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8 , 37 (2): 299-30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2.012

研究论文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特征分析

李宵1, 申玉铭1*, 邱灵2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38;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I Xiao1, SHEN Yuming1*, QIU Ling2

1.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Industry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申玉铭(1968-),男,河南浚县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shenyuming@263.net

收稿日期: 2017-08-16

修回日期:  2017-1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2-28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0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宵(1993-),男,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E-mail: 943578424@qq.com

展开

摘要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②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行业,对外地经济的辐射作用较低。③京津两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 产业关联 ; 京津冀地区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hree vital economic regions in China,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a sound found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in 2007 and 2012, this study applied the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to complicate an input-output table of 129 sector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using this table, we then analyzed the regional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induction coefficient, interregional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induction coefficient, and industry connection degree of the region, to reveal the producer servic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 of interaction and degree of relevanc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irst,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of Beijing have strong effect on the whole region, while the road and waterway transport industry of Tianjin also has strong effect. But producer service in Hebei is weak and cannot stimula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eco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of Beijing mainly provides local services; likewis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of Tianjin is in the same situation. Finally, the division index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producer service structures of these cities show a convergence trend. With regard to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ijing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service to Tianjin and Hebei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ianjin tends to be high-end, but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s such as information industry need further development. Hebei needs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to develop producer services and prepare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Keywords: producer service ;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 industry relevancy ;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0

PDF (347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李宵, 申玉铭, 邱灵.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99-30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2.012

LI Xiao, SHEN Yuming, QIU L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2): 299-30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2.012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刘伟等, 2014),作为中间需求性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申玉铭等, 2007),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力量。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向中期目标迈进,但产业协同发展仍未有实质性突破,迫切需要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以京津冀为例,探究其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对科学引导三地产业分工及差异化发展、率先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关联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Isard, 1960; Polenske, 1980; 李晓等, 2010; 刘红光等, 2011)。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目前主要有IRIO模型(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和MRIO模型(Mult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两类。IRIO模型所用的数据基本来源于全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这种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需要经过走访调查得到分区域、分部门的区域间产业流量数据,数据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其编制往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李晓等, 2010)。基于IRIO模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同构(张卓颖等, 2011)、产业区域竞争力(李铁成等, 2014)、区域间产业转移(刘红光等, 2011; 刘新争, 2016)、产业分工(王德利等, 2010; 张旺等, 2012)与区域间产业联动关系(张敏等, 2002; 吴福象等, 2010)。MRIO模型数据需求量低,可以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不同部门区域间经济联系。Wonnacott等最早将MRIO模型应用到国家间投入产出分析(引自李晓等, 2010),随后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始本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研究工作(Polenske, 1980; Miller et al, 1985; Ichimura et al, 2003)。基于MRIO模型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区域间产业关联(Polenske, 1980; 韩斌等, 2008; 彭鹏, 2009; 朱婷, 2009; 姜昳芃, 2013; 刘彩霞, 2014)与最终需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吴三忙等, 2016)。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研究内容上,区域间产业关联研究主要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编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整个产业或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专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IRIO模型多利用全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对基础数据需求量较大,编制时间较长,时效性较低,使用受限;MRIO模型通过对区域间贸易系数进行定义,得到每一部门产品在各区域之间流量的数据来编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及其关联效应日益受到重视。但已有研究更侧重北京、天津、河北各地市的投入产出分析(邱灵等, 2008; 曹毅等, 2009; 宋玉婧, 2009; 付承伟等, 2013),尚未涉及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产业关联分析,因此,本文借助MRIO模型,分析京津冀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对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考虑到2011年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调整,为保持统计口径一致,将2007年和2012年三省(市)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均合并为129个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生产性服务业分为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再结合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分类,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物流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共包含5大类17个细分行业(图1)。

图1   2007、2012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影响力系数
注:1-铁路运输业;2-道路运输业;3-水上运输业;4-航空运输业;5-管道运输业;6-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7-仓储业;8-邮政业;9-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货币金融和其他金融服务业;12-保险业;13-租赁业;14-商务服务业;15-研究与试验发展业;16-专业技术服务业;17-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下同)

Fig.1   Regional industrial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7 and 2012

2.2 研究方法

2.2.1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以两个区域之间的两个部门为例,介绍MRIO模型的推理过程,其基本形式如下:

X=CAX+CF(1)

式中: XCAF分别为总产出矩阵、贸易系数矩阵、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最终使用矩阵。

根据各个区域的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 XAF,确定区域间贸易系数 C是应用MRIO模型的关键,定义公式如下:

Cirs=tirstirs(2)

式中: Cirs是区域 r对区域 s部门i的贸易系数; tirs为部门 i从区域 r到区域 s的流出量; tirs是所有区域流入到区域 s的部门 i的总量; tirs计算公式如下:

tirs=xirdisxirQir(3)

式中: xir为区域 r的部门 i的总产出; dis为区域 s对部门 i的总需求; xir为全部区域部门 i的总产出; Qirs为区域 r到区域 s的贸易参数;对贸易参数 Q的估算公式为:

Qirs=HirsHiroHios/Hioo(4)

式中: Hirs为区域 r到区域 s的货物运输量; Hiro为区域 r货物总的发送量; Hios为区域 s货物总的到达量; Hioo为所有区域的总发货量。

引入运输量分布来推算京津冀区域间贸易系数。考虑到数据可获取性,以往研究多利用各年份统计年鉴中区域间铁路货运量近似替代产品运输量。而京津冀地区间货物运输多属于短途运输,大多采取道路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在京津冀交通运输业中增加值比重很低(2012年仅占11.9%),因此本文利用京津冀各地区铁路货运量,除以对应地区铁路运输业增加值占投入产出表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似得到所有运输方式的货运总量,进而求得京津冀地区产品贸易系数(表1)。

表1   区域间产品贸易系数

Tab.1   Interregional product trade parameters

20072012
北京天津河北北京天津河北
北京5.70805.20151.45504.63333.16821.9656
天津9.32342.15491.61790.636814.08421.5258
河北4.44254.68542.66197.32354.75762.1547

新窗口打开

2.2.2 区域间产业关联分析方法

区域、区域间、目标区域间产业影响力系数分别表示一个区域的某一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对整体区域、除本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称为区外)以及本区域对另一个区域各行业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区域、区域间、目标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分别表示当每一区域的每一个产业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受到整体区域、除本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称为区外)以及本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某一行业的需求感应程度(邱灵等, 2008)。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中区域、区域间和目标区域间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公式为:

(1) 影响力系数 uj(区域)、 ujs(区域间)、 ujrs(目标区域间)

uj=bijrs1n×mbijrs(5)

ujs=bijrs1nbijrs(6)

ujrs=bijrs1nbijrs(7)

式中: bijrs为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元素;上标 rs代表区域;下标 ij代表部门;m为区域个数;n为部门个数。

(2) 感应度系数 wi(区域)、 wir(区域间)、 wirs(目标区域间)

wi=bijrs1n×mbijrs(8)

wir=bijrs1nbijrs(9)

wirs=bijrs1nbijrs(10)

式中:式中各变量含义与式(5)-(7)相同。

3 结果与分析

3.1 区域产业关联系数分析

3.1.1 区域影响力系数分析

基于区域影响力系数分析发现,北京的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强(图1)。

从静态上看,在2007年和2012年,北京市对京津冀地区经济推动作用最强的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其次为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北京信息服务业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这与北京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相符,也为北京借力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助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天津对京津冀地区经济推动作用较大的行业为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仓储业,这反映出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仍然突出。天津道路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对京津冀推动作用较大,这与公路运输作为京津冀地区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密切相关(2015年公路运输比重达到63.2%)。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为天津水上运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河北省仅在2007年有仓储业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不断地流向京津地区,使得河北与京津两市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对京津冀地区经济推动作用较低。今后河北省应立足仓储业比较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积极承接京津仓储物流功能外迁。

从动态上看,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影响力系数有所下降,但对京津冀地区经济依然有推动作用;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推动作用开始增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较低。

3.1.2 区域感应度系数分析

基于区域感应度系数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需求拉动作用较大的行业均集中在道路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并且这三个行业的需求拉动作用呈现不断增强趋势。这主要取决于产业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涉及大宗物资和各类生活用品的运输,而京津冀区域间货物流动方式主要依靠道路运输。商务服务业及金融服务业则主要是为生产及商务活动提供资金、信息等资源,因此其他行业发展对这三个行业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作用(图2)。

图2   2007、2012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感应度系数

Fig.2   Regional industrial response coeffici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7 and 2012

3.2 区域间产业关联系数分析

基于区域间产业关联系数分析发现,2007-2012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对天津市、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降,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对北京市、河北省推动作用不明显(图3-4)。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对京津冀地区存在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对天津市、河北省各行业推动作用下降;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本市经济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对北京市、河北省推动作用较低。北京市作为首都,科技创新领先,人才资源密集,但现阶段北京市仅有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对津冀地区经济存在推动作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对天津市、河北省经济的推动作用还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出其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虽为北京市提供了丰富的科教资源,但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多在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而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京津冀地区就地科技成果转化较少(毕娟, 2016)。究其原因在于天津市、河北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资金支持。今后,天津市、河北省应加强与首都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合办产业园区,加大资金投入,以重大科学平台为依托积极引进北京市科研成果并推动其在本地迅速落地。天津市信息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且发展速度较快,但对于天津本市的推动作用较大,对区外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低,今后应立足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图3   2007、2012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间影响力系数

Fig.3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7 and 2012

图4   2007、2012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间感应度系数

Fig.4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response coeffici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7 and 2012

3.3 目标区域间产业关联系数分析

基于目标区域间产业关联系数分析发现,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程度较低,产业趋同现象严重,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表2-3)。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天津市、河北省推动作用最大的都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次是科技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对津冀两地的推动作用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市对天津市、河北省感应度系数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仓储业的需求拉动作用呈现下降趋势。

表2   2007、2012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目标区域间影响力系数

Tab.2   Target-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7 and 2012

行业20072012
京津津京京冀冀京津冀冀津京津津京京冀冀京津冀冀津
10.7170.2290.6870.4720.2300.4710.8960.4830.9660.6280.4820.661
20.9398.1060.9550.5578.1490.5510.8721.1550.9600.5101.1430.524
30.7511.4170.7350.3161.4230.3181.0061.9501.0980.3561.9320.335
41.1570.9351.1440.5470.9560.5451.1160.8141.1100.3740.8030.435
50.2930.2680.2900.5120.2810.5290.3140.9170.3100.6290.9140.667
61.2720.9491.2160.5020.9740.5011.0341.7171.0700.7131.7000.655
71.4161.5041.3601.3331.4951.3210.6351.3030.7590.7371.2930.729
80.8341.2200.8560.7631.2400.7490.8750.9440.8860.3320.9350.346
90.8570.2850.8990.4730.2920.4720.7720.6500.7320.3050.6450.328
102.3510.6212.6670.3560.6310.3451.5760.9681.2910.4490.9580.522
110.6070.1160.6380.3490.1220.3450.4640.2700.4660.2940.2690.314
120.9041.8500.9220.8491.9440.8340.8150.5160.9240.4260.5130.436
130.6681.1210.6830.3261.1290.3360.6020.6210.6690.3770.6190.367
141.3390.6811.4170.6350.6970.6320.6190.8020.6370.4340.7960.461
151.3790.5501.4300.6360.5640.6220.9060.6510.9240.4470.6460.429
161.4850.6571.5540.6110.6730.6030.9240.7430.9770.4890.7370.543
171.6790.7511.8010.5140.7730.5111.0500.8781.0070.7410.8720.696

注:影响力系数或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或拉动作用,下同。

新窗口打开

表3   2007、 2012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目标区域间感应度系数

Tab.3   Target-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response coeffici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07 and 2012

行业20072012
京津津京京冀冀京津冀冀津京津津京京冀冀京津冀冀津
12.8001.8011.6741.7991.6892.8460.9431.1341.0700.9971.2811.003
23.9672.7473.7412.9743.3693.5823.0143.0524.3423.3333.8313.220
32.8761.3321.8231.6951.5782.7141.5410.7530.6850.5500.8091.636
40.8611.2240.5151.1120.5540.8940.8161.1610.5651.3130.4560.862
50.8751.2010.8310.9651.0870.8480.1480.1690.1520.2120.1030.156
63.3292.6631.8432.4081.9113.1952.1941.7081.1980.7522.1422.319
73.3131.0341.8151.6841.1563.0900.2690.1460.2270.3920.1480.292
80.5010.2050.2730.3180.1530.5250.0660.0740.0550.1140.0500.069
90.5921.1760.5771.1480.5700.6050.2800.4540.3370.6690.2960.298
100.1080.2700.0860.2970.0830.1130.3160.5700.3220.6270.2270.331
112.6793.0012.1683.2772.1122.8603.6154.1874.0244.3983.9193.775
120.9040.2470.4990.5810.2440.9470.5860.7140.5360.7780.5390.617
132.2501.0061.0741.2711.0822.2561.3020.5860.4080.3070.5631.377
142.2314.0671.9663.9002.1012.1812.9402.3662.1164.1641.4823.097
150.4360.9610.3790.9370.4200.4410.2460.2740.2260.6510.0660.261
160.5231.0840.6171.0900.6550.5090.4030.4310.5970.8220.2520.421
170.5401.0200.4370.9050.5280.5450.1480.2600.1920.3270.1260.155

新窗口打开

天津市对北京市影响力系数最大的是道路运输业,水路运输业对北京市、河北省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且2012年天津市水路运输业对北京市、河北省的影响力系数最高。天津市保险业与租赁业的推动作用降低。从感应度系数来看,天津市需求拉动作用较高的行业同样集中在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天津市科技服务业对北京市的需求拉动作用降低。

河北省仅有仓储业对北京市、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大,其余各行业对京津两市均没有推动作用。说明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较低,影响其他地区产业的波及作用依旧有限,对物质生产数量规模扩张的拉动作用也较低。河北省对北京市、天津市的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较高,说明河北省的这些行业对京津两市面临较大的需求压力。

总体上看,北京市对津冀地区、天津市对京冀地区存在推动或拉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大致相同。主要是因为京津两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大致相同。符合以往研究“京津两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逐渐趋同”的结论(席强敏等, 2015)。这种产业同构现象不仅使得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增加,甚至有可能导致两地争人才、争项目,不利于发挥各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仅对两地起到需求拉动作用,不仅不利于河北经济发展,还面临来自北京、天津其余各行业的需求压力。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应用MRIO模型编制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深入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 从静态上看,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仓储业,河北省仓储业对区域和区外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三地道路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对区域和区外经济均存在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

(2) 从动态上看,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具有持续较强的推动作用;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略有降低;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推动作用呈现增强趋势,但该行业主要服务于天津本市,对北京市、河北省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低;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对京津两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始终较低。

(3) 北京市对天津市及河北省、天津市对北京市及河北省存在推动或拉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均集中于物流、金融、商务这3类服务业,这说明京津两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结构趋同现象,不利于发挥京津两市的各自比较优势。

京津冀三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时应注重产业转移承接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天津市信息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但其他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京津冀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河北省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北京市在重点疏解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的同时,应发挥现有的科技优势,针对天津市、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为两地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以此推动两地经济发展。河北省对区域以及区外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非常低,应抓住京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等政策红利机遇,加强与北京市、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企业对接协作,积极吸引北京市外迁的物流企业、互联网公司,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科技等行业,逐步培育对京津冀地区有影响力的行业。

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编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区域间贸易流量的确定是关键。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利用京津冀三地铁路货运量除以对应地区铁路运输业增加值占投入产出表中全部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重的方法得出区域间贸易流量,这种方法所确定的贸易流量虽然较前人的方法精确,但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方式并不是以实物流动为主,因此利用增加值来确定贸易流量的方法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由于2012年分省份投入产出表是当前所能获得的最新数据,本文所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截止至2012年,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则在此之后,今后应进一步关注2017年投入产出表,并据此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措施实施后,京津冀三地产业关联特征及产业对接协作的最新进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Bi J.2016.

Research on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nergy innovation betwee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33(8): 49-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001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驱动因素(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支撑因素、链接因素和保障因素(外部因素)。通过抽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构建三阶递归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驱动因素直接影响创新绩效,支撑因素、链接因素和保障因素通过影响驱动因素间接影响创新绩效。依据结构方程显著性检验和路径分析结果,分别从驱动机制、支撑机制、链接机制、保障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2] 曹毅, 申玉铭, 邱灵. 2009.

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J]. 经济地理, 29(5): 771-7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天津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道路运输等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道路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间投入特征明显,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制造业的关键环节。

[Cao Y, Shen Y M, Qiu L.2009.

Industry relevancy analysis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 Tianjin City

[J]. Economic Geography, 29(5): 771-7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天津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道路运输等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道路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间投入特征明显,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制造业的关键环节。
[3] 付承伟, 唐志鹏, 李玉成. 2013.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京沪生产性服务业比较

[J]. 地理研究, 32(9): 1699-1707.

[本文引用: 1]     

[Fu C W, Tang Z P, Li Y C.2013.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roducer services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based on input-output analysi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2(9): 1699-1707.]

[本文引用: 1]     

[4] 韩斌, 刘朝明, 汪涛. 2008.

川渝地区产业关联与产业合作政策研究

[J]. 经济学家, (6): 64-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情况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性工作。对此,采用投入产出矩阵不仅数据 需求量较低,其结果也较为准确。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的MRIO模型,对川渝间38个部门的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测算了川渝地区产 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然后对38个部门的产业关联强度进行了分类排位,最后据此提出了川渝之间开展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Han B, Liu C M, Wang T.2008.

Research on industrial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policies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J]. Economist, (6): 64-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情况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性工作。对此,采用投入产出矩阵不仅数据 需求量较低,其结果也较为准确。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的MRIO模型,对川渝间38个部门的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测算了川渝地区产 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然后对38个部门的产业关联强度进行了分类排位,最后据此提出了川渝之间开展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5] 姜昳芃. 2013.

基于产业关联的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

[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本文引用: 1]     

[Jiang D P.2013.

The research of Bohai Rim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industry association[D]

. Dalian, China: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6] 李铁成, 刘力. 2014.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的我国会展业经济影响分析

[J]. 旅游学刊, 29(6): 35-45.

[本文引用: 1]     

[Li T C, Liu L.2014.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MICE industry in China using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s (IRIO)

[J]. Tourism Tribune, 29(6): 35-45.]

[本文引用: 1]     

[7] 李晓, 张建平. 2010.

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一个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综述

[J]. 经济研究, (4): 147-160.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伴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在区域产业关联①研究领域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IOT)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理论与模型发展而来,应用调查/半调查研究方法得出非竞争性的产业交互贸易矩阵,在东亚区域内产业发展与演进、产业波及效果和产业关联效应及其分解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定位国际投入产出分析法在东亚产业融合中的研究地位,并厘清AIIOT的理论渊源、研制进展、制表方法及其目前在东亚的实际应用,本文给出了关于东亚产业关联方法与研究现状的一个文献综述,这对进一步深化东亚产业领域的相关研究,以及促进东亚区域产业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Li X, Zhang J P.2010.

The methodolog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linkages in East Asia: A review o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model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 147-160.]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伴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在区域产业关联①研究领域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IOT)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理论与模型发展而来,应用调查/半调查研究方法得出非竞争性的产业交互贸易矩阵,在东亚区域内产业发展与演进、产业波及效果和产业关联效应及其分解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定位国际投入产出分析法在东亚产业融合中的研究地位,并厘清AIIOT的理论渊源、研制进展、制表方法及其目前在东亚的实际应用,本文给出了关于东亚产业关联方法与研究现状的一个文献综述,这对进一步深化东亚产业领域的相关研究,以及促进东亚区域产业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8] 刘彩霞. 2014.

河北与京津产业发展对接研究

[D]. 保定: 河北大学.

[本文引用: 1]     

[Liu C X.2014.

The research of industry connection of Hebei-Beijing-Tianjin

[D]. Baoding, China: Hebei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9] 刘红光, 刘卫东, 刘志高. 2011.

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

[J]. 中国工业经济, (6): 79-88.

[本文引用: 2]     

[Liu H G, Liu W D, Liu Z G.2011.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inter-regional industry transfer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6): 79-88.]

[本文引用: 2]     

[10] 刘伟, 苏剑. 2014.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J]. 经济科学, (4): 5-13.

[本文引用: 1]     

[Liu W, Su J.2014.

"Xinchangtai" xia de Zhongguo hongguan tiaokong

[J]. Economic Science, (4): 5-13.]

[本文引用: 1]     

[11] 刘新争. 2016.

基于产业关联的区域产业转移及其效率优化: 投入产出的视角

[J]. 经济学家, (6): 43-5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转移是提高产业转移有效性、推动区域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其后向关联水平并不必然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为制造业由东向西的转移奠定了产业基础;(2)区域制造业与其它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水平与区域间地理距离呈反比;(3)待转移产业及其转向的选择要视区域内产业关联、区域间产业关联、产业技术特征以及区域间地理距离进行分类、差异化转移;(4)现阶段低技术制造业更适用于基于产业链的集群式整体迁移模式,而中、高技术制造业更适用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工序转移模式,推动区域间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网络型分工,在低技术制造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弱化发达地区“产业空心化”危机。其中中等技术制造业主要转移一般的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
[12] [Liu X Z.2016.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d on industrial co-relation and its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Perspectives on input and output

[J]. Economist, (6): 43-50.]

[13] 彭鹏. 2009.

成渝经济区产业关联与协调发展研究

[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本文引用: 1]     

[Peng P.2009.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elationship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D]. Chengdu, China: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14]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2008.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

[J]. 地理学报, 63(12): 1299-131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2.00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为案例区.运用相关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等,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与制造业效益提升呈现正相关性,但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不断提升,不同类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③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④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与分散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就业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差,进一步验证了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空间可分性.

[Qiu L, Shen Y M, Ren W B.2008.

Industrial relevanc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 Beijing City

[J]. Acta Geographica Sinca, 63(12): 1299-131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2.00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为案例区.运用相关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等,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与制造业效益提升呈现正相关性,但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不断提升,不同类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③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④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与分散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就业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差,进一步验证了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空间可分性.
[15] 申玉铭, 邱灵, 王茂军, . 2007.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J]. 地理学报, 62(8): 821-83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8.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1997年、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趋于下降,而投入到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不断上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这两个传统服务业,制造业生产过程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普遍大于各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但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弱,对国民经济的乘数推动作用不强;商务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发展潜力巨大。

[Shen Y M, Qiu L, Wang M J, et al.2007.

Industry relevancy analysi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ca, 62(8): 821-83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8.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1997年、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趋于下降,而投入到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不断上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这两个传统服务业,制造业生产过程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普遍大于各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但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弱,对国民经济的乘数推动作用不强;商务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发展潜力巨大。
[16] 宋玉婧. 2009.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Song Y J.

Industrial relevanc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 Hebei Province

[D]. Beijing, China: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17] 王德利, 方创琳. 2010.

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J]. 地理研究, 29(8): 1392-140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80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建立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与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包括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探索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2)在跨区域产业联动方面:①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性较弱;②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③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区域联动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产业间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联动格局正在形成,但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Wang D L, Fang C L.2010.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linkage among regions of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9(8): 1392-140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80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建立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与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包括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探索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2)在跨区域产业联动方面:①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性较弱;②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③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区域联动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产业间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联动格局正在形成,但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18] 吴福象, 朱蕾. 2010.

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5): 140-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4691.2010.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利用区域问投入产出表数 据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问反馈效应的前、后向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 后者对前者的显著,中部地区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纽带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协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产业协调和区域福利 补偿,必须加快产业转移,扩大区域间公共知识溢出的效率.

[Wu F X, Zhu L.2010.

Industry linkages and its spillover and feedback effect among three regions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technology

[J].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5): 140-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4691.2010.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利用区域问投入产出表数 据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问反馈效应的前、后向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 后者对前者的显著,中部地区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纽带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协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产业协调和区域福利 补偿,必须加快产业转移,扩大区域间公共知识溢出的效率.
[19] 吴三忙, 陈炜明, 李善同. 2016.

京津冀经济区内外部经济关联研究: 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J]. 区域经济评论, (3): 61-68.

[本文引用: 1]     

[Wu S M, Chen W M, Li S T.2016.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relations in Jing-Jin-Ji economic region: Analysis based on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3): 61-68.]

[本文引用: 1]     

[20] 席强敏, 李国平. 2015.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及溢出效应

[J]. 地理学报, 70(12): 1926-193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1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合理分工对于实现京津冀地区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2003-2012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空间特征与行业特征,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的空间外溢效应.主要结论:①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体系中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河北省11个城市则呈现出专业化特征,大多专注于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②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并且从动态上两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呈现趋同的趋势;③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化程度较高,而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的地方化程度则明显偏低.④地方化程度较低的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空间外溢效应显著,但受交易成本和对"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50km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而地方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外溢效应则不显著.信息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溢出仅体现在相邻城市之间.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越低,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越易实现.

[Xi Q M, Li G P.2015.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space division of producer servic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Based on spatial panel model

[J]. Acta Geographica Sinca, 70(12): 1926-193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1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合理分工对于实现京津冀地区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2003-2012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空间特征与行业特征,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的空间外溢效应.主要结论:①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体系中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河北省11个城市则呈现出专业化特征,大多专注于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②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并且从动态上两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呈现趋同的趋势;③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化程度较高,而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的地方化程度则明显偏低.④地方化程度较低的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空间外溢效应显著,但受交易成本和对"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50km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而地方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外溢效应则不显著.信息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溢出仅体现在相邻城市之间.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越低,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越易实现.
[21] 张敏, 顾朝林. 2002.

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

[J]. 地理研究, 21(3): 313-32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3.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图形技术,就中国省(区)际人口迁移、铁路客流、航空客流、铁路货流、信件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区经济水平对要素流的形成与分布影响较大,京津唐、沪苏浙和广东构成了要素流的三大核心;要素流呈现为4种基本空间型态和两类空间模式;各要素流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流量重心大幅偏离我国国土几何重心,但与人口和经济分布重心吻合度较高.

[Zhang M, Gu C L.2002.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nt inter-provincial flow of social-economic elements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1(3): 313-32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3.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图形技术,就中国省(区)际人口迁移、铁路客流、航空客流、铁路货流、信件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区经济水平对要素流的形成与分布影响较大,京津唐、沪苏浙和广东构成了要素流的三大核心;要素流呈现为4种基本空间型态和两类空间模式;各要素流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流量重心大幅偏离我国国土几何重心,但与人口和经济分布重心吻合度较高.
[22] 张旺, 申玉铭. 2012.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

[J]. 地理科学进展, 31(6): 742-74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6.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进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主要以2003-2008 年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和指标,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及各市专门化率。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也最明显;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 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Zhang W, Shen Y M.2012.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J]. Preogress in Geography, 31(6): 742-74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6.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进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主要以2003-2008 年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和指标,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及各市专门化率。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也最明显;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 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3] 张卓颖, 石敏俊. 2011.

中国省区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分析

[J]. 地理学报, 66(6): 732-7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产业内贸易角度重新审视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但空间上不均衡。华东沿海地区存在着大类层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中小分类的产业间贸易,使得江浙沪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产业关联,因此不能仅以产业结构同构程度来判断产业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基于大类产业层次的产业结构同构分析可能会高估产业结构同构程度,在中小类产业层次判断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会得到更符合现实的结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中国省区间贸易联系的重要形式。各省区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工不同、相似的需求偏好和产品差异化竞争是促进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产业内贸易既可以在产业结构相似的省份之间发生,也存在于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的省份之间。如果区域之间存在着活跃的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同构不一定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

[Zhang Z Y, Shi M J.2011.

Intra-industrial trade and interregional structural isomorphis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China-IRIO2002

[J]. Acta Geographica Sinca, 66(6): 732-7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产业内贸易角度重新审视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但空间上不均衡。华东沿海地区存在着大类层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中小分类的产业间贸易,使得江浙沪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产业关联,因此不能仅以产业结构同构程度来判断产业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基于大类产业层次的产业结构同构分析可能会高估产业结构同构程度,在中小类产业层次判断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会得到更符合现实的结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中国省区间贸易联系的重要形式。各省区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工不同、相似的需求偏好和产品差异化竞争是促进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产业内贸易既可以在产业结构相似的省份之间发生,也存在于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的省份之间。如果区域之间存在着活跃的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同构不一定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
[24] 朱婷. 2009.

京津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分析

[D]. 天津: 天津财经大学.

[本文引用: 1]     

[Zhu T.2009.

Research on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based on spatial linkage of the Jingjin-regional economies

[D]. Tianjin, China: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本文引用: 1]     

[25] Ichimura S, Wang H J.2003.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economy[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本文引用: 1]     

[26] Isard W.1960.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M]. New York: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 John Wiley and Sons.

[本文引用: 1]     

[27] Miller R E, Blair P D.1985.

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本文引用: 1]     

[28] Polenske K R.1980. The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RIO)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本文引用: 3]     

[29] Wonglimpiyarat J.2005.

What are the mechanisms driving the success of the US Silicon Valle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 5(2): 200-213.

https://doi.org/10.1504/IJTPM.2005.007521      URL      摘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driving the success of the US Silicon Valley. The study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Silicon Valley, the government programmes in financing innovations and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the valley. It is argued that the capacity to foster clusters of innovation, an effective use of university resources, the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the culture of willingness to accept risk, and venture capital (VC) programmes are catalyst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Silicon Valley. By using Porter's competitive Diamond Model as a basis to examine the activities in the US Silicon Valley, the study attempts to fill a gap in practical VC management research, which is practically nonexistent,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policy makers.
[1] 毕娟. 2016.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33(8): 49-54.

https://doi.org/10.6049/kjjbydc.20151001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驱动因素(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支撑因素、链接因素和保障因素(外部因素)。通过抽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构建三阶递归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驱动因素直接影响创新绩效,支撑因素、链接因素和保障因素通过影响驱动因素间接影响创新绩效。依据结构方程显著性检验和路径分析结果,分别从驱动机制、支撑机制、链接机制、保障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