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7 , 36 (5): 557-56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4

评论与综述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述评

刘宏燕123, 陈雯1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南京210023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hina

LIU Hongyan123, CHEN Wen1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College of Geographic and Biologic Inform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陈雯(1967-),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wchen@niglas.ac.cn

收稿日期: 2016-10-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5-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5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84000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宏燕(1979-),女,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E-mail:hyliu@njupt.edu.cn

展开

摘要

资源配置不均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反映在空间上则为资源布局不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作为关乎民生与社会公正的重要议题,成为教育、经济、社会、地理、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探索期、深化期、快速拓展期3个阶段;对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空间特征与演化趋势,需求与供给方影响要素,均衡性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对城乡空间发展影响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在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评价模型引介与优化方面成果丰富,但总体仍存在学科融合不足、研究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并鉴于此,提出今后应在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多学科融合探索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生成机制、关注地方特色对案例区长期系统追踪等方面深入研究。

关键词: 基础教育资源 ; 空间布局 ; 研究述评 ; 中国

Abstract

Unequ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the cor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system, spatially reflected as uneven distributions. Spatial allo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social justice, and healthy urbanization of China,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education, economics, sociology,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ubje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stages: exploration stage, deepening stage, and rapid expansion stage. It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four major research contents with regard to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yout and change in regions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istribution,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chool-age population, technical standards of planning, ability and principles of local government's resource allocation that are controlled by education financing system and education policies; the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for spatial equilibrium based o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nd the effects on population mobility,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traffic structure chang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ese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models of accessibility analysis and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resource distribution. However,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inadequate.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spatial features, whose main function is to serve for layout evaluation, lacks analysis on structure and modes. Mechanism investigation based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is insufficient. Above all,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should be used in future studies. Long-term follow-up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based on case studi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 regular pattern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spatial change by multi-factor integrated impact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in studies 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Keywords: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 distribution ; review ; China

0

PDF (164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刘宏燕, 陈雯.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述评[J]. , 2017, 36(5): 557-56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4

LIU Hongyan, CHEN Wen.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hina[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557-56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4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从国家到个人,对基础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均不断提高。对于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育率降低,使子女教育逐渐成为主导生活方式、职业选择、居住区位的关键因素。对于国家,基础教育均衡日益成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涵。《义务教育法》实施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虽明显提高,但资源配置不均仍为发展的核心问题,反映在空间上则为资源布局不均。这一主题因与民生、社会公平公正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局密切相关,成为教育、经济、社会、地理、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普遍关注的交叉研究热点。

教育资源布局关注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宏观上,它表现为资源在不同尺度地区间的分配;微观上,学校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差异由其内部学校布局与校际资源配置状况共同确定。从“基础教育普及”到“资源均衡配置”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资源布局调整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布局的模式、标准与方法是实践中必须思考的课题,因而也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基础教育研究体系中,基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的研究已相对系统,但从空间视角针对教育资源布局模式、标准、特征、机制、规律等展开的研究则相对缺乏。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维度之一。当前基础教育研究中教育公平与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等核心问题都与教育资源布局密不可分,因此布局研究应受到重视;同时,基于空间的信息挖掘,也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起关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与教育设施布局问题。早期研究以公共设施区位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以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空间均衡为核心目标(O'Brien, 1969; Morrill, 1974)指导学校布局,强调学生上学的便捷度。后期,随着关注对象由学生向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利益相关群体拓展,学校布局要求也由可达性单一目标向学校的规模效益特性、教育投入与产出关系等多因素拓展,研究方法由最优模型向多准则决策模型(MCDM)转变(Malczewski et al, 2000)。近期则更多地关注研究对象所处时空背景,通过引入政治经济学、城市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教育政策、居住分异等要素与教育资源布局的关联(Lange et al, 2011; Andersson et al, 2012)。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① 本文所指基础教育,包含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教育资源,指教育活动开展所涉及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其空间配置格局对教育公平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布局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近年来多学科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呈现出立足于现实问题并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关注领域、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差异,研究进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①探索期(1997-2004年)。20世纪末,学校布局调整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被学界关注,教育界首先启动基于空间视角的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罗明东(1997)提出有必要设立“教育地理学”这一新的学科以系统探讨教育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学研究者也从本学科关注点出发,探讨人口迁移、规模效益与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相关性(石人炳, 2003; 申美云等, 2004; 张文新, 2004)。这一阶段研究较为零散,集中于区域层面。②深化期(2005-2009年)。2005年前后,中国学者将西方日趋成熟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评价模型应用于公共设施布局分析(吕毅, 2005; 王亭娜, 2007; 孔云峰等, 2008),由此将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层次由宏观区域导入城市内部,将研究单元从行政区细化至服务区。依托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资源布局的评价与优化成为核心研究领域。③快速拓展期(2010年至今)。2010年后,呈现研究主题多样化、学科多元化态势。地理、教育、经济、社会各界学者尝试引入不同学科视角与方法探讨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时空特征、影响因素与空间效应(方长春, 2011; 卢晓旭等, 2011; 洪熊等, 2013; 谭勇等, 2014; 陈培阳, 2015; 丁建福等, 2015; 赵晨旭等, 2016)。同时,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研究不断深化,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均衡性评价成果大量涌现(孔云峰等, 2011; 卢晓旭, 2011; 张京祥等, 2012; 李苒, 2014),并涉及以空间运筹学为基础的学校选址研究(孔云峰等, 2012; 彭永明等, 2013; 韩增林等, 2014; 戴特奇等, 2016)。

针对中国基础教育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空间配置调控政策作用不显著的现实困境以及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本文重点对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影响布局的需求与供给要素、布局评价标准与优化方法,以及其布局对城乡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综述,梳理其研究脉络、关注重点、结论与不足。拟通过系统性的回顾与总结,为深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解决当前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问题、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参考。

2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

时空格局分析以一定区域中教育资源分布状况为研究对象,揭示空间差异与空间组织形式,并结合多时序对比探究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是布局评价标准设定的依据,为影响机制研究、效应研究构筑对象时空基底,在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揭示区际资源配置差异是教育学界从空间视角探讨教育发展问题的主要切入点,以各级行政区为基础数据单元,以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生均校舍面积等为主要对比指标。早期研究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与专题地图图示,说明省际、市(县)际、城乡等多层次区域间差异性普遍存在(吴春霞, 2007; 赵正铭, 2007; 沈有禄, 2009; 刘亮, 2010)。结合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发现相似资源配置水平区域的空间集聚特征(洪熊等, 2013; 丁建福等, 2015)。

地区内部资源配置差异更多受到地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依托GIS分析,以学校为基础数据单元,研究向设施点格局模式、资源空间配置供需匹配性分析、资源布局结构分析等方向深入。在城市地区,从市域到城区,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均存在数量、质量差异,一般呈典型圈层结构(谭勇等, 2014; 佟耕等, 2014)或受地形影响呈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谢婷婷等, 2014)。在乡村地区,受中国快速城镇化、农村人口减少与农民群众对基础教育质量需求提升等影响,长期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使校点数量显著减少,上学距离普遍增加(陆梦秋, 2016);但区域性差异仍然存在,“分散式”布局模式(平均每个行政村设置一所小学)与“集中式”布局模式(各乡镇镇区设置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在中国乡村地区都有分布(赵民等, 2014)。而空间集聚是城市、乡村地区校点分布的共有特征(郭全, 2011; 李苒, 2014; 张鹏等, 2016; 赵晨旭等, 2016)。

相关成果以静态分析居多,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时间维度特征,结合多时段对比,揭示资源配置、学校规模与布点、发展模式分区等空间布局演化特征(表1)。在全国层面,丁建福等(2015)对比1999-2007年分县生均投入数据,说明省际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在地区层面,江西、辽宁、重庆武陵山区农村等不同尺度案例区的实证研究显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校点分布由集聚向均衡演化,即地区内部差异有缩小趋势(卢晓旭等, 2011; 洪熊等, 2013; 徐慧超, 2014; 赵晨旭等, 2016)。

表1   各区域层面代表性基础教育资源时空格局特征研究

Tab.1   Representative studies on the change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研究区域基础数据格局演变发表时间
全国时间:1999-2007年;数据单元:县;指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两头高中间低”,东部沿海及胡焕庸线以西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县际差异、大部分省区的省内差异不断扩大2015年
省域案例区:江西省;时间:2000-2010年;数据单元:市(县);指标:生师比师资配置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格局空间差异缩小,均衡性提升2013年
案例区:辽宁省;时间:2006-2011年;数据单元:地级市;指标:发展规模(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普及情况(毛入学率、升学率)、师资力量(专科/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北低南高、东低西高”,大连-沈阳双核心结构地市间差异逐年缩小2014年
市域案例区:南京;时间:2006-2010年;数据单元:普通高中学校;
指标:学生数、空间位置
学校布局呈集聚分布特征,校点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学校规模呈扩大趋势,但规模差异缩小,校际空间联系增强;城区学校布局趋于均衡,郊区学校布局趋于集聚;学校可达性降低2011年
乡村案例区:重庆武陵山区;时间:2004-2014年;数据单元:小学;指标:空间位置、学校数量、学生数、教师数高集聚区位于平坝区、槽谷区,而山区相对较低学校布点由集聚向相对均质演化;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和教师人数分布格局趋于一致2016年

新窗口打开

3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是不同发展时期多因素影响累积叠加的结果。在自然地理条件限定下,以时间为轴,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教育政策与发展要求等综合作用引导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形成与调整(雷万鹏, 2010; 肖智峰, 2011; 赵丹等, 2012; 洪熊等, 2013; 谭勇等, 2014)。各类要素可归结为需求与供给两大方面(图1)。不同学科从其研究对象出发,探讨对象自身变动特征及其对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影响(表2);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探讨多要素相互作用下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形成机制的成果尚不多见。

图1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影响因素

Fig.1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表2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影响因素研究视角

Tab.2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学科视角研究对象
人口地理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布局
城乡规划中小学空间布局模式、选址要求、服务半径等技术指标
教育经济学校规模合理性标准、地方政府经济水平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机制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新窗口打开

3.1 需求要素:学龄人口分布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首先应与需求相适应,即与学龄人口的规模及空间分布相适应(张文新, 2004),而自然地理条件、城镇化进程等因素通过引导人口分布对基础教育布局施加影响。相关研究基于人口地理学视角,揭示不同时期人口结构变动与空间迁移趋势及其对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响应要求。21世纪初,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乡间,农村地区生源显著减少,城镇地区的人口迁移增长一定程度上补偿因生育率下降带来的生源减少,一些地区甚至给当地教育服务带来新的需求压力(石人炳, 2003)。更有学者判断,至21世纪50年代,农村各级学校生源将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而城镇各级学校生源则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段成荣等, 2000)。城市内部,随着用地空间拓展引导人口由旧城向外疏散,新区成为学龄人口主要聚集地且人口占比不断提升;基础教育资源集聚于旧城的布局特征与需求分布不相匹配,城市外围圈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应予加强(马佳宏等, 2008; 孟兆敏等, 2013; 尹德挺等, 2016)。2014年以来,“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城镇地区生育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尤其在特大城市市区将出现明显的出生增长现象,从而对基础教育设施投入提出更高要求(张丽萍等, 2014; 王智勇, 2016)。

3.2 供给要素:规划技术要求

基础教育属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作为地方政府为主要供给者的公共产品,其空间分布不可避免地受到城乡规划所设定的空间配置模式与技术指标的限制。2001年以来,随着“撤点并校”在乡村地区的大规模实施,以及公共设施布局规划逐渐成为指导城市地区教育设施空间发展的必要文件,规划对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作用力日益凸显(雷万鹏, 2010)。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20180-93》(2002年版)要求,中小学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功能与服务范围分级配置;一般建于服务区中心以提高供给效率(图2)。其中,中学为居住区级服务设施,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 m;小学为居住小区级服务设施,服务人口1~1.5万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 m。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住区属性从封闭走向开放,现阶段规划倾向于将学校位置从邻里中心转向边缘,相邻社区合建一所学校,以减轻单个社区人口波动对生源的影响(赵珂等, 2013)。

图2   住区公共设施分级设置模式示意图

Fig.2   Configur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with public facilities

服务半径、学校规模(在校生规模)等规划指标通过校点间相互作用,限定学校的数量与位置。教育经济学从投入产出效益、教育质量出发,探讨学校适宜规模,认为在校生人数过大、过小均不利于优化教学组织与学习体验(王建梁等, 2014);但学校规模扩张、校点布局模式由分散走向集中已成趋势(赵民等, 2014)。另一与设施分布密度相关的要素为服务范围。国家技术规范中对中小学服务半径早有设定,各地也有指导性标准出台(表3)。但上学距离的合理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活、交通方式的变迁,上学距离总体呈增加趋势:城市地区约为1~3 km(沈奕, 2011; 纪叶, 2015),农村地区则为3~5 km(陆梦秋, 2016)。

表3   不同地区中小学服务半径要求

Tab.3   Service radi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标准类别城市小学中学
初中高中
国家规范500 m1000 m
地方标准南京500~1000 m1000 m
上海10 min (500 m)15 min(800~1000 m)
广州500 m1000 m
青岛800 m(九年一贯制学校为500~1000 m)1200 m

资料来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2010);《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2014);《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2015);《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2016)。

新窗口打开

3.3 供给要素:供给主体的经济基础与配置原则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者重点探讨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资源配置机制与资源空间配置的关联。地方政府是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主体,其财政支付能力决定资源总量的供给;其配置导向则影响资源的空间分布,两者均受到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政策的深刻影响。从教育管理体制看,1978-2001年的“分级管理、分级办学”体制明确了“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的责任分担,客观上扩大了地区、城乡间教育差异,并鼓励地方政府在办学上对效率的追求(鲍传友等, 2009);2001年以来实施的“以县为主”体制,缩小了乡镇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但县级单元经济发展水平仍通过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等要素影响县际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许抄军等, 2010; Xiao et al, 2014)。从教育政策看,“重点学校”政策体现了优先确保重点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诸嘉, 2007),从而扩大校际差异;以教育公平为设置目标的“就近入学”政策,在缺乏对政策机制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反而催生以追求优质教育服务为导向的居住区位竞争行为与居住分异现象,并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郑磊等, 2014)。

4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均衡性评价

4.1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以空间均衡为目标

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两文件均强调将“均衡发展”作为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根据资源学与福利经济学原理,教育等公共资源应兼顾效率与公平“均衡”配置,即通过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每个人享受到一定水平之上相对公平的服务。但均衡是一个动态概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分为低水平均衡、初级均衡、高级均衡和高水平均衡四个渐进阶段(翟博, 2006)。均衡的标准随基础教育发展阶段的推进而提升(卢晓旭, 2011; 张京祥等, 2012)。针对空间配置,空间均衡是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现状评价与规划评估的标准。

4.2 可达性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空间均衡性评价以供需空间匹配分析为基础,而以行政分区为数据单元的研究无法揭示分区内部供需格局差异。21世纪初,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人口分布急剧变动的空间背景下,城市内部呈现跨行政边界的人口密度不均。以人口均布、需求均布为基础假设的传统公共设施规划方法,难以应对教育资源供需空间显著失配问题(史健洁等, 2005; 谢慧等, 2005)。基于GIS的可达性分析,使微观尺度上揭示并模拟公共设施与居住区空间关联成为可能,近10年来逐渐成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评价与优化的主导研究方法(宋小冬等, 2014)。

可达性指从起点出发,克服各种空间障碍,到达终点的难易程度(宋正娜等, 2010)。基础教育设施的可达性由起点(居住区位)、终点(学校区位)及两者之间交通系统(交通条件、交通方式与路径选择)共同决定。区别于以行政区人均指标为对象的研究方法,可达性分析揭示了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住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将教育资源的供需分析空间单元细化至单一设施服务区,通过对比每个学校教育资源供给与其服务区范围内需求状况的匹配程度,揭示资源空间配置的均衡性。常用可达性分析模型从出行成本角度、机会累积角度或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开展评价,各类方法特征与应用领域有所不同,主要有(表4):①出行成本分析法。将居住地到达学校的距离、时间或费用作为核心考察指标,将学校视为无差异的点(孔云峰等, 2008; 宋正娜等, 2010),适用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设施密度小、上学距离决定学校选址的情形。②机会累积分析模型。以两步移动搜寻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2SFCA)为代表,通过设定出行极限距离(时间),对其范围内居民可供选择的学校数目、规模与质量进行比较(陈莹, 2008),但该方法忽略极限距离内的可达性差异。③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潜能模型。不设置极限距离,它以研究区域内所有设施加在某需求点的服务潜能总和为依据计算空间可达性;而设施点与需求点之间的服务潜能受到距离衰减作用下供需双方规模、质量的影响。重力模型与Huff模型均为属此类,常用于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公平性评价(郭全, 2011;李苒, 2014)。

表4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中的常用可达性分析方法

Tab.4   Commonly used accessibility analysis methods in distribution research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方法分类方法示例特点主要应用领域
基于出行成本分析最近距离法、等时线法考虑出行时间成本,忽视学校数量与质量因素,评价标准由空间距离向考虑交通条件与交通方式的时间距离转化效率评价、
公平评价
基于机会累积分析两步移动搜寻法对比极限距离内能够获取的教育服务水平差异,评价内容由学校数量向教育资源数量、质量拓展公平评价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分析重力模型、Huff模型基于距离衰减的所有设施点对需求点的作用力累计,可将需求分布、表征学校服务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纳入评价公平评价

新窗口打开

4.3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效率与公平评价

从公共设施区位研究出发,效率与公平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均衡测度的两个维度(图3)。在效率性方面,主要从设施系统的出行成本或使用率进行考量:学生从居住地到学校的总体(或平均)出行距离(时间或费用)越小越好;或一定出行距离限制下内,学校服务人口越多越好,服务范围对需求覆盖度越大越好。这类研究多采用等时线分析法,考虑空间距离、交通条件与交通方式等因素影响,忽视学校资源配置差异(钟业喜等, 2011; 韩艳红等, 2012; 张鲜鲜等, 2015)。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家庭接送行为特征对出行成本的影响,基于时间地理学角度结合多目的出行的路径分析对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效率进行评价(王侠等, 2015)。在公平性方面,主要对使用者的可达性与获得设施服务水准的差异进行衡量(宋正娜等, 2010),以学生上学方便程度的差异最小化为标准。上述距离法、重力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等分别用于度量一定设施点布局状态下不同居住区位能获取的教育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孔云峰等, 2008; 李苒, 2014)。社会地理学研究者将这一基于“家—校”区位的可达性差异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相叠合,探讨不同群体获取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性问题。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城市贫民等弱势群体相对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可达性低;群体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普遍存在(郑童等, 2011; 宋伟轩等, 2013; 王兴平等, 2014)。

图3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可达性分析研究框架

Fig.3   Framework of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可达性分析应用于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均衡性测度,相关研究较为深入系统:在可达性分析法的选择、模型优化及分析系统的设计与构建,以时间(交通)成本替代空间距离、将学校教育服务水平要素纳入评价体系等方面成果丰富;但在就学政策(如学区政策)、居民就学选择行为等制度、文化要素对可达性的影响方面,研究还远远不足。

5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对城乡空间变迁的影响

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对其系统之外的诸多地理空间要素产生影响。在区域层面,研究关注基础教育布局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引导作用: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其配置水平对劳动力流向产生吸引(刘振杰, 2010)。在农村地区,研究集中于“撤点并校”政策的空间效应:学校服务半径加大,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难(单丽卿等, 2015; 陆梦秋, 2016);并引发以择校为目的的居住区位改变(赵民等, 2014)。

针对城市地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地理、规划等多个学科。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稀缺与布局不均,以居民对教育机会、居住区位、生活方式的选择行为为媒介,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社会空间分化、交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为:①经济地理学关注教育资源与房价的空间关联。基于上海、北京、杭州、西安、深圳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住房商品化与就近入学政策语境下,教育“资本化”现象确实存在,重点中小学对周边房价影响显著(秦波等, 2010; 汤庆园等, 2012; 毛丰付等, 2014; 杨瑛等, 2015),且对郊区的影响比中心城区更为突出(董冠鹏等, 2011)。②人口学探讨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引导作用(刘乃全等, 2015)。③社会地理学研究从居住分异与教育资源空间分异的关联入手,研究表明,社会优势阶层通过居住区位竞争为子女争取优质教育机会,引发居住迁移与阶层集聚、更替为特征的学区绅士化(中产阶层化)现象,并加剧了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异(陈培阳, 2015; 刘丹, 2015)。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导致“跨区择校”、“人户分离”现象产生(孟兆敏等, 2013),增加城市内部交通通勤(沈奕, 2011),并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吴娇蓉等, 2014)。

6 总结与展望

国内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近10年来发展迅速,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形成大量有价值成果,但总体而言研究基础仍显薄弱。研究体系上,可达性分析与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评价研究成果较为集中,在评价模型引介与优化方面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框架;但作为布局评价标准设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分布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特征、格局演化规律等问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视角上,多元化发展态势业已形成;但研究多以单一视角各自深入,缺乏交流融合,多学科共同关注、合作探索的议题尚不多见。另外,研究中重方法的引用、轻方法的适用性论证,对政策、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关注不足等问题也不可忽视。上述不足与研究本身发展的阶段性密不可分。基于国内研究现状与现实需求,未来研究可结合以下方面深入展开:

(1)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研究。对地区教育资源布局现状与发展脉络的全面认识与综合分析,是探究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形成机制、评价资源布局合理性的基础。与高等教育、特殊教育不同,基础教育空间布局与居住空间密切关联。与医疗、商业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不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受到行政边界、教育政策的基础限定。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与政策解读,从基础教育空间分布的自身特性出发,构筑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理论框架,为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与学校空间布局提供依据。

(2)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生成机制研究。资源配置不均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且不良影响较为突出。国家与地方政府虽尝试通过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与各类政策进行调整,但成效不显著。唯有厘清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与演化背后的深层生成逻辑,政策措施才能有的放矢、发挥效力。现有研究中布局影响因素的文献成果虽然丰富,但却缺乏对各类要素的系统考察,未能从全局视角揭示影响机制。未来,多学科融合,考虑社会、制度背景,结合行为选择、社会分异、空间生产等多元视角解读供需生成过程,厘清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亟待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

(3) 结合实证的系统性研究。指导布局调整是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的现实价值。而学校布局的评价标准不是单一普适的,而是“自身建构”的,它受到历史格局、发展条件、入学政策、需求特征等要素的复合影响,因地、因时而变。因此,有必要对选定案例区做系统研究:长期追踪,纵向对比,分析演变脉络;基于人文社会背景对“地理个性”进行全面解读,系统分析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等各类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学校系统角度,探讨不同等级、不同运营主体教育机构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随着实证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不同规模、功能、层次区域案例的对比分析,必将为理论模式构建、地区基础教育布局规划提供支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鲍传友, 冯小敏. 2009.

徘徊在公平与效率之间: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变迁及其价值向度

[J]. 教育科学研究, (5): 2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718X.2009.05.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是评价教育政策的两个主要标准,也是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基本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价值向度: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时期追求"阶级内平等"的国家主导型办学体制;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三是2001年以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以县为主"体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同解读,形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格局.当前,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出发,正确认识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发展价值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每个个体的健康发展.

[Bao C Y, Feng X M.2009.

Paihuai zai gongping yu xiaolv zhijian: Zhongguo jichu jiaoyu guanli tizhi bianqian jiqi jiazhi xiangdu

[J].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5): 2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718X.2009.05.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是评价教育政策的两个主要标准,也是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基本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价值向度: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时期追求"阶级内平等"的国家主导型办学体制;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三是2001年以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以县为主"体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同解读,形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格局.当前,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出发,正确认识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发展价值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每个个体的健康发展.
[2] 陈培阳. 2015.

中国城市学区绅士化及其社会空间效应

[J]. 城市发展研究, 22(8):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是引发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之一。教育设施的差序格局与社会阶层分化共同推进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演化格局的细分化,进而产生重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之一:学区绅士化现象。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教育设施与社会空间分异关系的研究热点,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设施不均衡及其引发的学区绅士化现象,认为学区绅士化现象存在值得思考的负面效应与社会风险,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俱乐部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格局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加剧等。

[Chen P Y.2015.

Jiaoyufication and its socio-spatial consequences in urban China

[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2(8):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是引发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之一。教育设施的差序格局与社会阶层分化共同推进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演化格局的细分化,进而产生重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之一:学区绅士化现象。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国外教育设施与社会空间分异关系的研究热点,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设施不均衡及其引发的学区绅士化现象,认为学区绅士化现象存在值得思考的负面效应与社会风险,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俱乐部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格局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加剧等。
[3] 陈莹. 2008.

基于GIS的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研究[D]

.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Chen Y.2008.

Jiyu GIS de jichujiaoyu ziyuan kongjian buju yanjiu[D].

Beijing, China: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4] 戴特奇, 王梁, 张宇超, . 2016.

农村学校撤并后规模约束对学校优化布局的影响: 以北京延庆区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35(11): 1352-1359.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减少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地区大量学校撤并,如何优化学校布局成为研究的重点。2008年原建设部发布了农村学校的最小和最大学生规模标准,但该标准对学校布局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在包含最大距离约束的P-中值模型中增加了学校规模约束,构建了学校布局优化模型,并以北京延庆区小学布局为例,采用分支界定算法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实施学校规模标准化对学校优化选址有显著的影响,在优化模型中加入学校规模约束后,有65.22%的学校位置发生了改变,呈更加分散型布局;但在乡镇尺度下考察,学校的空间格局则基本未发生变化;学校规模标准化带来的距离增长较小,平均每个学生上学距离仅增长了135 m。并根据结果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学校布局优化的政策启示。

[Dai T Q, Wang L, Zhang Y C, et al.2016.

Optimizing school distribution with constraints of school size after school consolidation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Yanqing District, Beijing Cit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11): 1352-1359.]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减少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地区大量学校撤并,如何优化学校布局成为研究的重点。2008年原建设部发布了农村学校的最小和最大学生规模标准,但该标准对学校布局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在包含最大距离约束的P-中值模型中增加了学校规模约束,构建了学校布局优化模型,并以北京延庆区小学布局为例,采用分支界定算法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实施学校规模标准化对学校优化选址有显著的影响,在优化模型中加入学校规模约束后,有65.22%的学校位置发生了改变,呈更加分散型布局;但在乡镇尺度下考察,学校的空间格局则基本未发生变化;学校规模标准化带来的距离增长较小,平均每个学生上学距离仅增长了135 m。并根据结果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学校布局优化的政策启示。
[5] 丁建福, 萧今, 王绍光. 2015.

中国县级义务教育投入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

[J]. 教育科学, 31(2): 23-30.

URL      [本文引用: 2]     

[Ding J F, Xiao J, Wang S G.2015.

Regional inequality in the financing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 spatial analysis

[J]. Education Science, 31(2): 23-30.]

URL      [本文引用: 2]     

[6] 董冠鹏, 张文忠, 武文杰, . 2011.

北京城市住宅土地市场空间异质性模拟与预测

[J]. 地理学报, 66(6): 750-7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6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制度转型和空间重构背景下,价格信号在土地区位配置及空间结构塑造方面发挥出有效性。基于北京市2004-2009 年居住用地出让地块微观数据,利用空间扩展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特征价格模型对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有效检验和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 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重点小学、轨道交通和公园等设施便利性因素在不同区域对地价的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② 相比于特征价格模型和空间扩展模型,GWR模型能够有效刻画土地市场空间异质性的离散性、突变性和跳跃性,因而其对居住用地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刻画和居住用地价格的预测最为准确。③ 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居住用地子市场存在的可能性,利用GWR模型对地价影响因素的估计可以为土地子市场的划分提供方法借鉴。

[Dong G P, Zhang W Z, Wu W J, et al.2011.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 price: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6(6): 750-7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6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制度转型和空间重构背景下,价格信号在土地区位配置及空间结构塑造方面发挥出有效性。基于北京市2004-2009 年居住用地出让地块微观数据,利用空间扩展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特征价格模型对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有效检验和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 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重点小学、轨道交通和公园等设施便利性因素在不同区域对地价的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② 相比于特征价格模型和空间扩展模型,GWR模型能够有效刻画土地市场空间异质性的离散性、突变性和跳跃性,因而其对居住用地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刻画和居住用地价格的预测最为准确。③ 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居住用地子市场存在的可能性,利用GWR模型对地价影响因素的估计可以为土地子市场的划分提供方法借鉴。
[7] 段成荣, 杨书章, 高书国. 2000.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各级学校适龄人口数量变动趋势分析

[J]. 人口与经济, (4): 38-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人口预测结果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我国 2 1世纪上半叶各级学校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 :( 1)在不同的人口预测方案下 ,2 1世纪上半叶我国各级学校教育适龄人口的规模将有较大的差别 ;( 2 ) 2 1世纪上半叶 ,我国各级学校的适龄人口数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这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 3)尽管各级学校的适龄人口数都会减少 ,但是 ,各级学校适龄人口规模减少的过程并不是同步的 ;( 4 )下世纪上半叶 ,我国的适龄人口规模虽然从总的趋势上讲将减少 ,但是 ,这种减少的过程不是始终如一的 ,中间伴随有相当大的波动 ;( 5)在适龄人口总规模趋于减少的同时 ,城镇和乡村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动方向并不相同。

[Duan C R, Yang S Z, Gao S G.2000.

A dynamic analysis on China's school-aged popul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1th century

[J]. Population & Economics, (4): 38-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人口预测结果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我国 2 1世纪上半叶各级学校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 :( 1)在不同的人口预测方案下 ,2 1世纪上半叶我国各级学校教育适龄人口的规模将有较大的差别 ;( 2 ) 2 1世纪上半叶 ,我国各级学校的适龄人口数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这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 3)尽管各级学校的适龄人口数都会减少 ,但是 ,各级学校适龄人口规模减少的过程并不是同步的 ;( 4 )下世纪上半叶 ,我国的适龄人口规模虽然从总的趋势上讲将减少 ,但是 ,这种减少的过程不是始终如一的 ,中间伴随有相当大的波动 ;( 5)在适龄人口总规模趋于减少的同时 ,城镇和乡村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动方向并不相同。
[8] 方长春. 2011.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教育获得: 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视角

[J]. 教育学报, 7(6): 118-126.

URL      [本文引用: 1]     

[Fang C C.2011.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individual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7(6): 118-126.]

URL      [本文引用: 1]     

[9] 郭全. 2011.

基于GIS的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均衡性研究: 以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为例[D]

. 兰州: 兰州大学.

[本文引用: 2]     

[Guo Q.2011.

Research on GIS-based urban infrastructure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Case stud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engguan district, Lanzhou City[D].

Lanzhou, China: Lanzhou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2]     

[10] 韩艳红, 陆玉麒. 2012.

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与规划: 以江苏省仪征市高级中学为例

[J]. 地理科学, 32(7): 822-82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学校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以及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把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教育公共设施的规划中,利用Mapinfo公司的控件MapX和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生成了学校可达性的等时线图和学校服务范围图,通过该系统可直观地看到区域内任何一点到达学校所花费的最短时间以及通过的路径。以江苏省仪征市的高级中学为例,运用该系统对高级中学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规划方案。

[Han Y H, Lu Y Q.2012.

Accessibility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o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Yizheng City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2(7): 822-82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学校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以及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把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教育公共设施的规划中,利用Mapinfo公司的控件MapX和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生成了学校可达性的等时线图和学校服务范围图,通过该系统可直观地看到区域内任何一点到达学校所花费的最短时间以及通过的路径。以江苏省仪征市的高级中学为例,运用该系统对高级中学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规划方案。
[11] 韩增林, 杜鹏, 王利, . 2014.

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

[J]. 地理科学, 34(7): 803-8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GIS 网络分析技术可真实模拟可达性,实现设施优化布局。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公安部门统计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兼顾流动人口,利用GIS技术构建网络分析数据集,采用最小化阻抗模型和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比较研究,确定研究区小学配置方案。结论表明,基于最大覆盖范围原则的小学选址更合理。保持区域原有的兴华小学、松江路小学、千山路小学、华中小学和芙蓉小学5 所小学在原区位继续运行,在2 号和45号点位再配置2 所小学,较为合理。</p>

[Han Z L, Du P, Wang L, et al.2014.

Method for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regional public service infra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Xinghua street primary school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4(7): 803-8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GIS 网络分析技术可真实模拟可达性,实现设施优化布局。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公安部门统计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兼顾流动人口,利用GIS技术构建网络分析数据集,采用最小化阻抗模型和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比较研究,确定研究区小学配置方案。结论表明,基于最大覆盖范围原则的小学选址更合理。保持区域原有的兴华小学、松江路小学、千山路小学、华中小学和芙蓉小学5 所小学在原区位继续运行,在2 号和45号点位再配置2 所小学,较为合理。</p>
[12] 洪熊, 曾菊新. 2013.

教育公平视角下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J]. 江西社会科学, (3): 238-2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18X.2013.03.046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相结合,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生师比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2001-2010年江西省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县域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小学生中的师比在逐步增加,但县域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空间上体现了逐步均衡的特点。城市化、经济发展、交通改善等因素,均会对师资配置造成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生师比普遍较低,两者之间体现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Hong X, Zeng J X.2013.

Jiaoyu gongping shijiaoxia jichu jiaoyu shizi junheng peizhi wenti yanjiu: Yi Jiangxi Sheng weili

[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3): 238-2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18X.2013.03.046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相结合,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生师比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2001-2010年江西省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县域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小学生中的师比在逐步增加,但县域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空间上体现了逐步均衡的特点。城市化、经济发展、交通改善等因素,均会对师资配置造成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生师比普遍较低,两者之间体现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13] 纪叶. 2015.

城市小学生“住一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

.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文引用: 1]     

[Ji Y.2015.

The research on home-School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s of urban primary pupils: A case study in Haidian district of Beijing[D].

Beijing, China: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本文引用: 1]     

[14] 孔云峰, 李小建, 张雪峰. 2008.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空间可达性分析: 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

[J]. 遥感学报, 12(5): 800-80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4619.2008.05.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和实施.在探讨中小学布局调整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人口分布、学校分布和交通条件等数据库,计算空间可达性指标,定量分析每一个居住区位学生上学的便捷程度,评估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为学校布局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使用比例模型、最近距离模型、机会积累模型、重力模型和改进重力模型,以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揭示学校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期望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评估方法和规划依据.案例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最近入学距离、择校机会、供需平衡方面仍有一定的不均衡性.建议使用GIS和空间可达性指标评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公平性;进一步探索学生择校的空间规律,并使用Huff模型模拟学校与学生的最佳配置,为布局调整奠定定量分析基础.

[Kong Y F, Li X J, Zhang X F.2008.

Analysi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for school redistricting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in Gongyi City, Henan Province

[J].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2(5): 800-80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4619.2008.05.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和实施.在探讨中小学布局调整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人口分布、学校分布和交通条件等数据库,计算空间可达性指标,定量分析每一个居住区位学生上学的便捷程度,评估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为学校布局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使用比例模型、最近距离模型、机会积累模型、重力模型和改进重力模型,以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揭示学校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期望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评估方法和规划依据.案例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最近入学距离、择校机会、供需平衡方面仍有一定的不均衡性.建议使用GIS和空间可达性指标评估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公平性;进一步探索学生择校的空间规律,并使用Huff模型模拟学校与学生的最佳配置,为布局调整奠定定量分析基础.
[15] 孔云峰, 吕建平. 2011.

就近入学空间模型分析: 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7(5): 87-90, 9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理解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与择校现象,引入空间模型模拟学校与居民点之间的供需关系,并尝试解释与择校现象密切相关的“热校”和“冷校”问题。使用最近距离模型、引力模型和Huff模型,以河南省巩义市50所初级中学和1276个居民点为例,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模型分析。在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引入学校热度指标鉴别“热校”和“冷校”,并统计各类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分配和平均入学距离等指标。研究表明:Huff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义务教育供需现状;“热校”、“冷校”与其他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和入学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于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和学校布局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Kong Y F, Lv J P.2011.

Spati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Gongyi City, Henan Province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7(5): 87-90, 9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理解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与择校现象,引入空间模型模拟学校与居民点之间的供需关系,并尝试解释与择校现象密切相关的“热校”和“冷校”问题。使用最近距离模型、引力模型和Huff模型,以河南省巩义市50所初级中学和1276个居民点为例,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模型分析。在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引入学校热度指标鉴别“热校”和“冷校”,并统计各类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分配和平均入学距离等指标。研究表明:Huff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义务教育供需现状;“热校”、“冷校”与其他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和入学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于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和学校布局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16] 孔云峰, 王震. 2012.

县市级义务教育学校区位配置优化设计与实验

[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14(3): 299-304.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2.0029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落实就近入学政策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满足县市级中小学校空间布局规划需求,本文以区位配置优化方法解决学校区位选址问题。以平均入学距离为目标,以学校总数、学校学额为约束条件,分别构建P中值指派规划和整型规划数学模型。根据学校与居民地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型简化,使模型计算效率大幅度提升。因指派规划模型约束矩阵每列非零元素不超过2个,分枝切割算法能获得近似最优解(与最优目标之差小于0.01%);整型规划模型约束矩阵近似于完全单位模矩阵,分枝切割算法通常能获得最优解。在ArcGIS 10 Geoprocessing框架中,整合ArcGIS网络分析、Coin-or Python线性规划建模工具PuLP 1.4.7和线性规划软件Cplex 12,实现模型建模、模型解算和优化结果可视化。在配置Intel 酷睿2双核2.44GHz CPU和2GB内存的计算机环境中,对于有1276个居民点和50所学校的县域进行网络分析、模型建模、模型结算和结果输出。优化结果表明: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平均入学距离明显降低,本文构建的优化模型在县市级较大规模的学校选址规划中具有实用价值。

[Kong Y F, Wang Z.2012.

Optimal location-allocation for county-level compulsory school site selection using GIS an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14(3): 299-304.]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2.0029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落实就近入学政策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满足县市级中小学校空间布局规划需求,本文以区位配置优化方法解决学校区位选址问题。以平均入学距离为目标,以学校总数、学校学额为约束条件,分别构建P中值指派规划和整型规划数学模型。根据学校与居民地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型简化,使模型计算效率大幅度提升。因指派规划模型约束矩阵每列非零元素不超过2个,分枝切割算法能获得近似最优解(与最优目标之差小于0.01%);整型规划模型约束矩阵近似于完全单位模矩阵,分枝切割算法通常能获得最优解。在ArcGIS 10 Geoprocessing框架中,整合ArcGIS网络分析、Coin-or Python线性规划建模工具PuLP 1.4.7和线性规划软件Cplex 12,实现模型建模、模型解算和优化结果可视化。在配置Intel 酷睿2双核2.44GHz CPU和2GB内存的计算机环境中,对于有1276个居民点和50所学校的县域进行网络分析、模型建模、模型结算和结果输出。优化结果表明: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平均入学距离明显降低,本文构建的优化模型在县市级较大规模的学校选址规划中具有实用价值。
[17] 雷万鹏. 2010.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49(5): 155-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456.2010.05.02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总量锐减并向城镇集中.以省(市、自治区)为单元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本文探讨了影响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校生数量是影响学校布局最主要因素.总体看,"自然型调整"是影响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主导力量;但2001年之后,"政策型调整"的作用力日益凸显.从人口波动、城镇化发展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实现战略转型,遏制"一刀切"式撤点并校行为、实施"小规模学校建设工程"、建立多元参与、民主决策的机制是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改革的重点.

[Lei W P.2010.

Yiwujiaoyu xuexiao buju: Yingxiang yinsu yu zhengce xuanze

[J].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9(5): 155-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456.2010.05.02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总量锐减并向城镇集中.以省(市、自治区)为单元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本文探讨了影响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校生数量是影响学校布局最主要因素.总体看,"自然型调整"是影响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主导力量;但2001年之后,"政策型调整"的作用力日益凸显.从人口波动、城镇化发展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实现战略转型,遏制"一刀切"式撤点并校行为、实施"小规模学校建设工程"、建立多元参与、民主决策的机制是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改革的重点.
[18] 李苒. 2014.

西安市城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的均衡性研究[D]

. 西安: 西北大学.

[本文引用: 4]     

[Li R.2014.

Balance study on the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in Xi'an urban area[D].

Xi'an, China: Northwest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4]     

[19] 刘丹. 2015.

南京主城区学区中产阶层化动力机制及其社会空间效应研究[D]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Liu D.2015.

Nanjing zhuchengqu xuequ zhongchan jiejihua dongli jizhi jiqi shehui xiaoying yanjiu[D].

Nanjing, China: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20] 刘亮. 2010.

制度供给的失衡与小学教育均等化问题研究: 基于各省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教育学术月刊, (9): 31-3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现有的研究往往只关注经济发展不平衡及财政分权对教育均等化的影 响,而忽视了现行教育制度本身就存在供给的失衡.现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制度供给上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教师编制制度供给上的"错位"和"缺位",这对农村 地区和学生密度低的地区很不公平,已成为实现地区间和城乡间教育均等化的体制障碍.

[Liu L.2010.

Zhidu gongji de shiheng yu xiaoxue jiaoyu jundenghua wenti yanjiu: Jiyu gesheng shuju de shizheng yanjiu

[J].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9): 31-3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现有的研究往往只关注经济发展不平衡及财政分权对教育均等化的影 响,而忽视了现行教育制度本身就存在供给的失衡.现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制度供给上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教师编制制度供给上的"错位"和"缺位",这对农村 地区和学生密度低的地区很不公平,已成为实现地区间和城乡间教育均等化的体制障碍.
[21] 刘乃全, 耿文才. 2015.

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J]. 财经研究, 41(2): 99-1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强化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有序分流。更多还原

[Liu N Q, Geng W C.2015.

On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 in Shanghai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panel model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41(2): 99-1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强化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有序分流。更多还原
[22] 刘振杰. 2010.

乡城人口流动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布局研究: 基于河南部分地市的调查

[J]. 城市发展研究, 17(10): 9-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0.10.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分享教育资源,城市中小学规划布局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再加上教师编制短缺等诸多因素制约,最终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笠不均衡、城市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极为严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充教师编制、科学合理规划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Liu Z J.2010.

The layout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movement from rural to urban: Based on the survey to part of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J]. Urban Studies, 17(10): 9-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0.10.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分享教育资源,城市中小学规划布局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再加上教师编制短缺等诸多因素制约,最终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笠不均衡、城市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极为严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充教师编制、科学合理规划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3] 卢晓旭. 2011.

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D]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3]     

[Lu X X.2011.

Jiyu kongjian shijiao de xianyu yiwu jiaoyu fazhan junhengxing ceping yanjiu: Yi jiangsusheng changshushi weili[D].

Nanjing, China: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3]     

[24] 卢晓旭, 陆玉麒, 尚正永, . 2011.

学校体系规模调整和空间演化特征的测度与分析: 以南京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

[J]. 地理科学, 31(12): 1454-1460.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分形理论和可达性理论,运用学校规模测度技术和地理空间测度技术对南京市2006年和2010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包括运用Hausdorff维数测度学校规模位序,运用关联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运用集聚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运用时间可达性测度技术测度学校的可达性。测度结果显示:①2006~2010年间,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呈扩大趋势,但体系规模总体均衡,且5 a来规模差异有所缩小;②学校空间布局相关性高,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空间相关性呈现加强趋势;③学校空间布局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主城区学校空间布局趋于均衡(分散),而使郊区空间布局趋于集聚(集中);④无论5 a来趋于分散的主城区学校布局还是趋于集中的郊区学校布局,调整后区域内学校可达性都降低,学生上学时间成本普遍增加。建议教育部门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采取措施,一方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就学更加便捷的前提下实现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以促进教育公平。

[Lu X X, Lu Y Q, Shang Z Y, et al.2011.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scale adjustment of school system and features of spatial evolution: A case study of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s in Nanjing,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1(12): 1454-1460.]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分形理论和可达性理论,运用学校规模测度技术和地理空间测度技术对南京市2006年和2010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包括运用Hausdorff维数测度学校规模位序,运用关联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运用集聚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运用时间可达性测度技术测度学校的可达性。测度结果显示:①2006~2010年间,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呈扩大趋势,但体系规模总体均衡,且5 a来规模差异有所缩小;②学校空间布局相关性高,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空间相关性呈现加强趋势;③学校空间布局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主城区学校空间布局趋于均衡(分散),而使郊区空间布局趋于集聚(集中);④无论5 a来趋于分散的主城区学校布局还是趋于集中的郊区学校布局,调整后区域内学校可达性都降低,学生上学时间成本普遍增加。建议教育部门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采取措施,一方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就学更加便捷的前提下实现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以促进教育公平。
[25] 陆梦秋. 2016.

撤点并校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半径分析

[J]. 经济地理, 36(1): 143-14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1.020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撤点并校是我国过去10多年的重大教育事件,对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江苏省仪征市的案例分析,认为国家规定的学校服务半径40min的标准,只有在撤点并校前才能完全达到,当前的各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其服务半径已基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从未来趋势看,中小学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减少,学校服务半径将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国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区制订不同的学校服务半径标准。与此同时,当前农村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应与校车的配置同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学校布局与校车线路的理想图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的上学需求。

[Lu M Q.2016.

Analysis on school revocation 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service radius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36(1): 143-14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1.020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撤点并校是我国过去10多年的重大教育事件,对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江苏省仪征市的案例分析,认为国家规定的学校服务半径40min的标准,只有在撤点并校前才能完全达到,当前的各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其服务半径已基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从未来趋势看,中小学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减少,学校服务半径将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国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区制订不同的学校服务半径标准。与此同时,当前农村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应与校车的配置同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学校布局与校车线路的理想图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的上学需求。
[26] 罗明东. 1997.

教育地理学: 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J]. 上海高教研究, (6): 6-8.

URL      摘要

教育地理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罗明东罗明东/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士生(邮编20006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地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东、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区域教育科研协作网络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新...

[Luo M D.1997.

Jiaoyu dilixue: Yige zhanxin de yanjiu lingyu

[J]. Shanghai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6): 6-8.]

URL      摘要

教育地理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罗明东罗明东/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士生(邮编20006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地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东、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区域教育科研协作网络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新...
[27] 吕毅. 2005.

城市小学校可达性评价: 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D]

. 武汉: 武汉大学.

[本文引用: 1]     

[Lv Y.2005.

Evaluation of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schools: The case of Yuhua, Changsha, China[D].

Wuh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28] 马佳宏, 王贤. 2008.

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探讨: 以桂林市为例

[J].教育发展研究, (21): 52-5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变化,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制订相应的策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满足人们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显得十分紧迫。本文认为,进行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必须做好中小学布局结构科学规划、处理好中小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利用多种途径筹措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储备、分流、共享等工作。

[Ma J H, Wang X.2008.

On the layout adjustment of Urban schools

[J].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1): 52-5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变化,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制订相应的策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满足人们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显得十分紧迫。本文认为,进行城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必须做好中小学布局结构科学规划、处理好中小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利用多种途径筹措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储备、分流、共享等工作。
[29] 毛丰付, 罗刚飞, 潘加顺. 2014.

优质教育资源对杭州学区房价格影响研究

[J]. 城市与环境研究, 1(2): 53-6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优化包括教育服务在内的公共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中国城市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等问题,在学区房政策导向下,经由家长的教育投资意愿表现为住宅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本文利用杭州市主城区202个小区的7789个住宅市场数据,研究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杭州市区重点中学附近的学区房溢价为25.5%,拥有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溢价为12.8%,在控制其他区位特征和邻里特征后,是否拥有重点幼儿园对房价影响不显著。因此,城市规划政策应该在解决城市教育资源和住宅空间配置失衡、推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Mao F F, Luo G F, Pan J S.2014.

The effec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on the price of Hangzhou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J].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1(2): 53-6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优化包括教育服务在内的公共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中国城市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等问题,在学区房政策导向下,经由家长的教育投资意愿表现为住宅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本文利用杭州市主城区202个小区的7789个住宅市场数据,研究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杭州市区重点中学附近的学区房溢价为25.5%,拥有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溢价为12.8%,在控制其他区位特征和邻里特征后,是否拥有重点幼儿园对房价影响不显著。因此,城市规划政策应该在解决城市教育资源和住宅空间配置失衡、推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30] 孟兆敏, 吴瑞君. 2013.

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协调性及原因探析: 以上海为例

[J]. 南方人口, 28(1): 52-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613.2013.01.00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依据,分析了上海市学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现状、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及原因.结果显示: 上海市幼儿园教育资源短缺最为严重,小学缺口业已凸显;市区教育资源投入要好于郊区,而学龄人口有向郊区变动的态势,导致郊区教育资源的短缺较为严重;市 区优质资源远多于郊区,与学龄人口的分布严重不符.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出生人数持续处于高位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整体缺口较大;常住人口向郊区变动致使郊 区基础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由客观、主观等原因造成的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跨区域择校问题依旧.

[Meng Z M, Wu R J.2013.

A analysis of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school-aged children to the alloca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s in Shanghai

[J]. South China Population, 28(1): 52-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613.2013.01.00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依据,分析了上海市学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现状、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及原因.结果显示: 上海市幼儿园教育资源短缺最为严重,小学缺口业已凸显;市区教育资源投入要好于郊区,而学龄人口有向郊区变动的态势,导致郊区教育资源的短缺较为严重;市 区优质资源远多于郊区,与学龄人口的分布严重不符.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出生人数持续处于高位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整体缺口较大;常住人口向郊区变动致使郊 区基础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由客观、主观等原因造成的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跨区域择校问题依旧.
[31] 彭永明, 王铮. 2013.

农村中小学选址的空间运筹

[J]. 地理学报, 68(10): 1411-141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中小学的选址问题是当前地理学区位理论应用的一个热点,学校作为一个设施对学生上学安全和便捷程度有很大影响。许多学者研究了学校的区位问题,然而对农村地区来说,采用模型不够适合。本文学校选址研究充分考虑P-重心模型和P-中心模型的优缺点,在P-重心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进,增加学生上学最大距离不超过某一阈值的约束,这样改进后的模型同时具有P-中心和P-重心模型的优点,既保证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相对方便,又保证加权距离和相对最小。为了方便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科学方法,使用改进的节点交换搜索算法求解,然后通过Visual Studio 开发平台和ArcGIS Engine 二次开发组件库开发了农村中小学最优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最后以山东省某镇为例,用该系统解决该镇的小学选址,结果发现改进后同时具有P-重心和P-中心特性的模型比传统的P-重心模型更能适合农村小学选址,能够作为小学学校规划选址的辅助决策依据。

[Peng Y M, Wang Z.2013.

Space operation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ocatio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10): 1411-141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中小学的选址问题是当前地理学区位理论应用的一个热点,学校作为一个设施对学生上学安全和便捷程度有很大影响。许多学者研究了学校的区位问题,然而对农村地区来说,采用模型不够适合。本文学校选址研究充分考虑P-重心模型和P-中心模型的优缺点,在P-重心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进,增加学生上学最大距离不超过某一阈值的约束,这样改进后的模型同时具有P-中心和P-重心模型的优点,既保证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相对方便,又保证加权距离和相对最小。为了方便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科学方法,使用改进的节点交换搜索算法求解,然后通过Visual Studio 开发平台和ArcGIS Engine 二次开发组件库开发了农村中小学最优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最后以山东省某镇为例,用该系统解决该镇的小学选址,结果发现改进后同时具有P-重心和P-中心特性的模型比传统的P-重心模型更能适合农村小学选址,能够作为小学学校规划选址的辅助决策依据。
[32] 秦波, 焦永利. 2010.

北京住宅价格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J]. 经济地理, 30(11): 1815-18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结合特征价格模型和Moran's I指数,对随机抽样的北京2001、2003和2005年住宅价格进行定量分析,发现:2001-2005年,基于天安门、CBD、中关村和奥林匹克中心 的城市多中心模型越来越优于单中心模型,说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有向多中心演变的趋势;传统行政中心天安门对住宅价格的影响逐渐减小,而代表城市新兴职能的 中关村和奥林匹克中心的影响则在扩大,城市职能结构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面积大小、楼层高低、地铁站距离、重点学校距离等因素也对住宅价格有所影响.

[Qin B, Jiao Y L.2010.

Housing price distribution and 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Beijing

[J]. Economic Geography, 30(11): 1815-18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结合特征价格模型和Moran's I指数,对随机抽样的北京2001、2003和2005年住宅价格进行定量分析,发现:2001-2005年,基于天安门、CBD、中关村和奥林匹克中心 的城市多中心模型越来越优于单中心模型,说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有向多中心演变的趋势;传统行政中心天安门对住宅价格的影响逐渐减小,而代表城市新兴职能的 中关村和奥林匹克中心的影响则在扩大,城市职能结构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面积大小、楼层高低、地铁站距离、重点学校距离等因素也对住宅价格有所影响.
[33] 单丽卿, 王春光. 2015.

“撤点并校”的政策逻辑

[J]. 浙江社会科学,(3): 84-96, 159.

URL      [本文引用: 1]     

[Shan L Q, Wang C G.2015.

The policy logic of merging rural schools into town schools

[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3): 84-96, 159.]

URL      [本文引用: 1]     

[34] 申美云, 张秀琴. 2004.

教育成本、规模效益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研究

[J]. 教育发展研究, 24(12): 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3855.2004.12.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变化和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政府近年来不断对中小学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一个明显的举措是学校的撤并.但如何 合理地进行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较好的效益,不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经济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小学为例,试图通过学校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实证分析,分析学校的合理规模,为政府优化教育资源提出合理性建议.

[Shen M Y, Zhang X Q.2004.

Jiaoyu chengben, guimo xiaoyi yu zhongxiaoxue buju jiegou tiaozheng yanjiu

[J].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4(12): 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3855.2004.12.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变化和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政府近年来不断对中小学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一个明显的举措是学校的撤并.但如何 合理地进行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较好的效益,不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经济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小学为例,试图通过学校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实证分析,分析学校的合理规模,为政府优化教育资源提出合理性建议.
[35] 沈奕. 2011.

巢湖市城区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服务状况研究[D]

. 杭州: 浙江大学.

[本文引用: 2]     

[Shen Y.2011.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service of urban school facilities in Chaohu[D].

Hangzhou, China: Zhejiang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2]     

[36] 沈有禄. 2009.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

[J]. 教育学术月刊, (12): 16-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在空间单元上的省际及城乡间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以2003-2006年间数据通过常见的差异分析指标发现,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资源主要指标的配置上.省际及城乡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城乡间及区域问的社会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以及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政策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政府应统筹协调城乡问及区域间的发展,对弱势群体和地区进行补偿投资、建立公共基础教育财政制度,从"资源平等"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

[Shen Y L.2009.

Research on fair alloc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J].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12): 16-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在空间单元上的省际及城乡间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以2003-2006年间数据通过常见的差异分析指标发现,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资源主要指标的配置上.省际及城乡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城乡间及区域问的社会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以及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政策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政府应统筹协调城乡问及区域间的发展,对弱势群体和地区进行补偿投资、建立公共基础教育财政制度,从"资源平等"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
[37] 石人炳. 2003.

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J]. 人口研究, 27(1): 55-6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20世纪的最后 3 0年 ,我国人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人口变动已经并将继续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 :生育率的下降使小学在校生规模缩小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使不同年龄层次人口对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发生变化 ,人口分布的变动要求教育网点分布作相应改变。在部分地区 ,教育的发展未能充分考虑人口的变动已经带来不良后果。文章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口的教育需求 ,一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 ,二要科学进行教育决策 ,三要及时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四要重新规划教育网点

[Shi R B.2003.

Woguo renkou biandong dui jiaoyu fazhan de yingxiang ji duice

[J]. Population Research, 27(1): 55-6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20世纪的最后 3 0年 ,我国人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人口变动已经并将继续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 :生育率的下降使小学在校生规模缩小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使不同年龄层次人口对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发生变化 ,人口分布的变动要求教育网点分布作相应改变。在部分地区 ,教育的发展未能充分考虑人口的变动已经带来不良后果。文章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口的教育需求 ,一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 ,二要科学进行教育决策 ,三要及时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四要重新规划教育网点
[38] 史健洁, 耿金文, 卢玲. 2005.

镇江主城中小学布局的规划管制研究

[J]. 城市规划, 29(2): 74-7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5.02.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小学布局的本质是对城市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对基础教育资源管制.本文以镇江市为例,研究城市中小学布局的现状特征,以及规划管制面临的困境,提出三种规划管制模式.

[Shi J J, Geng J W, Lu L.2005.

Planning control on layout of primary & middle schools in the main city of Zhenjiang

[J]. City Planning Review, 29(2): 74-7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5.02.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小学布局的本质是对城市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对基础教育资源管制.本文以镇江市为例,研究城市中小学布局的现状特征,以及规划管制面临的困境,提出三种规划管制模式.
[39] 宋伟轩, 陈培阳, 徐旳. 2013.

内城区户籍贫困空间剥夺式重构研究: 基于南京10843份拆迁安置数据

[J]. 地理研究, 32(8): 1467-147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南京内城区2001-2011 年期间10843 户贫困家庭的拆迁安置数据,探讨内城区户籍贫困空间格局及其重构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聚类等研究方法,对城市拆迁发生前内城区22 个街道的贫困家庭分布格局分析发现:① 样本贫困群体在街道尺度上社会经济属性相对均质,主要贫困属性因子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强;② 内城区户籍贫困空间格局具有良好的历史延续性,总体上呈分散布局并遵循着自然渐进式的空间演化模式;③ 拆迁安置导致内城区贫困空间发生由中心至边缘、由分散到集中的重构,而且这种贫困空间边缘化过程具有强烈的不可逆性;④ 贫困家庭的物质居住条件通过拆迁安置得以改善,代价是因搬离内城而远离商业区、重点中小学、三甲医院和地铁站点等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内城区贫困空间剥夺式重构过程中,城市优势区位的丧失有可能导致贫困家庭的交通、就业与生活成本增加,向上流动机会减少。

[Song W X, Chen P Y, Xu D.2013.

Research on the deprivation-type reconstruction of inner-city registered poverty space based on resettlement data of Nanjing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2(8): 1467-147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南京内城区2001-2011 年期间10843 户贫困家庭的拆迁安置数据,探讨内城区户籍贫困空间格局及其重构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聚类等研究方法,对城市拆迁发生前内城区22 个街道的贫困家庭分布格局分析发现:① 样本贫困群体在街道尺度上社会经济属性相对均质,主要贫困属性因子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强;② 内城区户籍贫困空间格局具有良好的历史延续性,总体上呈分散布局并遵循着自然渐进式的空间演化模式;③ 拆迁安置导致内城区贫困空间发生由中心至边缘、由分散到集中的重构,而且这种贫困空间边缘化过程具有强烈的不可逆性;④ 贫困家庭的物质居住条件通过拆迁安置得以改善,代价是因搬离内城而远离商业区、重点中小学、三甲医院和地铁站点等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内城区贫困空间剥夺式重构过程中,城市优势区位的丧失有可能导致贫困家庭的交通、就业与生活成本增加,向上流动机会减少。
[40] 宋小冬, 陈晨, 周静, . 2014.

城市中小学布局规划方法的探讨与改进

[J]. 城市规划, 38(8): 48-56.

URL      [本文引用: 1]     

[Song X D, Chen C, Zhou J, et al.2014.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lanning method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J]. City Planning Review, 38(8): 48-56.]

URL      [本文引用: 1]     

[41] 宋正娜, 陈雯, 张桂香, . 2010.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

[J]. 地理科学进展, 29(10): 1217-12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在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时效性、接受性、数量、等级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如何针对不同设施进行空间布局目标设定和可达性评价因子选取;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度量方法分为比例法、最近距离法、基于机会累积的方法、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及优缺点予以分析比较,同时以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为例探讨相关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中的应用;最后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多等级设施空间可达性、从需求者的活动规律考虑空间可达性、针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空间可达性以及相关度量方法与GIS的集成等主题值得投入更多关注。</p>

[Song Z N, Chen W, Zhang G X, et al.2010.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its measurement approache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9(10): 1217-12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在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时效性、接受性、数量、等级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如何针对不同设施进行空间布局目标设定和可达性评价因子选取;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度量方法分为比例法、最近距离法、基于机会累积的方法、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及优缺点予以分析比较,同时以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为例探讨相关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中的应用;最后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多等级设施空间可达性、从需求者的活动规律考虑空间可达性、针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空间可达性以及相关度量方法与GIS的集成等主题值得投入更多关注。</p>
[42] 谭勇, 皮灿, 何东进, . 2014.

广州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热带地理, 34(2): 241-24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以教育、医疗和文体设施为例,采用<span>Kernel密度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广州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城乡聚集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核心</span>―边缘圈层结构格局,其中老城区为核心区,新开发区为过渡区,而广大农村区则为边缘区;<span>2)不同类型设施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各具特色,医疗设施密集程度最高,教育设施次之,文体设施最低;3)区际空间分布不均,行政区划烙印明显,越秀、海珠和荔湾区核密度最高,与增城、从化差异显著,行政边界成为Kernel密度等值线连续向外扩展的割裂线;4)通径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决定公共服务需求,是影响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因素决定公共服务供给,防止人口过于集中分布和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是解决广州市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分布不均最有效的方法。</span></p>

[Tan Y, Pi C, He D J, et al.2014.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ause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Guangzhou

[J]. Tropical Geography, 34(2): 241-24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以教育、医疗和文体设施为例,采用<span>Kernel密度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广州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城乡聚集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核心</span>―边缘圈层结构格局,其中老城区为核心区,新开发区为过渡区,而广大农村区则为边缘区;<span>2)不同类型设施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各具特色,医疗设施密集程度最高,教育设施次之,文体设施最低;3)区际空间分布不均,行政区划烙印明显,越秀、海珠和荔湾区核密度最高,与增城、从化差异显著,行政边界成为Kernel密度等值线连续向外扩展的割裂线;4)通径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决定公共服务需求,是影响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因素决定公共服务供给,防止人口过于集中分布和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是解决广州市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分布不均最有效的方法。</span></p>
[43] 汤庆园, 徐伟, 艾福利. 2012.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上海市房价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J]. 经济地理, 32(2): 52-5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上海市外环以内2010年12月1014个小区的平均房价数据,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与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比较,揭示上海小区房价的空间分异和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各影响因子对房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建成时间,到CBD距离,绿化率,到公园距离,距地铁站距离,距超市距离和距学校距离。同时,地理加权回归分解成局部参数估计优于OLS提供的全局参数估计,它可以深刻的揭示出房价和空间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而且可视化的工具可以用地图的形式更详细的呈现出城市房价的整体景观,这些都是传统OLS无法比拟的。

[Tang Q Y, Xu W, Ai F L.2012.

A GWR-Based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Shanghai's housing price

[J]. Economic Geography, 32(2): 52-5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上海市外环以内2010年12月1014个小区的平均房价数据,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与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比较,揭示上海小区房价的空间分异和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各影响因子对房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建成时间,到CBD距离,绿化率,到公园距离,距地铁站距离,距超市距离和距学校距离。同时,地理加权回归分解成局部参数估计优于OLS提供的全局参数估计,它可以深刻的揭示出房价和空间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而且可视化的工具可以用地图的形式更详细的呈现出城市房价的整体景观,这些都是传统OLS无法比拟的。
[44] 佟耕, 李鹏飞, 刘治国, . 2014.

GIS技术支持下的沈阳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研究

[J]. 规划师, 30(增刊1): 68-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4.z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基于沈阳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实证研究,应用GIS方法对中小学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和高效的可视化表达;综合考虑多因子,以定量方法对规划中小学进行选址分析;尝试应用Voronoi图和网络分析法研究中小学服务区模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城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的编制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支持。

[Tong G, Li P F, Liu Z G, et al.2014.

The GIS in Shenya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ayout planning

[J]. Planners, 30(S1): 68-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4.z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基于沈阳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实证研究,应用GIS方法对中小学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和高效的可视化表达;综合考虑多因子,以定量方法对规划中小学进行选址分析;尝试应用Voronoi图和网络分析法研究中小学服务区模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城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的编制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支持。
[45] 王建梁, 黄欢. 2014.

美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百年进程、特点、争论及启示

[J]. 社会科学战线, (8): 208-2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在100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步、加速发展、缓慢发展、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呈现出程序公正、民主协商,立法保障、标准明确,决策权重心较低等特点。而关于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争议主要围绕着规模效益、学生学业成绩与身心发展展开。

[Wang J L, Huang H.2014.

Meiguo yiwu jiaoyu xuexiao buju tiaozheng de bainian jincheng, tedian, zhenglun ji qishi

[J]. Social Science Front, (8): 208-2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在100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步、加速发展、缓慢发展、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呈现出程序公正、民主协商,立法保障、标准明确,决策权重心较低等特点。而关于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争议主要围绕着规模效益、学生学业成绩与身心发展展开。
[46] 王亭娜. 2007.

基于可达性的公共产品空间布局研究: 以仪征市医院和高级中学为例[D]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Wang T N.2007.

Studying of public products' spatial layout based on accessibility: A case on hospital and high middle school in Yizheng City[D].

Nanjing, China: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47] 王侠, 陈晓键, 焦健. 2015.

基于家庭出行的城市小学可达性分析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J]. 城市规划, 39(12): 64-72.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1210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小学教育设施是社会公益资源,其均衡配置对社会公平正义、家庭生活品质、城市结构组织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择校行为等,仅从空间服务半径尺度优化难以满足家庭对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需求。在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小学家庭接送出行角度对小学可达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成员出行特征及“住一教一职”空间联系模式会影响家庭接送主体、交通方式的决策,家庭出行时间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家庭公交出行可达性满意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优化城市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的初步思考。

[Wang X, Chen X J, Jiao J.2015.

Accessibility of urban primary schools based on family travel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Xi'an

[J]. City Planning Review, 39(12): 64-72.]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1210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小学教育设施是社会公益资源,其均衡配置对社会公平正义、家庭生活品质、城市结构组织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择校行为等,仅从空间服务半径尺度优化难以满足家庭对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需求。在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小学家庭接送出行角度对小学可达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成员出行特征及“住一教一职”空间联系模式会影响家庭接送主体、交通方式的决策,家庭出行时间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家庭公交出行可达性满意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优化城市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的初步思考。
[48] 王兴平, 胡畔, 沈思思, . 2014.

基于社会分异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J]. 规划师, 30(5): 17-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4.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研究从社会分异的视角出发,在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不同社会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空间分布与建设及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建议,即展开广泛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设置差异化的配套标准,以多样化的发展保障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性与使用效率的合理协调,以期为下一步进行规划整合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Wang X P, Hu P, Shen S S, et al.2014.

Spatial character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rom social differentiation viewpoint

[J]. Planners, 30(5): 17-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4.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研究从社会分异的视角出发,在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不同社会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空间分布与建设及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建议,即展开广泛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设置差异化的配套标准,以多样化的发展保障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性与使用效率的合理协调,以期为下一步进行规划整合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49] 王智勇. 2016.

生育政策调整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

[J]. 教育学术月刊, (3): 28-37.

URL      [本文引用: 1]     

[Wang Z Y.2016.

Effect of birth policy adjustment on urban basic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J].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3): 28-37.]

URL      [本文引用: 1]     

[50] 吴春霞. 2007.

中国义务教育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

[J]. 江西教育科研, (10): 8-11.

URL      [本文引用: 1]     

[Wu C X.2007.

Zhongguo yiwu jiaoyu gongping zhuangkuang de shizheng yanjiu

[J]. Jiangxi Educational Research, (10): 8-11.]

URL      [本文引用: 1]     

[51] 吴娇蓉, 华陈睿, 王达琳. 2014.

居住区3类典型公共设施布局对慢行出行行为的影响分析

[J].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4(4): 864-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0505.2014.04.0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了促进非通勤活动的慢行交通出行,从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对慢行出行偏好影响入手,提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模式和规划指标建议。选取了公共设施沿街布置、成片布置和混合布置的3种典型居住小区,对居民非通勤活动慢行出行行为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高,成片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低;公共设施布局对日均1次及以上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大,对平均2~3周1次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小。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能够促进居民在非通勤活动中采用慢行交通出行,对居住区公共设施“大集中,小分散”布置提出定性定量规划建议指标。

[Wu J R, Hua C R, Wang D L.2014.

Impact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public facility layout on slow traffic travel behavior in residential areas

[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44(4): 864-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0505.2014.04.0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了促进非通勤活动的慢行交通出行,从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对慢行出行偏好影响入手,提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模式和规划指标建议。选取了公共设施沿街布置、成片布置和混合布置的3种典型居住小区,对居民非通勤活动慢行出行行为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高,成片布置的居住区居民慢行出行偏好最低;公共设施布局对日均1次及以上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大,对平均2~3周1次的活动慢行出行影响程度最小。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能够促进居民在非通勤活动中采用慢行交通出行,对居住区公共设施“大集中,小分散”布置提出定性定量规划建议指标。
[52] 肖智峰. 2011.

西安市区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异研究[D]

.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文引用: 1]     

[Xiao Z F.2011.

Studies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facilities in Xi'an

[D]. Xi'an, China: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本文引用: 1]     

[53] 谢慧, 李沁. 2005.

武汉市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索

[J]. 规划师, 21(11): 50-53.

URL      [本文引用: 1]     

[Xie H, Li Q.2005.

Discussion on the layout planning of Wuhan City ordinary primary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J]. Planners, 21(11): 50-53.]

URL      [本文引用: 1]     

[54] 谢婷婷, 冯长春, 杨永春. 2014.

河谷型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性研究: 以兰州市中学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1(8):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08.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兰州市街道内居民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通过构建空间分布公平指数模型,探寻兰州市市区教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公平性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中学设施随地形呈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中学交通可达性普遍较高但合理服务范围不能覆盖到所有居民点。中学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程度以城关区为高值集聚区,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中学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城关区各个居民点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较公平,而七里河区不同居民点处的中学教育设施公平性相差较大,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内部居民“择校”趋向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经济效应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Xie T T, Feng C C, Yang Y C.2014.

Spatial analysis on education facilities of a typical valley-basin city: A case of middle school in Lanzhou center town

[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1(8):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08.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兰州市街道内居民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通过构建空间分布公平指数模型,探寻兰州市市区教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公平性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中学设施随地形呈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中学交通可达性普遍较高但合理服务范围不能覆盖到所有居民点。中学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程度以城关区为高值集聚区,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中学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城关区各个居民点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较公平,而七里河区不同居民点处的中学教育设施公平性相差较大,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内部居民“择校”趋向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经济效应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55] 徐慧超. 2014.

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Xu H C.2014.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D].

Dalian, China: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56] 许抄军, 王良健. 2010.

中国城市教育资源的差异比较

[J]. 经济地理, 30(2): 220-225.

URL      [本文引用: 1]     

[Xu C J, Wang L J.2010.

A comparison of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China's cities

[J]. Economic Geography, 30(2): 220-225.]

URL      [本文引用: 1]     

[57] 杨瑛, 李同昇, 冯小杰. 2015.

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住宅价格分布格局与驱动机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34(5): 68-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5.05.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手段,定量分析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住宅价格分布格局与驱动机制,并辅以定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新房与二手房分布密度呈现城南城北大于城东城西的空间布局形式,新房居住空间呈现出二环以外大明宫&mdash;张家堡、曲江&mdash;电视塔、高新区南二环&mdash;锦业路3个连续组团,二手房居住空间呈现整体南倾的格局。(2)商业中心位置与大部分居住空间布局关系不紧密;随文化景观要素和重点中学要素的距离增加,大部分居住空间住宅价格降低;距离交通干线越近居住空间住宅价格不一定越高。(3)产业布局会影响西安市居住空间布局,城市整体路网密度的提升可能会弱化交通通达因素的影响,学区与景区周边的确出现了较显著的住房需求,而政策引导可以直接形成新的居住空间发展热点。基于先进的空间统计算法,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结果的空间精度;而将新房与二手房对比出现,实现了空间换时间的数据处理方式,从而可以根据价格格局现状间接推断居住空间的演变。

[Yang Y, Li T S, Feng X J.2015.

Analysis on the pattern of the house pric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the dwelling space in the urban district of Xi'an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4(5): 68-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5.05.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手段,定量分析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住宅价格分布格局与驱动机制,并辅以定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新房与二手房分布密度呈现城南城北大于城东城西的空间布局形式,新房居住空间呈现出二环以外大明宫&mdash;张家堡、曲江&mdash;电视塔、高新区南二环&mdash;锦业路3个连续组团,二手房居住空间呈现整体南倾的格局。(2)商业中心位置与大部分居住空间布局关系不紧密;随文化景观要素和重点中学要素的距离增加,大部分居住空间住宅价格降低;距离交通干线越近居住空间住宅价格不一定越高。(3)产业布局会影响西安市居住空间布局,城市整体路网密度的提升可能会弱化交通通达因素的影响,学区与景区周边的确出现了较显著的住房需求,而政策引导可以直接形成新的居住空间发展热点。基于先进的空间统计算法,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结果的空间精度;而将新房与二手房对比出现,实现了空间换时间的数据处理方式,从而可以根据价格格局现状间接推断居住空间的演变。
[58] 尹德挺, 胡玉萍, 郝妩阳. 2016.

首都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发展态势的互动

[J]. 人口与经济, (4): 6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4149.2016.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1-2015年的《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利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发现北京市教育资源配置和人口发展态势表现为以下关联特点:中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少;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骤增;学校数量"高校和高中增加、其他皆降";小学和大学阶段的师生比下降,资源配置略显紧张;基础教育阶段的就学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其占比仍在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对象所占比例已降至不足四成。为了促进教育和人口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未来应关注六个问题:人口发展惯性引发的教育需求增长拐点问题、流动人口子女不同流向引发的人力资本提升受阻问题、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引发的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人口疏解视野下高等教育的"瘦身"问题以及职业人才匮乏引发的创新支撑不足问题。

[Yi D T, Hu Y P, Hao W Y.2016.

Interaction research betwe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 in Beijing

[J]. Population & Economics, (4): 6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4149.2016.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1-2015年的《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利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发现北京市教育资源配置和人口发展态势表现为以下关联特点:中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少;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骤增;学校数量"高校和高中增加、其他皆降";小学和大学阶段的师生比下降,资源配置略显紧张;基础教育阶段的就学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其占比仍在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对象所占比例已降至不足四成。为了促进教育和人口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未来应关注六个问题:人口发展惯性引发的教育需求增长拐点问题、流动人口子女不同流向引发的人力资本提升受阻问题、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引发的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人口疏解视野下高等教育的"瘦身"问题以及职业人才匮乏引发的创新支撑不足问题。
[59] 翟博. 2006.

教育均衡发展: 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

[J]. 教育研究, (3): 16-28.

URL      [本文引用: 1]     

[Zhai B.2006.

Educational balancing development: Theory, target and measuring methods

[J]. Educational Research, (3): 16-28.]

URL      [本文引用: 1]     

[60] 张京祥, 葛志兵, 罗震东, . 20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 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

[J]. 城市规划, 36(2): 9-1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的理解,提出如何在动态城市化进程中实现设施供给的公平与效率.文章重点以常州市乡村地区的基本教育设施为实证,运用社会调查与GIS等定量与定性方法,提出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导引标准.

[Zhang J X, Ge Z B, Luo Z D, et al.2012.

Research on equalized layout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facilities: 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al facilities in Changzhou

[J]. City Planning Review, 36(2): 9-1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的理解,提出如何在动态城市化进程中实现设施供给的公平与效率.文章重点以常州市乡村地区的基本教育设施为实证,运用社会调查与GIS等定量与定性方法,提出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导引标准.
[61] 张丽萍, 王广州. 2014.

“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及相关问题分析

[J]. 社会学研究, (1): 25-3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过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本文以“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新政目标人群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为基础,结合1990、2000以及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微观人口仿真技术,建立2010年原始仿真数据库,对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和非农业“单独”育龄妇女和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有2051万人左右,其中农业户口这类“单独”育龄妇女有925万左右,非农业户口不到1120万,符合新政策可能生育的育龄妇女在1411万左右。“单独二孩”可能生育的目标人群东部地区最多,约688万人,其中非农业一孩"单独"育龄妇女495万,中部地区“单独二孩”目标人群不到395万人,西部地区约328万人。最后,本文针对“单独二孩”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Zhang L P, Wang G Z.2014.

Estimation on the target family of the 2-Child policy for only-child parents and the relevant problems in China

[J]. Sociological Studies, (1): 25-3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过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本文以“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新政目标人群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为基础,结合1990、2000以及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微观人口仿真技术,建立2010年原始仿真数据库,对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和非农业“单独”育龄妇女和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有2051万人左右,其中农业户口这类“单独”育龄妇女有925万左右,非农业户口不到1120万,符合新政策可能生育的育龄妇女在1411万左右。“单独二孩”可能生育的目标人群东部地区最多,约688万人,其中非农业一孩"单独"育龄妇女495万,中部地区“单独二孩”目标人群不到395万人,西部地区约328万人。最后,本文针对“单独二孩”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62] 张鹏, 于伟. 2016.

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效应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5(1): 28-36.

URL      [本文引用: 1]     

[Zhang P, Yu W.2016.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spatial effects of rural 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5(1): 28-36.]

URL      [本文引用: 1]     

[63] 张文新. 2004.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

[J]. 北京社会科学, (1): 78-84.

URL      [本文引用: 2]     

[Zhang W X.2004.

An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service infrastructure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J]. 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1): 78-84.]

URL      [本文引用: 2]     

[64] 张鲜鲜, 李久生, 赵媛, . 2015.

南京市高级中学可达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测绘科学, 40(11): 111-114.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5.11.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现有的教育资源空间格局评价大多数以空间距离可达性作为分析指标,缺少对时间成本考虑的问题,该文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了基于优先队列的可达性算法,并基于南京市区交通道路网络计算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可达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整体可达性、等时线、学校服务范围及分区可达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区高级中学可达性较好,但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

[Zhang X X, Li J S, Zhao Y, et al.2015.

Study on accessibil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in Nanjing

[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40(11): 111-114.]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5.11.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现有的教育资源空间格局评价大多数以空间距离可达性作为分析指标,缺少对时间成本考虑的问题,该文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了基于优先队列的可达性算法,并基于南京市区交通道路网络计算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可达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整体可达性、等时线、学校服务范围及分区可达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区高级中学可达性较好,但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
[65] 赵晨旭, 邵景安, 郭跃, . 2016.

山区乡村学校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水平

[J]. 地理研究, 35(3): 455-47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乡村学校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正在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利用趋势面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04-2014年山区乡村学校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乡村学校的规模总体上大幅减少,尤其是学校的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减少接近一半(49.0%).学校的高集聚区分布于沿江平坝区和两山所夹槽谷区,而两山区相对较低.② 不同类型区乡村学校的服务范围显著缩小,特别是丘陵区2014年较2004年服务半径缩小62.0%,其次是低山区缩小47.2%.③ 乡村学校发展表现出空间变化较为强烈的相对不协调情景,由2004年发展的不均匀,不合理变为2014年的正常合理发展.④ 乡村学校的变化具有显著地正向空间集聚现象,整体呈随机分布状态,现已形成一个以西南部南宾镇为中心的大面积热点区和东南向以新乐,金玲和金竹为代表的低值区.⑤ 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可分为:基础差--衰落区,基础好--衰落区,基础差--发展区和基础好--发展区,这一格局与地形,经济,交通区位等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影响有很大关系.⑥ 未来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方略应着重考虑优化乡村学校的布局,适时引导适龄儿童的家庭就近就地迁移,强调中心校,"大校"和"名校"建设.在山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明确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对指导山区乡村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p>

[Zhao C X, Shao J A, Guo Y, et al.2016.

Spatial pattern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choo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5(3): 455-47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乡村学校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正在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利用趋势面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04-2014年山区乡村学校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乡村学校的规模总体上大幅减少,尤其是学校的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减少接近一半(49.0%).学校的高集聚区分布于沿江平坝区和两山所夹槽谷区,而两山区相对较低.② 不同类型区乡村学校的服务范围显著缩小,特别是丘陵区2014年较2004年服务半径缩小62.0%,其次是低山区缩小47.2%.③ 乡村学校发展表现出空间变化较为强烈的相对不协调情景,由2004年发展的不均匀,不合理变为2014年的正常合理发展.④ 乡村学校的变化具有显著地正向空间集聚现象,整体呈随机分布状态,现已形成一个以西南部南宾镇为中心的大面积热点区和东南向以新乐,金玲和金竹为代表的低值区.⑤ 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可分为:基础差--衰落区,基础好--衰落区,基础差--发展区和基础好--发展区,这一格局与地形,经济,交通区位等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影响有很大关系.⑥ 未来研究区乡村学校的发展方略应着重考虑优化乡村学校的布局,适时引导适龄儿童的家庭就近就地迁移,强调中心校,"大校"和"名校"建设.在山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明确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对指导山区乡村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p>
[66] 赵丹, 范先佐. 2012.

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农村教学点撤并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位理论的视角

[J]. 现代教育管理, (1): 18-22.

URL      [本文引用: 1]     

[Zhao D, Fan X Z.2012.

Impacting factors for small rural school consoli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tion Theory

[J].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1): 18-22.]

URL      [本文引用: 1]     

[67] 赵珂, 唐文超. 2013.

基于可持续社区建构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 以成都市新都城区为例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3): 4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181.2013.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中国当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住区建设中原有基于"组团——小区——居住区"城市住区层次架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失效问题,运用美国新城市主义TND模型和英国可持续邻里相关理论,结合成都市新都城区实际,提出基于可持续社区建构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思路,进而建构出由"划分社区类型——建立社区层次——探寻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态——分级配置"所组成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

[Zhao K, Tang W C.2013.

Urban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distribu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Xindu District, Chengdu City

[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3): 4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181.2013.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中国当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住区建设中原有基于"组团——小区——居住区"城市住区层次架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失效问题,运用美国新城市主义TND模型和英国可持续邻里相关理论,结合成都市新都城区实际,提出基于可持续社区建构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思路,进而建构出由"划分社区类型——建立社区层次——探寻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态——分级配置"所组成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
[68] 赵民, 邵琳, 黎威. 2014.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模式比较及规划策略: 基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案例的研究

[J]. 城市规划, 38(12): 28-33, 42.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41206a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之一,本文以中部和东部地区两个县级政区为调研案例,探究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包括农村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模式及效果,以及农村居民对基础教育设施的看法及择校行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唯有正视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义务教育生源向城镇集中的总体趋势,在政策取向和规划策略上适时调整,才能实现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统一。

[Zhao M, Shao L, Li W.2014.

Comparison of basic educational facility allocation patterns and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in rural areas: Case stud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J]. City Planning Review, 38(12): 28-33, 42.]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41206a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之一,本文以中部和东部地区两个县级政区为调研案例,探究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包括农村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模式及效果,以及农村居民对基础教育设施的看法及择校行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唯有正视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义务教育生源向城镇集中的总体趋势,在政策取向和规划策略上适时调整,才能实现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统一。
[69] 赵正铭. 2007.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12): 248-2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3926.2007.12.0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诸多失衡现象,是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它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有消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正视和研究。本文分析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误区,从树立正确的理念、建立健全制度和采取有效策略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走出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Zhao Z M.2007.

Chengxiang jichu jiaoyu junheng fazhan de wuqu jiqi duice yanjiu

[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12): 248-2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3926.2007.12.0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诸多失衡现象,是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它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有消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正视和研究。本文分析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误区,从树立正确的理念、建立健全制度和采取有效策略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走出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70] 郑磊, 王思檬. 2014.

学校选择、教育服务资本化与居住区分割: 对“就近入学”政策的一种反思

[J]. 教育与经济, (6): 25-32.

URL      [本文引用: 1]     

[Zheng L, Wang S M.2014.

School choice, capit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residential segmentation: A reflection on the policy of neighborhood-schooling

[J]. Education & Economy, (6): 25-32.]

URL      [本文引用: 1]     

[71] 郑童, 吕斌, 张纯. 2011.

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不均衡研究: 以丰台区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18(10): 115-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1.10.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北京以及丰台区的适龄流动儿童分布和公立小学分布数据为例,采取社会地理学空间匹配的分析方法来测度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空间不均衡性.结果显示,无 论在市域、城区还是街道尺度,流动儿童就学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空间不均衡现象都存在.据此,建议在学区划定时不仅要考虑常住户籍家庭儿童的数量,也 要考虑校区吸引流动儿童的数量,并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应尽量增设新的教育设施;或在现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借助集体通勤方式提高这些教育设施 的可达性,使更多的流动儿童得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机会.

[Zheng T, Lu B, Zhang C.2011.

Research on the inequ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A case study of Fengtai district

[J]. Urban Studies, 18(10): 115-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1.10.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北京以及丰台区的适龄流动儿童分布和公立小学分布数据为例,采取社会地理学空间匹配的分析方法来测度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空间不均衡性.结果显示,无 论在市域、城区还是街道尺度,流动儿童就学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空间不均衡现象都存在.据此,建议在学区划定时不仅要考虑常住户籍家庭儿童的数量,也 要考虑校区吸引流动儿童的数量,并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应尽量增设新的教育设施;或在现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借助集体通勤方式提高这些教育设施 的可达性,使更多的流动儿童得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机会.
[72] 钟业喜, 余双燕. 2011.

南昌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5(6): 657-6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5862.2011.06.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均衡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ArcGIS为平台,在南昌市基础地理数据和中小学校分布数据的支持下,利用空间分析技术,以可达性为视角,从不同区域和不同出行方式等方面对南昌市基础教育资源可达性格局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城区中小学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整个南昌市城区学校的可达性较好,平均时间成本7 min 48 s;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

[Zhong Y X, Yu S Y.2011.

The accessibility of bas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Nanchang City

[J].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5(6): 657-6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5862.2011.06.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均衡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ArcGIS为平台,在南昌市基础地理数据和中小学校分布数据的支持下,利用空间分析技术,以可达性为视角,从不同区域和不同出行方式等方面对南昌市基础教育资源可达性格局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城区中小学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整个南昌市城区学校的可达性较好,平均时间成本7 min 48 s;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
[73] 诸嘉. 2007.

基于教育公平的江苏省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Zhu J.2007.

Jiyu jiaoyu gongping de Jiangsusheng jichu jiaoyu ziyuan youhua peizhi yanjiu[D].

Nanjing, China: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74] Andersson E, Malmberg B, Östh J.2012.

Travel-to-school distances in Sweden 2000-2006: Changing school geography with equality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3: 35-43.

https://doi.org/10.1016/j.jtrangeo.2012.03.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wenty years ago the Swedish school system underwent serious change in that students were given the right to choose their school, though those living near each school had priority. Since then, there has been a new geographical debate concerning where students live and go to school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this on student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as well as on students鈥 daily lives. In studies of changes in the school system, travel distances to school have so far been less studied in the Swedish context.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the changes in distance to school for 15-year-olds, from 2000 to 2006, in order to identify who, and in which context, is traveling shorter/longer distances, and thus performing a school choice. We use register data from the database PLACE, Uppsala University. The focus is not on effects on achievement, nor school composition, but instead on the difference in ability/possibility of using school choice as measured by distance. A time-geography approach concerning variation in constraints between students is used. School choice may be a matter of preference for certain schools, but importantly, it might also be a matter of time and space restrictions for families with fewer resources; that is, with less spatial capital and a limited opportunity structure. Results show that travel to school distances have increased since the year 2000. Foreign-born students are traveling shorter distances, except for those with highly educated parents. Shorter distances are also travelled by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social assistance and for visible minorities in areas where such minorities exist.
[75] Lange W, Alves F.2011.

Spatial index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Rio de Janeiro and Belo Horizonte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 287-293.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1.07.04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main focus of the study is map the objective geograph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Rio de Janeiro and Belo Horizonte. Our approach w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atial Index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at combines two basic dimensions: demand for fundamental schools (6-14 aged pupils) and provision of schools. Both cities have similar center-peripheral segregation schemes, but differ in their educational policies. While in Rio de Janeiro the parents have free choice of the school to enrollment their children, Belo Horizonte is divided into school catchment area and the parents make the enrollment of their children in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their address.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considers different analysis tools offered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demand for schools is being approached by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density of children between 6 and 14 years. The basis for this calculation is the 2000 census of the Brazilian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and Geography (IBGE) that is available in census tracts. The data basis for the provision of schools is the record of all public school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Studies and Research An铆sio Teixira (INEP). All fundamental schools in the two cities in that list have been georeferenced by addres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alculate spatial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t policies of education in the two analyzed cities do not have effects on the general schem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76] Malczewski J, Jackson M.2000.

Multicriteria spatial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 overview

[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34(3): 219-235.

https://doi.org/10.1016/S0038-0121(99)0002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CDM) problem involves a set of alternative allocation plans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conflicting and noncommensurate criteria by several interest groups. These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pre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s of criteria against which the alternative plans are evaluated. It is argued that central to many spatial (geographical)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in the public sector is the search for consensus among various interest parties. We suggest that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ay be used successfully to develop alternative allocation plans in facilitating compromise among competing interests. In this regard, a variety of normative approaches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ogether with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based analysis, will likely lead to greater emphasis on interactive search procedures and interactive computer-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oncepts.
[77] Morrill R L.1974.

Efficiency and equity of optimum location models

[J]. Antipode, 6(1): 41-46.

https://doi.org/10.1111/j.1467-8330.1974.tb00582.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First page of article
[78] O'Brien R J.1969.

Model for planning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urban schools

[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2-4): 141-153.

https://doi.org/10.1016/0038-0121(69)9001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odel to b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relative to the loc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school plants within an urban environment. The model attempts to consider these decisions in terms of the broad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decisions, and is therefore highly aggregate. Several submodels are described, the urban submodel, the school submodel, the effectiveness submodel and the cost submodel. The urban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area units which are defined by their location and their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e school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 plant space requirements and personnel staffing ratios. The effectiveness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measures of achievement and the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composition of the school attendance area. The cost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initial capital and operating cost estimates of the school system. The operational measures that are the output of the above two submodels are used as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among alternate policies. No attempt is made to maximize these decisions relative to a defined utility function.
[79] Xiao J, Liu Z Y.2014.

Inequalities in the financ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ansu and Jiangsu Provinces with spatial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9: 260-273.

https://doi.org/10.1016/j.ijedudev.2014.05.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1993 China made a decision to achieve universal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by 2000, but equity and adequacy of public financing of education have been questioned ever since. The core issue rests on resource alloc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China implemented fiscal reform and introduce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in the uncharted water, which then exacerbated regional disparities. At the same time, intra-province inequalities have been rising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hich has been masked by national aggregated data. By using county-level data from 1994 to 2001, GIS mapp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this study examines patterns of inequalities in school expenditur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poverty-stricken province, Gansu and in the wealthiest province, Jiangsu. The purpose is to examine how inequalitie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what factors have triggered rising inequalities in the transition.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rising inequalities are due to: (1) the ever widening gap among spatially stratified counties, 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top 25% and the lower 75% of the counties in both provinces; and, (2) little diffusion over 8 years in spatial 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financing, govern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or economic growth. Issues of localized financing but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as developmental strategy across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perpetuating and rising inequalities are discus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