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5 , 34 (11): 1449-145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11.012

交通与产业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对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启示

席建超, 葛全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Golden Tourism Belt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XI Jianchao, GE Quanshe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通讯作者:  葛全胜(1963-),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E-mail: geqs@igsnrr.ac.cn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9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席建超(1972-),男,河南确山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E-mail: xijc@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导向。“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意味着“旅游长江”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而言,其价值为:①从空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从“区域旅游”向“流域旅游”的空间拓展;结合城市群崛起,联动未来以跨区域完整的地域自然山水和文化生态单元,将形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主干骨架。②从时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了旅游业发展从区域“支柱产业”向“全局战略性产业”提升,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向同时兼具“产业”和“事业”特征的旅游业本源属性回归。③从对外开发合作看,首次实现了“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和“对外国际开发开放”的联动对接。以国内开发促进国际合作,以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统筹联动式开发模式开始形成。这种流域性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也催生出一系列区域性的的研究命题,结合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家区域重点发展战略,这些命题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合发展”、“城市群旅游与生态功能区旅游对接协调”、“城市群旅游业一体化整合提升”、“生态功能区旅游主业化改革推进”、“沿海、沿边旅游业国际化开放对接”、“流域性旅游业综合治理”等。

关键词: 区域旅游 ; 流域旅游 ; 开放开发 ; 全局性战略产业 ;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goa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REB). The proposal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concept means that "tourism in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f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indicated by the following: (1) Spatially,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realiz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xpansion from "regional tourism" to "basin-wide tourism." Combine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with its unique cross-region complet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heritage units,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forms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pace. (2) Temporally,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realizes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a "key industry" to "overall strategic industry." Tourism begins to show its overall strategic role for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 At last, with regard t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also bridges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that promot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y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coupl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mes into being.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also gives rise to a series of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ropositions, Combined with the national principal function region strategy and regional key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se research propositions includ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Coordination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 tourism," "opening-up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nd border area tourism,"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ystem of basin-wide tourism."

Keywords: regional tourism ; basin-wide tourism ;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 global strategic industries ;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Golden Tourism Belt

0

PDF (252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席建超, 葛全胜.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对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启示[J]. , 2015, 34(11): 1449-145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11.012

XI Jianchao, GE Quansheng.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Golden Tourism Belt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1): 1449-145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11.012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动力。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战略、空间规划、区域政策受到重视(樊杰等, 2015)。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格局(葛全胜等, 2015)。随着《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也成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导向。在《意见》有关旅游业论述中,强调“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打造旅游城市、精品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把长江沿线培育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km2,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40%以上,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特殊重要价值也在长江黄金旅游带得到体现。尽管过去30年中,关于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无论在理论模式探索、区域发展实践和相关国家政策制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葛立成, 2009; 国务院, 2014; 汪宇明, 2009),但是这种依托于长江经济带的流域性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不同于以往任何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相关规划编制部门和学术界都对其较少研究和阐释。如何解读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丰富理论内涵,并结合长江经济带的推进,研究确定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建设中所蕴含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命题,则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全面科学有序推进的关键所在。

2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范围界定和价值解读

2.1 范围界定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在空间范围上是依托长江经济带而存在的,但是其核心内涵则需要全面理解“经济长江”和“旅游长江”概念的差异。按照《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的要求,“经济长江”其实是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在《意见》中特别凸显了“依托黄金水道”,强调了长江黄金水道在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即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意见》中特别强调:一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增强干线航运能力,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合理布局过江通道。二是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推进航空网络建设,完善油气管道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主要因为与其他陆路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其水陆运输的连通性、便捷性和经济性较好。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作为“旅游长江”的概念,则要求“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打造旅游城市、精品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也就是说,不同于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的关注重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强调了长江“沿线”的概念,长江黄金水道并不是“旅游长江”的核心。这是因为:①从资源空间分布看,长江黄金水道除了三峡地区外,其他地区都不是长江流域旅游资源富集区,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以318国道为核心沿线200~300 km范围内。②从目标导向看,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除实现旅游业在全流域的互联互动外,更加强调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通过长江经济带内部旅游流带动区域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以及文化流的形成。③尽管从长远看,长江沿线城市将成为长江黄金水道旅游的核心主体,但是就目前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可见,“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流域性“旅游带”或者说“旅游区”概念,而“长江黄金水道”在旅游意义上只是区域一条旅游“线”路而已。因此,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规划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长江黄金水道,而应从流域性或者区域性战略规划视角进行统筹。这也有助于消除部分省市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误解,如长江黄金水道沿线省市非常在意长江黄金水道的核心作用,而另一些省份认为自己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关系不大。

2.2 价值解读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地处30°N附近,位于中国国土空间“中位线”附近,拥有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兼具沿海、沿边开放口岸的地缘优势。流域跨越东、中、西中国三大地理阶梯,拥有全球同纬度地区最为丰富的地貌景观类型,也是世界精品山水人文景观和世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区(表1)。流域涵盖多元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习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和中国地域文化重要分界线。长江流域沿线同时还发育成长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城市群,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体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脉动的窗口区。区域位于完整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全球面积最大和最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区。另外,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内集中了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最为发达的省(市),是中国旅游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区(表2)。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集中了现阶段“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首批9个中的4个(舟山、张家界、峨眉山、桐乡)试点城市,是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重要探索区。基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特殊性和重要性,对于区域旅游发展理论和实践看,其主要价值为:

(1) 从空间维度看,实现了中国区域旅游业从“区域旅游”向“流域旅游”的空间拓展。过去中国旅游业主要强调相邻省(区)或城市间“块状”旅游合作,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则强调从“块状”旅游合作向长江经济带这一“条状”区域全面扩展,其中不仅包括传统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旅游区、旅游线路、旅游城市,也包括与主体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相对应的城市群旅游、生态功能区旅游,更是可串起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联动上、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流域性”旅游。为此,要求在更为广阔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地区间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动和互补、旅游产业的转移衔接和优化升级以及旅游市场的整合统一。同时也标志着超越现有的行政区界线,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文化生态格局完整性,全面推进区域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这种空间格局也将撑起未来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主干骨架。

表1   长江流域各类自然和文化保护地概况(截至2014年底)

Tab.1   Situation of various nature and culture reserv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by the end of 2014)

类型数量占全国比例/%
世界遗产地21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自然遗产8处;双重遗产2处)44
国家自然保护区114处4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5处44
国家级森林公园315处42
国家湿地公园137处48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处4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56处36

新窗口打开

(2) 从时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了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从区域“支柱产业”向“全局战略性产业”提升。通过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建设,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向兼具“产业”和“事业”本源属性特征回归。过去35年,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4年中国国内旅游共接待36亿人次,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两者都保持着10%以上的年增长率。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旅游业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李金早, 2015a)。在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中,《意见》8个部分核心内容中有4个部分涉及“旅游业”;15次出现“旅游”,2次出现“休闲”。其中核心内容的4个部分中提出:旅游交通是长江经济带综合性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服务业中四大核心产业之一;旅游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成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力。旅游业成为“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要先导先行产业。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很好地契合了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趋势和要求。可以预见,在新常态下,流域统一旅游市场和综合协调发展模式的建立,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将推动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和纵深推进。这不仅为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了契机。

(3) 从对外开发合作看,实现新阶段国内“流域性旅游发展”和“国际化开发开放”的全面对接。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建设,契合了新阶段对外开放趋势。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达到1.09亿人次,约占全球年出境旅游人次的1/10。中国出境游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旅游发展的主要引擎。长江经济带溯大江而上,不仅深入中国腹地,继续向西延展,与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向东则可借由沿海一线,与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沿海、沿边开发开放是中国旅游业国际化合作交流重要桥头堡,通过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规划建设,能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东西双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格局。以国内开发促进国际合作,以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开发的内外联动开发模式开始形成。

表2   2014年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各省市旅游收入及其全国排名

Tab.2   Tourism income and national rankings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Golden Tourism Belt in 2014

编号省区市旅游总收入/亿元在全国与区域地位
1上海3416.00全国第10名,东部第7名
2浙江6300.60全国第3名,东部第3名
3江苏8145.50全国第2名,东部第2名
4安徽3430.10全国第9名,中部第2名
5湖北3752.11全国第8名,中部第1名
6江西2649.70全国第17名,中部第5名
7湖南3050.70全国第11名,中部第3名
8云南2665.74全国第16名,西部第3名
9贵州2895.98全国第13名,西部第2名
10四川4891.04全国第6名,西部第1名
11重庆2003.37全国第20名,西部第6名

资料来源:根据2015年长江旅游带各省市旅游统计资料整理。

新窗口打开

3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所透视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新命题

在新阶段,认识区域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并做出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判断,有助于科学推进区域旅游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区域旅游业发展,明确未来区域旅游发展关键命题。

3.1 旅游业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合对接

旅游业发展在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沿线诸多区域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3)。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在新常态阶段所特有的具有综合功能带动优势,通过“旅游+”的模式,可有效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通过发挥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红色旅游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促就业、惠民生,催生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在转化生态价值、传播和分享生态文明的美丽产业,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和生态化进程,实现旅游业服务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战略,发挥旅游在这些重大区域战略中的先行突破、融合融通功能(李金早, 2015b)。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合的基本切入点,具有不同发展模式,在融合发展方面则存在“泛休闲化”、“广服务化”(包括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和“准模块化”等不同路径选择(李太光等, 2008; 高凌江等, 2011)。通过旅游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功能互补,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并在区域层面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手(图1)。对于旅游业而言,这种融合在中、东、西部区域发展中有着阶段性差异,其融合重点、路径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如东部地区重点在于推进旅游业国际化和城市群产业转型;而在中西部地区,则集中体现在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区域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相对于东部,中西部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图1   旅游产业融合领域及其融合模式

Fig.1   Tourism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

表3   近10年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定位

Tab.3   The role of tourism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REB) implemented in the past decade

战略名称旅游业定位批准年份
长三角洲区域合作国际旅游经济发展中心、中国旅游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200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全方位旅游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200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09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旅游重点区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1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知名的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2011
成渝经济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1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知名的旅游休闲胜地和国家旅游度假集中区2012
中部崛起战略国家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基地2012
上海自贸区旅游业进一步开放的政策示范区2013
长江经济带国际黄金旅游带2014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具有浓郁徽文化特色的世界级旅游胜地201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楚文化旅游胜地2014
四川天府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第四个国家级旅游新区、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14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改委区域国家战略规划整理。

新窗口打开

3.2 城市群与生态文化功能区旅游业对接协同

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和兼具各种功能的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构成了中国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空间形态(樊杰, 2007, 2015)。对旅游业发展,主要涉及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区域城市群旅游需求和生态功能区之间旅游网络化协同推进问题。具体空间组织上,则表现为旅游业主导下城乡综合统筹发展和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优化组织问题。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中,未来各个地区城市群的崛起会带动旅游消费在城市空间进一步集聚,同时也会促进城市旅游消费潜力向周边地区全面释放。需要强调的是,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充分释放区域城市群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六大城市群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同时以推进城市群游憩空间建立为目标,在两个层次进行空间拓展。在环城游憩带基础上,以日趋发达的互联互通网络和自驾车旅游方式为依托,推进城市群周边地区完整的生态功能单元及地域文化单元依托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逐步向休闲度假化发展;推进城市群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并通过形成区域性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构建区域性“大山、大水、大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而形成几大城市群共享的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或者城市群的“旅游功能区”,成为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重点(陆林, 2013, 席建超, 2013)。这其中结合诸多高速交通廊道的建设,满足自驾车旅游需求,推进旅游廊道经济和关键节点统一规划和布局,进而串联起既有的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全面推进实现区域旅游向“点”、“线”、“面”网络化格局转变,进一步放大和提升旅游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为诸多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优越的区域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也成为城市群与生态文化功能区旅游协调发展的关键。

3.3 城市群旅游业一体化整合提升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方创琳, 2011; 樊杰等, 2013)。城市群最大的特色是要求区域城市发展从“一群城市”向“城市群”转变。强调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共建共享,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协调(方创琳, 2011; 樊杰等, 2013)。长江经济带有3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和3个区域性城市群(江淮、滇中、黔中城市群),作为城市群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体现为在彰显城市各自特色的前提条件下,努力优化系统结构,建立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旅游城市体系,推进城市群旅游一体化进程。以下为3个重点关注层次(图2):①核心城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培育。重点结合城市群发展战略和城市国际化进程,推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发挥核心城市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②城市群内部旅游协调分工和主题特色化发展。在彰显特色和相互融合的思想指引下,采用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链横向分工模式,优化区域城市旅游结构,完善旅游功能,突出区域旅游城市群总体形象,发挥城市体系整体旅游“合力”,在城市群内部构筑旅游业发展的创新网络和生活网络,加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相互协作、紧密联系,在城市群建设中实现旅游业的共同发展。③城市群周边乡村地区环城游憩带建设(ReBAM)(吴必虎, 1998; 苏平等, 2004),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形成乡村旅游区、度假区、生态观光等休闲活动场所,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为城市群重要国家休闲区和乡村度假基地。

图2   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的结构模型

Fig.2   Tourism integra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3.4 生态功能区旅游主业化探索

旅游业在长江经济带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4)。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生态功能区旅游业发展又往往和集中连片贫困区、红色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扶贫和开发开放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涉及到目前旅游业占主导地位的诸多中西部旅游业发达地区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转变发展观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放大和提升旅游业综合影响,增强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货币化,将生态功能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建立可持续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的关键。为此要求:①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管控,保护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基础。②明确旅游业的特殊地位,探索建立以旅游业统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探索构建旅游主导型“多规合一”县域社会经济规划体系。③积极构建“全域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功能区”产业空间集聚。④创新旅游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加快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其中要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大各种优惠政策集聚和创新。

表4   长江经济带各重要生态功能区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Tab.4   The rol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various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REB)

编号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定位
1秦巴山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2武陵山片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3乌蒙山片区国际知名的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基地
4滇桂黔石漠化区国际知名喀斯特山水与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5滇西边境山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旅游区
6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7罗霄山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资料来源:根据各个区域国家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整理。

新窗口打开

3.5 沿海沿边旅游业国际化开放开发

在“一带一路”国家整体对外改革开放战略背景下,未来沿海、沿边地区将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逐渐上升为旅游业国际化全面推进中心区(葛全胜等, 2014),并逐步形成以国内区域旅游开发促进国际合作、以国际旅游合作推进国内开发、内外统筹联动的沿海沿边旅游发展新模式。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建设首次实现了“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和“对外国际开发开放”整合发展。在沿海地区,以上海、天津、福建自贸区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推进旅游自贸区建设。在沿边地区要求全面推进旅游业开发开放进程,使旅游业在未来与东盟、东北亚及中亚合作,以及边境地区“兴边富民”战略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席建超, 2014)。为此,要求深化边境旅游开发建设方式,重点研究旅游业如何从“兴边富民”产业向“五个联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如何从浅层“口岸购物”向“边境城市”深度文化体验发展;从“边境口岸串联”到“边境与内陆纵深”的线路设计;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从“单方开发”向“双(多)边整合”联合提升;在旅游交通建设上从边境“口岸通行”向立体“通道体系”建设提升;如何在政策体制上从国家优惠的“集聚政策”向“改革开放创新”的试验示范提升。结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充分考虑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把握和选择旅游业发展的切入点,拓展边境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和扩大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力,对沿边旅游业国际开放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6 流域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治理

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建设中,上中下游旅游业发展存在巨大梯度差异(表5)。在流域范围内,各个重要旅游区域在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开发建设重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为此,要求树立从“区域旅游合作”到“流域旅游业发展综合治理”理念,涉及到以“流域”为空间单元的跨区域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统一旅游市场建立培育、旅游市场环境的综合监管、旅游资源环境保育等诸多流域性问题。流域性旅游综合治理要求从区域视野,研究大尺度流域性区域性旅游系统行为特征,按照“分类指导、分区管理、重点实施”的思路,统筹考虑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城市群规划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主导,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当地社区共同参与的新型区域旅游业发展治理模式,推进区域旅游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图3)。重点包括:

表5   2014年长江旅游带各省市旅游接待情况

Tab.5   Tourism reception situation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REB) in 2014

省市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入境游客接待量/万人次GDP/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
上海1186.052.45614.09216025.49
浙江1989.353.93337.57375695.3
江苏2545.223.80288.03591624.3
安徽980.716.60271.95190395.15
湖北1150.812.19267.96246694.66
江西680.95.25123.89143394.75
湖南962.88.23230.66245023.93
云南757.924.18287.88117216.46
贵州688.02.0162.4080078.6
四川1392.07.65209.56262615.3
重庆635.812.68115.17126575.02
合计12969.4218.972809.162595284.99

资料来源:根据2015年长江旅游带各省市旅游统计资料整理。

新窗口打开

图3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流域性旅游关注的研究命题结构图

Fig.3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propositions concerning basin-wide tourism of the Yangtze Rver international tourism belt

一是在强化流域旅游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流域不同区域旅游功能区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在流域旅游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明确开发建设重点和发展任务,并按照“分类指导、分区管理、重点实施”的思路对各主要旅游功能区进行总体推进,如跨区域旅游合作区分为创新引领型旅游合作区、优化提升型旅游合作区、重点建设型旅游合作区三种类型进行顶层设计。

二是以流域规划单元为基础,促进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区,实现推动跨省(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公共开发建设,实现旅游市场共建共享,将旅游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优的旅游目的地。

三是以国家主管部门宏观协调为基础,强化国家在流域性旅游综合治理中的责任,建立起国家旅游主导和有沿线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社会组织等参与的流域性综合协调机制,并探索建立结合不同区域旅游业发展阶段差异,有针对性采取综合性和差异化的调控措施,建立与其相配套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投融资机制、特殊地区旅游发展扶持机制、区域对口帮扶机制、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等。

4 结论和讨论

“旅游长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长江”和“旅游长江”在内涵上有本质差异。“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流域性“旅游带”或“旅游区”概念,而“长江黄金水道”仅仅是“旅游带”中一条“旅游线路”而已。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对外开发维度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当然,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在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中也同样承担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使命。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作为流域性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其规划建设基本上涵盖了目前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所有亟待关注的问题,在流域空间范畴内,其区域范围、发展导向、目标定位、合作层次、关注重点、体制机制设计存在层次上的巨大差别(图3)。这些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出的不同关注重点和区域研究新命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区域旅游业未来改革发展关键所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樊杰. 2007.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地理学报, 62(4): 339-350.

[本文引用: 1]     

[Fan J.2007.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2(4): 339-350.]

[本文引用: 1]     

[2] 樊杰. 2015.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J]. 地理学报, 70(2): 186-201.

[本文引用: 2]     

[Fan J.2015.

Draft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0(2): 186-201.]

[本文引用: 2]     

[3] 樊杰, 郭锐. 2015.

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问题

[J]. 经济地理, 35(1): 1-6.

[Fan J, Guo R.2015.

Discussing some core issues of innovated regional governance system oriented to the thirteenth national five-year plan period

[J]. Economic Geography, 35(1): 1-6.]

[4] 樊杰, 刘毅, 陈田, . 2013.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新思路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8(1): 20-27.

[本文引用: 2]     

[Fan J, Liu Y, Chen T, et al.2013.

The key strategi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for optimization on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8(1): 20-27.]

[本文引用: 2]     

[5] 方创琳. 2011. 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2]     

[Fang C L.2011. Zhongguo chengshiqun fazhan baogao[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本文引用: 2]     

[6] 高凌江, 夏杰长. 2011.

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及政策选择

[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 52-57.

[本文引用: 1]     

[Gao L J, Xia J C.2011.

The dynamic mechanism, path, policy of tourism industry convergence in China

[J].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 52-57.]

[本文引用: 1]     

[7] 葛立成, 聂献忠, . 2009. 区域旅游合作: 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社.

[本文引用: 1]     

[Ge L C, Nie X Z, et al.2009.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research[M]. Beijing: The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ss.]

[本文引用: 1]     

[8] 葛全胜, 席建超. 2015.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J]. 地理科学进展, 34(7): 793-799.

[本文引用: 1]     

[Ge Q S, Xi J C.2015.

Strategic choices of regional tourism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7): 793-799.]

[本文引用: 1]     

[9] 葛全胜, 钟林生, . 2014.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Ge Q S, Zhong L S, et al.2014. Zhongguo bianjing lvyou fazhan baogao[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本文引用: 1]     

[10] 国务院. 2014.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R/OL]. 国发〔2014〕39号, 2014-09-25. .

URL      [本文引用: 2]     

[The State Council. 2014.

Guidan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lying on the golden waterway

[R/OL]. The State Council〔2014〕No.39, 2014-09-25. .]

URL      [本文引用: 2]     

[11] 李金早. 2015a.

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

[N/OL]. 人民网, 2015-08-19[2015-10-20]. .

URL      [本文引用: 1]     

[Li J Z. 2015a.

Kaiming kaifang kaituo yingjie Zhongguo "lvyou +"

[N/OL]. People's Daily Online, 2015-08-19. [2015-10-20]. .]

URL      [本文引用: 1]     

[12] 李金早. 2015b.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R/OL]. 2015-01-16 [2015-07-01]. .

URL     

[Li J Z. 2015b. 2015 quanguo lvyou gongzuo huiyi gongzuo baogao[R/OL]. 2015-01-16 [2015-07-01]. .]

URL     

[13] 李太光, 张文建. 2008.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业态创新[N]

. 中国旅游报, 2008-06-18.

[本文引用: 1]     

[Li T G, Zhang W J.2008.

Lvyou chanye zhuanxing shengji zhong de yetai chuangxin[N].

China Travel News, 2008-06-18.]

[本文引用: 1]     

[14] 陆林. 2013.

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J]. 地理学报, 68(4): 532-546.

[本文引用: 1]     

[Lu L.2013.

Research progres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4): 532-546.]

[本文引用: 1]     

[15] 苏平, 党宁, 吴必虎. 2004.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J]. 地理研究, 23(3): 403-411.

[本文引用: 1]     

[Su P, Dang N, Wu B H.2004.

Attraction categorie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Beijing case study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3(3): 403-411.]

[本文引用: 1]     

[16] 汪宇明. 2009. 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Wang Y M.2009. Lvyou hezuo yu quyu chuanxin[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本文引用: 1]     

[17] 吴必虎. 1998.

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R]

. 北京: 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76-82.

[本文引用: 1]     

[Wu B H.1998.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R]. Beijing,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Research Work Report: 76-82.]

[本文引用: 1]     

[18] 席建超. 2013.

对国民休闲纲要若干关键点的认识

[N]. 中国旅游报, 2013-06-21(011).

[本文引用: 1]     

[Xi J C.2013.

Dui guomin xiuxian gangyao ruogan guanjiandian de renshi

[N]. China Tourism News, 2013-06-21(011).]

[本文引用: 1]     

[19] 席建超. 2014.

新阶段边境旅游从哪些方面深化提升

[N]. 中国旅游报, 2014-06-18(011).

[本文引用: 1]     

[Xi J C.2014.

Xinjieduan bianjing lvyou cong naxie fangmian shenhua tisheng

[N]. China Tourism News, 2014-06-18(01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