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与GIS应用”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遥感与GIS应用
    杨小唤,刘业森,江东,罗春,黄耀欢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62-6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6.03.008
    Baidu(97) CSCD(23)

    人口( 统计) 数据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论 述已有人口空间化方法的基础上, 认为遥感影像得到的居民地数据是表达人口分布的最好指标。 为了使居民地数据更好地应用于人口空间化的研究, 论文在分析各种与人口居住密度相关指标 的基础上, 确定了用农村居民地面积所占百分比对农村居民地进行重新分级, 然后应用于人口空 间化的计算。结果检验表明, 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误差从分级前的17.4%降到分级后的12%, 尤 其是误差高于30%的乡镇个数从8 个减少到1 个, 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空间数据的精度。

  • 遥感与GIS应用
    孙林,柳钦火,刘强,陈良富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70-7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6.03.009
    Baidu(32) CSCD(7)

    气溶胶在地球大气辐射收支平衡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用卫星数据反 演水体、浓密植被等暗背景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精度, 而对于干旱、半干旱 以及城市等高反射率地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仍面临严峻挑战。高反射率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反演的困难主要是地表反射率的确定精度较低; 气溶胶的指示作用随着地表反射率的升高而降 低。为精确反演高反射率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 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对 比算法、高反差地表法等几种主要的反演方法, 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 指出了它们的优势 与不足, 并分析了高反射率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的发展前景。

  • 遥感与GIS应用
    许月卿,李双成,蔡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79-8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6.03.010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山高坡陡, 地形破碎, 生境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典型的极贫困 代表区域之一。本文选择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作为研究区, 以乡镇为基本单元, 应用GIS 和ANN 技 术, 模拟区域自然致贫因子和消贫因子的空间分布, 计算各乡镇的贫困度, 揭示区域贫困的空间 分布格局, 以期为指导研究区早日脱贫及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地形、土壤侵蚀等自 然要素是主要的致贫因子, 而社会经济要素是缓解贫困的因子。贫困度较小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研 究区的中部和东部, 贫困度较大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边缘。可见, 应用人工神 经网络模拟区域贫困化简便、实用, 避免了传统的单纯依靠统计数据进行贫困化研究的做法, 是 一种可行的方法与技术途径。

  • 遥感与GIS应用
    张丽萍,张镱锂,王英安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86-9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6.03.011
    Baidu(11) CSCD(6)

    国内外通行的国际制、美国农部制等土壤质地分类制, 均采用传统的人工查找平面正三角 坐标图方法获取质地名称, 这对大批量土样费时费力、精度难以控制。结合国外土壤质地计算机 分类方法研究的状况, 本文基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 利用Visual Basic 平台, 设计并完成了更具实 用性、更便于国内使用的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系统( STAC) 。STAC 系统的特点是简单、方便、快速、 直观, 具有单个或批量土壤质地的自动分类、图形显示、统计、分析以及支持用户自定义分类制等 多种功能。文中着重阐述了其中的计算机图形学实现原理和关键技术。

  • 遥感与GIS应用
    贾媛媛,李召良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96-10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6.03.012
    Baidu(47) CSCD(10)

    被动微波遥感具有穿透云层( 甚至雨区) 获取地表辐射信息的能力, 在处理云的问题上, 明 显优于可见光、红外遥感, 可更好地服务于相关领域研究。由于微波信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 被动微波反演地表温度的算法还不成熟。根据建模手段和方法的不同, 从经验反演模型和物理反 演模型两方面入手, 系统回顾国内外被动微波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算法并加以评述, 指出今后应 加强尺度转换、物理机理以及多数据源结合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