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7 , 36 (7): 832-842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7.005

研究论文

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7-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贾占华, 谷国锋*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Urban livabi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ortheast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panel data, 2007-2014

JIA Zhanhua, GU Guofeng*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通讯作者:  谷国锋(1966-),男,吉林农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E-mail: gugf@nenu.edu.cn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JL03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贾占华(1994-),女,山西应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E-mail: jiazh42@126.com

*指年末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使用户数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之和与当年人口之比。

展开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安全6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对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城市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提高速度较慢,但城市间的差异在缩小。②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双核”分布模式,以及以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扇叶”分布格局。③各城市间宜居水平存在较弱的空间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逐年增强。④各单项指标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地域分异存在差异,不同城市在不同指标下有其优势与不足。⑤在研究社会经济的影响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市政设施建设投资、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社区服务设施、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性呈正相关,而SO2排放量则呈负相关。

关键词: 宜居性 ; 时空特征 ; 影响因素 ; 面板数据模型 ; 东北地区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urban livability has become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index of urban livability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resources, environment, economy, society, living condition, and safety. Based on entropy analysis method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ability levels of 37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7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2007-2014, overall urban livability level wa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speed of improvement was relatively small,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ies were narrowing. (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ivability presents a "dual core" distribution with two high value centers at Shenyang and Dalian, as well as a "fan blade" shaped distribution centered around Changchun, Harbin, and Daqing. (3) There was a weak spatial correlation in the livability of cities, but the correlation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4)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overall urban livability and the individual index values. Cities have differ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different indicators. (5) When discussing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urban livability,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panel data model and found that the balance of household savings, investment of urban facilitie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mmunity-level service facilitie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livability, while the impact of SO2 emissions was negative.

Keywords: livability ;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 influencing factors ; panel data model ; Northeast China

0

PDF (464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贾占华, 谷国锋. 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7-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 2017, 36(7): 832-842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7.005

JIA Zhanhua, GU Guofeng. Urban livabi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ortheast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panel data, 2007-2014[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7): 832-842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7.005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以及自身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关注。但是,近年来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的出现,已经对人居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造成深刻的影响。因而,营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是当前城市建设最主要的目标,也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以及市民文明素养,还关乎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脉。

国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城市发展理念等角度出发,利用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或者两者结合,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或者评价模型。其中,主观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居民自身的主观感受对城市进行评价,一般认为城市宜居水平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一致性(田山川, 2008),即经济,就业、教育、收入、社会地位、基础设施等都会影响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Omuta(1988)将主观与客观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尼日利亚城市贝宁市的人居环境进行评价与分析。Sakamoto等(2004)采用探索性宜居环境评价方法,借助Web GIS工具,将问卷调查数据空间化,建立模糊结构模型,对东京市居住环境进行评价。Harvey等(2016)提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调查以及社会媒体对街区在空间尺度上的物理特性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考察,以有效度量城市街区的宜居性。Bonaiuto等(2015)采用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建立关系模型的方法,指出城市生活质量与居民居住环境质量、邻里依赖度以及居民住宅满意度有密切的关系。Mahmoudi等(2015)通过结构化观察与问卷调查,对吉隆坡主要街道的物理属性与宜居性感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人行道铺设不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力等硬件方面的问题,与交通拥堵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共同对居民的宜居性感知产生影响。

国内对宜居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吴良镛(1996)是“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之后,各界学者对宜居城市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张文忠、董晓峰等学者的贡献,使理论不断丰富,研究深度不断加深。目前,国内多数文献是以某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如上海(宁越敏等, 1999; 韩骥等, 2017)、大连(谌丽等, 2008; 张延伟, 2016)、北京(孟斌等, 2009; 湛东升等, 2016)、兰州(董晓峰等, 2010; 张志斌等, 2014)等,从居民对城市建设满意程度的视角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相关数据,运用数理模型或者GIS软件对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宜居水平进行探究。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宜居性的研究多以城市尺度为主,而以区域为研究尺度的较少,且研究多从主观评价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数据支撑,研究某一年某个城市的宜居性;但由于时限较短,很难从时间和空间上发现其演变的规律;同时,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只对当前案例城市进行分析,对提升区域的城市宜居水平作用有限。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出发,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宏观数据对东北地区的城市宜居水平进行全面评价,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东北地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2 研究区域与评价指标体系

2.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为传统意义上的东北地区,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该地区3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包括辽宁省14个城市,吉林省8个城市(不含延边市),黑龙江省12个城市(不含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3个城市(除兴安盟)为研究对象。

2.2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获取

本文以2007年国家出台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为主要依据,咨询相关专家,借鉴其他相关研究(张文忠, 2007, 2016; 聂春霞等, 2012; 张志斌等, 2014),并考虑了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维度,35个宜居城市评价指标(表1)。其中,经济富裕度是居民物质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环境优美度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两方面,是城市宜居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安全保障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交通和人身安全两方面,是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生活便利度包括出行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完善情况以及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体现。本文选取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地级以上城市所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共包括296个样本点。数据来源于2008-2015年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   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liv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权重
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富裕度(0.2216)人均GDP/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0.0307
0.0319
0.0220
0.0341
0.0181
0.0247
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元
每万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元
0.0303
0.0299
环境优美度(0.2236)人均绿地面积/m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年均气温/℃
年均降水量/mm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公园数量/个
0.0175
0.0216
0.0243
0.0285
0.0368

0.0318
0.0286
0.0347
安全保障度
(0.1630)
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市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市失业保险覆盖率/%
刑事案件数/件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人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0.0276
0.0360
0.0415
0.0123
0.0270
0.0186
生活便利度
(0.3918)
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辆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
万人拥有出租车数量/辆
排水管道长度/m
城市燃气普及率/%
城市供水普及率/%
通讯指数*
医院、卫生院数/个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本
剧场、影院数/个
学校数量/所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0.0298
0.0321
0.0320
0.0374
0.0243
0.0279
0.0199
0.0356
0.0319
0.0363
0.0288
0.0224
就业人口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居民服务就业比重/%0.0334

新窗口打开

2.3 评价方法

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本文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采用客观实体评价方法,可避免对各项指标进行主观赋权重造成偏差。采用熵值法(韩增林等, 2010; 王富喜等, 2013; 赵林等, 2013; 李陈, 2014; 谷永泉等, 2015; 马艳梅等, 2015)计算各城市的宜居水平,计算公式如下,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1) 数据标准化处理:

xij=(xij-xijmin)(xijmax-xijmin)(正指标)xij=(xijmax-xij)(xijmax-xijmin)(逆指标)(1)

式中: xij为原始指标值;xijmaxxijmin分别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计算第j项指标熵值 ej

ej=-ki=1m(xij+1)ln(xij+1)(2)

式中: k=1/lnm, 0ej1

(3)计算指标权重:

wj=(1-ej)/j=1n1-ej)(3)

3 城市宜居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3.1 城市宜居水平的时间演变

通过计算求得各城市宜居性的综合得分,即为城市宜居指数(表2)(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列举了2007、2010、2014年)。整体来看,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不高,但城市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尤其是处于低水平的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速度较快;而那些处于高水平的城市,如大连、沈阳等,宜居水平出现下滑趋势。

表2   2007、2010、2014年东北地区城市宜居综合指数

Tab.2   Index values of urban liv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2007, 2010, and 2014

2007年2010年2014年
综合得分城排序综合得分城排序综合得分城排序
0.0352沈阳0.0344大连0.0341大连
0.0350大连0.0336沈阳0.0337沈阳
0.0309大庆0.0312长春0.0325哈尔滨
0.0307哈尔滨0.0309哈尔滨0.0316长春
0.0302长春0.0305大庆0.0306大庆
0.0285盘锦0.0283鞍山0.0280呼伦贝尔
0.0281抚顺0.0282盘锦0.0277鞍山
0.0280鞍山0.0277辽阳0.0277盘锦
0.0278本溪0.0275丹东0.0274吉林
0.0275吉林0.0275吉林0.0272锦州
0.0274营口0.0274营口0.0268抚顺
0.0273丹东0.0274锦州0.0268本溪
0.0272锦州0.0272本溪0.0267营口
0.0271辽阳0.0268抚顺0.0266辽阳
0.0270佳木斯0.0267松原0.0266松原
0.0269呼伦贝尔0.0265铁岭0.0265牡丹江
0.0265铁岭0.0265呼伦贝尔0.0264佳木斯
0.0263松原0.0264佳木斯0.0264葫芦岛
0.0260通化0.0263牡丹江0.0263四平
0.0259葫芦岛0.0263通化0.0263丹东
0.0258鸡西0.0260辽源0.0263绥化
0.0257牡丹江0.0260赤峰0.0262通辽
0.0256白山0.0259齐齐哈尔0.0262赤峰
0.0256阜新0.0257绥化0.0260黑河
0.0255齐齐哈尔0.0256通辽0.0259齐齐哈尔
0.0254白城0.0256阜新0.0258铁岭
0.0254赤峰0.0256葫芦岛0.0257朝阳
0.0254通辽0.0255四平0.0257通化
0.0253四平0.0255白山0.0256白城
0.0253朝阳0.0254鸡西0.0256辽源
0.0252双鸭山0.0254朝阳0.0253阜新
0.0251辽源0.0253七台河0.0253鸡西
0.0251鹤岗0.0252双鸭山0.0252双鸭山
0.0251伊春0.0251黑河0.0248伊春
0.0251七台0.0251白城0.0248鹤岗
0.0245绥化0.0248鹤岗0.0246七台河
0.0244黑河0.0248伊春0.0244白山

新窗口打开

从省域尺度来看,辽宁省的城市宜居水平最高,因为该省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好,居民生活水平高。吉林省宜居水平次之,黑龙江省最低,主要因为气候寒冷,人口密度低,加之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转型缓慢,经济发展滞后的综合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宜居水平相对来说并不是很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注重生态建设和民生工程,宜居水平提升速度较快。

从省内尺度来看,辽宁省宜居水平最高的3个城市分别为沈阳、大连和鞍山。沈阳作为辽宁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环境、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也优于省内其他城市,宜居水平不言而喻;大连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环境优美,是理想的居住型城市;鞍山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加之邻近沈阳,受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宜居水平较高。吉林省宜居水平较高的是长春市和吉林市,其中,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环境及基础设施较省内其他城市要好,宜居性必然较高。吉林市是省内第二大城市,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且邻接长春市,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宜居水平逐年提升。黑龙江省除哈尔滨和大庆的城市宜居水平始终位居前列,其余城市宜居水平倒数。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宜居性最高。大庆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城市,石油、石化产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较完善,宜居性较高。内蒙古东部三市中,以呼伦贝尔宜居水平最高,该市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经济发展较快,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安逸,宜居水平较高;近年来,赤峰、通辽正在加紧生态宜居建设,宜居水平明显提升。

3.2 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演变

根据计算所得的宜居城市指数,运用ArcGIS10.0将其空间化,通过自然断点法分为5个等级,分别绘制2007、2010、2014年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专题图(图1)。

图1   2007、2010、2014年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

Fig.1   Change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iv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2007, 2010, and 2014

3.2.1 城市宜居水平参差不齐,核心城市宜居水平高

东北地区各城市的宜居水平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形成“中间高,两翼低”的分布格局,其中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辽中南城市群宜居水平较高,形成典型的“双核心型”分布模式;以长春、大庆、哈尔滨为核心的哈长城市群宜居水平次之,形成“扇叶型”分布模式。宜居水平较高的多为省会中心城市、港口城市或交通枢纽城市,以及部分资源型城市;宜居水平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北部和吉林省西部、东部以及辽宁省西部地区,这些城市多数位于各省的边缘地区,受中心城市的辐射较小,并且大多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宜居水平偏低。

从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来看(表3),不同城市的宜居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首先,3个年份中,处于高水平的城市始终是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大庆,7年来并没有其他城市跻身前五,这反映了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提高的速度较慢。其次,较高水平、中等水平以及低水平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上下波动。

表3   2007、2010、2014年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空间变化统计表

Tab.3   Urban livability change of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2007, 2010, and 2014

宜居水平2007年2010年2014年
伊春、鹤岗、黑河、绥化、辽源、七台河鹤岗、黑河、双鸭山、七台河、白城、伊春七台河、鹤岗、伊春、白山
较低齐齐哈尔、白城、双鸭山、牡丹江、白山、四平、通辽、赤峰、朝阳、阜新齐齐哈尔、鸡西、七台河、通辽、阜新、朝阳、葫芦岛、白山、四平、绥化齐齐哈尔、黑河、鸡西、双鸭山、白城、辽源、通化、朝阳、阜新、铁岭
中等铁岭、松原、鸡西、通化、葫芦岛呼伦贝尔、赤峰、松原、牡丹江、佳木斯、铁岭、辽源、通化、抚顺佳木斯、牡丹江、松原、四平、通辽、赤峰、丹东、营口、本溪、辽阳、抚顺、绥化、葫芦岛
较高呼伦贝尔、佳木斯、锦州、辽阳、本溪、鞍山、盘锦、抚顺、营口、吉林、丹东吉林、锦州、盘锦、鞍山、营口、本溪、丹东、辽阳呼伦贝尔、吉林、锦州、鞍山、盘锦
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大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大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大庆

新窗口打开

3.2.2 城市宜居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采用Moran's I (沈体雁等, 2010)来衡量各城市的宜居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I=i=1njinWij(Xi-X̅)(Xj-X̅)S2i=1nj=1nWij(4)

式中: S2=1nin(Xi-X̅)2是属性的方差;XiXj分别表示i单元和j的属性值; X̅为属性值的平均值;n为区域内单元总数;Wiji单元与j单元间的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选用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

运用Geoda软件对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37个地级市的城市宜居水平的Moran's I都大于0,且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呈增强趋势,但总体来看,这种相关性还比较弱。上文(3.2.1小节)中提到,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但实际上城市间的宜居水平在空间上的关联性较弱,这也是目前区域城市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各城市间应该互通有无,加强联系,以较发达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实现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整体提升。

图2   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全局Moran’s I统计值

Fig.2   Moran’s I of urban liv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3.3 城市宜居性单项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比单项评价结果与综合评价结果(表4),发现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安全保障度以及生活便利度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地域分异呈现差异性,没有一个城市在所有指标上取得最优,每个城市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并且每项指标的排名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

表4   2007、2014 年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各单项指标和综合水平排名情况

Tab.4   Overall and sub- livability index rankings of Northeast China, 2007 and 2014

名次2007年2014年
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宜度安全保障度综合水平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宜度安全保障度综合水平
1大连大连沈阳沈阳沈阳大连大连哈尔滨沈阳大连
2沈阳沈阳大连大连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沈阳
3大庆大庆长春哈尔滨大庆大庆沈阳沈阳长春哈尔滨
4哈尔滨营口哈尔滨鞍山哈尔滨哈尔滨长春大连哈尔滨长春
5鞍山丹东大庆长春长春盘锦大庆大庆抚顺大庆
6盘锦本溪呼伦贝尔抚顺盘锦长春锦州呼伦贝尔吉林呼伦贝尔
7本溪通化盘锦本溪抚顺吉林丹东绥化鞍山鞍山
8长春长春佳木斯锦州鞍山本溪盘锦鞍山呼伦贝尔盘锦
9吉林阜新鞍山吉林本溪呼伦贝尔伊春四平本溪吉林
10抚顺伊春锦州铁岭吉林鞍山营口锦州齐齐哈尔锦州

新窗口打开

2007年,大连市的经济富裕度和环境优美度位居城市之首,生活便利度、安全保障度以及综合水平却名列第二。3个省会城市中,沈阳的生活便利度、安全保障度和综合水平位居第一,经济富裕度和环境优美度名列第二;哈尔滨的经济富裕度、生活便利度以及综合水平名列第四,安全保障度名列第三,而环境优美度排名较低;长春的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相对较差,而生活便利度和安全保障度排名靠前,综合水平位居第五。经济富裕度名列前十的其他城市有吉林市,盘锦、本溪、鞍山等,其中,吉林市是东北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化工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三市位于辽中南城市群,在沈阳、大连2个经济中心的带动下,经济发展活力较强。环境优美度名列前十其他城市,如营口、丹东、本溪、通化、伊春等,大多为山水旅游型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环境优美度高,但其他单项指标的得分较低,综合水平名列倒数。

2014年大连的经济富裕度和环境优美度仍然位居第一,综合水平排名上升为第一,但生活便利度排名下降为第四。沈阳的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和综合水平都略微下降;长春和哈尔滨的各单项指标和综合水平都略有提升,均位居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呼伦贝尔,除环境优美度的排名较后外,其余各项指标和综合水平都位居前十,说明其发展实力不容小觑,这同该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较快,以及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物流业也较发达有密切联系。

4 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因素

宜居城市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其水平的高低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决定。Vuchic(1999)认为,城市应该通过平衡汽车和公共交通的投资来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李业锦(2008)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方面阐明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张文忠等(2013)指出,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气候与环境变化以及社会因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最大。党云晓等(2016)认为,城市规模、人口、GDP、职工工资以及临海性对人们主观评价城市宜居性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来探究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

自然环境因素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高低。首先,地形、地貌影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原地区因地势较为平坦,城市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拓展性;其次,气候因素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的类型与产量,有学者对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东南沿海的气候适宜度较西北内陆要高得多;再者,城市资源禀赋对城市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宜居城市建设。

首先,从气候方面来讲,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中高纬度区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量不是特别丰富,年平均气温也不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因此,人们会向往温暖湿润的南方城市,这也是大批东北人去海南过冬的主要原因(马仁峰等, 2014)。图3为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多年平均气温与城市宜居性的关系,两者走势相似,说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辽宁比吉林、黑龙江偏南,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相应地宜居水平也较高;黑龙江省北部城市年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寒冷,居民出行感觉不适,宜居水平自然较低,如伊春、黑河等。不过,哈尔滨、长春和呼伦贝尔的年均气温虽不高,但其宜居水平仍较高,是由于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指标值较高,致使得气候因素的不利影响出现一定弱化。从地形方面看(图4),东北地区地形是一个典型的马蹄形,即东、北、南分别由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环绕,中部是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其中,位于区内边缘地带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复杂,人类活动受限,交通发展受阻,出行不便,宜居水平不高,如黑河、伊春、鸡西、白山等;位于中部平原的城市宜居水平较高,因为平原区域不仅利于开发,还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系统,尤其是高铁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更加便捷,明显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特别是,由于辽宁省交通网的密集程度高于黑、吉两省,因而宜居水平较高。同时,位于交通线上的节点城市,宜居水平相对较高,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均为东北地区主要的陆上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城市宜居水平较高。辽宁省南部沿海城市如大连、盘锦、营口、锦州,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气候宜人,环境条件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宜居水平也较高。

图3   东北地区城市气温与城市宜居性关系图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ir temperature and urban liv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图4   东北地区地形图及铁路、公路分布图

Fig.4   Topographic map and railway and highway distribution of Northeast China

再次,从资源禀赋来看,东北地区相当一部分城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鞍山、阜新、本溪、盘锦、锦州、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曾经是重要的煤炭、钢铁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聚。随着资源的枯竭以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活力相对较差,因而城市宜居水平并不是很高。大连、沈阳由于在产业转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因此,城市宜居水平居于前茅;长春和哈尔滨毕竟是省会城市,水平也相对较高。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为新开发的资源型城市,尤其是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较快,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居住环境良好,城市宜居性也较高。

最后,从城市区位来看,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边缘区域,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经济核心区相距较远,虽然交通发达,但陆路运输必须经过沈阳—锦州—秦皇岛—山海关这一狭窄通道,到达北京最快也要6个多小时,因而很大程度上拉低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宜居水平,仅有偏南的辽宁沿海城市宜居水平相对较高。

总体而言,东北与华北、华南、华东地区相比,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区位优势也不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经济下行压力大,因而城市发展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以致城市宜居水平不高。

4.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城市经济是促进宜居城市建设的动力,一个城市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乃至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城市建设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生活环境良好、出行方便、商业设施完善、消费品齐全,居民对具有这样良好条件的居住城市满意度高。基于2.2小节所得各准则层的权重,发现城市生活便利度对东北地区宜居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水平、环境状况、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因此,选取人均市政设施建设投资额(SZ)、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ZZ)、社区服务设施个数(SS)、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CX)、人口密度(RK)、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SO2)作为解释变量,对东北地区2007-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探求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宜居水平的影响。

4.2.1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的检验

静态的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包括三种,分别是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为确定应建立哪种模型,要进行F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设定的检验结果

Tab.5   Test results of model assumptions

检验方法原假设H0统计量检验结论
F检验混合模型9.0944***固定效应模型
Hausman检验随机效应模型87.0060***固定效应模型

注:*** 表示 1 % 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新窗口打开

表5可以看到,F检验的统计值为9.0944,其伴随概率p值为0.000,因此应拒绝建立混合模型的原假设,即建立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得到的统计量值为87.0060,对应的p值为0.000,故应拒绝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即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因此,经过以上两次检验,最终确定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4.2.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对所有解释变量及被解释变量取对数,其中被解释变量是宜居性指数构建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如下:

lnIndexit=α0+α1lnSZit+α2lnZZit+α3lnSSit+α4lnCXit+α5lnRKit+α6lnSO2it+ui+vit(5)

式中:i表示不同地级市,t表示时间,ui表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vit表示随机误差项, α0表示研究单元共同的截距项, α1α2α3α4α5α6分别为相对应指标的回归系数。

运用Eviews软件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分析可知:

(1) 从模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看(表6),除了人口密度(P=0.0881)以外,其余解释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从模型整体的显著性看(表7),F值为62.7507,相应的P值为0.000,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从模型的拟合优度看,R2为0.7582,拟合效果较好。从模型拟合的残差序列相关性来看,D-W值为1.9866,说明回归残差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总体来说,所选取的解释变量对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表6   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估计结果

Tab.6   Coefficient estimation results of fixed effects model

变量系数T统计值P
常数项-4.4164-6.93480.0000
Ln SZ0.12516.19820.0000
Ln ZZ0.15934.92830.0000
Ln SS0.05642.70040.0073
Ln CX0.23236.18610.0000
Ln RK0.04821.71040.0881
Ln SO2-0.1573-4.87860.0000

新窗口打开

(2) 从模型回归系数的大小来看(表6),不同指标对城市宜居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首先,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CX)对城市宜居水平的影响最大,且为正相关,说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越多,城市宜居水平越高。储蓄存款余额反映的是居民生活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存款余额越多,生活水平越高,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越高,宜居水平也就越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经济水平是制约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重要的因素。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东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当属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以及以这些城市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对应地城市宜居水平也较高;而黑龙江省的东部及北部的边缘区域、吉林西部生态脆弱区以及辽宁西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宜居水平也较低。其次,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ZZ)对城市宜居水平影响明显,且呈正相关,表明政府对于居民住宅的重视程度,投资越多,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的潜力越大,进而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再次,工业SO2排放量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较大,但呈负相关,说明SO2排放量越大,城市宜居水平越低。东北地区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污染物是危害城市环境的首要因素,尤其是SO2的排放量越高,空气质量污染越严重,将极大地影响城市的居住环境。因此,改进工业生产技术,控制SO2排放量,是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举措。第四,人均市政设施建设投资额(SZ)和社区服务设施数量(SS)亦呈正相关。市政设施建设作为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得越多,设施功能就越完善,越能便利于居民日常生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缺口,铁路网络、公路网络、港口体系、机场体系以及对外通道建设不够完善,对城市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因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东北地区对外联系,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宜居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人口密度(RK)与宜居水平呈正相关,但影响程度较小。人口密度反映城市发展规模,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规模也较大,各种城市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虽说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资源更为紧缺,社会问题也较突出,但是就目前而言,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仍较低,还不至出现上述社会问题,因此,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越具有吸引力,城市宜居水平也越高。

表7   固定效应模型的整体估计量

Tab.7   Overall estimation of fixed effects model

F统计量62.7507P值(F统计量)0.0000
R20.7582R̅20.7461
Log likelihood-34.6747D-W1.9866

新窗口打开

5 结论与讨论

运用熵值法对东北地区2007-2014年37个地级市的宜居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东北地区的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但总体水平在稳步提高并趋于平衡,尤其是处于较低水平的城市,宜居性提升得更为明显,因此,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第二,东北地区的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形成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双核”分布模式,以及以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扇叶”分布格局。但计算所得城市宜居水平的全局Moran's I偏低,说明其空间相互作用较弱。因此,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空间分布形式,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宜居水平高的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将高水平城市的“朋友圈”做强做大,从而促进整个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高端企业以及投资资金,为振新东北助力。

第三,不同城市在宜居性各单项指标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其中,沿海沿江靠山城市或旅游型城市的环境优美度较高,如大连、营口、本溪、丹东、伊春等;辽中南城市及省会城市的经济富裕度较高,同时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新兴旅游城市经济实力也很强,如呼伦贝尔;除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其生活便利度也较高,这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从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阐明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是影响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基础因素,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区位条件不如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部分城市工业资源禀赋较好,但随着资源日渐枯竭,其优势已不复存在,城市宜居性下降。在研究社会经济条件对宜居性影响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东北地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口密度、市政设施建设投资、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以及社区服务设施与城市宜居水平呈正相关,而SO2排放量与城市宜居水平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对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域作为研究尺度,揭示了城市宜居性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指出了城市宜居性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全面探究了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因素,明确了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对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建设的重要程度,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存在以下两点不足,有待在今后研究中不断深入加以改进:一是由于受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限制,城市宜居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略有不足;二是,研究时限较短,今后可以增加时间长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构建计量模型,以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段内的作用强度。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8] [Li Y J, Zhang W Z, Tian S C, et al.2008.

Review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vable cit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7(3): 101-109.]

https://doi.org/10.1631/jzus.A0720090      URL      Magsci      摘要

<p>1898 年霍华德提出的&ldquo;田园城市&rdquo;是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昂贵代价的反思。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宜居城市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 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重点回顾了宜居城市概念、内涵等研究内容,集中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p>
[9] 马仁锋, 张文忠, 余建辉, . 2014.

中国地理学界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地理科学, 34(12): 1470-1479.

URL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古老而又全新领域,伴随着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备受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学科关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地理学16种期刊刊发的180篇有关人居环境研究论文,发现国内研究:1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城市内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2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城市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宏观尺度地理环境的宜居性与中观层面城市人居环境分异及其理想模式构建和微观社区单元综合居住环境评价及规划实践等;3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体系探索尚未取得突破,当前常用方法中PSR模型和DPSIR模型主要以机理解析为目标,实体指标与主体问卷调查心理指标及经济学方法旨在确定人居环境评判标准体系,当然GIS空间聚类也成为近年运用热点。
[1]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2008.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J]. 地理学报, 63(10): 1022-103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06年大连市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手段.从“居住安全性”、“生活方便性”、“居住舒适性”、“出行便利性”和“环境健康性”五大类指标出发,首先,对大连的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水平和各要素进行了评价:其次,研究了宜居性评价结果与居民的收入、家庭构成、学历、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按照居民的四类社会属性,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连工薪阶层、年轻白领、低收入阶层和年轻打工族等四类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差异.其中.拥有高收入和高学历的工薪阶层和年轻白领对大连的宜居现状满意:低收入阶层和年轻打工族收入偏低,居住区主要位于市郊和老工业区等.对大连的宜居性评价较低。

[Chen L, Zhang W Z, Li Y J.2008.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Dalian's resident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3(10): 1022-103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06年大连市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手段.从“居住安全性”、“生活方便性”、“居住舒适性”、“出行便利性”和“环境健康性”五大类指标出发,首先,对大连的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水平和各要素进行了评价:其次,研究了宜居性评价结果与居民的收入、家庭构成、学历、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按照居民的四类社会属性,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连工薪阶层、年轻白领、低收入阶层和年轻打工族等四类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差异.其中.拥有高收入和高学历的工薪阶层和年轻白领对大连的宜居现状满意:低收入阶层和年轻打工族收入偏低,居住区主要位于市郊和老工业区等.对大连的宜居性评价较低。
[2] 党云晓, 余建辉, 张文忠, . 2016.

环渤海地区城市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35(2): 184-194.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2.005      URL      摘要

以环渤海地区为案例区,综合运用多层线性模型、GIS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基于居民主观感受数据,对研究区域内43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价,并探讨城市客观特征对主观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居住环境评价差别明显,辽宁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优,河北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差;2环境健康性是居住环境评价得分较低城市的共同短板;3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均呈负相关,中小城市的居住环境满意度普遍高于大城市,临海城市的居民对所在城市的满意度评价更高;4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提升要素中,治理雾霾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Dang Y X, Yu J H, Zhang W Z, et al.2016.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Bohai Rim are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2): 184-194.]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2.005      URL      摘要

以环渤海地区为案例区,综合运用多层线性模型、GIS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基于居民主观感受数据,对研究区域内43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价,并探讨城市客观特征对主观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居住环境评价差别明显,辽宁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优,河北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差;2环境健康性是居住环境评价得分较低城市的共同短板;3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均呈负相关,中小城市的居住环境满意度普遍高于大城市,临海城市的居民对所在城市的满意度评价更高;4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提升要素中,治理雾霾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3] 董晓峰, 刘星光, 刘理臣. 2010.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的参与式评价

[J]. 干旱区地理, 33(1): 125-129.

URL      [本文引用: 1]     

[Dong X F, Liu X G, Liu L C.2010.

Public participatory survey evaluation of urban livability of Lanzhou City

[J]. Arid Land Geography, 33(1): 125-129.]

URL      [本文引用: 1]     

[9] [Ma R F, Zhang W Z, Yu J H, et al.2014.

Over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of Chinese geographer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4(12): 1470-1479.]

URL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古老而又全新领域,伴随着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备受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学科关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地理学16种期刊刊发的180篇有关人居环境研究论文,发现国内研究:1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城市内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2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城市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宏观尺度地理环境的宜居性与中观层面城市人居环境分异及其理想模式构建和微观社区单元综合居住环境评价及规划实践等;3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体系探索尚未取得突破,当前常用方法中PSR模型和DPSIR模型主要以机理解析为目标,实体指标与主体问卷调查心理指标及经济学方法旨在确定人居环境评判标准体系,当然GIS空间聚类也成为近年运用热点。
[10] 马艳梅, 吴玉鸣, 吴柏钧. 2015.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基于熵值法和象限图法

[J]. 经济地理, 35(6): 47-5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界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包含城镇化、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社会福利、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采用2003-2010年的数据,对其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熵值法测度,并对其可持续性进行象限图评价,最后结合子系统的得分及权重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等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杭州、常州、苏州、湖州、嘉兴五个城市的城镇化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②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都属于大型城市,但上海、南京城镇化由于有限的社会福利、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而杭州、苏州因资源环境的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③资源与环境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整个区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子系统演变规律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不同城镇化发展策略.
[4] 谷永泉, 杨俊, 冯晓琳, . 2015.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

[J]. 地理科学, 35(4): 410-4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n typical tourist c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oiting loc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resources. Meanwhile, it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AHP) to choose 30 typical tourism cit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101cities who have five 3A or more scenic spots. By establishing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ndex system and using entropy method, this article obtains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ecological suitability, suitabl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ervice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nd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comprehensive score for 30 typical tourist cities. Results show that Beijing and Shanghai obtain the top two score in the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and have absolute advantage than others;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uzhou, Wuxi, Hangzhou etc.) has a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nking of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and typical tourist city and most of them are in the top 15. Moreover, they do well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resources. While the coastal city, such as, Dalian, Qingdao and Xiamen, has a low ranking of the typical tourist city, the score of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is high;The cultural landscape tourism city, such as Xi'an and Luoyang, acquires a low ranking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lthough Chongqing and Guangzhou have advantage in typical tourist cities, the score of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are lower;accordingly, 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Gu Y Q, Yang J, Feng X L, et al.2015.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n Chinese typical tourist citi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5(4): 410-4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n typical tourist c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oiting loc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resources. Meanwhile, it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AHP) to choose 30 typical tourism cit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101cities who have five 3A or more scenic spots. By establishing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ndex system and using entropy method, this article obtains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ecological suitability, suitabl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ervice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nd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comprehensive score for 30 typical tourist cities. Results show that Beijing and Shanghai obtain the top two score in the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and have absolute advantage than others;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uzhou, Wuxi, Hangzhou etc.) has a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nking of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and typical tourist city and most of them are in the top 15. Moreover, they do well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resources. While the coastal city, such as, Dalian, Qingdao and Xiamen, has a low ranking of the typical tourist city, the score of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is high;The cultural landscape tourism city, such as Xi'an and Luoyang, acquires a low ranking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lthough Chongqing and Guangzhou have advantage in typical tourist cities, the score of human settlement suitability are lower;accordingly, 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5] 韩骥, 袁坤, 黄鲁霞, . 2017.

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以上海市为例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80-90.

URL      [本文引用: 1]     

[Han J, Yuan K, Huang L X, et al.2017.

Evaluation and forecast of livability for global city: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1): 80-90.]

URL      [本文引用: 1]     

[10] [Ma Y M, Wu Y M, Wu B J.2015.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entropy method and quadrant method

[J]. Economic Geography, 35(6): 47-5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界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包含城镇化、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社会福利、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采用2003-2010年的数据,对其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熵值法测度,并对其可持续性进行象限图评价,最后结合子系统的得分及权重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等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杭州、常州、苏州、湖州、嘉兴五个城市的城镇化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②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都属于大型城市,但上海、南京城镇化由于有限的社会福利、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而杭州、苏州因资源环境的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③资源与环境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整个区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子系统演变规律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不同城镇化发展策略.
[11] 孟斌, 尹卫红, 张景秋, . 2009.

北京宜居城市满意度空间特征

[J]. 地理研究, 28(5): 1318-132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9.05.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近万份的实地调查问卷,采用空间插值、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区宜居城市满意度的总体特征和空间自相关特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宜居城市满意度总体水平尚可,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并且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较强的尺度变化特点,而反映满意度的不同子指标的尺度也各有特点。对宜居城市满意度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满意度总体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在交通节点附近存在满意度的&quot;洼地&quot;区域,同时,一些特殊区域的存在,也使北京宜居城市满意度的空间分布更加复杂。</p>
[6] 韩增林, 张云伟. 2010.

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

[J]. 经济地理, 30(5): 716-7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区域差异分析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内容.综合分析东北内部各盟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能够认清东北经济格局的形成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东北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以及实现东北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由基础经济、效益、结构、速度、可持续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评价了东北各盟市2000年到2007年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东北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上升,北部相对下降;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较高的地级市分布在哈大和滨洲、滨绥沿线;随着资源的耗竭,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出现下降趋势.影响东北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交通、市场及创新.

[Han Z L, Zhang Y W.2010.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economic synthetic development 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30(5): 716-7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区域差异分析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内容.综合分析东北内部各盟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能够认清东北经济格局的形成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东北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以及实现东北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由基础经济、效益、结构、速度、可持续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评价了东北各盟市2000年到2007年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东北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上升,北部相对下降;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较高的地级市分布在哈大和滨洲、滨绥沿线;随着资源的耗竭,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出现下降趋势.影响东北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交通、市场及创新.
[7] 李陈. 2014.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宜居度时空特征及关联分析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8(6): 1-7.

URL      [本文引用: 1]     

[Li C.2014.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able degree of citi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8(6): 1-7.]

URL      [本文引用: 1]     

[11] [Meng B, Yin W H, Zhang J Q, et al.2009.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able city satisfaction degree index in Beijing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8(5): 1318-132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9.05.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近万份的实地调查问卷,采用空间插值、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区宜居城市满意度的总体特征和空间自相关特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宜居城市满意度总体水平尚可,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并且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较强的尺度变化特点,而反映满意度的不同子指标的尺度也各有特点。对宜居城市满意度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满意度总体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在交通节点附近存在满意度的&quot;洼地&quot;区域,同时,一些特殊区域的存在,也使北京宜居城市满意度的空间分布更加复杂。</p>
[12] 聂春霞, 孙慧, 唐飞. 2012.

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性及其差异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34(11): 11-20.

URL      [本文引用: 1]     

[Nie C X, Sun H, Tang F.2012.

Livability and differences of 30 Chinese major cities

[J].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34(11): 11-20.]

URL      [本文引用: 1]     

[13] 宁越敏, 查志强. 1999.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J]. 城市规划, 23(6): 15-20.

https://doi.org/10.1088/0256-307X/16/9/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探讨了人居环境的概念,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人居环境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90年代以来上海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改善速度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大都市人居环境的宏观优化原则和微观优化原则,进一步提出人居环境优化的5项措施。

[Ning Y M, Zha Z Q.1999.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Take Shanghai as an example

[J]. City Planning Review, 23(6): 15-20.]

https://doi.org/10.1088/0256-307X/16/9/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探讨了人居环境的概念,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人居环境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90年代以来上海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改善速度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大都市人居环境的宏观优化原则和微观优化原则,进一步提出人居环境优化的5项措施。
[14] 沈体雁, 冯等田, 孙铁山. 2010. 空间计量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41-42.

[本文引用: 1]     

[Shen T Y, Feng D T, Sun T S.2010. Spatial econometrics[M]. Beijing,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41-42.]

[本文引用: 1]     

[15] 田山川. 2008.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J]. 经济地理, 28(4): 535-538, 5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回顾了宜居城市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同的定义,简述和评价了城市宜居性的相关研究,并讨论了国外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应当把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与国内城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

[Tian S C.2008.

A review of foreign studies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n livable city

[J]. Economic Geography, 28(4): 535-538, 5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回顾了宜居城市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同的定义,简述和评价了城市宜居性的相关研究,并讨论了国外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应当把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与国内城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
[16] 王富喜, 毛爱华, 李赫龙, . 2013.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J]. 地理科学, 33(11): 1323-1329.

URL      [本文引用: 1]     

[Wang F X, Mao A H, Li H L, et al.2013.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3(11): 1323-1329.]

URL      [本文引用: 1]     

[17] 吴良镛. 1996.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

[J]. 城市发展研究, (1): 1-5.

URL     

[Wu L Y.1996.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J]. Urban Studies, (1): 1-5.]

URL     

[18]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 2016.

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35(4): 68-73, 9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市场因素、政策和规划力量等因素共同作用。

[Zhan D S, Zhang W Z, Yu J H, et al.2016.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urban livability in Beijing based on objective evaluation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5(4): 68-73, 9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市场因素、政策和规划力量等因素共同作用。
[19] 张文忠. 2007.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J]. 地理科学, 27(1):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宜居城市”已经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学者极大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概念层面上,关于“宜居城市”的倡导或研究不应停留概念的炒作上,应该明确其内涵、量化其评价指标、确定其建设的方向和步骤等。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就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

[Zhang W Z.2007.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 inner citi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7(1):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宜居城市”已经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学者极大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概念层面上,关于“宜居城市”的倡导或研究不应停留概念的炒作上,应该明确其内涵、量化其评价指标、确定其建设的方向和步骤等。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就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
[20] 张文忠. 2016.

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

[J]. 地理研究, 35(2): 205-2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围绕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等内容,解析宜居城市的内涵,评述国际上公认上的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经验,重点就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导则和建设重点等进行系统的论述,旨在构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对中国建设宜居城市提供理论指导。</p>

[Zhang W Z.2016.

The core framework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5(2): 205-2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围绕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等内容,解析宜居城市的内涵,评述国际上公认上的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经验,重点就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导则和建设重点等进行系统的论述,旨在构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对中国建设宜居城市提供理论指导。</p>
[21] 张文忠, 谌丽, 杨翌朝. 2013.

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2(5): 710-72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3      URL      Magsci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20 年来关于人居环境演变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从人居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演变机制探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总体而言,人居环境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特点,在数据获取、演变过程的研究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化技术和模拟分析方法,但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的内涵、演变机制解析等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限于人居环境评价,对人居环境演变机理涉及较少,且研究数据和方法较为单一.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Zhang W Z, Chen L, Yang Y Z.2013.

Research progress on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2(5): 710-72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3      URL      Magsci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20 年来关于人居环境演变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从人居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演变机制探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总体而言,人居环境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特点,在数据获取、演变过程的研究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化技术和模拟分析方法,但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的内涵、演变机制解析等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限于人居环境评价,对人居环境演变机理涉及较少,且研究数据和方法较为单一.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2] 张延伟, 裴颖, 葛全胜. 2016.

基于BDI决策的居住空间宜居性分析: 以大连沙河口区为例

[J]. 地理研究, 35(12): 2227-223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高程数据为基础,应用BDI决策多智能体模型研究大连市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评价数值为32.186,居住空间以星海湾街道适宜性为最佳,其次是南沙街道25.288,黑石礁街道22.098。2绿地影响着居住空间的适宜性,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3适宜居住空间有绿化较好,公共设施完善,居住空间所在区地面平缓,交通发达且及居民点聚集不十分密集的特点。总体而言,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差异性大,东南方向居住空间适宜性较强,全区整体呈现?型分布。

[Zhang T W, Fei Y, Ge Q S.2016.

Analysis of living space based on BDI decision: A case study for Dalian Shahekou District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5(12): 2227-223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高程数据为基础,应用BDI决策多智能体模型研究大连市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评价数值为32.186,居住空间以星海湾街道适宜性为最佳,其次是南沙街道25.288,黑石礁街道22.098。2绿地影响着居住空间的适宜性,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3适宜居住空间有绿化较好,公共设施完善,居住空间所在区地面平缓,交通发达且及居民点聚集不十分密集的特点。总体而言,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差异性大,东南方向居住空间适宜性较强,全区整体呈现?型分布。
[23] 张志斌, 巨继龙, 陈志杰. 2014.

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J]. 生态学报, 34(21): 6379-6389.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31231307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性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基于问卷调查、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及聚 类分析法,选取设施完善度、出行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6个一级指标和27个分指标,建立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模型.在此 基础上,以兰州市主城区内的48个街道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区层面、分区层面和片区层面3个空间尺度,对兰州市宜居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以 期为兰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兰州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高,市区层面上受河流山体的提升作用,宜居性整体呈带状分布;分区层面上东西部差异明显.其 中,城关区宜居性最好,七里河最差;片区层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呈“多中心”分布格局.

[Zhang Z B, Ju J L, Chen Z J.2014.

The livabl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in Lanzhou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34(21): 6379-6389.]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31231307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性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基于问卷调查、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及聚 类分析法,选取设施完善度、出行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6个一级指标和27个分指标,建立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模型.在此 基础上,以兰州市主城区内的48个街道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区层面、分区层面和片区层面3个空间尺度,对兰州市宜居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以 期为兰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兰州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高,市区层面上受河流山体的提升作用,宜居性整体呈带状分布;分区层面上东西部差异明显.其 中,城关区宜居性最好,七里河最差;片区层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呈“多中心”分布格局.
[24]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2013.

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32(2): 73-7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和居住生活4个方面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0年两个时间截面,运用AHP法和熵值法,对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布局总体保持稳定,但有均衡布局发展的趋势;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扩展有由“点—轴式”向“网络式”迈进的趋向;省际发展不平衡,辽宁水平最高,但相对下降,内蒙东部最低,黑龙江、吉林两省水平中等并稳步上升;各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特点各异,区域中心城市差距在缩小,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欠佳。

[Zhao L, Han Z L, Ma H Q.2013.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about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cities on the Northeast region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2(2): 73-7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和居住生活4个方面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0年两个时间截面,运用AHP法和熵值法,对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布局总体保持稳定,但有均衡布局发展的趋势;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扩展有由“点—轴式”向“网络式”迈进的趋向;省际发展不平衡,辽宁水平最高,但相对下降,内蒙东部最低,黑龙江、吉林两省水平中等并稳步上升;各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特点各异,区域中心城市差距在缩小,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欠佳。
[25] Bonaiuto M, Fornara F, Ariccio S, et al.2015.

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dicators (PREQIs) relevance for UN-HABITAT city prosperity index (CPI)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45: 53-63.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4.06.015      URL      摘要

61This paper applies the 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icators as Quality of Life indicators.61PREQIs are validated in an Iranian urban context.61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i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neighbourhood attachment and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61The ‘pace of life's’ indicator is an important mediator between perceived quality and the people–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26] Harvey C, Aultman-Hall L.2016.

Measuring urban streetscapes for livability: A review of approaches

[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68(1): 149-158.

https://doi.org/10.1080/00330124.2015.1065546      URL      摘要

Increasing interest in urban livability demands that geographers and planners more precisely define what constitutes a livable streetscape, a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 of urban places. Widespread examination of streetscape livability will require precise and efficient measurements of (1)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patial scale of individual streetscapes and (2) indicators of experiential quality based on revealed behavior or stated preference. This article reviews approaches to collecting both types of measurements, showing that innovative method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Internet-enabled surveys, and even social media could be useful complements to traditional qualitative methods for collecting streetscape measurements.
[27] Mahmoudi M, Ahmad F, Abbasi B.2015.

Livable street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problems on the quality and livability of Kuala Lumpur streets

[J]. Cities, 43: 104-114.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4.11.016      URL      摘要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of streetscapes affect the livability of Kuala Lumpur streets. Traffic management has been stressed as the main determinant of livable streets, but physical features have been merely pointed out. Yet, does physical quality deterioration of streetscapes affect the livability degradation of urban space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people’s perception towards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multifunctional streets, have been examined in this study. Identification of fourteen streetscape’s physical attributes was fulfilled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rough structured observation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of each case study was evaluated and the physical problems were discovered. Additionally, users’ perception on the identified problems and their effects on livability of the studied areas were found and defined.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physical problems like improper walkway paving, inadequate public services and maintenance, besides traffic congestion, are deteriorating the livability of streets.
[28] Omuta G E D.1988.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ivability: A case study of neighbourhoods in Benin City, Nigeria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4): 417-440.

https://doi.org/10.1007/BF00302336      URL      摘要

Third World cities face many persistent planning problems. The problems persist partly because planning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responsive to local peculiarities. This lack of responsiveness is in turn because of the gross scale at which problems are conceived and attacked. One of the persistent problems in all Nigerian cities is their p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study, therefore,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Benin City, capital of Bendel State of Nigeria. Six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are measured and analysed. A composite conceptual index of quality of life is derived from the six dimensions, and compared with an index of perceived quality for each area. The study adopts the neighbourhood as the unit in collecting and analysing data, and in proposing solution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in Benin City must be decentralized, if it is to be more responsive to intra-city environmental eccentrici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29] Sakamoto A, Fukui H.2004.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livable environment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 using Web GIS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6(2): 175-195.

https://doi.org/10.1007/s10109-004-0135-2      URL      Magsci      摘要

<a name="Abs1"></a>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Web-Service that suppor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 objectively through visualized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subjectively through interactive interfac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ivable environment whose criteria have become diversified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highlight such varieties of values during evaluation, the proposed system, LEES (Livable Environment Evaluation-support System) aids exploratory evaluating process by: 1) clarifying ambiguous preferences of livability using a Fuzzy Structure Model, 2) analyzing areas using multi-criteria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preference structure, and 3) visualizing distribu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In order to validate this system, sensitivities of typical preference scenarios are analyzed. Additional uses of this Web GIS-based system are also discussed. An empirical study directly involving citizens is in progress to improve the social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8] 李业锦, 张文忠, 田山川, . 2008.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7(3): 101-109.

https://doi.org/10.1631/jzus.A0720090      URL      Magsci      摘要

<p>1898 年霍华德提出的&ldquo;田园城市&rdquo;是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昂贵代价的反思。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宜居城市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 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重点回顾了宜居城市概念、内涵等研究内容,集中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p>
[30] Vuchic V R.1999.

Transportation for livable cities

[M]. New Brunswick, NJ, Canada: Routl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