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7 , 36 (3): 265-265

研究专题: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序言

樊杰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FAN Jie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0

PDF (22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樊杰. 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序言[J]. , 2017, 36(3): 265-265 https://doi.org/

FAN Jie.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265-265 https://doi.org/

2016年9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等13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的通知”(发改规划[2016]2043号),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参照执行。该技术方法是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牵头、联合多部委共同研制的。至此,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入全面试行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成为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而后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也成为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中科院及有关部委承担此项深改任务,由中科院担任技术牵头单位,地理资源所樊杰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联合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部委直属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技术攻关。2014年,技术团队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探索,由12部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联合印发了《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总体构想和工作方案》。2015和2016年,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法并通过部委与专家论证,开展全国以及京津冀地区试评价工作,京津冀2市1省政府按照试评价工作结果起步建立限制性政策体系,评价技术方法上报国务院同意后由13部委联合下发。

随着决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空间治理逐步体系化,治理能力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将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初步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事前突出法规制度规范、规划与战略先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基础性制度的定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事中动态监督、科学评估和合理调控,形成得力有效精准的技术体系和政策工具,其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和预警便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事后突出问责追究、褒奖惩罚和整治修复,目前开展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增强承载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意义重大。这些工作需要资源环境学科综合集成的支撑,地理学在其中往往是核心骨干力量。

本专题包括12篇论文,是对13部委发文的解读,或者说是13部委发布技术方法的学术研究成果,均由承载力预警技术方法研制的相关团队执笔完成。首次阐释了预警机制、预警方法的设计和学术基点,系统阐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技术流程、评价体系、类型划分等技术要点(第1篇论文)。探讨了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的土地资源承载状况预警方法,即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现状开发与合理开发状态间的差异评价土地资源承载状况(第9篇论文);研究了由水量、水质、水生态要素构成的水资源承载状况预警方法,即采用实物量指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各要素分别评价,并应用短板效应原理综合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第10篇论文)。探索了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状况预警方法,即通过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计算,衡量大气、水及综合环境承载状况(第4篇论文)。在生态承载力及预警的内涵阐述基础上,探讨了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退化角度进行生态承载状况预警的技术方法(第5篇论文)。从城市人居环境入手,探讨了设计城市水气环境黑灰指数特征指标进行城市化地区专项评价的技术方法(第12篇论文)。在海洋资源环境超载阈值确定方法及存在问题解析的基础上,从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等要素入手,探讨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阈值确定的新思路(第6篇论文)。构建了海域开发利用强度指数及海域开发利用评价标准,探讨了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开发利用承载状况预警方法(第7篇论文)。探讨了基于资源环境耗损的过程评价方法,即通过水土资源消耗、水气环境污染以及生态质量变化综合测度资源环境耗损指数,刻画资源环境耗损过程与变化趋势(第11篇论文)。在构建资源环境超载成因分析框架、阐述关键因素识别和成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梳理了单项评价结果以及综合预警超载成因分析要点(第2篇论文)。探讨了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的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方法,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提供辅助参考(第8篇论文)。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应用需求出发,解析了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特殊性与难点,着重探讨了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基本范式与技术流程(第3篇论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