安全研究已完成了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架构,但研究网络过于集中,前沿分支较少。生态安全研究起源、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评价、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是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知识群组。国内生态安全研究主题集聚成3条核心路径:“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研究”路径、“生态安全-生态系统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生态预警”路径、“生态安全-生态风险评价-农村资源生态系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生态预警”路径。生态预警及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生态安全的研究前沿,生态安全研究更趋向于对特色性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
[47] 税伟, 陈烈, 王山河. 2005.

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1(3): 97-100.

[本文引用: 1]     

[Shui W, Chen L, Wang S H.2005.

Urban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uburbs:A case study of Heming Village in Qionglai City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1(3): 97-100.]

[本文引用: 1]     

[48] 宋涛, 刘卫东, 李玏. 2016.

国外对地缘视野下边境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J]. 地理科学进展, 35(3): 276-285.

[本文引用: 1]     

[Song T, Liu W D, Li L.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border regions with a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and revelatio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3): 276-285. ]

[本文引用: 1]     

[49] 孙艺惠, 陈田, 张萌. 2009.

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

[J]. 地理科学, 29(6): 840-84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伴随旅游市场生态、文化诉求的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空间中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遗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现阶段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遗产地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在借鉴传统开发模式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保护前提下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Sun Y H, Chen T, Zhang M.2009.

Protective-oriente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rural heritage site: A case study of Longmen ancient town, Zhejiang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9(6): 840-84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伴随旅游市场生态、文化诉求的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空间中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遗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现阶段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遗产地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在借鉴传统开发模式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保护前提下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50] 陶玉霞. 2009.

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与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36(2): 120-123.

[本文引用: 1]     

[Tao Y X.2009.

A study on the three-level concept of rural tourism and tourism spatial equity

[J].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6(2): 120-123.]

[本文引用: 1]     

[51] 陶玉霞. 2012.

乡村游憩发展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途径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9(6): 94-98.

[本文引用: 1]     

[Tao Y X.2012.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countryside recreation

[J].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9(6): 94-98.]

[本文引用: 1]     

[52] 陶玉霞. 2015.

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

[J]. 旅游学刊, 30(7): 37-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7.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现代乡村旅游的原根性诉求,探讨乡村旅游诉求的历史基础和社会背景,从文献出发构建了乡村旅游需求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乡村旅游需求呈非正态分布特征,大多数乡村游客对学界强调的“乡村性”事项并不关心,主要是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促成乡村游客调整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但多种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旅游原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以经济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产业发展导向是乡村旅游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乡村旅游亟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重新定位乡村的“美丽”内涵,回归乡村养育生命、化育人性的根性功能,实现“安天下、稳民心”,以致“近者悦、远者来”之愿景。

[Tao Y X.2015.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demand mechanism and appeals-alienation of rural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30(7): 37-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7.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现代乡村旅游的原根性诉求,探讨乡村旅游诉求的历史基础和社会背景,从文献出发构建了乡村旅游需求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乡村旅游需求呈非正态分布特征,大多数乡村游客对学界强调的“乡村性”事项并不关心,主要是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促成乡村游客调整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但多种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旅游原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以经济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产业发展导向是乡村旅游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乡村旅游亟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重新定位乡村的“美丽”内涵,回归乡村养育生命、化育人性的根性功能,实现“安天下、稳民心”,以致“近者悦、远者来”之愿景。
[53] 王兵. 1999.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

[J]. 旅游学刊,(2): 38-42, 79.

[本文引用: 1]     

[Wang B.1999.

Viewing the prospect of China's agrotourism by contrasting agrotourism in foreign countries with that in our country

[J]. Tourism Tribune,(2): 38-42, 79.]

[本文引用: 1]     

[54] 王德刚. 2014.

文化自信、利益均衡是确立乡村旅游伦理关系的基础

[J]. 旅游学刊, 29(11): 9-11.

[本文引用: 1]     

[Wang D G.2014.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balance of interests are the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 of rural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29(11): 9-11.]

[本文引用: 1]     

[55] 王宏新, 孟文皓, 熊斯瑶. 2016.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闲置土地研究: 特征与热点演进(1990-2015年)

[J]. 中国土地科学, 30(12): 54-62.

[本文引用: 1]     

[Wang H X, Meng W H, Xiong S Y.2016.

Research on idle urban land based on Cite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hotspots evolution(1990-2015)

[J]. China Land Science, 30(12): 54-62.]

[本文引用: 1]     

[56] 王琼英, 冯学钢. 2006.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 115-120.

[本文引用: 1]     

[Wang Q Y, Feng X G.2006.

Xiangcun lvyou yanjiu zongshu

[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 115-120.]

[本文引用: 1]     

[57] 王梓懿, 沈正平, 杜明伟. 201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新型城镇化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J]. 经济地理, 37(1): 32-38.

[本文引用: 1]     

[Wang Z Y, Shen Z P, Du M W.2017.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hotspots of new urbanization based on CiteSpace

[J]. Ecnomic Geography, 37(1): 32-38.]

[本文引用: 1]     

[58]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 2004.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J]. 地理科学, 24(6): 757-763.

[本文引用: 1]     

[Wu B H, Huang Z W, Ma X M.2004.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in suburban areas of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4(6): 757-763.]

[本文引用: 1]     

[59] 吴冠岑, 牛星, 许恒周. 2013

a.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

[J]. 经济问题探索, (1): 145-151.

[本文引用: 1]     

[Wu G C, Niu X, Xu H Z.2013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land circulation during rural tourism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1): 145-151.]

[本文引用: 1]     

[60] 吴冠岑, 牛星, 许恒周. 2013

b.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评价研究

[J]. 经济地理, 33(3): 187-191.

[本文引用: 1]     

[Wu G C, Niu X, Xu H Z.2013

b. Study on land transfer risk evalu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J]. Economic Geography, 33(3): 187-191.]

[本文引用: 1]     

[61]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 2014

a.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 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

[J]. 地理研究, 33, (10): 1928-1941.

[本文引用: 2]     

[Xi J C, Wang X G, Kong Q Q, et al.2014

a. Micro-scale soci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t village in the past 25 years: A case study of Gougezhuang Village in Yesanpo, Hebei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 (10): 1928-1941.]

[本文引用: 2]     

[62]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 2014

b.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 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J]. 地理学报, 69(4): 531-540.

[本文引用: 1]     

[Xi J C, Wang X G, Kong Q Q, et al.2014

b.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duced by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villages in Yesanpo tourism area,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4): 531-540.]

[本文引用: 1]     

[63] 向云发. 2013.

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利益结构与制度路径: 基于浙江丽水畲族乡镇的考察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5): 98-102.

[本文引用: 1]     

[Xiang Y F.2013.

The Interest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path abou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rural folk cultu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She Minority town in Lishui, Zhejiang Province

[J].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 (5): 98-102.]

[本文引用: 1]     

[64] 肖练练, 钟林生, 周睿, . 2017.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

[J]. 地理科学进展, 36(2): 244-255.

[本文引用: 1]     

[Xiao L L, Zhong L S, Zhou R, et al.2017.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national parks as an evolving knowledge domain in recent 30 year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6(2): 244-255.]

[本文引用: 1]     

[65] 谢彦君. 2017.

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J]. 旅游学刊, 32(1): 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05      Magsci      [本文引用: 2]     

[Xie Y J.2017.

Protect the "house of the House of Muumbi", and reconstructing the new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32(1): 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05      Magsci      [本文引用: 2]     

[66] 杨效忠, 张捷, 唐文跃, . 2008.

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及影响因素: 西递、宏村、南屏比较研究

[J]. 地理科学, 28(3): 445-45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社区家庭为视角,建立基于利益导向的社区旅游参与水平测度指标,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南屏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了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异同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古村落内部、古村落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归因为家庭微观因子与社区中观因子交互作用所致。② 通过家庭微观因子对家庭人均旅游收入影响的通径系数分析,得出三个景区相应的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发现古村落家庭微观因子的影响方向趋同而影响程度分异,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一致性也显示了该方法的较强解释力和潜在应用价值。③ 提高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整体水平、缓解参与度空间差异的根本途径在于"让利于民",增强社区分利能力,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

[Yang X Z, Zhang J, Tang W Y, et al.2008.

Level of tourism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ncient villag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Xidi, Hongcun and Nanping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8(3): 445-45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社区家庭为视角,建立基于利益导向的社区旅游参与水平测度指标,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南屏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了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异同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古村落内部、古村落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归因为家庭微观因子与社区中观因子交互作用所致。② 通过家庭微观因子对家庭人均旅游收入影响的通径系数分析,得出三个景区相应的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发现古村落家庭微观因子的影响方向趋同而影响程度分异,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一致性也显示了该方法的较强解释力和潜在应用价值。③ 提高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整体水平、缓解参与度空间差异的根本途径在于"让利于民",增强社区分利能力,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
[67] 姚君泽. 1991.

要重视发展农村旅游经济

[J]. 农业经济问题, (3): 59.

[本文引用: 2]     

[Yao J Z.1991.

Yao zhongshi fazhan nongcun lvyou jingji

[J].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3): 59.]

[本文引用: 2]     

[68] 尹振华. 2004.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

[J]. 旅游学刊, 19(5): 40-4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我国旅游者消费理念已相对成熟,预示了巨大商机,探索我国都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有理论与实

[Yin Z H.2004.

New ways to develop China's village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19(5): 40-4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我国旅游者消费理念已相对成熟,预示了巨大商机,探索我国都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有理论与实
[69]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2012.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 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2(9): 158-162.

[本文引用: 1]     

[You H T, Ma B, Chen L.2012.

Essence exploration of rural tourism: Rurality cognizance and pretec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2(9): 158-162.]

[本文引用: 1]     

[70] 余构雄, 戴光全. 2017.

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

[J]. 旅游学刊, 32(1): 99-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15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既有研究有少量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旅游学科相关信息,然鲜见对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演变与构建的研究。文章以《旅游学刊》2000&#x02014;2014年载文的书写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创新性地将学科创新力测评及知识体系演变结合研究。结果显示:(1)学科创新潜力、创新活力和创新保持力分呈变异V形和倒V形,除2000&#x02014;2004年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变化稍大外,2000&#x02014;2004年的创新保持力、2005&#x02014;2009年及2010&#x02014;2014年的各项创新力较为稳定;(2)学科知识体系演变由学科内容及方法的演变来展现,内容为数量-质量-精神层次的演变,方法为质性方法-量化方法-质与量结合的演变;(3)构建由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3大部分组成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文章探讨以《旅游学刊》单一期刊为研究对象,理论建构依据的是&#x0201c;分析性归纳&#x0201d;,强调的是&#x0201c;典型性&#x0201d;,反映的是&#x0201c;高水准旅游学术刊物&#x0201d;这一同质化范围内。

[Yu G X, Dai G Q.2017.

Tourism disciplinary creativity and knowledg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keywords in Tourism Tribune

[J]. Tourism Tribune, 32(1): 99-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15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既有研究有少量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旅游学科相关信息,然鲜见对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演变与构建的研究。文章以《旅游学刊》2000&#x02014;2014年载文的书写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创新性地将学科创新力测评及知识体系演变结合研究。结果显示:(1)学科创新潜力、创新活力和创新保持力分呈变异V形和倒V形,除2000&#x02014;2004年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变化稍大外,2000&#x02014;2004年的创新保持力、2005&#x02014;2009年及2010&#x02014;2014年的各项创新力较为稳定;(2)学科知识体系演变由学科内容及方法的演变来展现,内容为数量-质量-精神层次的演变,方法为质性方法-量化方法-质与量结合的演变;(3)构建由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3大部分组成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文章探讨以《旅游学刊》单一期刊为研究对象,理论建构依据的是&#x0201c;分析性归纳&#x0201d;,强调的是&#x0201c;典型性&#x0201d;,反映的是&#x0201c;高水准旅游学术刊物&#x0201d;这一同质化范围内。
[71] 张建荣, 赵振斌. 2016.

国内乡村旅游社区研究综述

[J]. 经济管理, (6): 166-175.

[本文引用: 1]     

[Zhang J R, Zhao Z B.2016.

Review of research about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in China

[J]. Economic Management, (6): 166-175.]

[本文引用: 1]     

[72] 张祖群. 2014.

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

[J]. 中国农学通报, 30(8): 307-314.

[本文引用: 1]     

[Zhang Z Q.2014.

A review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30(8): 307-314.]

[本文引用: 1]     

[73] 郑群明. 2011.

城乡统筹发展应重视乡村旅游的作用

[J]. 旅游学刊, 26(12): 11-12.

[本文引用: 1]     

[Zheng Q M.2011.

The role of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n the unitary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J]. Tourism Tribune, 26(12): 11-12.]

[本文引用: 1]     

[74] 郑群明, 钟林生. 2004.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J]. 旅游学刊, 19(4): 33-3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能够加速 乡村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在乡村

[Zheng Q M, Zhong L S.2004.

A discussion of developing model of community involved rural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19(4): 33-3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能够加速 乡村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在乡村
[75] 周静, 卢东, 杨宇. 2007.

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源及研究综述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3(8): 764-755, 733.

[本文引用: 1]     

[Zhou J, Lu D, Yang Y.2007.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source and core contents of rural tourism

[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3(8): 764-755, 733.]

[本文引用: 1]     

[76] 周玲强, 黄祖辉. 2004.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J]. 经济地理, 24(4): 572-576.

[本文引用: 1]     

[Zhou L Q, Huang Z H.200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policies

[J]. Ecnomic Geography, 24(4): 572-576.]

[本文引用: 1]     

[77] 邹统钎. 2005.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

[J]. 旅游学刊, 20(3): 63-6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飞地化”导致乡村性的消失,主张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应该强化特色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坚持

[Zou T Q.2005.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happy farmer in Chengdu and the folklore-hamlet in Beijing

[J]. Tourism Tribune, 20(3): 63-6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飞地化”导致乡村性的消失,主张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应该强化特色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坚持
[78] Chen C M.2004.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edomain visualiz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S1): 5303-5310.

https://doi.org/10.1073/pnas.0307513100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