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6 , 35 (10): 1237-124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0.007

研究论文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

赵明月1, 王仰麟1*, 胡智超2, 宋治清1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2.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oriented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ZHAO Mingyue1, WANG Yanglin1*, HU Zhichao2, SONG Zhiqing1

1.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王仰麟(1963-),男,陕西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研究,E-mail: ylwang@urban.pku.edu.cn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1B01E)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明月(1990-),女,山东邹城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和综合自然地理研究,E-mail: zhaomy647@pku.edu.cn

展开

摘要

如何通过空心村综合整治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空心村整治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内涵,明晰了新型城镇化、乡村重构、空心村整治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之间的内在关联;根据不同空心村整治类型例证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并提出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及制度保障措施。结果表明:空心村整治的实质是实现以农村土地要素为载体的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乡村重构和空心村整治互为理论依据和推动途径,空心村整治和新型城镇化互为重要内容和研究背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重构则互为政策推力和实现方法;对应于空心村综合整治途径,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分为城乡一体型、中心社区型和就地改良型3种模式;当前需要发挥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宅基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土地退出制度,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税费制度,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空心村 ; 综合整治 ;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 乡村重构 ; 保障制度

Abstract

Allocating land resources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s to realize an improved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rural regions is crucial to integrated rural-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zed the contents of hollowing village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larified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rural restructuring, hollowing village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dentified three types of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inally analyzed the mechanisms and institutions of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sence of hollowing village consolidation is to realize efficient circulation and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including rural land,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 factors. Rural restructuring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hollowing village consolidation, and the latter is a driving force to realize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hollowing village consolid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realize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is a policy thrust of rur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latter offers a method to realize new urbanization. Market is decisive in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ppropriate institutions are needed to reform and improve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cluding land expropriation, transfer of land use rights, transfer of homestead, and exit of land from rural land use. These institutions and a well-develop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ll help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Keywords: hollowing village ; consolidation ;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 rural restructuring ; social security system

0

PDF (196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赵明月, 王仰麟, 胡智超, 宋治清.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J]. , 2016, 35(10): 1237-124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0.007

ZHAO Mingyue, WANG Yanglin, HU Zhichao, SONG Zhiqing.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oriented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0): 1237-124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0.007

1 引言

空心村是在城乡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退化性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刘彦随等, 2009)。空心村综合整治可以帮助缓解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需求增加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刘彦随等, 2011)。同时,面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和耕地持续减少的现实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业已成为缓解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和耕地数量减少紧张局面的有效方法(曲福田等, 2011)。对于空心村不同的整治类型往往对应于农村土地资源不同的优化配置模式。然而,大量既有研究多从不同的问题背景切入,分别研究空心村整治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引致二者之间研究内容的割裂。其中,空心村整治研究主要从整治潜力(朱晓华等, 2010)和农民意愿(王介勇等, 2012)出发,通过整合和重构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要素,探究空心村的整治模式(陈玉福等, 2010);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研究往往从土地资源现状和问题出发,关注土地资源集聚配置模式(陆彩兰, 2011)。

实质上,农村空心化是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则是空心村整治的关键目标与基本途径。具体而言,空心村整治过程通过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合理规划乡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科学布局村镇空间,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目的。因此,在新型化城镇化背景下,明晰空心村整治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引意义。考虑到当前已有研究缺乏对于空心村综合整治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逻辑关联的系统梳理,本文重点论述了空心村整治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内涵及内在关联,探讨了针对不同空心村整治类型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并提出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及保障制度,以期为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引。

2 空心村整治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内涵

2.1 空心村整治

空心村问题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存在规模小、土地要素流转困难、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龙开胜等, 2011)。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也导致了农村宅基地空间布局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改变,重点表现为“建新不拆旧”和“人走屋空”2个方面。前者指新建住宅大多集中在村庄外围或沿公路分布,而村内住宅却式样陈旧且多闲置;后者指年轻家庭成员大都居住在村庄外围,而老人多留守村内。可见,农村空心化实质上是随着村庄规模扩大,新建住宅在村庄外围大量出现而村内宅基地趋于废弃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以及产业和基础设施空心化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刘彦随等, 2009)。

空心村整治则是在既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对空心村进行整合改造,以提高村庄用地效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发展竞争力(王介勇等, 2012)。农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身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农村空心化的类型与程度差别也很大,面对多样化的空心村类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治理理论及对策措施。例如,张泉等(2006)提出包括经济、社会和空间的乡村重构理论,认为空心村的治理需要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刘彦随等(2012)提出“三整合”理论,认为空心村整治要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地域空间优化重构,必须通过推进空间、组织和产业“三整合”以阻隔空心化演替路径;刘玉等(2011)则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区按用途和重要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整理片区,提出不同的分区配套整治模式。围绕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空心村整治内容包括通过整治旧宅基地补充耕地、拆村并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心村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刘彦随等, 2012)。总体而言,改善人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空心村整治的基本要求和重大挑战(杨忍等, 2013),而整治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重构农村社会主体,培育新兴产业,共同建立和保障新农村发展秩序。

2.2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传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强调土地资源的数量结构、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陈美球等, 2002)。实践证明,市场化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曲福田等, 2011),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本质上扩大了农村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范围,能够有效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而中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化缺失,则限制了农民从土地获取权益,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粗放化和低效化。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应当更加强调农村土地产权的明晰,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通过重构土地空间结构,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优化新型城乡格局,实现农村住宅社区化及宅基地的有效流转。针对不同的农村土地利用类型,有必要实施差异化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当前重点致力于提升农用地和宅基地2种类型土地的利用效率:

(1) 分离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提高农用地资源配置效率。三权分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通过政策引导以规避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在保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多方主体利益不受侵犯的基础上,实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助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丁文, 2015)。尤其是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且耕地数量较多的空心村,实现复垦整治土地的有效流转,有助于增加当地耕地数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既可保障18亿亩的耕地“红线”,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 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和退出机制,提高宅基地资源配置效率。中国人均村镇建设用地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村庄布局散乱、缺乏合理规划,日益突出的空心化问题更加重了农村建设土地的粗放利用。针对村镇用地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科学地开展空心村综合整治,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合理规划村镇建设用地,严格农村土地管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从而实现农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完善农村宅基地市场,保障流转与退出顺利进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土地市场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徐万刚等, 2009)。

3 空心村整治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关联域

空心村现象导致城乡地域系统的物质空间构型、要素交互流动等均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原有乡村空间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乡村空间重构势在必行;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仅为实现乡村重构提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思路,同时也是乡村重构的核心空间载体。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要解决资源整合和空间配置的关系,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面向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土地问题,是对新型城镇化目标的直接回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整治既是保发展、保红线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重构、新型城镇化构成了空心村整治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核心关联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整治往往被视为乡村重构的焦点问题,成为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核心环节。

图1所示,新型城镇化、乡村重构、空心村整治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乡村重构作为理论依据,面向空心村整治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统筹区域“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最终实现城乡协同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乡村重构,尤其是乡村空间重构,为空心村整治提供理论依据,空心村的整治则是乡村重构的核心环节;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空心村整治的背景,更为乡村重构提供了政策推力,而乡村重构则为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上,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作为空心村整治的基本途径,为实现乡村重构的农村土地利用优化提供解决思路与途径,并最终服务于新型城镇化战略。

图1   新型城镇化、乡村重构、空心村整治及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逻辑关系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rural restructuring, hollowing village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3.1 乡村重构是空心村整治的理论依据

乡村是由集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而成的空间聚落形式(石忆邵, 1992; Bryanta et al, 2011; 龙花楼等, 2012a, 2013)。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传统乡村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也从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而聚落则从乡村型向城镇型发展(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等, 2015)。对于乡村重构,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论述。例如,Woods(2005)强调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行为主体,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作用下,乡村重构意味着农村服务业逐渐兴起,人口流动加剧,并引起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重塑;龙花楼(2012b)强调在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张泉等(2006)认为乡村重构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空间为一体的乡村发展战略,通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物质精神文明提升以及空间布局组织优化,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整体来看,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村重构研究更关注乡村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特征,以及乡村演化过程中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等,强调乡村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动力与推动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冯健, 2012)。

乡村重构的实质是在区域发展的资源、经济和人类活动评估基础上,整合和配置物质、非物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金融资本,通过要素重组、结构优化和功能演进,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重构(Long, Liu, 2016)。乡村重构通过对乡村发展关键要素配置和管理进行优化,可以为空心村整治提供理论依据。当前中国十分突出的空心村问题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与地区城镇化发展、乡村人口变化密切相关(龙花楼等, 2009)。在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下,乡村重构的“要素—结构—功能”理论可为空心村整治的方法和模式提供思路。因此,在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空心村整治应当以乡村重构理论为依据,重构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社会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通过协调土地利用形态格局冲突,实现土地利用转型和人口、土地和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龙花楼, 2015)。另一方面,空心村整治通过以土地为载体的多要素整合,最终实现结构转变和功能提升目的,是实现乡村重构的核心环节。

3.2 空心村整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问题十分严峻,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全国村庄数和户籍人口不断减少,但伴随村庄合并和重组,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图2-3),1990-2013年间全国村庄数减少112.3万个,占1990年村庄数的29.76%;村庄现状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542 km2,与1990年相比增加22.30%;村庄户籍人口减少0.3亿人,占1990年农村户籍人口3.79%;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12.6 m2,与1990年相比增长62.07%。其中,消失的自然村主要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农民长期以来较少从城市化过程中获益(李红波等, 2012),主要是随着城市扩张到城郊地区,由于征地和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失地农民仅能获得部分补偿,而未能分享到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收益。

图2   1990-2013年全国村庄数及规划面积统计(相关数据来源于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1990-2013年)。)

Fig.2   The number and total area of villages in China, 1990-2013

图3   1990-2013年全国农村户籍人口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统计

Fig.3   Rural population and per capita housing area in China, 1990-2013

城镇化的实质在于要素整合和空间配置的互动互促。其中,“要素整合”是以人为核心的各种产业要素的整合;“空间配置”是以土地和环境为基础的空间安排和利用。解决空心村问题,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宗旨就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景观空间格局,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刘彦随等, 2010)。空心村整治依托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高效整合,规避和解决城乡土地统筹的社会问题,可以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空间配置的良性互动,因而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为空心村整治提供了政策背景,要求空心村整治的过程中高度强调要素整合和空间配置。

3.3 新型城镇化是乡村重构的政策推力

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体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厉以宁等, 2015)。城镇化涉及的诸多要素中,核心要素是人口、产业和土地。其中,人口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福祉。同时,城镇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都需要产业的发展作为保障和支撑;而土地作为空间载体,其资源配置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实现人口、产业和土地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 2015)。整体来看,城镇化一方面表征了区域发展的变革过程,构成乡村重构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中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要求推进农村现代化,科学规划引领乡村转型,探索农民、土地、产业与环境协同耦合的模式(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2015)。因此,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前提,新型城镇化致力于保障乡村人口、产业、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事实上在政策层面助推了乡村活力的提升和维持。

乡村空间重构是乡村重构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受到内在发展需求和外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具体体现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变化上(刘彦随等, 2009)。这种乡村空间演化形式直接引致了城乡之间相互关系的变革,产生了城镇与乡村间不同的正负反馈方式。主动通过乡村重构实现土地优化配置则可以对城乡关系产生积极影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乡村重构的政策推力,乡村空间重构则有助于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途径。

3.4 土地资源配置是空心村整治的基本途径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空间载体和资源保障(陈美球等, 2002)。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配置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土地所有关系、土地使用关系和土地流转3个方面:在土地所有关系方面,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但存在产权主体虚化、权能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邓禾等, 2007);在土地使用关系方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释放,但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制度仍不能满足当前生产关系的需要;在土地流转方面,农村进城务工人口不愿主动退出土地,加剧了乡村地域的人地矛盾。

基于土地整治途径,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改变土地利用格局,使得优化后的土地空间布局更加紧凑和合理(毛爽, 2009; 李乐等, 2011)。空心村整治本质上是土地资源的再配置,而后者可分解为2个方面。一方面,空心村整治通过农用地配置,提高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提高乡村生产力,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改善乡村社区民主管理(袁启, 2008);另一方面,空心村整治通过优化农村建设用地配置,实现城乡用地在空间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优化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侯俊国, 2013);也就是说,土地资源配置为空心村整治提供了基本途径。

综上所述,优化配置乡村土地资源,是协调城市和乡村土地空间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空心村整治应着眼于区域整体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对区域“山水林田湖”的统筹布局,通过提高土地对社会经济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刘彦随, 2011)。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重构背景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空心村的综合整治提供了重要契机。

4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界定,有必要首先明确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所导致的空心村形成原因与发育程度差异。陈玉福等(2010)在空心村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基础上,基于空心村整治试点调研与对比分析,提出了空心村整治的城镇化引领型、中心村整合型、村内集约型3种典型类型。从空心村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距离中心城区的位置关系,以及村庄空心化程度等方面来看,这3种空心村整治类型依次对应了不同的土地资源配置重点:城镇周边高度发育空心村落的消亡并融入城镇,远郊空心村密集区域的村落重组与中心社区的建立,以及位于城镇近郊与远郊之间的空心化适度发育村落的就地改良与更新,分别对应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型、中心社区型和就地改良型3类模式(表1)。

表1   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

Tab.1   Modes of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relation to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s

农村土地资源
配置模式
空心化特征配置目标用地结构和布局典型案例
城乡一体型空心村大多位于中心城镇周边;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现象突出;土地空心化程度较高;产业发展依托中心城镇提高人口非农化比例;引领城镇产业发展,提高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城镇化进一步扩大;同时补充耕地面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山东禹城牌子村
中心社区型空心村远离城镇,且附近空心的自然村较多;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土地空心化程度较高,新建房屋在村庄外围,村内为破旧房屋;乡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以及外出打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第二产业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选择并建设中心社区,拆村并居合并村庄,废弃宅基地整理复垦为耕地山东青州高木村
就地改良型空心村位于城镇近、远郊之间;人口转移与流动不明显;空心化程度低、速度慢,村民对宅基地需求得不到保障;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或低水平手工业保障农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宅基地,满足新建居民用地需求整改村内基础设施,整治宅基地,规划新居云南大理江上村

新窗口打开

土地资源配置目标及其所对应的用地结构是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界定中必须明确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笔者在山东、云南等地的空心村实地调研,从空心化特征、土地资源配置目标和用地结构与布局3个方面对比分析上述3类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的异同。3种模式分别选取山东禹城牌子村、山东青州高木村和云南大理江上村为典型案例,探讨不同案例村落空心化问题,梳理其土地资源配置措施。

4.1 城乡一体型配置模式——以山东禹城牌子村为例

山东禹城的空心村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区和中心城镇周边地区,宅基地废弃严重;外出打工者较多,农民不完全依赖土地,村庄人口结构失衡。禹城市的城乡一体型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以伦镇牌子村最具代表性。牌子村位于山东济南西北部,村周边交通发达,毗邻308国道;此外,京沪、济邯铁路及青银高速均路过禹城。发达的交通和周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促使该村村民倾向于外出打工谋生,其中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去禹城或济南打工,而去更远的北京、天津打工者也较常见。笔者于2015年6月的调研显示,由于劳动力的转移,牌子村多为妇女、老人、儿童留守,村内大量房屋年久失修甚至倒塌。

牌子村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土地资源配置,其核心是实行“两区同建”(刘彦随等, 2011)与废弃宅基地流转退出。“两区同建”即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实施,保障了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提升。农村社区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居住水平;而旧居拆迁补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住新房的经济压力。农业园区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外地企业“雏鹰”集团承包牌子村的土地,据调查,耕地承包费每亩每年1450元,与除去种子化肥等成本后农户自己种植的收入大致相当。因此,很多农民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这种土地流转方式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外出打工。同时,“两区同建”还有力保障了牌子村废弃宅基地流转和退出的顺利实施。这是由于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迁居村民提高了旧居流转之后的居住保障;另一方面农业园区建设又增加了本地居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解决了村民退出废弃宅基地使用权的后顾之忧。此外,通过“两区同建”提高村委会财政收入,也有助于缓解村民补偿和迁村并居工作中面临的经济压力。

空心村整治的目标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通过土地、人口和产业配置,实现居民城镇化、耕地面积增加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城乡一体型配置模式中,土地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新村规划以及空心村整治中2类土地的配置方式。一方面,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应满足农民的市民化需求。新型城镇化规划要考虑周边农村进城务工者的住房需求,实现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对于村庄整治的土地实行土地用途区划,整治后的土地按照用途划分为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处理。空心村整治所达成的农用地数量的增加可以补充区域耕地资源,在农用地的配置过程中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既要维护当地居民的相关利益,又要实现农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空心村整治所达成的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可以满足区域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在建设用地配置过程中,土地用途的确定和工、商业土地使用权的获取要严格按照政府定位和市场发展需求,确保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保障土地用途的合法性。

4.2 中心社区型配置模式——以山东青州高木村为例

山东青州部分空心村具有距离城市较远、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尤以谭坊镇高木村最为典型,对应中心社区型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笔者于2015年6月的调研发现,高木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是“建新不拆旧”,本村农民外出打工的很少,主要收入依靠种植蔬菜大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种植瓜菜收入的提高,许多农民舍弃了村内的老旧宅基地,在村庄外围另建新房。同时,村内老宅一般为1970年代左右修建,宅基地面积为9 m×4 m和13 m×5 m等2种规格,其面积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农民的住房需求,因此农民一般不在老宅基地上翻新房屋。村内老宅逐渐闲置空置,直至出现空心化。

高木村新建的高木社区由周边的大高墓、季家河、柳沟、季家、魏家、李家、尹家等7个村庄合并而成,在村庄合并阶段同时开展了宅基地流转与退出工作。有赖于蔬菜大棚种植,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具备换新房的意愿和能力。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公平可靠的房屋价格评估是确保宅基地流转与村庄搬迁的重要条件;该村的房屋价格评估由第三方评估公司负责,避免了村内评估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现象。经评估,该村每户旧宅均价在6万左右,在居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废弃宅基地经过统一复垦整理,则可以补充耕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对于远离中心城镇,自然村规模小、分布零散,基础设施往往不配套、就地改造难度大且所需投入资本较大的农村居民点,空心村整治需要实行异地迁移,进行整体搬迁或分期逐步搬迁,向中心社区集中(刘彦随, 2011)。在中心社区型土地资源配置模式中,拆村并居的空心村整治模式一方面有助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以及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本模式下,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需要重点考虑中心社区的建设选址,尤其需要选择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且位于整合村庄的相对中心位置,建立中心社区,配套以小学、诊所、商业服务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有必要及时对空心宅基地和空闲土地进行复垦,并鼓励集中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4.3 就地改良型配置模式——以云南大理江上村为例

与山东省诸多城市存在大量空心村不同,云南省大理市尤其是洱海沿线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尚不严重。大理市作为白族聚居区,农村民居基本形式包括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典型白族传统院落。笔者于2015年5月的调研发现,由于房屋老旧且宅基地面积较小,而新婚夫妇又很难申请到新的宅基地,因此洱海周边的乡村居住环境不容乐观。同时,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增多,村落中心农宅空置废弃的情况也开始出现。为解决空心村现象,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大理市开展空心村整治试点工程,以邻近洱海的喜洲镇江上自然村最为典型。

江上村有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54户、1090人。通过整治,共改造空心院落9座26户、废弃旧房屋48间、畜禽圈舍20间。土地资源配置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整治工程实现了村内环境的显著改善,共建成公共场所465 m2,扩宽村庄道路3条、硬化9条,治理排水沟500 m。另一方面,整治工程对试点村范围内的老房旧屋、厩舍厕所、空闲土地进行全面测量、确权与登记;在此基础上按照宅基地面积和地上附着物分别进行土地补偿,宅基地按照房屋结构的完整性分为5个等级,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协议书;最后共整理出宅基地面积9.25亩,根据当地习俗及民族文化习俗,统一建设房屋,有序分配,极大地缓解了当地青年村民成家等原因造成的宅基地需求压力。

目前,中国中西部地区仍有不少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内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且居民外出打工较少。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些村民对整治村庄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意愿强烈,具有较大的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潜力。在就地改良型模式中,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重点解决村庄“脏乱差”环境问题,治理村内环境,硬化道路,改善村容村貌,切实提高村民生活环境水平;通过村内适宜地块改造、村庄建设边界划定、废弃及空闲土地改良更新等方式缓解空心化现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同时,要高度关注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严格禁止村庄发展占用耕地。

5 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及保障制度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是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相对健全,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之相对应的农村土地市场则尚不成熟。新型城镇化使得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属性逐渐显现,但当前落后的农村土地政策导致农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资产价值无法得到实现。所以,政府应逐渐退出对农村土地资源过多的干预,让市场实现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蔡继明等, 2014),并以土地资源为杠杆,促进农村土地权属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市场改革,从而撬动其他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共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Long et al, 2016)。

农村土地市场分为土地所有权市场和土地使用权市场(图4)。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流转通过土地征收制度实现,其作为政府行为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流转和农村土地退出3种制度,依次具备实现生产要素市场流动、完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等重要功能。4项制度的整合共同推动着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时,除市场化之外,农村土地配置效率的提升也需要户籍、社会保障及税费等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图4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与制度保障

Fig.4   Market and institu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oriented ru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5.1 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

面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2种流转对象,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流转和农村土地退出制度4种方式共同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4种市场化方式具有不同的优化配置效果,不可相互替代。

(1)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中国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为国家和村集体,土地征收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由集体转为国家的唯一途径。过去很长时期内,国家政策倾向于以低价从集体征收土地并以高价在城市土地市场流转。近年来,土地征收的市场化特征逐渐显现,而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和谈判也日趋频繁和激烈。在市场化驱动下,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越来越多以市场价格为依据,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而中国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征收补偿议价方式各异,并未完全参照市场定价,构成冲突隐患。

(2) 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政策来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践。实践证明,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力的释放(吕萍, 2009),既是中国土地制度的创新,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由之路。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既保障了流转方不承担失地的风险,又保障了受让方得以在土地上实现高效经营获得最大利润,最终事实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3) 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通过产权变更与调整,可以实现土地资源配置优化与土地利益再分配。但由于“土地隐形溢出效应”,对土地增值及其利益的分配成为当前村民和政府间土地纠纷的焦点(于华江等, 2011)。公平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公平的交易规则有利于保护交易双方主体的利益,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效率(文枫等, 2011)。空心村整治通过建设中心社区,实现了宅基地相对公平的重分配。同时,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宅基地流转也是补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要保障(关江华等, 2013)。当前中国不少地方进行了宅基地流转试点,如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模式”(魏凤等, 2013),重庆的“地票模式”(王守军等, 2009)等,均印证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可行性。

(4) 明晰农村土地退出机制。设定农村土地退出机制,有助于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土地(王兆林等, 2015)。为进城农民有偿放弃农村土地提供制度安排,既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又能推动进城农民身份的彻底转变,进而显著提升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其意义首先在于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升农村土地尤其是宅基地的利用效率,避免农村房屋长期闲置或成为进城农民的“第二住宅”,从而释放农村经济增长潜能,最终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民非农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土地的退出需要在确定农民具备融入城市的基本条件下谨慎进行,操作不当反而可能会加剧失地农民数量,从而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5.2 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制度保障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需要以一系列保障制度的配套为前提。首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制度保障的基础,是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税费制度的先导条件。其次,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为市场化下的农户土地资源配置规避风险。最后,通过调整土地税费,能够切实增加农户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收益。3项制度保障方式共同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一起,成为制度藩篱,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宜实行城乡户口统一登记制度(许经勇, 2013),保障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公共服务的均衡匹配,如社会救助、经济适用房以及子女上学等。

(2)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空心村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改革农村土地市场,构建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王银梅等, 2009)。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包括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以及多层次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网络等(凌文豪, 2010)。同时,应明确法律救济方式,加强政府监督,从而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缓解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生计压力。

(3) 探索土地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的土地税费制度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土地税费为空心村整治、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诸培新等, 2009)。在土地资源市场,土地税费的主要问题为税制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权取得税负低,流转环节税费实施难度大等(丁同民, 2012)。探索并深化土地税费制度改革,有助于减少和杜绝土地投机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引导土地利用方向,调节土地收益及其分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财政学会联合课题组. 2015.

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一般情况与相关理论考察

[J]. 经济研究参考, (21): 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于从农村到城市的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性问题。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农民权益保障等诸多问题的焦点。本文以首都北京为分析对象,从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一般情况与相关理论考察入手,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现状从集体土地征用、农村承包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农村宅基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首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

[Caizhengbu Caizheng Kexue Yanjiusuo, Beijing Caizheng Xuehui Lianhe Ketizu.2015.

Xinxing chengzhenhua yu nongmin tudi quanyi baozhang de yiban qingkuang yu xiangguan lilun kaocha

[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1): 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于从农村到城市的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性问题。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农民权益保障等诸多问题的焦点。本文以首都北京为分析对象,从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一般情况与相关理论考察入手,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现状从集体土地征用、农村承包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农村宅基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首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
[2] 蔡继明, 王成伟. 2014.

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同样要起决定性作用

[J]. 经济纵横, (7): 23-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准则。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应明确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规划和用途管制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或矫正市场失灵,而规划和用途管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进城乡统一、公平有序的土地市场化改革。

[Cai J M, Wang C W.2014.

Shichang zai tudi ziyuan peizhi zhong tongyang yao qi juedingxing zuoyong

[J]. Economic Review, (7): 23-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准则。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应明确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规划和用途管制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或矫正市场失灵,而规划和用途管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进城乡统一、公平有序的土地市场化改革。
[3] 陈美球, 吴次芳. 2002.

城镇化土地配置国际比较

[J]. 中国土地, (8): 42-4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配置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人口的集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配置来提供土地。客观地对国际上城镇化土地配置机制进行剖析,可以为我国城镇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完善提供借鉴,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

[Chen M Q, Wu C F.2002.

Chengzhenhua tudi peizhi guoji bijiao

[J]. China Land, (8): 42-4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配置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人口的集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配置来提供土地。客观地对国际上城镇化土地配置机制进行剖析,可以为我国城镇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完善提供借鉴,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
[4] 陈玉福, 孙虎, 刘彦随. 2010.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

[J]. 地理学报, 65(6): 727-735.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6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空心村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期出现的一种乡村地域系统退化性演变的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空心村现状调查、潜力评价和整治模式研究,对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地处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禹城市为例,基于48 个典型村庄、401 份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意愿的农户问卷调查,重点开展了空心村整治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普遍存在村庄规模小、布局散,宅基地闲置多,村庄建设规划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农民对空心村整治的意愿强烈,87.0%的农户对推进空心村整治与中心村建设表示愿意和非常愿意;围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推动农村空间重构、资源整合、集约用地的指导思想,将国家战略同农民意愿有机结合,提出了城镇化引领型、中心村整合型和村内集约型等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p>

[Chen Y F, Sun H, Liu Y S.2010.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hollowed villages in key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5(6): 727-735.]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6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空心村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期出现的一种乡村地域系统退化性演变的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空心村现状调查、潜力评价和整治模式研究,对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地处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禹城市为例,基于48 个典型村庄、401 份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意愿的农户问卷调查,重点开展了空心村整治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普遍存在村庄规模小、布局散,宅基地闲置多,村庄建设规划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农民对空心村整治的意愿强烈,87.0%的农户对推进空心村整治与中心村建设表示愿意和非常愿意;围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推动农村空间重构、资源整合、集约用地的指导思想,将国家战略同农民意愿有机结合,提出了城镇化引领型、中心村整合型和村内集约型等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p>
[5] 邓禾, 王江. 2007.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经营制度的完善: 从物权法的视角考察

[J].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6(6):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394X.2007.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 度在管理上存在土地产权界定不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不力、流转受到限制等问题,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相关立法 上也存在问题。文章从物权法的视角提出完善举措: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保障权利主体权能的实现,加强相关立法,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Deng H, Wang J.2007.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and operation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perty law

[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6(6):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394X.2007.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 度在管理上存在土地产权界定不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不力、流转受到限制等问题,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相关立法 上也存在问题。文章从物权法的视角提出完善举措: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保障权利主体权能的实现,加强相关立法,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6] 丁同民. 2012.

农民公平分享农地非农化收益的路径思考

[J]. 学习论坛, (10): 35-38.

[本文引用: 1]     

[Ding T M.2012.

Nongmin gongping fenxiang nongdi feinonghua shouyi de lujing sikao

[J]. Tribune of Study, (10): 35-38.]

[本文引用: 1]     

[7] 丁文. 2015.

论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

[J]. 中国法学, (3): 159-17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并得到政策确认的“三权分离”,在理论上存在较大争议,其焦点是土地承包权应否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以及侵权形态、救济方式和责任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应当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包含土地承包权已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与纷争,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超载,妨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影响承包人土地权益保护等不利影响,两者必须分离。寻求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的途径,既要对现行理论进行反思,关注改革实践以形成权利分置的理论共识;又要重视在《农村土地承包法》或《物权法》中进行土地承包权的制度设置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完善等权利分置的制度构建等问题。

[Ding W.2015.

Lun tudi chengbaoquan yu tudi chengbao jingyingquan de fenli

[J]. China Legal Science, (3): 159-17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并得到政策确认的“三权分离”,在理论上存在较大争议,其焦点是土地承包权应否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以及侵权形态、救济方式和责任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应当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包含土地承包权已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与纷争,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超载,妨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影响承包人土地权益保护等不利影响,两者必须分离。寻求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的途径,既要对现行理论进行反思,关注改革实践以形成权利分置的理论共识;又要重视在《农村土地承包法》或《物权法》中进行土地承包权的制度设置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完善等权利分置的制度构建等问题。
[8] 冯健. 2012. 乡村重构[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本文引用: 1]     

[Feng J. 2012. Xiangcun chonggou[M]. Beijing,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本文引用: 1]     

[9]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201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研究: 以微观福利为视角

[J]. 经济地理, 33(8): 128-1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福利角度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宅基地功能、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心理特征等的关系,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比例为18.97%;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庭院经营性收入、家庭归属感、宅基地区位条件和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的影响方向为正,其他因素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应对策:开展对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新安置点的选址与规划,使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得到提高。

[Guan J H, Huang C X, Hu Y G.2013.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irculation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under microscopic welfare perspective

[J]. Economic Geography, 33(8): 128-1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福利角度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宅基地功能、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心理特征等的关系,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比例为18.97%;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庭院经营性收入、家庭归属感、宅基地区位条件和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的影响方向为正,其他因素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应对策:开展对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新安置点的选址与规划,使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得到提高。
[10] 侯俊国. 2013.

土地整治对农村主要资源要素整合的影响

[D]. 重庆: 西南大学.

[本文引用: 1]     

[Hou J G. 2013.

The impact on integration of mainly rural resource elements by the land consolidation

[D]. Chongqing, China: Southwest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11] 李红波, 张小林. 2012.

城乡统筹背景的空间发展: 村落衰退与重构

[J]. 改革, (1): 148-1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发展进入加速重构的关键期。应结合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以村落重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村落重构的类型、特征及原因,在城乡统筹发展前提下对重构村落进行改造或引导其合理消失。

[Li H B, Zhang X L.2012.

Spatial extens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Village rec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J]. Reform, (1): 148-1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发展进入加速重构的关键期。应结合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以村落重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村落重构的类型、特征及原因,在城乡统筹发展前提下对重构村落进行改造或引导其合理消失。
[12] 李乐, 张凤荣, 张新花, . 2011.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30(5): 12-16, 5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合理布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首先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归并特征和实地调查,对顺义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级别划分;其次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实力与乡镇和区(县)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通达性进行分析,并确定未来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空间依据;最后,以农村医卫慈善用地为例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编制城乡统筹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Li L, Zhang F R, Zhang X H, et al.2011.

Research on spatial layout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 case study i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0(5): 12-16, 5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合理布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首先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归并特征和实地调查,对顺义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级别划分;其次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实力与乡镇和区(县)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通达性进行分析,并确定未来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空间依据;最后,以农村医卫慈善用地为例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编制城乡统筹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13] 厉以宁, 艾丰, 石军. 2015. 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Li Y N, Ai F, Shi J.2015.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ew urbanization[M]. Beijing, China: China Workers Press.]

[本文引用: 1]     

[14] 凌文豪. 2010.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J]. 经济问题, (2): 99-1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因素。我国存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合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和政策法律的缺失等问题,致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严重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障水 平。基于上述分析,建议采取完善农地交易制度并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体系,重视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和职业培 训,并把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列为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措施,以期推动和谐社会背景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Ling W H.2010.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farmers without farmland

[J]. On Economic Problems, (2): 99-1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因素。我国存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合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和政策法律的缺失等问题,致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严重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障水 平。基于上述分析,建议采取完善农地交易制度并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体系,重视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和职业培 训,并把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列为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措施,以期推动和谐社会背景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15] 刘彦随. 2011.

陕西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模式的价值与启示

[J]. 中国土地, (7): 20-2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和空心村整治新机制,涌现出“迁村并点”、 “旧村改造”、“中心村整合”、 “新社区建设”、“生态移民”等一些典型模式.但从各地区农村土地整治的总体进展来看,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时机选择不恰当、规划设计不合理、农民参与度不够高、整理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而着眼于中长期农村发展战略,系统的、整域的村庄整治规划和工程实践还较少见.

[Liu Y S.2011.

Shaanxi nongcun zhaijidi zonghe zhengzhi moshi de jiazhi yu qishi

[J]. China Land, (7): 20-2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和空心村整治新机制,涌现出“迁村并点”、 “旧村改造”、“中心村整合”、 “新社区建设”、“生态移民”等一些典型模式.但从各地区农村土地整治的总体进展来看,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时机选择不恰当、规划设计不合理、农民参与度不够高、整理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而着眼于中长期农村发展战略,系统的、整域的村庄整治规划和工程实践还较少见.
[16] 刘彦随, 刘玉. 2010.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地理研究, 29(1): 35-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p>

[Liu Y S, Liu Y.2010.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9(1): 35-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p>
[17]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2009.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J]. 地理学报, 64(10): 1193-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ldquo;三整合&rdquo;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ldquo;三位一体&rdquo;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p>

[Liu Y S, Liu Y, Zhai R X.2009.

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10): 1193-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ldquo;三整合&rdquo;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ldquo;三位一体&rdquo;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p>
[18] 刘彦随, 龙花楼, 陈玉福, . 2011.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 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Liu Y S, Long H L, Chen Y F, et al. 2011. Zhongguo xiangcun fazhan yanjiu baogao: Nongcun kongxinhua jiqi zhengzhi celue[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19] 刘彦随, 朱琳, 李玉恒. 2012.

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31(6): 777-78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6.01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土地整治是适时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用地、强化集约用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ldquo;不减反增&rdquo;等突出问题,分析了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与现实意义,阐释了农村土地整治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土地&ldquo;三整合&rdquo;、农村空心化&ldquo;生命周期&rdquo;、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等相关的基础理论,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区域差异性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ldquo;一整三还&rdquo;综合模式、统筹协同决策模式及其创新机制。

[Liu Y S, Zhu L, Li Y H.2012.

The essential theories and models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1(6): 777-78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6.01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土地整治是适时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用地、强化集约用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ldquo;不减反增&rdquo;等突出问题,分析了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与现实意义,阐释了农村土地整治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土地&ldquo;三整合&rdquo;、农村空心化&ldquo;生命周期&rdquo;、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等相关的基础理论,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区域差异性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ldquo;一整三还&rdquo;综合模式、统筹协同决策模式及其创新机制。
[20]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2011.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

[J]. 农业工程学报, 27(6): 306-312.

Magsci      摘要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指标判别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类型区。研究认为,优先整理区着重推进城镇化引领型的村庄整治模式;重点整理区依据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的原则适时推行区域内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优化调整区应以内部挖潜为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调整;适度整理区在整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挂钩项目优选区应实施整域推进的区域整理模式,实现城乡等级体系重构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有效结合。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整理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Liu Y, Liu Y S, Guo L Y.2011.

Zoning and consolidation strategy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the areas around Bohai Gulf in China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7(6): 306-312.]

Magsci      摘要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指标判别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类型区。研究认为,优先整理区着重推进城镇化引领型的村庄整治模式;重点整理区依据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的原则适时推行区域内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优化调整区应以内部挖潜为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调整;适度整理区在整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挂钩项目优选区应实施整域推进的区域整理模式,实现城乡等级体系重构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有效结合。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整理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龙花楼. 2012

a.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1(2): 131-1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4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Long H L.2012

a.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1(2): 131-1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4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22] 龙花楼. 2012b. 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Long H L. 2012b. Zhongguo xiangcun zhuanxing fazhan yu tudi liyong[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23] 龙花楼. 2013.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 地理学报, 68(8): 1019-10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 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Long H L.2013.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8): 1019-10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 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24] 龙花楼. 2015.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J]. 地理研究, 34(9): 1607-16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9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p>

[Long H L.2015.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9): 1607-16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9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p>
[25]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2009.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J]. 地理学报, 64(10): 1203-12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10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p>

[Long H L, Li Y R, Liu Y S.2009.

Analysis of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riving mechanism of hollowing villages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10): 1203-12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10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p>
[26] 龙开胜, 陈利根. 2011.

基于农民土地处置意愿的农村土地配置机制分析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1(4): 8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7465.2011.04.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551份调研资料为基础,分析农村土地配置现状以及农民的土地处置意愿,探讨农民意愿对农村土地配置可能带来的影响,从农民意愿角度解释农村土地低效配置的原因。结果表明,当前农民仍然对土地具有高度的物质和精神依附,农民土地处置意愿与法律和政府所希望的方式存在背离。这使得土地配置的自主治理和政府干预机制相互排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被严重忽略,农村土地配置只能维持在土地对农民生活和居住条件的基本保障功能的水平上,土地低效利用局面无法根本改善。因此,农村土地配置机制应该从建立多中心治理模式,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并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及建立有效的土地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

[Long K S, Chen L G.2011.

An analysis on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land based on peasants' land disposal willingness

[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1(4): 8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7465.2011.04.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551份调研资料为基础,分析农村土地配置现状以及农民的土地处置意愿,探讨农民意愿对农村土地配置可能带来的影响,从农民意愿角度解释农村土地低效配置的原因。结果表明,当前农民仍然对土地具有高度的物质和精神依附,农民土地处置意愿与法律和政府所希望的方式存在背离。这使得土地配置的自主治理和政府干预机制相互排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被严重忽略,农村土地配置只能维持在土地对农民生活和居住条件的基本保障功能的水平上,土地低效利用局面无法根本改善。因此,农村土地配置机制应该从建立多中心治理模式,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并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及建立有效的土地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
[27] 陆彩兰. 2011.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集聚发展模式

[J]. 农村经济, (7): 27-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 统农耕方式和散居模式使得有限而又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产生应有的效益,无法维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要解决"保 护土地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要保证现有土地资源不减少,而且还要注意已经减少的土地能够被持续和高效利用。有效集聚耕 地资源和建设用地资源,才能产生规模效益,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总体利用效率,因而是我国农村可以考虑的土地发展模式。

[Lu C L.2011.

Nongcun tudi ziyuan peizhi de jiju fazhan moshi

[J]. Rural Economy, (7): 27-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 统农耕方式和散居模式使得有限而又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产生应有的效益,无法维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要解决"保 护土地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要保证现有土地资源不减少,而且还要注意已经减少的土地能够被持续和高效利用。有效集聚耕 地资源和建设用地资源,才能产生规模效益,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总体利用效率,因而是我国农村可以考虑的土地发展模式。
[28] 吕萍. 2009.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权益的保障与规范

[J]. 中国土地科学, 23(7): 28-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9.07.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防范对 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权益的保障和规范是主要问题,其中权益的保障体现在实体性、价值性和流动性三个方面;提出完 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及其配套措施的具体建议.研究结论:应该重视和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变迁带来的新问题.

[Lv P.2009.

Property and interest guarantee and their regularities in farmland leasehold transference

[J]. China Land Science, 23(7): 28-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9.07.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防范对 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权益的保障和规范是主要问题,其中权益的保障体现在实体性、价值性和流动性三个方面;提出完 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及其配套措施的具体建议.研究结论:应该重视和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变迁带来的新问题.
[29] 毛爽. 2009.

劳动力转移下的农业生产合作问题研究: 以合川区梁坝村为例的分析[D]

. 重庆: 西南大学

[本文引用: 1]     

[Mao S. 2009.

The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research issue under labor force transfer situati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ase of Liangba Village in Hechuan District

[D]. Chongqing, China: Southeast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30] 曲福田, 田光明. 2011.

城乡统筹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J]. 管理世界, (6): 34-4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和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等功能的缺失,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低效、农民权益受损问题较为严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城乡统筹要求改变城乡二元基础制度,从制度上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让城乡要素以价格信号进行流动,同时衣民权益能够得到保护并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要素价值增值收益。土地资源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如何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的激励约束以及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农民权益,成为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尝试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提出集体土地产权改革方向,构建土地产权体系,完善产权制度功能,实现土地配置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最后从土地立法、规划管理、相关配套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Qu F T, Tian G M.2011.

The coordination urban growth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the property righ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land

[J]. Management World, (6): 34-4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和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等功能的缺失,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低效、农民权益受损问题较为严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城乡统筹要求改变城乡二元基础制度,从制度上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让城乡要素以价格信号进行流动,同时衣民权益能够得到保护并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要素价值增值收益。土地资源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如何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的激励约束以及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农民权益,成为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尝试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提出集体土地产权改革方向,构建土地产权体系,完善产权制度功能,实现土地配置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最后从土地立法、规划管理、相关配套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31] 石忆邵. 1992.

乡村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J]. 地理学报, 47(1): 80-8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201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提出了乡村地理学的修正定义;总结了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90年代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及对促进我国乡村地理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Shi Y S.1992.

Development of rural geograph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47(1): 80-8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201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提出了乡村地理学的修正定义;总结了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90年代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及对促进我国乡村地理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2]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玉福. 2012.

黄淮海平原农区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地理科学, 32(12): 1452-1458.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 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 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定量分析了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27.1%农户无条件赞成空心村整治, 59.9%农户表示依政府补偿而定, 7.1%农户不赞成, 5.9%持无所谓态度。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 农户意愿选择与户主的年龄、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房屋建设面积、居住区位、承包耕地面积及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显著相关。农户的家庭特征是农户意愿选择考虑最多的因素;除农户户主年龄之外, 户主自身的其他特征对意愿选择影响不显著;空心化程度越严重的村庄, 农户赞成整治的可能性越大, 而其他村庄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 应建立区域土地统筹配置机制, 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 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负担;完善农户家庭利益保障机制, 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合法利益, 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制定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 充分尊重农户意愿, 分片区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治。</p>

[Wang J Y, Liu Y S, Chen Y F.2012.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usehold willingness and its caused factor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in Huang-Huai-Hai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2(12): 1452-1458.]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 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 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定量分析了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27.1%农户无条件赞成空心村整治, 59.9%农户表示依政府补偿而定, 7.1%农户不赞成, 5.9%持无所谓态度。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 农户意愿选择与户主的年龄、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房屋建设面积、居住区位、承包耕地面积及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显著相关。农户的家庭特征是农户意愿选择考虑最多的因素;除农户户主年龄之外, 户主自身的其他特征对意愿选择影响不显著;空心化程度越严重的村庄, 农户赞成整治的可能性越大, 而其他村庄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 应建立区域土地统筹配置机制, 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 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负担;完善农户家庭利益保障机制, 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合法利益, 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制定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 充分尊重农户意愿, 分片区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治。</p>
[33] 王守军, 杨明洪. 2009.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分析

[J]. 财经科学, (4): 95-1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重庆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探索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不仅巧妙地绕开了农村宅基地不能用于非农建设的法律问题,而且通过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实现了远郊农村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潜在的供需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宅基地空王等低效率使用问题、打破城镇发展普遍遭遇的土地资源瓶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交易中的市场机制会促使要素流向城镇、土地向大城市集中的"马太效应",而且还存在价格可操纵、政府无意创租、无法真正释放农村土地资源等问题,政府需要从统筹城乡的高度,对市场作用进行矫正.

[Wang S J, Yang M H.2009.

An analysis of land ticket trade of country homestead use

[J]. Finance & Economics, (4): 95-1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重庆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探索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不仅巧妙地绕开了农村宅基地不能用于非农建设的法律问题,而且通过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实现了远郊农村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潜在的供需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宅基地空王等低效率使用问题、打破城镇发展普遍遭遇的土地资源瓶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交易中的市场机制会促使要素流向城镇、土地向大城市集中的"马太效应",而且还存在价格可操纵、政府无意创租、无法真正释放农村土地资源等问题,政府需要从统筹城乡的高度,对市场作用进行矫正.
[34] 王银梅, 刘语潇. 2009.

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J]. 宏观经济研究, (11): 40-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被赋予了社会保障功能。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 不完善强化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因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土地流转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此,目前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完成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Wang Y M, Liu Y X.2009.

Cong shehui baozhang jiaodu kan woguo nongcun tudi liuzhuan

[J]. Macroeconomics, (11): 40-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被赋予了社会保障功能。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 不完善强化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因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土地流转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此,目前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完成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35] 王兆林, 杨庆媛, 李斌. 2015.

农户农村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的实证

[J]. 中国土地科学, 29(7): 81-88.

https://doi.org/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7.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农村土地退出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基于有序Probit回归模型,结合重庆市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从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来看,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定居城镇、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退地政策的信任程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影响;退地后失去稳定住所、退地后无法获得足额补偿对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2)从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来看,户主年龄、家庭有无稳定非农收入、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退地政策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影响,而退地后无法稳定就业影响生计、退地后无法获取养老及医疗费用、退地后无法获得足额补偿对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3)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的因素少于影响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因素,说明农户对于承包地退出较宅基地退出存在更多顾虑,农户也更倾向退出宅基地。(4)同一因素也可能存在对农户宅基地、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不同的影响,这主要由宅基地与承包地所承载的保障功能差异决定的。研究结论:完善不同区域的住房保障体系,拓展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加快城乡社保及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是降低农户土地退出风险的重要途径。

[Wang Z L, Yang Q Y, Li B.2015.

Farmers' risk perception and the impact factors on returning rural collective-owned land: A case of Chongqing

[J]. China Land Sciences, 29(7): 81-88.]

https://doi.org/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7.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农村土地退出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基于有序Probit回归模型,结合重庆市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从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来看,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定居城镇、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退地政策的信任程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影响;退地后失去稳定住所、退地后无法获得足额补偿对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2)从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来看,户主年龄、家庭有无稳定非农收入、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退地政策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影响,而退地后无法稳定就业影响生计、退地后无法获取养老及医疗费用、退地后无法获得足额补偿对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3)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的因素少于影响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因素,说明农户对于承包地退出较宅基地退出存在更多顾虑,农户也更倾向退出宅基地。(4)同一因素也可能存在对农户宅基地、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不同的影响,这主要由宅基地与承包地所承载的保障功能差异决定的。研究结论:完善不同区域的住房保障体系,拓展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加快城乡社保及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是降低农户土地退出风险的重要途径。
[36] 魏凤, 于丽卫. 2013.

天津市农户宅基地换房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3个区县521户的调查数据

[J]. 中国土地科学, 27(7): 3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3.07.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从内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农户对宅基地换房的行为意 愿,把握农户对宅基地换房的认同程度与合作态度。研究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探讨农户宅基地换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 究结果:户主的文化程度、改善子女就学条件、亲戚朋友支持、已换房者认可等变量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技能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两个变量有弱的正向影响;户主 年龄、家庭收入状况、换房后顾虑重新就业、消费支出增加、生活习惯改变等变量有显著负向影响;获得城镇户口、村干部赞同以及政策不能兑现三个变量有弱的负 向影响。研究结论:农户宅基地换房意愿是影响宅基地换房模式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Wei F, Yu L W.2013.

Impact factors on framers' willingness of exchanging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 urban house: A survey of 521 households in three counties of Tianjin City

[J]. China Land Sciences, 27(7): 3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3.07.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从内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农户对宅基地换房的行为意 愿,把握农户对宅基地换房的认同程度与合作态度。研究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探讨农户宅基地换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 究结果:户主的文化程度、改善子女就学条件、亲戚朋友支持、已换房者认可等变量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技能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两个变量有弱的正向影响;户主 年龄、家庭收入状况、换房后顾虑重新就业、消费支出增加、生活习惯改变等变量有显著负向影响;获得城镇户口、村干部赞同以及政策不能兑现三个变量有弱的负 向影响。研究结论:农户宅基地换房意愿是影响宅基地换房模式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7] 文枫, 鲁春阳, 杨庆媛, . 201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0(9): 1193-120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9.01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动因、现状、模式、主体、收益分配以及流转制度、支撑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结合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要求,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加强以下5 方面的研究:①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摸清家底,科学判断区域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②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定价方法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③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及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④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⑤注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驱动力等方面定量研究。在现有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决策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

[Wen F, Lu C Y, Yang Q Y, et al.2011.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ransfer of the collectively owne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0(9): 1193-120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9.01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动因、现状、模式、主体、收益分配以及流转制度、支撑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结合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要求,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加强以下5 方面的研究:①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摸清家底,科学判断区域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②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定价方法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③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及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④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⑤注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驱动力等方面定量研究。在现有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决策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
[38] 徐万刚, 杨少垒. 2009.

城市化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分析

[J]. 社会科学家, (3): 67-7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小产权房、集中居住点及乡村文明日益衰落等现象.这既是宅基地流转制度的限制性规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必然产物,又是制约城乡统筹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解决当前所产生的这一系列现象,必须正确对待宅基地的福利性质,赋予其自由流转的权利.

[Xu W G, Yang S L.2009.

Analysis on rural homestead circulat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J]. Social Scientist, (3): 67-7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小产权房、集中居住点及乡村文明日益衰落等现象.这既是宅基地流转制度的限制性规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必然产物,又是制约城乡统筹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解决当前所产生的这一系列现象,必须正确对待宅基地的福利性质,赋予其自由流转的权利.
[39] 许经勇. 2013.

新型城镇化有赖于户籍、土地制度改革同步推进

[J]. 学习论坛, 29(7): 35-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是很 密切的。设立户籍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限制农民的活动,不允许他们随意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活动。这使得他们的身份世世代代难以改变。至今为止的我国 城镇化模式,都是把"地"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割裂开来,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超越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以及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融入城市。我国城镇 化已经演变到这样的阶段,即不解决好"人"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就很难持续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要解决好"人"的城镇化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人"的城镇化客观上要求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Xu J Y.2013.

Xinxing chengzhenhua youlaiyu huji, tudi zhidu gaige tongbu tuijin

[J]. Tribune of Study, 29(7): 35-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是很 密切的。设立户籍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限制农民的活动,不允许他们随意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活动。这使得他们的身份世世代代难以改变。至今为止的我国 城镇化模式,都是把"地"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割裂开来,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超越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以及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融入城市。我国城镇 化已经演变到这样的阶段,即不解决好"人"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就很难持续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要解决好"人"的城镇化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人"的城镇化客观上要求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40] 杨忍, 刘彦随, 郭丽英, . 2013.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

[J]. 地理科学进展, 32(2): 181-190.

https://doi.org/10.3724/SP.J.1033.2013.0018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环渤海地区分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神经网络确定权重的方法, 对该区分县农村空心化程度和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综合测评, 并以山东省为例, 进行两者耦合规律探索。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区域差异明显。高度空心化且进入稳定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ldquo;C&rdquo;型沿海地区;平原传统农区, 农村空心化正处空心化的成长、兴盛期;农村空心化低值区主要集中落后山区。② 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明显。辽中平原粮食主产区、冀中南粮食主产区、鲁西鲁南粮食主产区集约度较高;低集约度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沂蒙山区、坝上高原等落后地区。③ 农村空心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存在着耦合联动关系。空心化出现、成长期,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地区隐性失业问题得以解决, 耕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农村空心化发展至兴盛期, 农村地域发展面临主体弱化, 耕地利用集约度有所下降;至空心化稳定期, 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 耕地利用集约度将反弹上升, 最终趋于波动稳定。

[Yang R, Liu Y S, Guo L Y, et al.2013.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for rural hollowing and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ve degree: Taking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in China as an exampl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2(2): 181-190.]

https://doi.org/10.3724/SP.J.1033.2013.0018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环渤海地区分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神经网络确定权重的方法, 对该区分县农村空心化程度和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综合测评, 并以山东省为例, 进行两者耦合规律探索。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区域差异明显。高度空心化且进入稳定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ldquo;C&rdquo;型沿海地区;平原传统农区, 农村空心化正处空心化的成长、兴盛期;农村空心化低值区主要集中落后山区。② 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明显。辽中平原粮食主产区、冀中南粮食主产区、鲁西鲁南粮食主产区集约度较高;低集约度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沂蒙山区、坝上高原等落后地区。③ 农村空心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存在着耦合联动关系。空心化出现、成长期,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地区隐性失业问题得以解决, 耕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农村空心化发展至兴盛期, 农村地域发展面临主体弱化, 耕地利用集约度有所下降;至空心化稳定期, 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 耕地利用集约度将反弹上升, 最终趋于波动稳定。
[41]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2015.

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

[J]. 地理研究, 34(3): 475-4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07      URL      Magsci      摘要

<p>着眼于城乡发展转型中“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规律研究,以快速城乡转型发展的环渤海地区为典型案例区,通过构建县域层面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关数据资料,对环渤海地区县域尺度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演化时空格局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非农化之间转型联动一致性较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偏低,协调度呈现出低非农化转型水平的一致均衡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之间联动和传导作用较弱。②“人口—土地”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普遍滞后低于“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一致性失调。③伴随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为波状传递上升的演进时序变化特征,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联系程度和组织调控过程符合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规律。④创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机制,创建土地基本制度、核心制度与保障制度相融合的多层次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体系,完善基本供地机制、规划决策机制、市场配置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是构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关联挂钩的核心途径。强化以人口、土地、产业联动三挂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理论研究将是城乡发展转型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p>

[Yang R, Liu Y S, Long H L.2015.

The study on 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land-industry": Case study of the Bohai Rim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3): 475-4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07      URL      Magsci      摘要

<p>着眼于城乡发展转型中“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规律研究,以快速城乡转型发展的环渤海地区为典型案例区,通过构建县域层面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关数据资料,对环渤海地区县域尺度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演化时空格局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非农化之间转型联动一致性较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偏低,协调度呈现出低非农化转型水平的一致均衡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之间联动和传导作用较弱。②“人口—土地”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普遍滞后低于“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一致性失调。③伴随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为波状传递上升的演进时序变化特征,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联系程度和组织调控过程符合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规律。④创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机制,创建土地基本制度、核心制度与保障制度相融合的多层次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体系,完善基本供地机制、规划决策机制、市场配置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是构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关联挂钩的核心途径。强化以人口、土地、产业联动三挂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理论研究将是城乡发展转型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p>
[42]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 2015.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

[J]. 地理科学进展, 34(8): 1019-103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Yang R, Liu Y S, Long H L, et al.2015.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Paradigms and main content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8): 1019-103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43] 于华江, 杨飞. 2011.

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民土地发展权保护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8(2): 33-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08X.2011.0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土地问题是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对农 民土地发展权益的保护是土地问题的重中之重.农民土地发展权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土地现存价值、失地补偿利益;二是土地开发经营增值利益.我国城乡一体化 农民土地发展权益保护存在制度性缺失,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建设,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Yu H J, Yang F.2011.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armers'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s

[J].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8(2): 33-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08X.2011.0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土地问题是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对农 民土地发展权益的保护是土地问题的重中之重.农民土地发展权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土地现存价值、失地补偿利益;二是土地开发经营增值利益.我国城乡一体化 农民土地发展权益保护存在制度性缺失,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建设,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44] 袁启. 2008.

试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

[J]. 资源与产业, 10(5): 28-31.

[本文引用: 1]     

[Yuan Q.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J]. Resources & Industries, 10(5): 28-31.]

[本文引用: 1]     

[45] 张泉, 王晖, 陈浩东, . 2006. 统筹城乡下的乡村重构[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Zhang Q, Wang H, Chen H D, et al.2006. Tongchou chengxiang xia de xiangcun chonggou[M]. Beijing, China: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46] 朱晓华, 陈秧分, 刘彦随, . 2010.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J]. 地理学报, 65(6): 736-7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6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展空心村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是实行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山东省禹城市徐集等13 个典型村为例,综合集成地理学、信息科学、土地科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典型空心村选取、村庄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宅基地利用属性调查表设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0.25 m) 使用与解译、空心村整治潜力类型及其测算方法等研究,逐层递进地构建了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的成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有益创新,有据可依,步骤清晰,成果明确,简单易行,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结果符合山东省禹城市的实际状况,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我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支持。</p>

[Zhu X H, Chen Y F, Liu Y S, et al.2010.

Technique and method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5(6): 736-7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6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展空心村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是实行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山东省禹城市徐集等13 个典型村为例,综合集成地理学、信息科学、土地科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典型空心村选取、村庄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宅基地利用属性调查表设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0.25 m) 使用与解译、空心村整治潜力类型及其测算方法等研究,逐层递进地构建了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的成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有益创新,有据可依,步骤清晰,成果明确,简单易行,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结果符合山东省禹城市的实际状况,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我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支持。</p>
[47] 诸培新, 曲福田, 孙卫东. 2009.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J]. 中国土地科学, 23(5): 2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9.05.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现行的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对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与公平性的制度绩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制度导致了农村宅基地超标利用、居民点布局分散和村容村貌差,存在严重的宅基地利用效率损失;同时在城乡居民市场主体地位、城乡土地产权地位、农民土地权益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研究结论:基于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公平与效率的改进出发,取消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允许农村宅基地入市交易,并严格管理农村宅基地。

[Zhu P X, Qu F T, Sun W D.2009.

Analysis on the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right circulation

[J]. China Land Science, 23(5): 2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9.05.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现行的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对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与公平性的制度绩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制度导致了农村宅基地超标利用、居民点布局分散和村容村貌差,存在严重的宅基地利用效率损失;同时在城乡居民市场主体地位、城乡土地产权地位、农民土地权益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研究结论:基于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公平与效率的改进出发,取消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允许农村宅基地入市交易,并严格管理农村宅基地。
[48] Bryant R L, Paniagua A, Kizos T.2011.

Conceptualising 'shadow landscape' in political ecology and rural studies

[J]. Land Use Policy, 28(3): 460-471.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0.09.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shadow landscape'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essential otherness and seemingly distinctive if ever contingent properties of in-between rural places characterised by historical depopulation and cultural marginalisation. It does so first of all through a critically sympathetic assessment of how these areas have been portrayed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al ecology and rura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logy, reference has long been made to 'depopulated areas' whereas in rural studies there has been recently talk of 'marginal cultures'. The result tends to be a 'pre-given socio-spatial container' (Zimmerer and Bassett, 2003) that often obscures more than it reveals about these distinctive locations. The paper thereafter outlines the concept of shadow landscape as a means by which to understand these areas, and does so via a discussion of marginality, scale, socio-nature and 'cultures of depopulation'. In the process, some of the key material and discursive issues that surround these 'imagined communities' are brought into focus. The conclusion considers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shaped by the concept of shadow landscape. (C) 201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9] Long H L, Liu Y S.2016.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doi: 10.1016/j.jrurstud.2016.07.02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This multidisciplinary special issue examines the contemporary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focusing on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key challenges for rural areas, whether at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contributions to this special issue provide conceptual鈥搕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takes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However, the volatility and complexity o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will present ongoing challeng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rural China. In view of this, this themed edition makes a compelling call for more systematic research of rural restructuring based on extensive 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This special issue is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the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IGC) of IGU in Beijing.
[50] Long H L, Tu S S, Ge D Z, et al.2016.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doi: 10.1016/j.jrurstud.2016.03.011.

URL      摘要

Rapid and far-reaching development transition has triggered corresponding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trend emphasizing regional resources in formulating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restructuring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affected by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cluding human resource, land resource and capital, by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It is argued that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accomplishing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maximum of rural development system. Due to the constraints from the maintained urban–rural dualism of land ownership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 rapid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both globa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hanges of the allocation of critical resources have brought about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na, such as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non-grain preference and abandonment of farmland use together with the derelict and idle rural housing land, the weakening mainbody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unfair urban–rural allocation of capital and its structural imbalance, and so on. Aiming at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and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it is pivotal to restructure the rural development space, rural industry, and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ainbody. Furtherm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ucture the contour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rural societies and economies and allocate and manage the critical resources affecting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grating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ization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51] Woods M.2005.

Rural geography: Processes, responses and experiences in rural restructuring

[M]. London, UK: 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