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7 , 36 (10): 1218-122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10.004

专题研究:健康与人居环境

老年人口健康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敖荣军12, 李浩慈12, 杨振12, 张涛12

1.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2. 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level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AO Rongjun12, LI Haoci12, YANG Zhen12, ZHANG Tao12

1. 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 Simul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9, China
2. Institu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215)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016CFA027)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智库成果培育项目(CCNU16ZK01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敖荣军(1974-),男,湖北老河口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aorongjun8600@163.com

展开

摘要

基于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103个县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的自评健康数据,以老年健康率为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测度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显著,老年健康率的高值县区主要是地级市的市辖区,次高值县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域,低值县区则广布于省域边缘。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但随着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武汉城区及其周边为HH类型县区集聚区,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则是LL类型县区集聚区。总体上看,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热点区域一直稳定地保持在武汉及其邻近县区,冷点区域也较为稳定地集中于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地区。除历史因素外,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老年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县际差异是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结果对于促进老年人口健康的区际公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老年人口健康 ; 老年健康率 ; 空间分异 ; 影响因素 ; 湖北省

Abstract

Based on data of self-assessed health of the elderly aged 60 years or older in 103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from the population census of 2010 and population sampling survey of 2015, and using health rate of elderly (HRE) as indicator for the regional health level of the elderly (HL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level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Hubei Province are analyze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LE is significant—high HRE regio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urban districts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province; and low HRE regio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the peripheral areas. HLE distribution by county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However,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falling as spatial difference of HRE increases. As a result, adjacent high HRE-high HRE countie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Wuhan urban districts and neighboring areas, and adjacent low HRE-low HRE counties are mainly in the western, north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border areas of the province. Generally, the hotspot zones of HRE in Hubei Province remained in Wuhan urban districts and surrounding, and the opposite was found in the western,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historical factor,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na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elderly determine the regional health level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province.

Keywords: health level of the elderly ; health rate of the elderly ;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 influencing factors ; Hubei Province

0

PDF (541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敖荣军, 李浩慈, 杨振, 张涛. 老年人口健康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 2017, 36(10): 1218-122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10.004

AO Rongjun, LI Haoci, YANG Zhen, ZHANG Tao.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level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0): 1218-122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10.004

1 引言

随着生育率下降及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席卷全球,并呈加速之势(WHO, 2015),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是老年人口健康问题。如果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延长可视为人力资源的增长,并以多种形式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WHO, 2015)。然而,如果与预期寿命延长伴随的是健康状况恶化,老龄化则意味着社会抚养负担加重,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下降且难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稳定贡献。因此,认识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研究老年人口健康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提出干预措施改善老年人口健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卫生组织倡议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以来,老年健康问题研究已不再主要局限于医学领域,来自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也日益丰富。老年健康是老年人口的个体因素、生活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已成为一个基本共识。但是,从目前掌握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这3个方面因素研究的进展不平衡。总体上看,关于个体特征对老年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很多,大量研究揭示了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如遗传因素(Perls el al, 2002; 曾毅, 2011)和个体社会经济状况,诸如家庭和社会支持(Chen, 1987; Barnay et al, 2016; 江克忠等, 2016)、收入水平(Pirani et al, 2012)、受教育程度(张纯元, 2001; 程令国等, 2014; Black et al, 2015)、生活习惯(姜向群等, 2015; 湛泳等, 2016)、婚姻状况(Goldman et al, 1995; Manzoli et al, 2007; 周建芳, 2015)等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关于环境因素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研究较为缺乏,当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居住地周边的微观环境(或称为邻里环境、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例如Subramania等(2008)研究了丧偶老人的邻里集中对老年人口死亡的影响;王兵等(2016)探讨了环境污染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湛泳等(2016)则揭示了暴露于抽烟场所对老年健康的影响。曾毅,顾大男等(2014)李跃平等(2015)等的研究则指出了地区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对老年健康的显著影响。

近年来,医学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快速发展,其核心议题就是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杨林生等, 2010; 齐兰兰等, 2013),特别是关于中国长寿区及其环境机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龚胜生, 1997, 1998; 李日邦等, 1999; 郝喆等, 2015; 王五一等, 2015; 胡梦瑾等, 2016)。其中,马婧婧等(2012)探讨了人居环境对湖北省钟祥市长寿现象的影响,龚胜生等(2016)则分析了湖北省长寿区的县域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背景。正如曾毅(2011)王俊等(2012)曾毅、程令国等(2014),高晓路等(2015)研究所指出的,老龄健康是个体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跨学科研究联合攻关,才能深入揭示其影响机制。地理学应充分发挥人地关系的学科传统以及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强化对老年健康的地理环境机理的研究。当然,地理学强化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不仅是老年健康跨学科研究的需求,也是促进老年人口健康公平发展的需求。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群体之间(严予若, 2012)和城乡之间(张钧等, 2010; 杜本峰等, 2013; 李建新等, 2014)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差异及公平发展问题,对地区之间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地理学应发挥其区域研究的学科特色,加强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地域分异及其环境机理的研究,为老年人口健康的区际公平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作为对以上需求的响应,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以湖北省为案例区域,以人口普查资料和抽样调查资料提供的县域老年人口的自述健康状况为基础数据,全面分析老年人口健康发展的空间分异性,并深入探究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口健康区际差异的影响。

2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中枢,区位优越,素有“九省通衢”美誉,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654万元,在全国排名第12位,居中部6省之首。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仍较为明显,以武汉为国家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阳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主两副”城镇体系和社会经济空间格局日益稳固。限于资料可获得性,我们无法得知湖北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准确年份。但是,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提供的数据,2000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的比重达到10.4%,已越过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之后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幅高于同期全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增幅。2010年全省老年人口比重较2000年增加3.52个百分点,达到13.92%;2015年达到17.36%,较2010年又增加3.44个百分点。

以县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分析。截至2015年,湖北省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为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27个县级市、39个县。本文将县级市、省辖行政单位、建制县、林区以及省辖市的市辖区合计103个区域全部视为县级区域(为方便分析,简称为县区)。

2.2 数据说明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取自“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湖北省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该资料以自评健康的方式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是了解全省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最为权威的基础资料。其中,健康状况分为4类,分别为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健康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基本健康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一般,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不太好,但可以基本保证正常的生活;生活不能自理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较差,不能照顾自己日常的生活起居。

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以县区自评为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数量与该县区参加健康自评的老年人口总量的百分比衡量,简称为老年健康率。地区老年健康率越高,说明该地区老年人口的平均健康水平越高。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湖北省共有779566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健康状况进行了自评,其中自评健康的277089名,自评基本健康的347418名,老年健康率为80.11%。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共有111770名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状况自评,其中自评健康的35823名,自评基本健康的51784名,老年健康率为78.38%。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全域空间自相关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湖北省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县际分布的空间模式,判断湖北省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县际分布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相互依赖性。其中,全域空间自相关用于衡量空间单元属性值在整体上的空间关联程度,常用的度量指标为全域莫兰指数I,计算公式为:

I=i=1nj=1nWijhi-h̅hj-h̅S2i=1nj=1nWijS2=1ni=1nhi-h̅2(1)

式中:h代表老年健康率; h̅为均值;ij代表县区,n是县区总数;Wij是空间权重阵。I的值域范围为 [-1,1],I>0并通过显著性检,说明县区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I值越大,空间集聚程度越高。I<0说明县区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存在空间负相关;I值越接近于-1,空间离散程度越高。I=0则说明县区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没有空间相关关系,即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在各县区间随机分布。

2.3.2 局域空间自相关

局域空间自相关用于度量每个空间单元属性值与其邻近空间单元属性值之间的关联程度,常用的度量指标是局域莫兰指数Ii和Getis-Ord G*i统计量。局域莫兰指数是全域莫兰指数的局部化版本,也称为局域空间关联指数(LISA,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计算公式为:

Ii=hi-h̅S2j=1nWijhj-h̅(2)

式中:Ii>0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县区i与其邻近县区的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正相关,即老年健康率高的县区相邻(高—高相关,记为HH);或老年健康率低的县区相邻(低—低相关,记为LL)。Ii<0则意味着县区i与其邻近县区的老年人口健康水平负相关,即与老年健康率高的县区相邻近的是老年健康率低的县区(高—低相关,记为HL),或与老年健康率低的县区相邻近的是老年健康率高的县区(低—高相关,记为LH)。

Getis-Ord G*i统计量可以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特征,用以识别不同空间单元的高值簇与低值簇,即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计算公式为:

Gi*=j=1nWij(d)hjj=1nhj(3)

Gi*进行标准化处理 Z(Gi*)=(Gi*-E(Gi*))/Var(Gi*)。式中,EGi*)和VarGi*)分别代表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系数,Wij(d)代表空间权重矩阵,d为距离尺度。如果E(Gi*)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县区i的周边县区的老年健康率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于高值县区集聚,即所谓的热点区域。反之,若E(Gi*)小于0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说明县区i的周边县区的老年健康率相对较低(低于均值),属低值空间集聚,即冷点区域。

2.3.3 老年健康率的决定模型

老年人口的个体特征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地区老年健康水平的基本因素。因此,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决定机制模型可写为:

hi=f(Pi,Si,Ei,Ni)(4)

式中:hi代表县区i的老年健康率;PiSiEiNi分别代表县区i的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因素。借鉴相关研究关于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的界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婚姻状况和供养特征衡量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其中,县区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以老年人的婚配率(记为MS)衡量,以有配偶老人占该县区老年人数量的百分比测度;县区老年人的供养特征以家庭供养率(记为FS)衡量,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老人占该县区老年人数量的百分比测度;地区社会发展状况以医疗卫生水平(记为RS)衡量,以地区平均万人拥有的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居民收入水平(记为RI)衡量,以县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测度;地区自然环境因素主要考虑气候因素,分别以县区多年1月平均气温(记为TY)、多年7月平均气温(记为TQ)和多年年均降水量(记为PR)衡量。

地区人口健康水平是一个随社会经济发展、地区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特征变化而变化的渐进演化过程。任何地区过去的人口健康状况,都会内在地影响该地区当前的人口健康水平。因此,为反映地区历史健康水平对当前健康水平的影响,在实证模型中纳入地区滞后期老年健康率(记为hi,t-v)。实际上,滞后期老年健康率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控制上述模型中未能考虑的、对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地区因素对模型拟合的影响。于是,地区老年健康率的决定模型就可以写为:

lnhi,t=c+α1lnhi,t-υ+α2lnMSi,t+α3lnFSi,t+α4lnRIi,t+α5lnRSi,t+α6lnTYi+α7lnTQi+α8lnPRi,t+εi,t(5)

式中: c为常数项, α1α2..... α8为影响因素变量回归系数的估计值。若其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说明对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εi,t为随机扰动项。

3 湖北省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格局

3.1 总体格局及变化

为直观地反映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县际分布状况,根据老年健康率采用自然断裂法将所有县区划分为5个等级,绘制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县际分布图(图1)。可以看到,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总体上看,老年健康率的高值县区主要集中在武汉、襄阳、宜昌、黄石、十堰和荆州等地级市的市辖区,次高值县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域,低值县区则广布于省域边缘,尤以鄂西和鄂东边缘区域最为集中。

图1   2010-2015年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县际分布及变化

Fig.1   Health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2010 and 2015

2010年,全省103个县区中共有15个县区的老年健康率在87%以上,由高到低依次为樊城、汉阳、洪山、东西湖、西陵、江岸、江汉、武昌、伍家岗、襄城、掇刀、黄石港、沙市、蔡甸和云梦。除云梦外,其余县区分别为襄阳、武汉、荆州、荆门、黄石和宜昌等地级市主城区。老年健康率在72%以下的低值县区共有21个,依次为利川、郧西、红安、巴东、房县、神农架、郧阳、保康、麻城、五峰、大悟、通山、崇阳、团风、建始、竹山、孝昌、通城、罗田、长阳和英山,主要分布于鄂西的恩施、十堰和神农架,鄂东的黄冈和咸宁等省域边缘区域。2015年,老年健康率的县际差异呈扩大之势,其突出的表现是老年健康率高值县区继续向地级市市辖区扩展,中部地域县区的老年健康率普遍下降。全省老年健康率在87%及以上的高值县区减少了掇刀和沙市,新增了青山、张湾、茅箭、硚口、铁山、汉南、西塞山和江陵,达21个。除云梦和江陵以外,其余全部为武汉、襄阳、十堰、荆州、黄石和宜昌的市辖主城区。老年健康率在72%的低值县区减少了房县、保康和巴东,但是新增了郧县、宣恩、蕲春、浠水、京山、来凤、秭归、随县、丹江口和竹溪,仍主要集中在省域边缘区域。

空间自相关的分析结果揭示了湖北省老年健康率县际分布的空间关联性。2010年和2015年,老年健康率的全域莫兰指数分别为0.5906和0.4635,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湖北省各县区老年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即老年健康率高的县区趋于相邻,老年健康率低的县区亦趋于相邻。同时,由于老年健康率高值县区与老年健康率低值县区相邻的情况增加,老年健康率在空间上的差异扩大,空间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总体上看,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县际分布格局,与全省“一主两副”的城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非常相似。据此判断,地区老年健康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3.2 局域格局及变化

为直观地反映老年健康水平的局部空间特性,绘制老年健康率县际分布的LISA散点图(图2)。2010年,落入第一象限(HH)的县区有50个,占全省县区总数的48.54%;落入第三象限(LL)的县区有41个,占县区总数的39.81%;落入第二象限(LH)和第四象限(HL)的县区数量很少分别仅有4个和8个。这说明,湖北省老年健康率高的县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老年健康率低的县区集聚也非常显著,即老年健康水平相似的县区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格局。2015年,落入第一象限的县区有39个,占全省县区总数的37.86%,较2010年有所减少,说明老年健康率高值县区的空间集聚性下降。落入第三象限的县区数量仍为41个,较2010年没有变化,落入第二象限的县区有13个,较2010年有大幅增加;落入第四象限的县区也有所增加(共10个)。说明有更多的老年健康率高与老年健康率低的县区相邻,全省老年健康率的空间分异性因此提高,空间集聚程度下降。

图2   2010-2015年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LISA散点图

Fig.2   LISA scatter plot of health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Hubei Province, 2010 and 2015

图3为老年健康率县际分布的LISA地图。可以看到,2010年,HH类型县区主要分布在2个区域:一是武汉城区及周边县区,包括武汉市的江岸、青山、硚口、江汉、汉阳、武昌、洪山、江夏、蔡甸、东西湖和汉川、天门、仙桃、潜江以及黄石市的下陆和黄石港等共15个县区;二是襄阳城区,包括襄州、樊城、襄城等3个县区。LL类型县区也主要分布在2个区域:一是以大悟、麻城、罗田、英山等4县区组成的鄂东北老年健康率低值集聚区,二是由竹山、神农架林、巴东、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恩施等8个县区组成的鄂西老年健康率低值集聚区。其他区域老年健康率县际分布的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分布态势。

图3   2010-2015年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LISA地图

Fig.3   LISA map of health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Hubei Province, 2010 and 2015

2015年,老年健康率的局域空间关联性降低,HH类型和LL类型县区数量均大量减少。HH类型县区明显向武汉市集中,且县区数量减少8个,仅剩武汉市的硚口、江岸、江汉、汉阳、武昌、洪山、蔡甸、东西湖和汉川市及黄石市下陆等10个县区。LL类型县区也有所减少,尤其是鄂西的老年健康率低值集聚区的县区减少了5个,仅剩竹山、巴东和鹤峰3县区。大悟退出了鄂东的老年健康率低值集聚区,但随州市曾都和广水、黄冈市团风以及咸宁市崇阳等4个县区进入低值集聚区,鄂东的老年健康率LL类型县区的数量因此增加至7个。与其周边邻近县区相比,武汉市江夏区的老年健康率较低,成为LH类型县区。总体上看,2010-2015年老年健康率的HH集聚区呈现向鄂东地域转移的趋势,武汉市成为主要的HH类型县区集聚区,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则是LL类型县区的集聚区。

3.3 热点区域及变化

利用ArcGIS10.0软件计算2010年和2015年湖北省老年健康率县际分布的Gi*统计量,按照自然断裂法将其由高到低分成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4类,据此分析老年健康水平热点区域及其变化特征(图4)。总体上看,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整体空间格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以武汉城区及其邻近县区为热点区域,向外至省域边缘依次形成“热点区域—次热点区域—次冷点区域—冷点区域”的圈层分布格局。

图4   2010-2015年湖北省县区老年健康率热点及变化

Fig.4   Hotspot zones and change of health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Hubei Province, 2010 and 2015

老年健康率的热点区域非常稳定,2010年和2015年武汉市12个市及其邻近的孝感市孝南和汉川、鄂州市梁子湖和华容一直是全省老年健康率的热点区域,这些县区的老年健康水平相近且较周边县区高。老年健康率的冷点区域也较为稳定,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地区,这些地区老年健康率相近且较周边地区低。其中,鄂东北边缘地区自英山向西延伸至广水共6个县区一直是冷点县区;鄂东南边缘的通山、通城和崇阳也一直是冷点区域,2015年又增加了咸安区;鄂西边缘地区自北部的十堰市郧西向南延伸至恩施州的来凤,形成了一个覆盖15个县区的冷点县区连绵带。

次热点区域和次冷点区域的变化比较大,部分次热点县区和次冷点县区之间相互转换。2010年,老年健康率的次热点县区主要集中在两片区域。一是鄂东区域,紧邻热点区域以东,由自北向南的8个县区构成;二是中部地域,由热点区域以西连片的22个县区构成,并以云梦—应城—京山—钟祥—宜城—襄州—老河口一线为北部边界、以嘉鱼—仙桃—潜江—江陵—公安一线为南部边界、以老河口—远安—枝江—公安一线为西部边界,形似扇形,几乎覆盖整个中部地域。2015年,次热点区域显著缩小。虽然鄂东次热点区域保持稳定,但省域中部的许多次热点县区与次冷点县区相互转换,仅剩南部带状和北部团状两个独立的次热点区域。其中,南部次热点带大体上沿汉宜高速延伸,由仙桃向西至宜昌市西陵的12个县区构成;北部团状次热点区域则由襄阳市3个城区及其辖内的南漳和宜城等构成。

4 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因素

以2015年为当期、2010年为滞后期,由湖北省103个县区构成的横截面数据拟合地区老年健康率决定模型。为检验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地区生活环境对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影响的稳定性,分别以地区老年健康率、地区老年男性健康率及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率为被解释变量,形成了3个实证模型。为避免可能存在的截面异方差问题对估计有效性的影响,所有模型均采用截面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回归法拟合。采用横截面加权面板校正标准误方法计算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并以此计算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县区社会经济数据取自《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以及湖北省各地市州统计年鉴;气候要素的原始数据则取自气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湖北省气象志(1979-2000)》,对于数据缺失的个别县区,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补齐其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1

表1   地区老年健康率的影响因素

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rat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地区老年健康率II地区老年男性健康率III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率
C0.0634(0.1550)0.5276*(0.0850)-0.6500*(0.0794)
ln h20100.7244*(0.0330)0.7364*(0.0309)0.7770*(0.0187)
ln MS0.2890*(0.0371)0.2471*(0.0163)0.2066*(0.0187)
ln FS-0.0273*(0.0023)-0.0229*(0.0012)-0.0198*(0.0020)
ln RI0.0250**(0.0098)0.0156*(0.0056)0.0823*(0.0068)
ln RS0.0069**(0.0031)-0.0047*(0.0016)0.0162*(0.0032)
ln TY0.2067*(0.0117)0.2616**(0.0135)0.1583*(0.0112)
ln TY×ln TY-0.0831*(0.0054)-0.1076*(0.0056)-0.0656*(0.0046)
ln TQ-0.0529**(0.0217)-0.1412*(0.0228)0.1316*(0.0250)
ln PR-0.0069(0.0048)-0.0177*(0.0029)0.0258*(0.0042)
R20.98940.99890.9996
R̅20.98830.99880.9996
F-statistic960.13*9189.19*28108.35*
Samples103103103

注:*、**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标准误。

新窗口打开

表1可见,3个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理想,可解释约99%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原因。首先,观察历史因素对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滞后期老年健康率系数的估计值在3个模型中均显著地大于0,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历史时期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与当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演化过程具有显著的历史依赖性。

其次,观察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地区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在3个模型中,反映地区老年人婚姻状况的婚配率系数的估计值均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正,说明婚姻状况是影响湖北省老年人口健康的重要因素,并且有配偶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有利因素。这一结果支持了许多研究的判断,即丧失配偶降低老年人的健康。无论是老年男性还是老年女性,丧偶都是导致健康状况恶化,甚至死亡率提高的诱发因素之一。家庭供养率是另一个反映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的变量,其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在3个模型中都显著为负,说明家庭成员供养与老年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成员供养促进老年人口健康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同时,也有许多研究揭示家庭成员在老年人口照料方面具有显著的选择效应(张震,2004),即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得到子女提供的帮助和照料。因此,本文得出的家庭供养率与老年健康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老年健康率高的县区家庭成员供养率低。

第三,观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在控制了历史因素、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3个模型中,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系数的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说明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也就越高。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升,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往往会导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一方面地区公共服务支出的能力增强,地区健康服务的供给增加;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健康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增强,有利于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维护。衡量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系数的估计值在模型I和模型III中显著为正,在模型II中显著为负,说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整体上是促进老年人口健康,并且更利于老年女性的健康维护。作为地区社会发展的观测指标,医疗卫生资源的丰富度实际上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投入有可能提高,疾病医治和健康保健水平因此提升,从而促进老年人口的健康维护。

最后,观察地区自然环境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在控制了历史因素、个体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后,地区自然环境与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显著相关。本文先向模型中引入了多年1月均温、多年7月均温、多年年均降水量3个指标,结果发现多年1月均温和多年7月均温系数的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地区气温增高利于老年健康。这一结果似乎与基本常识相悖。一般认为适宜的温度利于健康长寿,人体的适宜温度为18~20 ℃。湖北省103个县区的1月均温平均约为3.85 ℃,7月均温平均约为27.73 ℃。1月气温的适当增高,或许利于老年健康;但7月气温增高,则很有可能不利于老年人健康。为了检验气温变化的幅度对老年健康的影响,我们又向模型中引入了1月均温平方值和7月气温平方值,发现7月均温平方值系数的回归值在3个模型中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也保留了1月均温平方值项。

表1显示,3个模型中1月均温系数的估计值均显著为正,1月气温平方值系数的估计值均显著为负。这说明,老年健康率与1月均温之间呈一条倒“U”型曲线的相关关系。多年1月均温过低的县区,老年健康水平也低。1月均温的适度提升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维护,但如果1月均温的增幅超过了最优水平时,也会成为老年健康维护的阻碍因素。县区多年7月均温对地区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模型I和模型II中,该变量系数的估计值显著为负,说明县区多年7月均温与老年整体和老年男性的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7月气温高的地区老年男性人口的健康水平较低。在模型III中,7月均温系数的估计值显著为正,说明7月气温与老年女性健康率显著正相关,多年7月均温较高县区的老年女性健康率也较高。多年平均降水量系数的估计值结果表明,地区降水与老年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模型II中显著为负,说明地区年降水量与老年男性健康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多的县区老年男性健康率较低;模型III中显著为正,说明地区年降水量与老年女性健康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较多县区的老年女性健康率较高。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提供的全省103个县区的老年人口自评健康数据,研究了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并量化分析了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 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空间分异性有所提高,空间集聚程度下降。老年健康率的高值县区主要集中在武汉、襄阳、宜昌、黄石、十堰和荆州等地级市的市辖区,次高值县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域,低值县区则广布于省域边缘,尤以鄂西和鄂东边缘区域最为集中。这种分布格局导致老年健康水平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即老年健康率高相近的县区趋于相邻;但随着时间推移,老年健康率高值县区与老年健康率低值县区相邻的情况增加,老年健康率的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集聚程度下降。

(2) 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整体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以武汉城区及其邻近县区为热点区域,向外至省域边缘依次形成“热点区域—次热点区域—次冷点区域—冷点区域”的圈层分布格局。其中,老年健康率的热点区域非常稳定,长期保持在武汉市12个市区及其邻近的孝感市孝南和汉川、鄂州市梁子湖和华容;冷点区域也较为稳定地集中于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地区;次热点区域和次冷点区域的变化比较大,主要缘于中部地域的一些次热点县区与次冷点县区之间出现了相互转换。

(3) 在地区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中,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老年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对湖北省县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显著影响地区老年健康,有配偶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有利因素;家庭成员在老年人口照料方面具有显著的选择效应,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得到子女提供的帮助和照料。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维护,促进地区老年健康水平提升。自然环境因素对地区老年健康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异质性:1月均温的适度升高有利于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维护;7月均温的适度降低有利于地区老年男性的健康维护,但是对老年女性健康则产生不利影响;年均降水量多的地区老年男性的健康水平较低,但是老年女性的健康水平较高。

本文基于县区尺度,以老年健康率为测度指标,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老年健康水平地区差异的显著影响。但有几个问题未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当前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易于获取的统计指标测度人口健康的地区差异,如何更为综合测度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对精神心理健康,需要开展更为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第二,自述健康仅为个体健康水平的主观指标,而高龄系数、百岁老人比率等指标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地区老年人口的整体健康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基于不同指标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第三,湖北省老年健康空间分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冷点区域和热点区域,有必要针对这些区域开展个案研究,以便更直观地揭示地理环境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程令国, 张晔, 沈可. 2014.

教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来自中国老年人的证据

[J]. 经济学: 季刊, 14(1): 305-3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和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部分,其互补关系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使用中国老年人数据,研究了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教育显著提高了中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存活率,且教育带来的健康投入效率的提高比预算约束的放松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可以通过健康行为的干预来增进人们的健康。本文进一步证实了教育对健康影响的持久性和跨国普适性,同时也发现了教育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渠道的一些有趣特点。

[Cheng L G, Zhang Y, Shen K.2014.

Understanding the pathway of the education-health gradient: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Elderly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14(1): 305-3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教育和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部分,其互补关系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使用中国老年人数据,研究了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教育显著提高了中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存活率,且教育带来的健康投入效率的提高比预算约束的放松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可以通过健康行为的干预来增进人们的健康。本文进一步证实了教育对健康影响的持久性和跨国普适性,同时也发现了教育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渠道的一些有趣特点。
[2] 杜本峰, 王旋. 2013.

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演化、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J]. 人口研究, 37(5): 81-9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使用&quot;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quot;(CLHLS)数据,利用健康质量指标和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时间和空间演变,并利用健康集中指数证实了我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1998~2008年间,全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处于平稳提高状态,但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越发严重,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较城市更为严重;同时还发现,不同省份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西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差,其中,农村、女性、高龄、无配偶老年人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其对应群体。因此,对于这种&quot;多重弱势&quot;群体,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通过不同渠道改善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现象。

[Du B F, Wang X.2013.

Health inequality among the Chinese elderly: Changes,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determinants

[J]. Population Research, 37(5): 81-9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使用&quot;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quot;(CLHLS)数据,利用健康质量指标和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时间和空间演变,并利用健康集中指数证实了我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1998~2008年间,全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处于平稳提高状态,但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越发严重,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较城市更为严重;同时还发现,不同省份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西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差,其中,农村、女性、高龄、无配偶老年人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其对应群体。因此,对于这种&quot;多重弱势&quot;群体,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通过不同渠道改善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现象。
[3] 高晓路, 吴丹贤, 许泽宁, . 2015.

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综述和研究框架构建

[J]. 地理科学进展, 34(12): 1480-1494.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1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老龄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城乡空间重构的特殊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复杂,地理学与老年学等学科交叉的需求日益凸显。亟需从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思考老龄化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填补老龄化研究的空白,丰富与拓展地理学研究领域。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的5个主题,即:1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2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效应;3老年人健康与环境的关系;4老年人的空间行为;5养老服务的空间组织与规划,并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对老龄化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体系和理论方法建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从地理学视角解读中国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Gao X L, Wu D X, Xu Z N, et al.2015.

A review and frame-work setting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aging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12): 1480-1494.]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1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老龄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城乡空间重构的特殊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复杂,地理学与老年学等学科交叉的需求日益凸显。亟需从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思考老龄化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填补老龄化研究的空白,丰富与拓展地理学研究领域。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的5个主题,即:1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2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效应;3老年人健康与环境的关系;4老年人的空间行为;5养老服务的空间组织与规划,并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对老龄化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体系和理论方法建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从地理学视角解读中国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4] 龚胜生. 1997.

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

[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3): 227-251.

[本文引用: 1]     

[Gong S S.1997.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of ancient Chinese longevityspots

[J]. 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3): 227-251.]

[本文引用: 1]     

[5] 龚胜生. 1998.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地理分布及其长寿区的形成原因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2(4): 498-5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百岁老人比率及其地理分布是判断长寿区的重要指标,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呈空间集聚型分布,成都平原自古以来为长寿老人集中区;其百岁老人比率总体上由西向东递减而呈梯度型分布,其中川西北高原和成都平原百岁老人比率最高,为我国长寿区之一。

[Gong S S.1998.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entenariansand formative causes of longevity areas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districts

[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32(4): 498-5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百岁老人比率及其地理分布是判断长寿区的重要指标,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呈空间集聚型分布,成都平原自古以来为长寿老人集中区;其百岁老人比率总体上由西向东递减而呈梯度型分布,其中川西北高原和成都平原百岁老人比率最高,为我国长寿区之一。
[6] 龚胜生, 葛履龙, 张涛. 2016.

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长寿区自然环境背景

[J]. 热带地理, 36(5): 727-73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288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运用ArcGIS 空间分析以及SPSS 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相对长寿区的自然环境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0 a 来,湖北省百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百岁人口比率不断提高,但其百岁人口总数在全国的占比一直低于人口总数的占比,百岁人口比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县域百岁人口比率空间差异明显,鄂北岗地稳居前茅,鄂西南山地、江汉平原、鄂东南丘陵百岁人口比率增长相对迅速;百岁人口重心向东南迁移并向省域几何中心和总人口重心靠近。湖北省的相对长寿区包括29 个县域,主要分布在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外缘的平原丘陵交错带,其自然环境背景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阳光充足、空气流动性好、海拔较低、地形平缓,土壤中富含钼、锰、锌等微量元素。</p>

[Gong S S, Ge L L, Zhang T.2016.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entenarians and environmentalbackgrounds of longevity regions in Hubei Province

[J]. Tropical Geography, 36(5): 727-73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288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运用ArcGIS 空间分析以及SPSS 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相对长寿区的自然环境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0 a 来,湖北省百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百岁人口比率不断提高,但其百岁人口总数在全国的占比一直低于人口总数的占比,百岁人口比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县域百岁人口比率空间差异明显,鄂北岗地稳居前茅,鄂西南山地、江汉平原、鄂东南丘陵百岁人口比率增长相对迅速;百岁人口重心向东南迁移并向省域几何中心和总人口重心靠近。湖北省的相对长寿区包括29 个县域,主要分布在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外缘的平原丘陵交错带,其自然环境背景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阳光充足、空气流动性好、海拔较低、地形平缓,土壤中富含钼、锰、锌等微量元素。</p>
[7] 郝喆, 李永华, 李海蓉, . 2015.

中国区域长寿与地理环境的耦合关系

[J].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35(5): 1422-14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9202.2015.05.1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长寿之乡的形成,与天(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物(合理的物质生活条件)、水(优质的饮水资源)、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深厚的文化底蕴)等诸多因素有关〔1〕。长寿现象具有空间聚集性,自然地理环境对长寿的贡献比重较高,是影响长寿的重要因子之一。目前对于区域健康长寿仍缺乏系统阐述,对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与健康长寿的关系缺乏整体把握。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区域长寿与地理环境的耦合关系,总结有利于长寿的自然地理环境类型,为揭示健康长寿的地理环境机制、因地制宜地保护环境和改善老龄人口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Hao Z, Li Y H, Li H R, et al.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evity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5(5): 1422-14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9202.2015.05.1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长寿之乡的形成,与天(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物(合理的物质生活条件)、水(优质的饮水资源)、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深厚的文化底蕴)等诸多因素有关〔1〕。长寿现象具有空间聚集性,自然地理环境对长寿的贡献比重较高,是影响长寿的重要因子之一。目前对于区域健康长寿仍缺乏系统阐述,对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与健康长寿的关系缺乏整体把握。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区域长寿与地理环境的耦合关系,总结有利于长寿的自然地理环境类型,为揭示健康长寿的地理环境机制、因地制宜地保护环境和改善老龄人口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8] 胡梦瑾, 黄翌, 王晗, . 2016.

江苏中部长寿地区老龄及长寿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

[J]. 国外医学医学: 地理分册, 37(4): 309-312.

[本文引用: 1]     

[Hu M J, Huang Y, Wang H, et al.2016.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s of distribution of aging and longevity people in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J].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ection of Medgeography, 37(4): 309-312.]

[本文引用: 1]     

[9] 江克忠, 陈友华. 2016.

亲子共同居住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吗: 基于CLHLS数据的证据

[J]. 人口学刊, 38(6): 77-86.

https://doi.org/10.16405/j.cnki.1004-129X.2016.06.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项目的数据,采用Maddala的处理效应模型,研究亲子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共同居住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水平等因素都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政府提供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传统上的"儿子偏好"和"多子多福"观念受到挑战。在中国家庭规模、结构和稳定性转变的背景下,要提高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政府在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的同时,还需采取措施延续和拓展家庭的保障功能。

[Jiang K Z, Chen Y H.2016.

Can parent-child living together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Evident based on CLHLS data

[J]. Population Journal, 38(6): 77-86.]

https://doi.org/10.16405/j.cnki.1004-129X.2016.06.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项目的数据,采用Maddala的处理效应模型,研究亲子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共同居住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水平等因素都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政府提供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传统上的"儿子偏好"和"多子多福"观念受到挑战。在中国家庭规模、结构和稳定性转变的背景下,要提高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政府在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的同时,还需采取措施延续和拓展家庭的保障功能。
[10] 姜向群, 魏蒙, 张文娟. 2015.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J]. 人口学刊, 37(2): 46-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29X.2015.0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托,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理论分析框架,引入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生活习惯、患病或损伤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基本符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童年医疗状况对其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母亲健在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显著。

[Jiang X Q, Wei M, Zhang W J.2015.

Study on the healt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of China's agingpopulation

[J]. Population Journal, 37(2): 46-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29X.2015.0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托,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理论分析框架,引入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生活习惯、患病或损伤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童年医疗状况和父母是否健在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基本符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童年医疗状况对其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母亲健在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显著。
[11] 李建新, 李春华. 2014.

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研究

[J]. 人口学刊, 36(5): 37-47.

[本文引用: 1]     

[Li J X, Li C H.2014.

Health difference of the elderly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districts

[J]. Population Journal, 36(5): 37-47.]

[本文引用: 1]     

[12] 李日邦, 谭见安, 王五一, . 1999.

山东省长清县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

[J]. 地理科学进展, 18(4): 360-36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9.04.01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研究对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长寿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采集了内外环境生态系物质样品, 测定了生命元素含量, 并与非长寿村的样品进行了对比研究, 以阐明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认为, 张夏镇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饮水中含偏硅酸(H2SiO3) 较高, 环境生态系物质中含有较多的抗衰老元素硒(Se), 地下埋藏有丰富的富含生命元素并用来制作茶具的木鱼石。

[Li R B, Tan J A, Wang W Y, et al.1999.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ngevity villages in Changqing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18(4): 360-36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9.04.01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研究对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长寿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采集了内外环境生态系物质样品, 测定了生命元素含量, 并与非长寿村的样品进行了对比研究, 以阐明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认为, 张夏镇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饮水中含偏硅酸(H2SiO3) 较高, 环境生态系物质中含有较多的抗衰老元素硒(Se), 地下埋藏有丰富的富含生命元素并用来制作茶具的木鱼石。
[13] 李跃平, 林民强, 魏琴, . 2015.

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卫生统计, 32(3): 401-4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评价个人微观环境和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健康得分为(3.240±0.798)分,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生活来源、居住地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关,老年健康状况与地区GDP呈现正相关,与地区卫生总费用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总体较好,加大卫生投入尤其是基层卫生投入是提高老年人健康的关键.

[Li Y P, Lin M Q, Wei Q, et al.2015.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status in Chinese elderly

[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Statistics, 32(3): 401-4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评价个人微观环境和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健康得分为(3.240±0.798)分,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生活来源、居住地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关,老年健康状况与地区GDP呈现正相关,与地区卫生总费用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总体较好,加大卫生投入尤其是基层卫生投入是提高老年人健康的关键.
[14] 马婧婧, 曾菊新. 2012.

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 以湖北钟祥为例

[J]. 地理研究, 31(3): 450-460.

https://doi.org/10.7666/d.y20802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与人居科学、环境科学和乡村社会等多学科视野,根据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百岁老人的分布规律,阐述了乡村长寿现象的涵义,分析了客观存在的乡村长寿现象及其成因。同时,以湖北钟祥为案例,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比较研究法,系统考究了乡村长寿现象与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舒适人工居住环境的关系,归纳了乡村长寿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成因的综合性、长寿与人居环境的正相关性、山区与平原乡村长寿现象的同质性以及人类诉求健康长寿的永恒性等五个可供思考的重要命题,并对建设有利于"居民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Ma J J, Zeng J X.2012.

Study on the longevity phenomena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 rural China: Taking Zhongxiang City as an exampl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1(3): 450-460.]

https://doi.org/10.7666/d.y20802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与人居科学、环境科学和乡村社会等多学科视野,根据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百岁老人的分布规律,阐述了乡村长寿现象的涵义,分析了客观存在的乡村长寿现象及其成因。同时,以湖北钟祥为案例,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比较研究法,系统考究了乡村长寿现象与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舒适人工居住环境的关系,归纳了乡村长寿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成因的综合性、长寿与人居环境的正相关性、山区与平原乡村长寿现象的同质性以及人类诉求健康长寿的永恒性等五个可供思考的重要命题,并对建设有利于"居民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5] 齐兰兰, 周素红, 闫小培, . 2013.

医学地理学发展趋势及当前热点

[J]. 地理科学进展, 32(8): 1276-128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8.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医学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生态医学地理和保健地理领域入手,系统总结医学地理学研究内容与进展,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平台建立医学地理学的文献数据库,对高引用文献、高频词汇、作者国别和所属机构进行排名和识别。结果发现,医学地理学从关注“疾病”拓展到与“健康”相关的地理问题,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全球、国家、地方到社区再到建筑内部向更广泛和更细致发展,研究手段进一步丰富,更多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被应用。研究内容热点包括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保健服务的空间关系、人们的保健行为对健康的影响,邻里环境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卫生与健康公平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问题。医学地理研究的学者来自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研究机构的最多,其次是地理研究机构。大量的医学地理研究主要来自于美洲、欧洲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等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本文认为医学地理学未来将向更广泛层面的福祉研究发展,研究的空间尺度将一步深化和细化,并加大对网络医疗等虚拟空间的深入研究,学科融合更广泛。

[Qi L L, Zhou S H, Yan X P, et al.2013.

Trend and hot topics of medical geograph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2(8): 1276-128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8.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医学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生态医学地理和保健地理领域入手,系统总结医学地理学研究内容与进展,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平台建立医学地理学的文献数据库,对高引用文献、高频词汇、作者国别和所属机构进行排名和识别。结果发现,医学地理学从关注“疾病”拓展到与“健康”相关的地理问题,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全球、国家、地方到社区再到建筑内部向更广泛和更细致发展,研究手段进一步丰富,更多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被应用。研究内容热点包括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保健服务的空间关系、人们的保健行为对健康的影响,邻里环境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卫生与健康公平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问题。医学地理研究的学者来自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研究机构的最多,其次是地理研究机构。大量的医学地理研究主要来自于美洲、欧洲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等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本文认为医学地理学未来将向更广泛层面的福祉研究发展,研究的空间尺度将一步深化和细化,并加大对网络医疗等虚拟空间的深入研究,学科融合更广泛。
[16] 王兵, 聂欣. 2016.

经济发展的健康成本: 污水排放与农村中老年健康

[J]. 金融研究, (3): 59-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匹配我国城市层面污水排放数据与个人健康状况微观调查数据,运用Grossman模型研究了污水排放对农村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具体发现:污水排放会显著提高该地区农村中老年群体患消化道疾病的概率并显著降低其自评健康水平。异质性方面,污水排放对于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影响较大,对于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影响则没有显著差别。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影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污水污染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结果显示农村家庭使用自来水或当地进行"改厕改水"工程可以显著减少上述负面影响。通过估算污水排放的健康定价发现,污水排放每下降1千克/人,居民的边际支付意愿为87.5元/年。最后,通过使用工具变量,并进一步解决人口流动等内生性问题,本文所得结果依然稳健。

[Wang B, Nie X.2016.

The health cos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wage discharge and the mid-aged and elderly health in rural

[J]. Journal of Finance Research, (3): 59-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匹配我国城市层面污水排放数据与个人健康状况微观调查数据,运用Grossman模型研究了污水排放对农村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具体发现:污水排放会显著提高该地区农村中老年群体患消化道疾病的概率并显著降低其自评健康水平。异质性方面,污水排放对于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影响较大,对于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影响则没有显著差别。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影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污水污染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结果显示农村家庭使用自来水或当地进行"改厕改水"工程可以显著减少上述负面影响。通过估算污水排放的健康定价发现,污水排放每下降1千克/人,居民的边际支付意愿为87.5元/年。最后,通过使用工具变量,并进一步解决人口流动等内生性问题,本文所得结果依然稳健。
[17] 王俊, 龚强, 王威. 2012.

“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

[J]. 经济研究, (1): 134-150.

[本文引用: 1]     

[Wang J, Gong Q, Wang W.2012.

A review of economics analysis on the elderly health

[J]. Economic Research, (1): 134-150.]

[本文引用: 1]     

[18] 王五一, 李永华, 李海蓉, . 2015.

中国区域长寿的环境机制

[J]. 科学决策, (1): 1-12.

https://doi.org/10.3773/j.issn.1006-4885.2015.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用健康地理学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中国典型长寿区的环境研究。发现中国长寿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川渝、中原和东南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聚集区;长寿区的饮用水呈弱碱性,Se、Fe、K含量适度,且高Ca、Co、Mn,低Cr、Cd、Ph;土壤、粮食中有益的微量元素较高;百岁老人头发中Li、Mg、Mn、Ca、Zn等元素普遍含量较高,Cd、Cr、Cu、M低。百岁老人健康还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因素,如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积极、膳食清淡、蔬菜比例高等。该研究首次定量提示了长寿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为促进中国“长寿之乡”发展,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Wang W Y, Li Y H, Li H R, et al.2015.

Environmental mechanism of regional longevity in China

[J].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1): 1-12.]

https://doi.org/10.3773/j.issn.1006-4885.2015.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用健康地理学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中国典型长寿区的环境研究。发现中国长寿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川渝、中原和东南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聚集区;长寿区的饮用水呈弱碱性,Se、Fe、K含量适度,且高Ca、Co、Mn,低Cr、Cd、Ph;土壤、粮食中有益的微量元素较高;百岁老人头发中Li、Mg、Mn、Ca、Zn等元素普遍含量较高,Cd、Cr、Cu、M低。百岁老人健康还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因素,如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积极、膳食清淡、蔬菜比例高等。该研究首次定量提示了长寿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为促进中国“长寿之乡”发展,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9] 严予若. 2012.

婚姻、就业及退休对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 西方的视角及其研究进展

[J]. 人口学刊, 34(2): 43-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29X.2012.02.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性别差异既是人群健康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人群健康差异的表现维度之一。就业、婚姻和退休是人生的重要环节,也是与成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制度安排。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所有的经济角色都会因性别化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认知而形成性别差异,该差异会导致健康相关行为的性别差异,从而对两性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梳理国外的相关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回顾,以期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Yan Y R.2012.

The gender disparities in health as influenced by marriage, employment and retirement: A Western review

[J]. Population Journal, 34(2): 43-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29X.2012.02.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性别差异既是人群健康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人群健康差异的表现维度之一。就业、婚姻和退休是人生的重要环节,也是与成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制度安排。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所有的经济角色都会因性别化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认知而形成性别差异,该差异会导致健康相关行为的性别差异,从而对两性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梳理国外的相关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回顾,以期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0] 杨林生, 李海蓉, 李永华, . 2010.

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9(1): 31-4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对近年国内外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相关领域的文献检索分析发现,人口健康是当前国际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全球大气组成改变(气候变化和臭氧层耗散)对健康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健康、全球环境变化与传染病、食物生产系统改变与健康和城市化与健康等;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领域进一步拓展,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外,有关生态、灾害和场地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综合风险评估日益受到重视;③重视社会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收入、产品和服务分配不均造成的卫生不公平对健康的影响;④重视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时空差异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和老龄人口的健康、医疗与养老需求及其可达性研究;⑤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等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和健康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等领域,并为疾病监测、卫生管理和卫生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国内在相关领域需求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我国近年的相关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医学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人口健康研究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

[Yang L S, Li H R, Li Y H, et al.2010.

Progress of med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studie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9(1): 31-4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对近年国内外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相关领域的文献检索分析发现,人口健康是当前国际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全球大气组成改变(气候变化和臭氧层耗散)对健康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健康、全球环境变化与传染病、食物生产系统改变与健康和城市化与健康等;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领域进一步拓展,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外,有关生态、灾害和场地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综合风险评估日益受到重视;③重视社会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收入、产品和服务分配不均造成的卫生不公平对健康的影响;④重视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时空差异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和老龄人口的健康、医疗与养老需求及其可达性研究;⑤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等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和健康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等领域,并为疾病监测、卫生管理和卫生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国内在相关领域需求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我国近年的相关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医学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人口健康研究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
[21] 曾毅. 2011.

老龄健康影响因素的跨学科研究国际动态

[J]. 科学通报, 56(35): 2929-2940.

[本文引用: 2]     

[Zeng Y.2011.

A review on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factors affecting healthy aging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6(35): 2929-2940.]

[本文引用: 2]     

[22] 曾毅, 程令国, 阮荣平, . 2014.

环境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的影响: 相关前期研究综述

[J]. 医学与哲学, 35(9A): 1-6, 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772.2014.17.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综述了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影响的文献和国际研究进展,概述三个相关前期研究案例:FOXO基因类型与高龄老人60岁左右和当前喝茶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高龄老人健康,携带FOXO基因者喝茶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比不携带 FOXO 基因者显著要大;ADRB2-rs1042718或 ADRB2-rs1042719基因类型与经常锻炼和参加社会休闲活动的交互作用对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和自评健康有显著改善;APOE4基因与生活重压交互作用会显著诱发老人自评健康差。根据研究分析结论,建议在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与基因类型交互作用,实行有的放矢的健康干预方案,可能大大提高老龄健康干预效益。

[Zeng Y, Cheng L G, Ruan R P, et al.2014.

Effect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on health aging: A review on the relevant prior research

[J].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35(9A): 1-6, 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772.2014.17.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综述了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影响的文献和国际研究进展,概述三个相关前期研究案例:FOXO基因类型与高龄老人60岁左右和当前喝茶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高龄老人健康,携带FOXO基因者喝茶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比不携带 FOXO 基因者显著要大;ADRB2-rs1042718或 ADRB2-rs1042719基因类型与经常锻炼和参加社会休闲活动的交互作用对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和自评健康有显著改善;APOE4基因与生活重压交互作用会显著诱发老人自评健康差。根据研究分析结论,建议在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与基因类型交互作用,实行有的放矢的健康干预方案,可能大大提高老龄健康干预效益。
[23] 曾毅, 顾大男, Purser J, . 2014.

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和死亡的影响: 基于中国22省份的抽样调查

[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7(6): 53-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2982.2014.06.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全国22省市886个县15973位老人2002—2005年跟踪调查数据,本文应用多水平多元logit模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和死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了个人层面相关变量后,空气污染显著增加了老人ADL(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认知功能差与累计健康亏损指数上升的可能性。降雨量的增加则显著降低了老人ADL残障和认知功能差的风险。极低的气温显著增加了老人ADL残障的风险与死亡风险,而极高的气温显著增加了老人认知功能差和累计健康亏损指数上升的可能性。居住在山区的老人ADL残障风险较低,累计健康亏损指数亦较低。此外,人均GDP、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以及文盲率对中国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整体健康水平以及死亡风险有显著的、作用方向不同的影响。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干预措施将有利于改善老人健康、降低老人死亡风险。

[Zeng Y, Gu D N, Purser J, et al.2014.

Association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health and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elderly: A samplesurvey in 22 province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7(6): 53-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2982.2014.06.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全国22省市886个县15973位老人2002—2005年跟踪调查数据,本文应用多水平多元logit模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和死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了个人层面相关变量后,空气污染显著增加了老人ADL(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认知功能差与累计健康亏损指数上升的可能性。降雨量的增加则显著降低了老人ADL残障和认知功能差的风险。极低的气温显著增加了老人ADL残障的风险与死亡风险,而极高的气温显著增加了老人认知功能差和累计健康亏损指数上升的可能性。居住在山区的老人ADL残障风险较低,累计健康亏损指数亦较低。此外,人均GDP、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以及文盲率对中国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整体健康水平以及死亡风险有显著的、作用方向不同的影响。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干预措施将有利于改善老人健康、降低老人死亡风险。
[24] 湛泳, 徐乐. 2016.

我国老年人被动吸烟健康支出与其影响因素: 基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分析

[J]. 经济科学, (3): 76-8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2周期的数据,基于不同收入水平的角度,对影响老年人被动吸烟健康支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收入集中指数考察了老年人被动吸烟健康支出的不平等性,研究得出:老年人被动吸烟健康支出具有明显的亲富人性,且农村的不平等程度整体上要高于城市,城乡老年人在性别、退休金层级、退休前工作场所、子女的经济支持、高龄老年人被动吸烟状况上的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其在被动吸烟健康支出上的不平等。

[Zhan Y, Xu L.2016.

Woguo laonianren beidong xiyan jiankang zhichu yuqi yingxiang yinsu: Jiyu butong shouru shuiping de fenxi

[J]. Economic Science, (3): 76-8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2周期的数据,基于不同收入水平的角度,对影响老年人被动吸烟健康支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收入集中指数考察了老年人被动吸烟健康支出的不平等性,研究得出:老年人被动吸烟健康支出具有明显的亲富人性,且农村的不平等程度整体上要高于城市,城乡老年人在性别、退休金层级、退休前工作场所、子女的经济支持、高龄老年人被动吸烟状况上的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其在被动吸烟健康支出上的不平等。
[25] 张纯元. 2001.

高龄老人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

[J]. 南方人口, 16(3):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613.2001.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高龄老人健康长寿众多因素的一种.本文利用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对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长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受教育程度对高龄老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Zhang C Y.2001.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senile people and the health condition as well as longevity

[J].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6(3):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613.2001.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高龄老人健康长寿众多因素的一种.本文利用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对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长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受教育程度对高龄老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6] 张钧, 郑晓瑛. 2010.

中国城乡老年健康及照料状况研究

[J]. 人口与发展, 16(6): 60-66.

[本文引用: 1]     

[Zhang J, Zheng X Y.2010.

Researchon health statusand health care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6(6): 60-66.]

[本文引用: 1]     

[27] 张震. 2004.

子女生活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促进还是选择

[J]. 中国人口科学 (S1): 29-36.

[Zhang Z.2004.

The effect of caregiving from children on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Protection or selec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S1): 29-36.]

[28] 周建芳. 2015.

丧偶对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影响研究

[J]. 人口与发展, 21(4): 82-9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1925名在婚老人和1060名丧偶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丧偶老人健康状况比在婚老人差,尤其是男性和年轻丧偶老人;丧偶对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心理健康.建议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早期发现丧偶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负面影响,主动为丧偶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服务.学界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了解丧偶对老人健康影响的原因和作用机理.

[Zhou J F.2015.

Impact of widowhood on health of rural elders study

[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21(4): 82-9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1925名在婚老人和1060名丧偶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丧偶老人健康状况比在婚老人差,尤其是男性和年轻丧偶老人;丧偶对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心理健康.建议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早期发现丧偶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负面影响,主动为丧偶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服务.学界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了解丧偶对老人健康影响的原因和作用机理.
[29] Barnay T, Juin S.2016.

Does home care for dependent elderly people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45: 149-160.

https://doi.org/10.1016/j.jhealeco.2015.10.008      URL      PMID: 26608113      [本文引用: 1]      摘要

While theoretical models on long-term care decisions assume that the health production function of dependent elderly depends positively on the care received, it has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We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both informal and formal home car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individuals in France needing help with daily activities. We adjust for the endogeneity of care with instrumental variables, using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children and geographical disparities in access to public long-term care cover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formal care reduces the risk of depression of dependent elderly and that formal care increases their general mental health.
[30] Black D A, Hsu Y C, Taylor L J.2015.

The effect of early-life education on later-life mortality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44: 1-9.

https://doi.org/10.1016/j.jhealeco.2015.07.007      URL      PMID: 26340596      [本文引用: 1]      摘要

Many studies link cross-state variation in compulsory schooling laws to early-lif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thereby providing a plausible way to investigate the causal impact of education on various lifetime outcomes. We use this strategy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older-age mortality of individuals bor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 Our key innovation is to combine U.S. Census data and the complete Vital Statistics records to form precise mortality estimates by sex, birth cohort, and birth state. In turn we find that virtually all of the variation in these mortality rates is captured by cohort effects and state effects alone,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reliably tease out any additional impact due to 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duced by state-level changes in compulsory schooling.
[31] Chen P C Y.1987.

Family support and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2(2): 187-193.

https://doi.org/10.1007/BF00116672      URL      PMID: 24389805      [本文引用: 1]      摘要

Rowland, D. T. 1983 Family Structure. In Health, Welfare and Family in Later Life: Aging and the Family Project. Kendig, Gibson, Rowland and Hemer, eds. Pp. 19–40.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32] Goldman N, Korenman S, Weinstein R.1995.

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among the elderly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0(12): 1717-1730.

https://doi.org/10.1016/0277-9536(94)00281-W      URL      PMID: 7660185      [本文引用: 1]      摘要

Many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a longevity advantage for married persons relative to their unmarried counterparts in all age groups. However, these studies have fail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dvantage experienced by married elderly persons arises mostly from selection and causal processes which operated at younger ages. This paper employs data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1984-1990) to explore whether marital status continues to exert any influence on health and mortality at the older ages.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tensive set of controls for health status at the baseline survey, a series of logistic models are used to determine: (1) the magnitude of marital status effects on disability and on mortality, among older males and older females; and (2)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elderly can account for the existing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differences by marital status.
[33] Manzoli L, Villari P, Pirone G M, et al.2007.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4(1): 77-94.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06.08.031      URL      PMID: 17011690      [本文引用: 1]      摘要

Althoug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no summary estimates of the strength of the association are available.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was conducted to produce an overall estimate of the excess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being unmarried in age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o evaluate whether and to what degree the effect of marriage differs with respect to gender, geographical/cultural context, type of non-married condition and study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ll included studies were published after the year 1994, used multivariate analyses and were written in English. Pooling 53 independent comparison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250,000 elderly subjects, the overall relative risk (RR) for married versus non-married individuals (including widowed, divorced/separated and never married) was 0.8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85–0.91). This estimate did not vary by gender, study quality, or betwee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Compared to married individuals, the widowed had a RR of death of 1.11 (1.08–1.14), divorced/separated 1.16 (1.09–1.23), never married 1.11 (1.07–1.15). Although some evidence of publication bias was found, the overall estimate of the effect of marriage was robust to several statistical approaches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 When the overall meta-analysis was repeated with an extremely conservative approach and including eight non-significant comparisons, which were initially excluded because of data unavailable, the marriage protective influence remained significant, although the effect size was reduced (RR=0.94; 0.92–0.95). Despite some methodological and conceptual limitations, these findings might be important to support health care providers in identifying individuals “at risk” and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ent programs of mortality risk estimation for the elderly.
[34] Perls T T, Wilmoth J, Levenson R, et al.2002.

Life-long sustained mortality advantage of siblings of centenarian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c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9(12): 8442-8447.

https://doi.org/10.1073/pnas.122587599      URL      [本文引用: 1]     

[35] Pirani E, Salvini S.2012.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and self-rated health: A multilevel study of Italian elderly

[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31(1): 97-117.

https://doi.org/10.1007/s11113-011-9219-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We adopted a multilevel approach in order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main social and economic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inequalities in self-rated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territorial context of residence. We focused on the Italian population aged 65 and over, availing of the most recent data on health conditions in Italy. This study proves the persistence in Italy, a modern welfare state that has one of the best overall healthcare systems in the world, of significant, if not enormous,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self-perceived health among the elderly. We found that each component of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autonomously correlated with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health,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all of the facets of the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health inequalities. The lack of a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was also found to b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 poor health status for elderly Italians. Our study also documented the presence of a contextual effect. The proposed multilevel modeling proved to be useful in shedding light on relevant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perceived health and for avoiding misleading results.
[36] Subramanian S V, Elwert F, Christakis N.2008.

Widowhood and mortality among the elderly: The modifying role of neighborhood concentration of widowed individuals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6(4): 873-844.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07.11.0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effect of death of a spouse on the mortality of the survivor (the "widowhood effect") is well-established. We investigated how the effect of widowhood on mortality depends on the neighborhood concentration of widowed individ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developed a larg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nd longitudinal dataset from Medicare claims and other data sources characterizing 200,000 elderly couples, with nine years of follow-up (1993-2002), and estimated multilevel grouped discrete-time hazard models. In neighborhoods with a low concentration of widowed individuals, widowhood increased the odds of death for men by 22% and for women by 17%, compared to 17% for men, and 15% for women in neighborhoods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widowed individual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neighborhood structural contexts - that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and favoring new social engagements - could be potential modifiers of the widowhood effects and as such requires more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in future research of widowhood effects on well-being and mortality.
[37] WHO.2015.

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

[R]. Geneva, Switzerland: WHO.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