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交通”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经济与交通
    宋正娜,陈雯,张桂香,张蕾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17-12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09
    Baidu(202) CSCD(49)

    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在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时效性、接受性、数量、等级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如何针对不同设施进行空间布局目标设定和可达性评价因子选取;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度量方法分为比例法、最近距离法、基于机会累积的方法、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及优缺点予以分析比较,同时以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为例探讨相关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中的应用;最后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多等级设施空间可达性、从需求者的活动规律考虑空间可达性、针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空间可达性以及相关度量方法与GIS的集成等主题值得投入更多关注。

  • 区域经济与交通
    蒋洪旭,赵方冉,李小英,韩晶茹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25-123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10
    Baidu(43) CSCD(3)

    基于点轴渐进据点开发理论及增长极理论,根据2008 年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11 项主要经济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得出城市综合经济得分,取前100 名城市作为中国的一级经济城市。以此100 个城市的地理中心坐标为圆心,以广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计算得出的城市经济强影响范围为半径,在GIS中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中国一级经济城市的强影响范围。以中国主要铁路干线、主要水系和沿海边界线等轴线束的经济辐射范围为半径,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中国的十大一级经济轴线作用区,在每一个轴线作用区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中国的一级经济轴线,并依据现实国情和客观分析结果以及区域的“合理发展”完善了中国一级经济轴线,同时研究了轴线上各城市增长极的层级,以线布点,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 区域经济与交通
    董冠鹏, 郭腾云, 马静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33-123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11
    Baidu(8)

    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1978-2007 年中国省级区域横截面和面板2 种数据格式,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①我国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在时间—空间2 个维度上均显著,但随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呈逐渐减小趋势;②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有利于减小经济波动对增长的负作用,各地区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造成了波动—增长关系的地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强度上;③控制经济波动的内生性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有被放大的倾向,考虑经济波动内生性时,中国经济波动程度提高1%,会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0.125%。

  • 区域经济与交通
    朱兵,张小雷,桂东伟,雷军,董雯,王伯礼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39-124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12
    Baidu(69) CSCD(16)

    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密切相关,探讨二者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状况。本文根据新疆1979-2008 年间城镇及交通发展数据,利用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建立回归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镇发展与城镇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特征及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发展区域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其中北疆好于南疆,东部优于西部;城镇交通可达性在时间尺度上以1997 年为分界点,前20 年增长缓慢,后10 年急剧提高;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以天山南北坡中段最高,向外围呈递减趋势。城镇发展与城镇交通可达性关系方面,城镇交通可达性水平对城镇发展制约严重,其变化对城镇发展边际影响递减;城镇发展对城镇交通可达性正向影响明显,城镇发展水平越高或城镇发展速度越快,城镇交通可达性改善越明显。

  • 区域经济与交通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70-67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05
    Baidu(185) CSCD(13)

    本文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建立了区域碳排放的结构分析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方法,并利用中国2007 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根源以及由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问题,并进一 步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排放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标明,出口是中国碳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的净出口碳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9.1%。而国内建筑业的投资,机械交通电子设备的出口与投资,国内对食品、电力热力以及服务业的消费,化工金属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等经济活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根源,也是排放敏感性较高的经济活动。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加快产能转移,抑制基础原材料工业产品的出口规模并逐步实施进口替代,提高出口层次和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重视提倡全民减排,积极建立节约型社会,特别是减少建筑业的浪费和服务业能耗,将是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任务。

  • 区域经济与交通
    黄维,邓祥征,何书金,林英志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77-68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06
    Baidu(60) CSCD(15)

    利用中国1988、1995、2000 和2005 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气候变化因素、投入要素、自然环境条件变 量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气候变化(主要以1988-2005 年间气温、降水变动) 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一定幅度内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动有正向作用。 将气温、降水变动的影响分解到不同省份上后,可以发现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 域分异特征。气温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对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部省份的粮食产量提升有利,对其他省区则会产 生小幅负面影响。对气温、降水变动分季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季 节性差异,譬如春季气温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夏、秋、冬3 季的气温对中国县域粮食产 量有显著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的程度与效果各异。春、夏两季降水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存在显著影响。

  • 区域经济与交通
    叶珊珊,翟国方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84-69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07
    Baidu(81) CSCD(11)

    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是地震风险分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制定地震风险防范管理措施的基础和 依据,因此如何准确评估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地震经济损失评估 研究的发展进程,对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通过分析指出运用 模型评估时存在的困难和以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外对于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研究均已形成了较为 稳定的、系统的评估方法,但仍然存在无法整合社会经济这一整体进行评估的不足;而在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时由于 涉及领域广泛、受影响时间较长、各经济体间联系复杂等原因,很难得出较为精准的结果,因而其评估方法也仍然 处于探索和研究之中。文章最后展望了今后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 区域经济与交通
    杜官印,蔡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93-70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08
    Baidu(211) CSCD(27)

    中国建设用地面积与经济同步增长,但也存在低效利用的问题。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面向投入的CCR 模型,测算得到了1997-2007 年28 个省份的资本、劳动和建设用地投入对GDP 产出的效率。研究表明:①多数省 份的建设用地等要素投入平均效率较低, 各地区效率水平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②以1997-2002 年和 2003-2007 年两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平均效率,有21 个省份后一时段的效率相对降低,这个趋势与后一时段中国重 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相吻合;③在资本、劳动和建设用地投入方面,存在不同形式的投入要素的松弛,即纯超量 投入,主要以就业人口和建设用地的松弛为主,进一步表明这些生产要素没有实现最佳配置。

  • 区域经济与交通
    吴旗韬,张虹鸥,陈凤桂,叶玉瑶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701-70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09
    Baidu(46) CSCD(1)

    轴辐网络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广泛应用到美国的航空网络。由于轴辐网络结构简单,能有效减小网络输 送成本,对货物的集中处理和分类实现了规模经济等优点使得这种网络形式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运输系统中。国 外学者对轴辐网络的研究已有近30 年历史,对轴辐网络的概念、理论机制,规模效益,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有了较为 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的研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相对而言,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落后。本文系统介绍了 轴辐网络的原理、概念、分类和研究视角,并对轴辐网络标准数学模型进行了描述,总结了国外轴辐网络的应用领 域,对国内外轴辐网络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运用轴辐网络模拟国内航空网络,货运网络等研究还处于起始 阶段,轴辐网络在国内的实际运用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之一。

  • 区域经济与交通
    孟德友,范况生,陆玉麒,高超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709-71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10
    Baidu(134) CSCD(16)

    作为我国省际间最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交通的便捷度提升对于改善省际社会经济联系有着重要 的支撑作用。基于铁路交通网络把各省区省会城市抽象为网络中的节点,以2003、2007 年省会城市间铁路客运加 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探讨我国第五、六次铁路客运提速前后省际可达性的时空变化及空间格局。研究 发现,经过第五、六次铁路客运提速,全国各省区的省际可达性整体上获得了较高的提升,尤其是西部地区省区的 可达性提升幅度更高; 省际可达性水平表现出自东部沿海省区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可 达性中心区的范围在逐步扩展,干线指向性越来越强;而省际可达性变动幅度则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增 大的圈层式阶梯状地域格局,兰新沿线地区构成全国省际可达性变动的极值区。经过对2003、2007 年省际可达性 时空变化及空间格局的深入探讨,从客观上论证了铁路客运提速对提升全国各地区省际可达性、加强地区经济联 系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 区域经济与交通
    王亮,刘卫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601-60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5.013
    Baidu(72) CSCD(10)

    边界作为特殊的区位,受到地理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回顾西方学者对国家边界及其边界效用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当前主要议题,并提出对未来边界及边界效应研究的启示.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国家边界的研究集中体现在边界效应上.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传统区位论对边界的研究主要关注边界作为两国分割线所起到的屏蔽作用;随着全球贸易的激增,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学者们用大量的数学模型对边界效应及其屏蔽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引起了学者们对一体化和边界效应转化的深入争论.全球化进程中边界和边界效应研究的3大主要议题也随着研究发展阶段贯穿,集中在对边界效应强度的分析,边界地区的一体化效应以及边界效应的转化等方面.根据国外研究进展及我国沿边开放的背景,未来可在边界地区集聚效应、边界地区管治和边界地区合作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交通
    王德利, 方创琳, 高璇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609-61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5.014
    Baidu(23) CSCD(1)

    在钱纳里关于产业关联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相对比例角度,考察中日美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关联结构的演进轨迹,从具体产业层面揭示了三国产业关联结构变动的原因.发展了钱纳里关于宏观经济整体中间投入率及三次产业中间投入比例的演变理论,提出了宏观经济整体中间投入率的倒“V”型发展模式及三次产业投入比例在时间序列上的“雁型”发展曲线,推断中国正处于倒“V”型发展模式的上升阶段及“雁型”曲线的t1~t3阶段,确定中国未来产业调整重点为:①保持第一产业中间投入比例继续下降态势,加强第一产业技术发展水平,提高产业增加值率;②适度降低第二产业中间投入比例的增长速度,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投入重点转向资金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产业生产的附加值;③相应加强第三产业中间投入比例,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增长速度,调整经济投入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与高度化、高增价值化的统一.

  • 区域经济与交通
    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619-62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5.015
    Baidu(67) CSCD(20)

    以1986、1994、2005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长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交通网络及其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呈现如下特征:①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不断提升,且第二阶段(1994-2005)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阶段(1986-1994);三时间断面上海及环太湖地区均为可达性最优区域,1986及1994年可达性较优区域大致由沪宁沿线和沪杭沿线构成“>”形,而2005则大致由沪宁沿线(含沿江地区)、沪杭沿线及杭甬沿线构成“Z”形;②可达性提升中节点获益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初始值越高的节点其值下降幅度越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率中部地区低于南北边缘地区,但变化值及变化率在不同阶段均呈现不同特征;③从分省市角度,上海可达性最优,江苏板块次之,浙江板块较差,但上海的优势地位逐步下降,浙江板块与江苏板块间的差距正不断缩小;④综合交通可达性系数标准方差逐步下降,表明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发育日益成熟,但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发展特征.

  • 区域经济与交通
    杨立国, 周国华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627-63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5.016
    Baidu(52) CSCD(6)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