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8 , 37 (5): 579-58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5.001

专辑:乡村重构

乡村重构专辑序言

龙花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收稿日期: 2018-04-29

修回日期:  2018-05-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5-28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龙花楼(1971-),男,湖南醴陵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E-mail: longhl@igsnrr.ac.cn

展开

0

PDF (41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龙花楼. 乡村重构专辑序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579-58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5.001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全球城市化、逆城市化进程中,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和重构(龙花楼等, 2017)。国际乡村地理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Michael Woods教授将乡村重构定义为: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因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和农村经济的调整、农村服务部门的兴起和地方服务的合理化、城乡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要素重组等不同因素的交互影响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塑造(Woods, 2011)。

21世纪以来中国开展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刘彦随, 2007; 龙花楼, 2012),其实质与上述国际学者倡导的乡村重构研究具有相似的内涵。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驱使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为核心的乡村发展要素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乡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逐渐发生演变(龙花楼等, 2017)。地方行为主体的干预使得部分地域乡村发展要素发生重组,导致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以及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龙花楼等, 2017; 刘彦随, 2018)。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快速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使得中国的乡村重构具有丰富的内涵。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Long et al, 2016; 龙花楼等, 2018)。

乡村重构是针对现阶段以人口、土地为核心引致传统乡村特征发生变化及其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人为干预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从重构前后乡村发展状态的对比来看,乡村重构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对于乡村发展状态较差的区域,通过人为干预实现发展状态由负向向正向、由衰退向复兴、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状态的质的转变过程;二是对于乡村发展状态较好的区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把控和对内部要素的整合,进一步充实乡村地域的功能内涵,通过量的累积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提质升级的过程(龙花楼等, 2018)。

乡村重构涉及内容广泛,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乡贤精英、工商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普通民众以及农村多元化的组织体系(龙花楼等, 2018)。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包括空间重构、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三个维度。乡村空间重构强调建立统筹城乡的村镇空间体系(刘彦随, 2018),在此基础上按照空间相对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重构村落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以产业培育为核心的经济重构是乡村重构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可通过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造活化乡村传统产业,利用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和现代技术手段,发展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以培育乡村发展社会行为主体、传承乡土文化、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保体系为内涵的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的最终目标,乡村社会重构需重点关注乡村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建设、农村多元化组织结构体系的形成、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等(龙花楼等, 2017)。乡村重构的实践应基于提高经济效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的交互关系和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相互影响,促进乡村地域“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的综合提升(龙花楼等, 2018)。

乡村重构与乡村发展转型具有相似内涵但又有所差别。乡村重构是一个通过相关行为主体人为干预和调控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促成系统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状态的转变,抑或通过量的累积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提质升级的过程(龙花楼等, 2017)。乡村重构是实现乡村发展转型的手段,通过空间重构、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等一系列重构措施促使乡村发展实现转型。由此可见,乡村重构是实现乡村发展转型的过程,而乡村发展转型是乡村重构的结果(龙花楼等, 2017)。基于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刘彦随, 2018),不难发现乡村重构也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我国乡村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明显重构并对乡村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龙花楼和刘彦随作为《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客座主编编辑出版了“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专刊(2016年第47卷Part B)。该专刊的主编寄语(Editorial)提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的乡村重构影响深远,重新构设政府干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并处理好“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不同乡村重构战略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Long and Liu, 2016)。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乡村重构无疑将成为区域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

本专辑共有15篇论文,主要围绕乡村重构的理论探讨、方法应用和重构实践展开。其中,理论探讨方面的论文主要侧重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乡村空间的辨析、相关理论的梳理与研究展望、老龄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国际上乡村转型的态势与可持续发展等;方法应用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研究、运用“时空压缩”分析理论方法探讨乡村振兴项目的分布格局、运用空间界面的方法研究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机理、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探讨乡村转型发展等;重构实践方面的论文主要包括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区域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专业化与中国乡村转型、针对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的重构策略、乡村民宿发展及空间重构机制、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空间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鉴于地理学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点,今后乡村重构研究在沿袭“格局—过程—机理—路径”的地理学传统研究范式基础上(龙花楼等, 2017),应基于跨学科融合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加强对现阶段乡村发展重大问题的参与,突出强调对乡村重构的基础理论探讨、应用性研究及特殊区域的综合性研究(龙花楼等, 2018),以人地耦合的思维引领未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傅伯杰, 2017)。此外,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亟需系统开展乡村发展政策制定和有效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需正视中国乡村重构实践的波动性和复杂性将使得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具挑战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 2017.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J]. 地理学报, 72(11): 1923-193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1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内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Fu B J.2017.

Geography: From knowledge, science to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2(11): 1923-193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1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内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 刘彦随. 2007.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J]. 地理学报, 62(6): 563-57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2010年、2020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6.0%,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年,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乡村人口由3.06亿人降为2.19亿人,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未能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Liu Yansui.2007.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2(6): 563-57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2010年、2020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6.0%,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年,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乡村人口由3.06亿人降为2.19亿人,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未能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3] 刘彦随. 2018.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J]. 地理学报, 73(4): 637-650.

[本文引用: 3]     

[ Liu Y S.2018.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3(4): 637-650.]

[本文引用: 3]     

[4] 龙花楼. 2012. 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Long H L.2012. Land use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本文引用: 1]     

[5] 龙花楼, 屠爽爽. 2017.

论乡村重构

[J]. 地理学报. 72(4): 563-576.

[本文引用: 7]     

[Long H L, Tu S S.2017.

Rural restructuring: Theory, approach and research prospect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2(4): 563-576.]

[本文引用: 7]     

[6] 龙花楼, 屠爽爽. 2018.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J]. 地理科学进展, 37(5): 581-590.

[本文引用: 5]     

[Long H L, Tu S S.2018.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rural restructuring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7(5): 581-590.]

[本文引用: 5]     

[7] Long H L, Liu Y S.2016.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47: 387-391.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6.07.028      URL      [本文引用: 1]     

[8] Long H L, Tu S S, Ge D Z, et al.2016.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47: 392-412.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6.03.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Rapid and far-reaching development transition has triggered corresponding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trend emphasizing regional resources in formulating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restructuring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affected by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cluding human resource, land resource and capital, by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It is argued that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accomplishing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maximum of rural development system. Due to the constraints from the maintained urban–rural dualism of land ownership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 rapid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both globa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hanges of the allocation of critical resources have brought about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na, such as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non-grain preference and abandonment of farmland use together with the derelict and idle rural housing land, the weakening mainbody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unfair urban–rural allocation of capital and its structural imbalance, and so on. Aiming at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and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it is pivotal to restructure the rural development space, rural industry, and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ainbody. Furtherm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ucture the contour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rural societies and economies and allocate and manage the critical resources affecting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grating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ization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9] Woods M.2011.

Rural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