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闻

《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刘沛林教授“乡愁”论文获《新华文摘》全文转摘并上当期要目

   《地理研究》2015年第34卷第7期“观点与争鸣”栏目推出了“乡愁”专题。特邀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刘沛林教授撰写了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主题论文。该文发表之后,响应热烈,并获得我国权威社科杂志《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的全文转载,并上了当期封面要目,特此热烈祝贺!

    该文pdf文件可直接到《地理研究》网站(www.dlyj.ac.cn)或中国知网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刘沛林


1.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衡阳4210022.“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衡阳4210023.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421002


主旨聚焦: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记住乡愁”,传统乡村和小城镇是重要载体,挖掘地方小镇的文化基因是关键,满足对乡风乡情、历史文化的精神需求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要: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精神需求。新型城镇化要记住的“乡愁”,一方面是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要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留住乡愁”的前提是加强文化保护。乡愁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保护传统村镇文化遗产和风貌,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达到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需求的目的。“留住乡愁”的关键是大力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满天星斗式”的小城镇分布格局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能为充满人性关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一个真正充满诗意的美丽家园。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留住乡愁;文化基因;特色旅游小镇


作者简介:刘沛林(1963-),二级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期刊编委。代表性成果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地理学报》2010年第12)、《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2014)等。主持完成国家科学基金项目5项。最早倡议并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制度的出台;策划并起草了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颁布的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碛口宣言》;提出了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最早发起和倡议了长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最早将“诗意的栖居”的理念引入人居环境建设。近年来主要从事聚落文化景观基因图谱的研究、古村古镇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和以“留住乡愁”为目的的文化旅游小镇建设示范研究。


刘沛林教授风采:



   “观点与争鸣”栏目诚意地在等你!心动不如行动!热诚欢迎您的来稿!请直接与《地理研究》编辑部专职副主编朱晓华联系吧,电话:010-6488958418910728900zhuxh@igsnrr.ac.cn 


 《地理研究》编辑部



发布日期: 2015-10-08    浏览: 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