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5 , 34 (12): 1479-1479

Orginal Article

老龄化地理学专辑序言

Mark W. ROSENBERG1, 高晓路2, 刘春凤3

1. 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系,加拿大K7L3N6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地理科学进展》编辑部,北京100101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展开

0

PDF (25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Mark W. ROSENBERG, 高晓路, 刘春凤. 老龄化地理学专辑序言[J]. , 2015, 34(12): 1479-1479 https://doi.org/

进入21世纪以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范围内基于地理学视角的老龄化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老龄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未来一二十年间快速老龄化将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不确定性。为了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序过渡到一个更加健康、成熟的社会,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必须深化对相关概念、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我们特邀请国内外专家撰稿,组织刊发了本期专辑,以期引起国内地理学界对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更多关注、研究和讨论。

专辑包括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新西兰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地理学者撰写的11篇综述和研究论文。其中的4篇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并与原文对照发表,西方学者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应会给中国地理学者带来不少启发。比较突出的是,他们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各种需求和感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刻画,分析了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relationships),尤其是老年人和所在“地方(place)”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很多“关系”是围绕着无法回避的老年人的照护(care)问题展开的。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西方学者非常重视各方(特别是老年人)在互动中的“体验(experience)”,对老年人的尊严、情感和社会价值给予了充分尊重。从研究尺度上看,则较为集中在身体、家和社区等微观层面,但也延伸到了远程照护(telecare)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远离家庭和机构的新地点”;这也体现出学者们所强调的尺度伸缩性。从理论角度,鉴于老龄化和养老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课题,学者们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概念和理论方法,展示了广阔的视角,同时处处体现出批判性的思维。具体来说,Boyle等深刻审视了“就地养老(ageing in place)”中人和地方的复杂关系,提出就地养老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地方具有维持各种良好关系的能力。Andrews在西方老龄化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他和合作者开创性地将非表征理论(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引入了老龄化地理学研究中,贡献了一篇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开阔研究视角的文章,虽然有些抽象和晦涩,但颇值一读。Golant已研究老龄化和住房问题30余年,他的文章分析了美国老年人选择就地养老的心理原因,运用居住常态理论(residential normalcy theory)阐释了老年人对居住的情感体验。Milligan是英国健康地理学领衔的专家,她回顾了地理老年学对非正式照护(informal care)和家庭研究的最新进展,着重探讨了家在就地养老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地理学者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度正迅速增加,但总体来看研究视角仍然比较狭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努力组织了具有不同视角和研究尺度的7篇文章,以展示中国地理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成果。具体来说,高晓路等通过对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研究主题的梳理,构建了本土化老龄化地理学的研究框架。该文是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阐述了地理学理论方法对于老龄化研究的贡献和意义,可望对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研究起到引领作用。余杰等对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与机构养老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的文献综述和研究讨论部分非常到位,提供了一个具有批判思维、符合学术规范的写作范例。颜秉秋等在把握老年群体养老服务差异化需求及其动态特征基础上,构建了多主体微观模拟模型,研究了北京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和政策问题;分析方法和过程缜密严谨。冯建喜等探讨了南京市老年人出行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其结果可为宜老社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陶卓霖等以养老服务设施空间上的公平化配置为目标,运用设施布局优化模型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探讨了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优化问题。谷志莲等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细腻地分析了单位社区老年人移动性的变化规律。张景秋等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刻画了北京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格局。

不论国际还是国内,与严峻的老龄化现实问题所产生的需求相比,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参与度仍然不足,这是一个很令人遗憾的事实。这种状况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一些关于人口老龄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问题——如近期中国关于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论争中,缺乏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客观判断和符合实际的老年人力资源划分标准的论证,在人口学家的主导下,仅仅考虑人口总量结构而对城乡和地区差异缺乏细致考虑,就做出了中国已出现严重的劳动力危机的判断。要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的作用,有必要更加明确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的学科定位,推进其理论研究及成果应用。老龄化这样一个高度交叉的问题,要求更多的学术参与和经费投入;未来可能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才能有效地应对老龄化进程中多个时空尺度上人口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人们健康、行为、心理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在中国特定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地理学在以老龄化为核心的人、地、社会关系和地域空间社会系统研究中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