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8 , 37 (4): 556-56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4.011

研究论文

山区贫困县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与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嵩县为例

杨慧敏1, 张香玲2, 李立3*, 李小建1, 王兵2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 开封 475001
2. 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郑州 450016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际生态系统管理合作伙伴计划, 北京 100101

Changing spatial pattern and accessi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 poor mountainous county: A case study of So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YANG Huimin1, ZHANG Xiangling2, LI Li3*, LI Xiaojian1, WANG Bing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Center for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2. Henan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Surveying and Planning, Zhengzhou 450016, China
3. International Ecosystem Management Partnership/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李立(1985-),男,河南开封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农区可持续发展,E-mail: li.li@unep-iemp.org

收稿日期: 2017-12-19

修回日期:  2018-03-22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4-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7002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慧敏(1989-),女,河南汝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发展研究,E-mail: yanghuimin1989@126.com

展开

摘要

山区贫困县具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且居住空间格局快速变化等特点,使得其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及可达性分析在教育公平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豫西山区贫困县嵩县为例,利用1997、2007、2015年中小学数据,运用趋势面分析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嵩县中小学空间布局在一些地形条件地区局部集中:小学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分布相对较多,初中则局部集中在浅山丘陵区;②撤点并校使中小学数量减少,各行政村内学校数量的分布差距缩小,趋势线逐渐平缓;③Voronoi模型的Cv值结果显示,中小学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状态,随着中小学数量的减少其空间集聚程度逐渐下降,在县域北部沿东北—西南走向呈现面状密集分布区,沿境内两条主要干线路(G311和S247)分别形成南北和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区;④2015年中小学空间可达性区域差别明显,小学最远入学距离为最近入学距离的160倍,有26.1%的村庄初中入学距离达10 km以上,且全部位于中山和低山地区;⑤地形、交通、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等对嵩县教育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小学和初级中学 ; 空间格局 ; 空间可达性 ; 山区贫困县 ; 嵩县

Abstract

Poor mountainous regions in China suffer from 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scattere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fast-changing residential spatial pattern. These make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se regions critical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equality. By using the case of Song County in the poor mountainous region of western Henan Province, this study acquired long-term school data (1997, 2007, and 2015),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 and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these schools employing the trend surface analysis technique and gravity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ong County were partially concentrated in areas with some terrain conditions. Primary schools were found more in the hilly and low-mountainous areas,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ncentrated in the hilly areas. (2) School merges decreased the total number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schools among different villages, and the trend line became flat gradually. (3) The Cv value of the Voronoi model shows that schools followed a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 degree of aggregation de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schools decreased. The schools were mainly found in a region spread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unty, forming two narrow distribution bands along the two main roads (S247 and G311). (4) School accessibilities were spatially varied in 2015. The longest distance to school was 160 times that of the shortest distance to school. Villages that had more than 10 km distance to schools were all found in the mid-mountainous and low-mountainous areas, constituting 26.1% of the total number. (5) Terrain, transportation, population, economy, and government policy were all influential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ong County.

Key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spatial pattern ; spatial accessibility ; poor mountainous area ; Song County

0

PDF (1714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杨慧敏, 张香玲, 李立, 李小建, 王兵. 山区贫困县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与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嵩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556-56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4.011

YANG Huimin, ZHANG Xiangling, LI Li, LI Xiaojian, WANG Bing. Changing spatial pattern and accessi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 poor mountainous county: A case study of Song County, Henan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4): 556-56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4.011

中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密度、家庭教育观念、教育重视程度、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翟博, 2007)。同时,中国山区(包括丘陵和高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9.1%,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口分散且人口变化速度快等特点,使得山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2015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全国贫困县总数为592个,其中中部省份217个,西部省份375个,且贫困县大多分布于山区。山区贫困县义务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和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对于山区贫困县教育资源空间优化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为教育扶贫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文献述评

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及合理性规划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集中在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Taylor等(1999))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整体规划了美国北卡州约翰斯顿县学校和社区的布局,且证实重新规划能降低交通对择校的影响作用,使得上学成本整体减小,同时更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Hanley(2007))通过分析美国爱荷华州学校空间服务面积和交通之间的关系,测算得到学校的空间服务面积与交通网络布局有着重要关系(Hanley, 2007)。中国学者侧重于研究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理论和学校布局的背景、动因、成效及学校空间布局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罗明东, 2003; 庞丽娟, 2006; 范先佐等, 2009)。

Hansen于1959年最先提出空间可达性概念,即交通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随后空间可达性分析相继应用于包括交通地理、公共服务区位确定及评价、景观布局、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吴威等, 2010; 韩艳红等, 2012; 谌丽等, 2013; 李孟桐等, 2016; 程敏等, 2018)。随着GIS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空间可达性应用领域的扩展,可达性分析也常被应用于教育资源的分析和规划中(Malczewski et al, 2000; 吉云松, 2006)。中国学者运用比例模型(张雪峰, 2008)、最近距离模型(孔云峰等, 2008; 赵丹等, 2012)、引力模型(孔云峰等, 2011; 汤鹏飞等, 2017)、Huff模型(张静华等, 2015)、移动搜寻法(沈怡然等, 2016)、等值线法(吕毅, 2005; 张鲜鲜等, 2015)等,对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进行度量。基于GIS技术的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成果较多,所用方法各有侧重,趋势面分析和引力模型可较好地分析可达性及空间分布变化。

针对山区教育资源布局分析方面,有学者分析发现,2003-2009年广东省某山区县由于农村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的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增加,加大了学生的上学难度,对学生的文化距离产生了不利影响(赵丹等, 2012);而河谷型城市兰州的教育资源空间分布较不均衡,中学教育设施在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分布较少,而在城关区高度聚集(谢婷婷等, 2014);武陵山区乡村学校在2004-2014年的分布集聚区主要位于沿江平坝区河谷区,且乡村学校空间格局逐渐改变不协调、不均匀、不合理的发展状况(赵晨旭等, 2016)。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空间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教育服务价格、教育资源多寡、教育体制和政策等因素影响着区域教育服务供给水平(瞿华, 2006),区域地形、经济发展、交通区位状况对教育资源的空间分配产生影响(赵晨旭等, 2016),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对于促进地区教育均等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Killeen et al, 2000; 刘光俊等, 2013);而转型时期制度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等则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产生着冲击(许昆鹏等, 2007)。总的来看,山区特殊的地形条件,影响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尤其在贫困山区,其经济实力较差、交通不便和人口分散等又进一步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们在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变化和空间可达性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后续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对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对贫困山区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相关研究多选择单一年份分析,缺乏空间对比研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镇化又使得人口发生较大空间变化,中小学撤并调整也带来教育资源较大的空间变化。基于此,本文选取河南省山区贫困县嵩县作为研究案例区,以1997、2007、2015年嵩县中小学的空间位置、区域交通状况、人口数据及2015年中小学教育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区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空间可达性程度进行研究,旨在厘清贫困山区县域教育发展状况,并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供优化建议。

2 研究区域、数据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嵩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图1)。该县是秦巴山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之一。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1o24′~112o22′,北纬33o35′~34o21′。东西最宽约62 km,南北长约86 km,总面积3008.9 km2。下辖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2015年总人口59.63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县域人口密度197 km2/人。全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隆起,低山和中山区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78.64%,其中海拔500 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仅占21.36%。

图1   研究区区位图

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in Henan Province

1997-2015年嵩县中小学数量、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等均有所变化(表1)。小学在校学生数逐渐减少,初中在校学生数有所增加,中小学教职工人数呈现不同幅度的增加趋势。同时,由于对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嵩县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导致中小学学校数量逐渐减少。其中,2015年与1997年相比,小学和初中的学校数量分别减少了130所、30所。

表1   1997、2007和2015年嵩县中小学发展情况统计

Tab.1   Statistic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ong County in 1997, 2007 and 2015

年份学校数/所在校学生数/人教职工人数/人
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
199753253721601950725321421
200743524584142686925621681
201540223574552448328441985

新窗口打开

2.2 数据来源

文中使用数据来源:①由嵩县交通局提供交通图和小学、初中地理分布数据。②从河南统计年鉴、嵩县统计年鉴获取嵩县行政村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③通过电话采访60余名教育工作者和实地调研获取基础教育统计数据以及各乡镇撤点并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点汇总等部分文字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趋势面分析

趋势面分析是模拟地理系统要素在空间上布局变化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常被用来模拟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空间变化趋势(徐建华, 2002)。其构建原理如下:

Zi(xi,yi)是第i个样本的观测值, (xi,yi)是平面坐标值,则

Zi(xi,yi)=Ti(xi,yi)+εi(1)

Ti(xi,yi)=β0+β1x+β2y+β3x2+β4y2+β5xy(2)

式中: Ti(xi,yi)为趋势函数; εi为残差值,即真实观测值与趋势值的偏差;β1……β5是趋势函数中变量系数;β0为常数项。

2.3.2 Voronoi多边形

Voronoi多边形是根据已有离散点将研究区进行平面划分,划分的区域平面数与离散点数相同,且区域之间互不重叠、相交,每个区域仅包含一个离散点,区域内任一点到区域内部离散点距离最小(覃瑜等, 2012)。在Voronoi多边形构建基础上,通过多边形面积测算得到的变异系数Cv则可用于衡量要素在空间上相对变化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Cv=(StdAve)×100%(3)

式中:StdAve分别表示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和平均值。利用Cv值分析点模式时,Duyckaerts等(2000)提出3个建议值:当Cv值>64%时,点集为集群分布;当Cv值<33%时,点集为均匀分布;当Cv值介于33%~64%之间时,点集为随机分布。本文据此来判断研究区小学、中学的空间分布模式。

2.3.3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通过考虑学校的服务能力和学校周边人口、设施等因素的情况,结合就近入学原则,计算研究区中小学的可达性水平(孔云峰等, 2008, 2011)。其公式为:

Aij=SjDijβ(4)

式中:i表示某一行政村;Sj为第j个学校的服务能力; Dij为行政村i到学校j的距离;β为距离阻抗系数。如果考虑学校周边人口/学生数量分布差异,可在引力模型中增加行政村人口/学生数,能使模型更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这样,引力模型可改进为:

Aij=Sj(Dijβ×Vj)(5)

式中: Vj=(PkDkjβ)为学校j周边人口/学生数计算得到的指数; Pk为学校j周边行政村k的人口/学生数。

3 结果分析

3.1 空间格局变化

3.1.1 空间总体趋势变化

借助于ArcGIS 10.2软件平台,利用趋势分析工具对嵩县1997、2007和2015年各行政村内中小学校数量进行空间趋势面分析,即将行政村内小学、初中的分布数量作为高度属性值(Z值),通过拟合生成三维透视图(图2)。

图2   1997,2007和2015年嵩县各行政村小学/初中数量趋势图

Fig.2   Trend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ong County, 1997, 2007, and 2015

图2a-2c为各行政村内小学学校数量的趋势分布图。可以看出,1997-2015年在嵩县东西方向上行政村内小学学校数量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且东西方向上行政村内小学数量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在南北方向上行政村内小学数量分布由北少南多逐渐变化为南北相对均匀分布。1997年研究区行政村内分布的小学学校数量均值为1.6个(标准差为1.32),至1995年和2015年分别下降至1.30个(0.86)和1.21个(0.84)。

图2d-2f为各行政村内初中学校数量的趋势分析图。可以看出,1997-2015年在东西方向上和南北方向上行政村内初中学校数量空间分布相对均匀,但数量逐渐下降。1997年研究区行政村内分布的初中学校数量均值为0.16个,至1995年和2015年均降至0.07个,标准差分别为0.40、0.27、0.28。

1997-2015年随着嵩县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区域学校数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随着大量教学点的撤并,行政村内小学、初中学校数量的分布在空间分布上逐渐变化,研究时段内有86个行政村内的小学数量减少,35个行政村内的初中学校数量减少。整体来看,各行政村内小学和初中数量的差异有所减弱。

3.1.2 空间分布模式变化

以区域内小学/初中所在位置为发生点构造区域内学校点位的Voronoi多边形。同时,依据地形条件将嵩县地形划分为3种类型:500 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500~1000 m的低山区和1000 m以上的中山区,与Voronoi图进行叠加分析(图3)。然后,根据Voronoi多边形面积计算Cv值,并据此判断嵩县中小学的空间分布模式(表2)。

图3   1997, 2007和2015年嵩县小学Voronoi多边形图

Fig.3   Voronoi polygons of primary schools in Song County, 1997, 2007, and 2015

表2   1997,2007和2015年嵩县中小学Voronoi多边形Cv值及空间分布模式

Tab.2   Cv valu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s of schools in Song County, 1997, 2007, and 2015

学校类型1997年2007年2015年空间分布模式
小学272.42245.56244.17集聚
初中105.55104.96102.44集聚

新窗口打开

嵩县3个年份的中小学Cv值均大于临界值64%(表2),说明小学、初中在空间上均呈集聚分布状态。其中,1997年和2007年撤点并校使学校数量不断减少,空间集聚程度下降。其中,小学的Cv值变化较大,说明撤点并校对小学的空间分布影响较为显著;而初中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减弱,但由于嵩县初中学校数量相对较少,空间分布分散,初中学校数量的减少对其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较小。

从嵩县小学空间分布的Voronoi多边形图可以看出,在嵩县北部形成沿主要交通线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面状密集分布区,此面状分布区与浅山丘陵区高度重合,且低山丘陵区的学校数量明显较多,与浅山丘陵区东北宽西南窄的分布形态有关;在嵩县东部和南部分别沿S247、G311形成2条狭长的密集分布带,小学沿干线公路集中分布。

3.2 空间可达性分析

利用最近入学距离、中小学吸引力、行政村人口等指标,选取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数据,运用最近距离模型和引力模型对嵩县中小学的可达性水平进行研究。

3.2.1 最近入学距离变化

最近距离模型是以各行政村为中心,计算行政村与其最近学校之间的路网距离,并以其距离长短作为可达性的度量标准。由于在实地调研中实际路网数据获取困难,本文选取最近直线距离作为度量标准。一般而言,距离越近的学校可达性程度越高,学生就近入学几率相对越大。以嵩县2015年318个行政村为基础,计算其与402所小学、23所初中之间的最近入学距离,并进行可视化制图(图4)。

图4   2015年嵩县各行政村最近入学距离

Fig.4   The nearest schools to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Song County, 2015

图4分析得出,①嵩县各行政村小学最近入学距离均值为448.55 m,均方差为460.21 m。有221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69.50%)最近入学距离在500 m以内,75个行政村入学距离为500~1000 m,22个行政村入学距离超过1000 m。而最远入学距离(4976.48 m)约是最近入学距离(31.04 m)的160倍,说明教育资源在各行政村之间分配不均衡,教育发展存在极化现象。②嵩县各行政村初中最近入学距离均值为4400.52 m,均方差为3110.73 m。有1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61.64%)最近入学距离在4500 m以内,39个行政村入学距离为4501~6000 m,83个行政村在6000 m以上。其中19个行政村入学距离达到10 km以上,且全部位于低山区;有12个行政村入学距离在500 m以下,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区。表明嵩县各行政村初中学校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整体较低,且与地形分布密切相关;地势越低地形越平坦,行政村与学校之间的可达性水平就越高。③整体上,可达性程度较高的行政村多集中在中心城镇附近,受中心城镇辐射影响,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教育质量高,而那些远离发展中心且资源组合相对较差的区域其入学距离相对较大。

3.2.2 引力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嵩县小学、初中规模和学校周边人口分布情况,利用引力模型和改进引力模型计算中小学校的可达性指标,得到各行政村学生上学的相对便捷程度,并对此进行自然间断点分级制图(图5-6)。其中,学校规模使用每个小学/初中的教学班级数分别进行衡量,改进引力模型考虑学校周边人口规模通过行政村人口数据进行测算,距离指标仍采用最近邻直线距离。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距离阻抗系数通常取值为1~2之间(孔云峰等, 2008),文中通过对引力模型可达性指标的计算,当β=1时可达性结果更接近嵩县实际情况。

图5   2015年嵩县小学空间可达性指标

Fig.5   Spatial accessibility indicator values of primary schools in Song County, 2015

图6   2015年嵩县初中空间可达性指标

Fig.6   Spatial accessibility indicator values of secondary schools in Song County, 2015

(1) 小学空间可达性指标分析。整体上,小学空间可达性程度较高的行政村多集中分布在城关镇、库区乡、大坪乡、闫庄镇、车村镇等地区。这是由于距离这些行政村最近的小学教学班数量相对较多,且在乡镇范围内分布的小学数量较多,部分行政村到最近小学的直线距离较短,使其可达性指标相对较高。空间可达性处于中等水平的行政村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交界地带,木植街乡和黄庄乡的低山区也分布较多,而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旧县镇、白河镇范围内的行政村可达性程度较低,这些地区的小学教学点分布相对稀疏,行政村到最近小学的距离相对较远,其可达性指标较小。在改进引力模型中加入行政村人口因素后发现,各行政村空间可达性指标发生了变化,说明地区人口密度对学校空间可达性程度有重要影响。由于距学校最近行政村人口分布密集时,学校对周边其他村庄的吸引力会较小,但教学班级数量的限制也使得部分行政村空间可达性有所下降。其中,与原引力模型结果对比,42.07%的行政村可达性等级保持不变,29.45%的行政村可达性等级呈现上升状态。

(2) 初中空间可达性指标分析。2015年各行政村到初中的可达性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多数行政村可达性指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由于嵩县中学数量为23所,距离学校较远的行政村其可达性指标较小,而距离学校较近的行政村其可达性指标相对较大。在加入行政村人口因素后,部分行政村到学校的可达性等级发生变化。其中,与原引力模型结果对比,83.65%的行政村可达性等级保持不变,仅11.32%的行政村可达性等级呈现上升状态。

综合嵩县小学、初中的可达性指标测算发现,其教育资源可达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部分行政村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差别明显,存在极化现象。

3.3 教育资源分布影响因素

3.3.1 地形和交通因素

在山地地区中,地形和交通状况对学校的空间布局和空间可达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嵩县山地面积分布较大,一方面,地形条件影响学校数量分布。2015年嵩县浅山丘陵区小学和初中分别为239所、19所,低山区分别有161所、4所,中山区仅有小学2所,初中0所。可见随着地势的升高学校数量分布逐渐减少。由此,一方面使得居民一定范围内可供选择的学校数量下降,入学成本增加,相应教育均等化发展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地形影响学校位置分布,主要是通过影响交通网络的空间分布而实现的。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学校对交通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而交通发展又受地形因素制约。据2015年嵩县交通网络分布,浅山丘陵地区交通网络较为发达,各大交通干线相互交织;低山区主要沿河谷地带分布有交通线,中山区交通线分布较少,而学校则沿交通线密集分布。以2015年学校分布为例,G311国道横穿车村镇,在国道附近分布有众多小学和初中,S247与国道相交,在此形成了学校聚集分布区;S322在浅山丘陵地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在此形成一个学校数量相对较多的聚集分布区域;S247、S322、S325在田湖镇与库区乡交界处相交形成第二个学校集聚分布地区;白河镇的经济和地形条件均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但由于S331、S248和多条县道、乡道在此交汇而形成一个高密度集 聚区。

3.3.2 人口因素

人口对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而起作用的。通常情况,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这类地区通常经济发展条件相对优越,交通便利,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开展也相对容易。以2015年嵩县的各行政村小学布局为例,将嵩县318个行政村的人口数据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89个,该类行政村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低山区分布较少,由于人口分布密集,吸引教育资源在此集聚,相应地该地区学校分布较为密集,教育均等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口在1000~2000人之间的行政村有149个,该类行政村分布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较多,仍以浅山丘陵区为主,学校分布相对较多。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有80个,该类行政村主要分布在低山区和中山区,教育资源分布相对较少,学校数量少。同时,在空间可达性引力模型分析中,如增加人口因素,同一行政村教育资源的可达性程度整体下降,说明人口分布密度对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具有影响。当学校规模和入学距离一定时,过多的适龄儿童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会形成对该地区有限教育资源的竞争关系,反而不利于教育均等化的发展。

3.3.3 经济和政策因素

经济发展和教育政策均与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促使教育投入增加,使得教育水平、质量和规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又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智力资源。2015年嵩县城关镇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各乡镇中居于首位,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区教育发展;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白河镇在教育投入方面较少,教育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同时区域政策具有地域性、针对性和强制性等特点,针对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水平落后的区域,区域教育政策可对地区教育发展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嵩县教育部门为深化教育改革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规划中小学区位,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系列发展落后的教学点,同时根据地区适龄儿童数量,适量增加成建制小学和教学点。为解决中小学教师资源紧缺问题,嵩县教育局及时提出扩大教师队伍的政策建议,小学和中学的专任教师数量分别从1997年的2463人和1333人分别增至2015年的2705人和2537人,有效地缓解了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嵩县1997、2007、2015年中小学数据为基础,运用趋势面、Voronoi多边形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嵩县教育资源的空间格局变化、可达性程度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①小学和初中的空间布局受地形条件地区的影响较大。其中,小学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分布相对较多,中山区分布较少;初中集中分布在浅山丘陵区,低山区仅有个别分布,中山区没有分布。②撤点并校使中小学总体数量减少,各行政村内学校数量分布的趋势线逐渐平缓,学校的空间分布差距缩小。③基于Voronoi多边形的测算发现,上述3个年份嵩县小学和初中学校的空间分布模式为聚集分布状态,随着小学和初中学校数量的减少,聚集程度逐渐下降;同时,空间上呈现出“一面两线”的分布状态,即:在嵩县北部沿浅山丘陵区形成东北—西南方向的面状密集分布区,在嵩县东部沿S247交通线形成南北狭长分布的带状密集分布区,在嵩县南部沿G311交通线形成东西狭长分布的密集分布带。④各行政村可达性指标在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且整体可达性有所下降,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极化现象,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等。⑤嵩县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与可达性水平受地形、交通、人口、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1997-2015年嵩县经过撤点并校之后,中小学校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区域教育资源的可达性产生影响。而在学校数量变化的同时,由于人口的空间迁移,部分适龄儿童或外出就学,或择优入学,对于学校数量减少而引起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降低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由于人口的空间流动和迁移,会导致部分村庄适龄儿童逐渐减少甚至有些村庄逐渐消失,进而使得区域内学校服务面积随之变小。将学校数量变化和行政村人口的空间流动相结合进行中小学的空间可达性综合分析,对于山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结合地区公路网对就近入学距离进行分析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本文由于多种原因未取得村庄道路数据,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充实。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谌丽, 张文忠, 杨翌朝. 2013.

北京城市居民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与现实错位

[J]. 地理学报, 68(8): 1071-108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服务设施可达性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广泛重视,然而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却暴露出服务设施可达性下降的问题。从居民的视角出发,构建影响中国城市居民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与现实错位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北京市2005年居住环境调查主观数据对居民的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利用北京城市服务设施空间数据借助GIS评估居民的客观服务设施可达性,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讨论居民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与现实的错位情况和相关因素并侧重验证城市空间结构和住房获取渠道的影响,这些因素与中国的城市发展和住房政策变化紧密相关并将基于此提出促进居民实现其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建议。

[Chen L, Zhang W Z, Yang Y Z.2013.

Residents incongruence between reality and preference of accessibility to urban facilities in Beijing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8): 1071-108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服务设施可达性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广泛重视,然而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却暴露出服务设施可达性下降的问题。从居民的视角出发,构建影响中国城市居民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与现实错位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北京市2005年居住环境调查主观数据对居民的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利用北京城市服务设施空间数据借助GIS评估居民的客观服务设施可达性,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讨论居民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与现实的错位情况和相关因素并侧重验证城市空间结构和住房获取渠道的影响,这些因素与中国的城市发展和住房政策变化紧密相关并将基于此提出促进居民实现其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建议。
[2] 程敏, 连月娇. 2018.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城市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37(2): 266-275.

URL      [本文引用: 1]     

[Cheng M, Lian Y J.2018.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urban medical facilities based on improved potential model: A case study of Yangpu District in Shanghai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7(2): 266-275.]

URL      [本文引用: 1]     

[3] 范先佐, . 2009. 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Fan X Z, et al.2009. Zhongguo zhongxibu diqu nongcun zhongxiaoxue heli buju jiegou yanjiu[M]. Beijing, China: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本文引用: 1]     

[4] 韩艳红, 陆玉麒. 2012.

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与规划: 以江苏省仪征市高级中学为例

[J]. 地理科学, 32(7): 822-82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学校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以及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把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教育公共设施的规划中,利用Mapinfo公司的控件MapX和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生成了学校可达性的等时线图和学校服务范围图,通过该系统可直观地看到区域内任何一点到达学校所花费的最短时间以及通过的路径。以江苏省仪征市的高级中学为例,运用该系统对高级中学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规划方案。

[Han Y H, Lu Y Q.2012.

Accessibility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o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Yizheng City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2(7): 822-82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学校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以及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把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教育公共设施的规划中,利用Mapinfo公司的控件MapX和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生成了学校可达性的等时线图和学校服务范围图,通过该系统可直观地看到区域内任何一点到达学校所花费的最短时间以及通过的路径。以江苏省仪征市的高级中学为例,运用该系统对高级中学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规划方案。
[5] 吉云松. 2006.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作用

[J]. 地理空间信息, 4(6): 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623.2006.06.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十五"期间开始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过几年的调整,教育条 件、教育质量都有所改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预测和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各学科空间问题的学科,它可以 在中小学布局中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为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Ji Y S.2006.

Application of GIS to the adjustmen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chools

[J]. Geospatial Information, 4(6): 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623.2006.06.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十五"期间开始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过几年的调整,教育条 件、教育质量都有所改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预测和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各学科空间问题的学科,它可以 在中小学布局中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为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6] 孔云峰, 李小建, 张雪峰. 2008.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空间可达性分析: 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

[J]. 遥感学报, 12(5): 800-80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4619.2008.05.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和实施.在探讨中小学布局调整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人口分布、学校分布和交通条件等数据库,计算空间可达性指标,定量分析每一个居住区位学生上学的便捷程度,评估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为学校布局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使用比例模型、最近距离模型、机会积累模型、重力模型和改进重力模型,以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揭示学校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期望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评估方法和规划依据.案例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最近入学距离、择校机会、供需平衡方面仍有一定的不均衡性.建议使用GIS和空间可达性指标评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公平性;进一步探索学生择校的空间规律,并使用Huff模型模拟学校与学生的最佳配置,为布局调整奠定定量分析基础.

[Kong Y F, Li X J, Zhang X F.2008.

Analysi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for school redistricting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in Gongyi City, Henan Province

[J].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2(5): 800-80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4619.2008.05.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和实施.在探讨中小学布局调整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人口分布、学校分布和交通条件等数据库,计算空间可达性指标,定量分析每一个居住区位学生上学的便捷程度,评估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为学校布局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使用比例模型、最近距离模型、机会积累模型、重力模型和改进重力模型,以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揭示学校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期望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评估方法和规划依据.案例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最近入学距离、择校机会、供需平衡方面仍有一定的不均衡性.建议使用GIS和空间可达性指标评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公平性;进一步探索学生择校的空间规律,并使用Huff模型模拟学校与学生的最佳配置,为布局调整奠定定量分析基础.
[7] 孔云峰, 吕建平. 2011.

就近入学空间模型分析: 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7(5): 87-90, 9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理解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与择校现象,引入空间模型模拟学校与居民点之间的供需关系,并尝试解释与择校现象密切相关的“热校”和“冷校”问题。使用最近距离模型、引力模型和Huff模型,以河南省巩义市50所初级中学和1276个居民点为例,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模型分析。在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引入学校热度指标鉴别“热校”和“冷校”,并统计各类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分配和平均入学距离等指标。研究表明:Huff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义务教育供需现状;“热校”、“冷校”与其他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和入学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于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和学校布局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Kong Y F, Lv J P.2011.

Spati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Gongyi City, Henan Province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7(5): 87-90, 9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理解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与择校现象,引入空间模型模拟学校与居民点之间的供需关系,并尝试解释与择校现象密切相关的“热校”和“冷校”问题。使用最近距离模型、引力模型和Huff模型,以河南省巩义市50所初级中学和1276个居民点为例,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模型分析。在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引入学校热度指标鉴别“热校”和“冷校”,并统计各类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分配和平均入学距离等指标。研究表明:Huff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义务教育供需现状;“热校”、“冷校”与其他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和入学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于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和学校布局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8] 李孟桐, 杨令宾, 魏冶. 2016.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模型研究: 以上海市绿地可达性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35(8): 990-996.

[本文引用: 1]     

[Li M T, Yang L B, Wei Y.2016.

Improved Gaussian based 2-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A case study of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in Shanghai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8): 990-996.]

[本文引用: 1]     

[9] 刘光俊, 周玉玺. 2013.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关联度

[J]. 改革, (9): 57-63.

[本文引用: 1]     

[Liu G J, Zhou Y X.2013.

Relevance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ransfer payment and eq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service

[J]. Reform, (9): 57-63.]

[本文引用: 1]     

[10] 罗明东. 2003. 教育地理学[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Luo M D.2003. Geography of education[M]. Kunming, China: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引用: 1]     

[11] 吕毅. 2005.

城市小学校可达性评价[D]

. 武汉: 武汉大学.

[本文引用: 1]     

[Lv Y.2005.

Evaluation of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schools[D]

. Wuh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12] 庞丽娟. 2006.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J]. 教育发展研究, (4):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3855.2006.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对该项政策的理解与推行上凸显不少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现状、部分地区调整失当所引发的严重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稳步推进布局调整进程的对策建议。

[Pang L J.200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istribution in current China rural area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J]. Explo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4):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3855.2006.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对该项政策的理解与推行上凸显不少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现状、部分地区调整失当所引发的严重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稳步推进布局调整进程的对策建议。
[13] 覃瑜, 师学义. 2012.

利用Voronoi图的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J]. 测绘科学, 37(1): 136-138, 150.

[本文引用: 1]     

[Qin Y, Shi X Y.2012.

Optimiz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Voronoi diagram

[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37(1): 136-138, 150.]

[本文引用: 1]     

[14] 瞿华. 2006.

论教育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J]. 经济问题探索, (12): 128-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912.2006.12.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服务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教育服务价格、教育资源、劳动力需求结构、教育的单位成本、教育体制和政策、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深入分析教育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丰富教育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内容;有助于全面把握教育的时代特征,树立科学的教育产业发展观;有助于改革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整体效益;有助于增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教育的整体驾驭能力,促进教育全面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Qu H.2006.

Lun jiaoyu fuwu gongji de yingxiang yinsu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12): 128-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912.2006.12.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服务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教育服务价格、教育资源、劳动力需求结构、教育的单位成本、教育体制和政策、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深入分析教育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丰富教育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内容;有助于全面把握教育的时代特征,树立科学的教育产业发展观;有助于改革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整体效益;有助于增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教育的整体驾驭能力,促进教育全面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15] 沈怡然, 杜清运, 李浪姣. 2016.

改进移动搜索算法的教育资源可达性分析

[J]. 测绘科学, 41(3): 122-126.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6.03.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现有教育资源可达性主题研究不足的现状,文章通过量化分析入学时间成本,对深圳市福田区小学服务范围进行划定,并结合现有学区划分,以移动搜索算法为基础,针对实际择校机制引入Huff模型进行算法改进,对小学可达性进行量化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研究区小学布局的科学评价,为学校选址规划提供合理的建议。

[Shen Y R, Du Q Y, Li L J.2016.

Spatial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by modified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s

[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41(3): 122-126.]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6.03.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现有教育资源可达性主题研究不足的现状,文章通过量化分析入学时间成本,对深圳市福田区小学服务范围进行划定,并结合现有学区划分,以移动搜索算法为基础,针对实际择校机制引入Huff模型进行算法改进,对小学可达性进行量化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研究区小学布局的科学评价,为学校选址规划提供合理的建议。
[16] 汤鹏飞, 向京京, 罗静, . 2017.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县域小学空间可达性研究: 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36(6): 697-70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教育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潜能模型是度量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引入学校服务能力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等级影响和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就学影响因子,对潜能模型加以改进。通过以湖北省仙桃市为典型县域单元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村级居民点尺度,乡镇中心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并按照一定的半径范围呈距离衰减过程,而乡镇毗邻地区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相对较差;(2)乡镇(街道)尺度,可达性较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沿G318的北部地区,且城乡间、主城区与城郊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均存在一定差距;(3)改进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各农村居民聚落点和各乡镇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当摩擦系数β取值为2时,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农村居民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Tang P F, Xiang J J, Luo J, et al.2017.

Spatial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primary schools at the county level based on the improved potential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ntao City, Hubei Provinc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6(6): 697-70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教育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潜能模型是度量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引入学校服务能力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等级影响和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就学影响因子,对潜能模型加以改进。通过以湖北省仙桃市为典型县域单元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村级居民点尺度,乡镇中心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并按照一定的半径范围呈距离衰减过程,而乡镇毗邻地区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相对较差;(2)乡镇(街道)尺度,可达性较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沿G318的北部地区,且城乡间、主城区与城郊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均存在一定差距;(3)改进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各农村居民聚落点和各乡镇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当摩擦系数β取值为2时,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农村居民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7] 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 20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

[J]. 地理科学进展, 29(5): 619-62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5.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1986、1994、2005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长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交通网络及其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呈现如下特征:①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不断提升,且第二阶段(1994-2005)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阶段(1986-1994);三时间断面上海及环太湖地区均为可达性最优区域,1986及1994年可达性较优区域大致由沪宁沿线和沪杭沿线构成&ldquo;&gt;&rdquo;形,而2005则大致由沪宁沿线(含沿江地区)、沪杭沿线及杭甬沿线构成&ldquo;Z&rdquo;形;②可达性提升中节点获益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初始值越高的节点其值下降幅度越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率中部地区低于南北边缘地区,但变化值及变化率在不同阶段均呈现不同特征;③从分省市角度,上海可达性最优,江苏板块次之,浙江板块较差,但上海的优势地位逐步下降,浙江板块与江苏板块间的差距正不断缩小;④综合交通可达性系数标准方差逐步下降,表明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发育日益成熟,但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发展特征.</p>

[Wu W, Cao Y H, Liang S B.2010.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1986-2005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9(5): 619-62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5.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1986、1994、2005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长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交通网络及其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呈现如下特征:①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不断提升,且第二阶段(1994-2005)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阶段(1986-1994);三时间断面上海及环太湖地区均为可达性最优区域,1986及1994年可达性较优区域大致由沪宁沿线和沪杭沿线构成&ldquo;&gt;&rdquo;形,而2005则大致由沪宁沿线(含沿江地区)、沪杭沿线及杭甬沿线构成&ldquo;Z&rdquo;形;②可达性提升中节点获益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初始值越高的节点其值下降幅度越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率中部地区低于南北边缘地区,但变化值及变化率在不同阶段均呈现不同特征;③从分省市角度,上海可达性最优,江苏板块次之,浙江板块较差,但上海的优势地位逐步下降,浙江板块与江苏板块间的差距正不断缩小;④综合交通可达性系数标准方差逐步下降,表明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发育日益成熟,但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发展特征.</p>
[18] 谢婷婷, 冯长春, 杨永春. 2014.

河谷型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性研究: 以兰州市中学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1(8):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08.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兰州市街道内居民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通过构建空间分布公平指数模型,探寻兰州市市区教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公平性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中学设施随地形呈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中学交通可达性普遍较高但合理服务范围不能覆盖到所有居民点。中学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程度以城关区为高值集聚区,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中学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城关区各个居民点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较公平,而七里河区不同居民点处的中学教育设施公平性相差较大,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内部居民“择校”趋向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经济效应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Xie T T, Feng C C, Yang Y C.2014.

Spatial analysis on education facilities of a typical valley-basin city: A case of middle school in Lanzhou center town

[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1(8):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08.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兰州市街道内居民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通过构建空间分布公平指数模型,探寻兰州市市区教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公平性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中学设施随地形呈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中学交通可达性普遍较高但合理服务范围不能覆盖到所有居民点。中学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程度以城关区为高值集聚区,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中学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城关区各个居民点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较公平,而七里河区不同居民点处的中学教育设施公平性相差较大,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内部居民“择校”趋向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经济效应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9] 徐建华. 2002.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Xu J H.2002.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contemporary geography

[M]. 2nd ed.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本文引用: 1]     

[20] 许昆鹏, 贾驰. 2007.

转型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农村经济, (4): 118-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470.2007.04.03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由于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消除,财政体制仍在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进程还须继续推进,这些制度性因素与非制度性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应该站在社会统筹发展的高度,以重构、维护和加强农民的平等受教育权为核心,按照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进行教育制度的解构与建构。

[Xu K P, Jia C.2007.

Zhuanxingqi nongcun yiwu jiaoyu fazhan de yingxiang yinsu fenxi

[J]. Rural Economy, (4): 118-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470.2007.04.03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由于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消除,财政体制仍在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进程还须继续推进,这些制度性因素与非制度性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应该站在社会统筹发展的高度,以重构、维护和加强农民的平等受教育权为核心,按照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进行教育制度的解构与建构。
[21] 翟博. 2007.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

[J]. 教育研究, (7): 22-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038.2007.11.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群体四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度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从整体上看正在趋向均衡。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总体出现缩小态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入学率,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地区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及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仍然在拉大;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差异正在随着时序变化在减小,各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异正在逐步减小。但是,我国中小学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还相当大;不同群体之间接受基础教育还很不均衡。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Zhai B.2007.

Demonstrative analysis on the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Research, (7): 22-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038.2007.11.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群体四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度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从整体上看正在趋向均衡。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总体出现缩小态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入学率,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地区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及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仍然在拉大;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差异正在随着时序变化在减小,各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异正在逐步减小。但是,我国中小学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还相当大;不同群体之间接受基础教育还很不均衡。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22] 张静华, 任福, 刘江涛, . 2015.

Huff模型支持下的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分析

[J]. 地理信息世界, 22(2): 4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1586.2015.02.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回顾国内外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以小学为分析单元,利用Huff模型进行各小学的学位压力研究。并将Huff模型与重力模型、距离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为,深圳的小学的学位压力主要集中在0.5~1.4范围,其中,有81所学校的学位压力为0.5~0.75,178所学校为0.75~1.25之间,大于1.25的有39所学校。学位压力大于1.25的学校,集中分布在福田区,其他街道中存在个别的学校学位压力偏大。结果表明Huff比其他模型好。为学校的空间布局提供合理化建议。

[Zhang J H, Ren F, Liu J T, et al.2015.

Analysis of the resource of primary schools by supporting of the Huff model

[J]. Geomatics World, 22(2): 4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1586.2015.02.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回顾国内外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以小学为分析单元,利用Huff模型进行各小学的学位压力研究。并将Huff模型与重力模型、距离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为,深圳的小学的学位压力主要集中在0.5~1.4范围,其中,有81所学校的学位压力为0.5~0.75,178所学校为0.75~1.25之间,大于1.25的有39所学校。学位压力大于1.25的学校,集中分布在福田区,其他街道中存在个别的学校学位压力偏大。结果表明Huff比其他模型好。为学校的空间布局提供合理化建议。
[23] 张鲜鲜, 李久生, 赵媛, . 2015.

南京市高级中学可达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测绘科学, 40(11): 111-114, 186.

[本文引用: 1]     

[Zhang X X, Li J S, Zhao Y, et al.2015.

Study on accessibil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in Nanjing

[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40(11): 111-114, 186.]

[本文引用: 1]     

[24] 张雪峰. 2008.

基于GIS的巩义市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分析[D]

. 开封: 河南大学.

[本文引用: 1]     

[Zhang X F.2008.

GIS-based spatial analysi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Gongyi City, Henan Province[D]

. Kaifeng, Henan: Henan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25] 赵晨旭, 邵景安, 郭跃, . 2016.

山区乡村学校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水平

[J]. 地理研究, 35(3): 455-47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0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乡村学校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正在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利用趋势面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04-2014年山区乡村学校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学校的规模总体上大幅减少,尤其是学校的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减少接近一半(49.0%)。学校的高集聚区分布于沿江平坝区和两山所夹槽谷区,而两山区相对较低。2不同类型区乡村学校的服务范围显著缩小,特别是丘陵区2014年较2004年服务半径缩小62.0%,其次是低山区缩小47.2%。3乡村学校发展表现出空间变化较为强烈的相对不协调情景,由2004年发展的不均匀、不合理变为2014年的正常合理发展。4乡村学校的变化具有显著地正向空间集聚现象,整体呈随机分布状态,现已形成一个以西南部南宾镇为中心的大面积热点区和东南向以新乐、金玲和金竹为代表的低值区。5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可分为:基础差—衰落区、基础好—衰落区、基础差—发展区和基础好—发展区,这一格局与地形、经济、交通区位等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影响有很大关系。6未来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方略应着重考虑优化乡村学校的布局,适时引导适龄儿童的家庭就近就地迁移,强调中心校、"大校"和"名校"建设。在山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明确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对指导山区乡村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Zhao C X, Shao J A, Guo Y, et al.2016.

Spatial pattern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choo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5(3): 455-47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0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乡村学校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正在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利用趋势面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04-2014年山区乡村学校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学校的规模总体上大幅减少,尤其是学校的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减少接近一半(49.0%)。学校的高集聚区分布于沿江平坝区和两山所夹槽谷区,而两山区相对较低。2不同类型区乡村学校的服务范围显著缩小,特别是丘陵区2014年较2004年服务半径缩小62.0%,其次是低山区缩小47.2%。3乡村学校发展表现出空间变化较为强烈的相对不协调情景,由2004年发展的不均匀、不合理变为2014年的正常合理发展。4乡村学校的变化具有显著地正向空间集聚现象,整体呈随机分布状态,现已形成一个以西南部南宾镇为中心的大面积热点区和东南向以新乐、金玲和金竹为代表的低值区。5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可分为:基础差—衰落区、基础好—衰落区、基础差—发展区和基础好—发展区,这一格局与地形、经济、交通区位等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影响有很大关系。6未来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方略应着重考虑优化乡村学校的布局,适时引导适龄儿童的家庭就近就地迁移,强调中心校、"大校"和"名校"建设。在山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明确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对指导山区乡村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26] 赵丹, 吴宏超, Parolin B.2012.

农村学校撤并对学生上学距离的影响: 基于GIS和Ordinal Logit模型的分析

[J]. 教育学报, 8(3): 62-73.

[本文引用: 2]     

[Zhao D, Wu H C, Parolin B.2012.

The impact of school closure on students' schooling distance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GIS and Ordinal Logit model analysi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8(3): 62-73.]

[本文引用: 2]     

[27] Duyckaerts C, Godefroy G.2000.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es

[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20(1): 83-92.

https://doi.org/10.1016/S0891-0618(00)00064-8      URL      PMID: 11074346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conditions of regularity and isotropy, required by standard morphometric procedures, are generally not fulfilled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where cells are distributed in a highly complex mann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mean numerical density of neuronal or glial cells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topographical heterogeneity and thereby misses the information that it contains. A local measurement of the density can be obtained by evaluating the ‘numerical density of one cell’, i.e. the ratio 1/(the volume that the cell occupies). This volume is the region of space that is closer to that cell than to any other. It has the shape of a polyhedron, called Voronoi (or Dirichlet) polyhedron. In 2-D, the Voronoi polyhedron is a polygon, the sides of which are located at mid-distance from the neighbouring cells. The Voronoi polygons are contiguous and their set fills the space without interstice or overlap, i.e. they perform a ‘tessellation’ that may yield a density map when the same colours are used to fill polygons of similar sizes. The use of Voronoi polygons allows computing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of a mean numerical density that makes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possible. The tessellation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concern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areas of the Voronoi polygons do not vary much when the cells are regularly distributed. On the contrary, small and large polygons are found when cellular clusters are present.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polygon areas is an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their variability and helps to define ‘regular’, ‘clustered’ and ‘random’ distributions. When cells are clustered, small polygons are contiguous and may be objectively identified by simple algorithms. Voronoi tessellations are easily performed in 2-D. On an average the area of a polygon times the thickness of the section equals the volume of the corresponding polyhedron. 3-D tessellations that are theoretically possible and for which algorithms have been published remain to be adapted to histological works.
[28] Hanley P F.2007.

Transportation cost changes with statewide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41(2): 163-179.

https://doi.org/10.1016/j.seps.2005.10.00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district size and bus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estimates the change in such costs when a statewide policy of consolidation is pursued. To explore this relationship, we develop a multiple-objective model and solution procedure that combines a geographic aggregation and bus routing heuristic to generate consolidation scenarios. The heuristic was developed to explicitly consider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and equity objectives, and can be applied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states. The scenarios will generate average statewide bus transportation costs. As applied to the State of Iowa, within the legislature's proposed range of consolidation of 500 1000 students, it was found that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al and capital cost increases range from 0.6 to 10.6 percent and 0.7 to 7.7 percent, respectively.
[29] Killeen K, Sipple J.2000.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olicy: An empirical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R]. A working paper for the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Policy Program, ERIC Digest, ED: 447979.

[本文引用: 1]     

[30] Malczewski J, Jackson M.2000.

Multicriteria spatial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 overview

[J]. Socio- 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34(3): 219-235.

https://doi.org/10.1016/S0038-0121(99)0002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CDM) problem involves a set of alternative allocation plans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conflicting and noncommensurate criteria by several interest groups. These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pre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s of criteria against which the alternative plans are evaluated. It is argued that central to many spatial (geographical)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in the public sector is the search for consensus among various interest parties. We suggest that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ay be used successfully to develop alternative allocation plans in facilitating compromise among competing interests. In this regard, a variety of normative approaches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ogether with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based analysis, will likely lead to greater emphasis on interactive search procedures and interactive computer-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oncepts.
[31] Taylor R G, Vasu M L, Causby J F.1999.

Integrated planning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case of Johnston County, North Carolina

[J]. Interfaces, 29(1): 67-89.

https://doi.org/10.1287/inte.29.1.6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OR/Ed Laboratories and the Johnston County schools created a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ed Planning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forecast enrollments, to compare the enrollment projections to capacity, to find the optimal locations for new school buildings, and to set distance-minimized boundaries for all schools to avoid overcrowding and to meet racial balance guidelines.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has increased the school district's success in passing bond issues, reduced pupil-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eliminated frequent adjustments to school-attendance bounda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