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与区域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位与区域发展
    严鑫翔, 马晓冬, 徐广军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03-21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2.006
    长时间序列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 一直是空间结构模式分析中的薄弱环节, 而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 有助于对区域空间结构现状研判和对未来优化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从结节区的视角, 对江苏省域地区过去2800 年间发展轴线产生、发展、主导、跃迁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解析。选取春秋、隋、元、今4 个时点作点—轴、双核型空间结构的横向比较, 认为存在4 个发展阶段:春秋至南北朝、隋至南宋、元至清、民国至今;其中, 元至清和民国至今阶段, 分别发现区域发展中存在双核共振轴、港城共振轴现象。共振轴结构模式指区域中心城市(或市区)轴与门户港城(或港口县域)轴及其交通链接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存在于过渡型区域发展背景下的沿江与沿海区域。最后, 从城市职能的变迁、点—轴型发展轴的跃迁、现代交通线的布局、相邻区域(上海)4 方面对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 区位与区域发展
    潘坤友, 曹有挥, 梁双波, 魏鸿雁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14-22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2.007
    Baidu(24) CSCD(5)
    运用港口首位度和修正的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 从箱流的角度对1998-2010 年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转型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 集装箱港口体系的重心由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缓慢转移;② 集装箱港口体系总体进入“边缘挑战阶段”, 箱流的分散化成为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变化的主流倾向, 但7 大港区首位港的极辐作用存在显著差异;③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结构呈现低级均衡、单门户、多门户并存的多样化特征, 其中,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集装箱多门户港口区域的空间结构已成事实。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 枢纽港资源瓶颈约束, 边缘港口的设施、服务趋同, 港航企业网络扩展和腹地交通网络拓展与完善等因素是多门户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
  • 区位与区域发展
    吕卫国, 陈雯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23-23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2.008
    Baidu(28) CSCD(5)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 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相互关联, 是地区间分工的基础。通过对江苏省1984-2008 年间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以及各地区专业化发展的关联分析, 发现地区分工深化与区域一体化并非同步, 不同时期对各类地区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区域一体化较低水平时期, 中心和外围地区专业化指数较高的同时存在“假性分工”的现象;一体化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过程中, 中心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下可能凭借发达的产业基础率先步入升级通道使其专业化加深, 而外围地区的被动地位以及发展的冲动往往对产业承接的选择能力较差, 一定时期内专业化反而会出现下降。其原因是外围地区接受了大量的非优势产业, 其中有部分产业是中心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 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外围地区有可能会步中心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区位与区域发展
    吴爱芝, 李国平, 孙铁山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33-24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2.009
    Baidu(20) CSCD(4)
    纺织服装业因其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特征, 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 被认为是最早实现全球产业转移和最具有产业转移特征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来描绘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基本格局, 结果表明:① 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② 结构变化地域分异明显, 沿海大于内陆, 东部大于中部, 中部又高于西部和东北, 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福建, 中部的湖北和河南, 以及东北的辽宁, 纺织服装业的结构变化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则较低;③ 结构变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 以此阐述中国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 河南、安徽和江西已经成为东部纺织服装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② 纺织服装业的区位迁移在竞争效应和纯空间竞争效应上具有一致性, 说明产业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③ 明显的结构负效应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 区位与区域发展
    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43-25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2.010
    Baidu(65) CSCD(4)
    运输效率是衡量运输系统运行状况及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国外学者立足经济学与管理学, 在运输效率评价的计量模型、指标体系以及运输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内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国外研究方法体系与成果引进阶段, 但中国学者开创性地将运输效率与地域空间相结合, 开始关注运输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研究。近年来, 运输的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日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从交通运输地理学角度, 突出运输效率的空间地域性, 在区域运输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与定量测度基础上, 对运输效率格局、过程、机理及效应展开系统研究, 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区位与区域发展
    唐弘久, 张捷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51-26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2.011
    基于汶川“5.12”大地震前后(2008 和2011 年)分别进行的2 次九寨沟景区实地问卷调研, 将这2 年的游客群作为2 个样本组, 运用独立样本t 检验, 结合感知可进入性测量模型, 从组内、组间2 个角度研究突发危机事件对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2008 年“5.12”大地震前的感知可进入性要好于2011 年地震后;② 游客出游后对于感知可进入性的评分都出现下降, 说明当地实际感知可进入性较好, 与游客出游前的感知可进入性存在较大偏差;③ 突发危机事件前, 游客对于“人身安全”最为担心;突发危机事件后, 游客对于“交通通畅”最为担心;④“5.12”大地震造成游客的感知可进入性明显下降, 对于当地旅游业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造成了消极影响。
  • 区位与区域发展
    王士君, 王永超, 冯章献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28-163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08
    Baidu(54) CSCD(5)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回旋半径法分别对吉林省中部地区4 个级别的中心地进行分维测算和分析, 得到不同级别中心地的不同结构特征:一级中心地长春市功能和地位明确、稳定, 二级中心地等级模糊且功能缺失, 三级中心地结构紧致合理, 四级中心地量大但联系松散。进一步通过空间构图的方式, 以城镇居民点矢量化数据为基础, 构建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原始空间图景, 通过对原始图景的修补和模型抽象化处理, 得出结构相对完整的中心地六边形网络体系。进而将其与传统中心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修补之后的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属于克里斯塔勒K=3 体系。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 吉林省中部地区形成合理的中心地体系, 需要加快部分三级中心地的发展, 并促其部分升级为二级中心地, 解决区内二级中心地空间缺失问题;同时, 还须解决四级中心地结构松散问题。
  • 区位与区域发展
    盛科荣, 孙威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36-164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09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论文构建模型, 分析了规模经济和对外贸易推动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生成过程和经济机理。模型研究表明, 规模经济和对外贸易是塑造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基本力量:规模经济的增强放大了本地市场效应, 导致了区域核心城市的出现;对外贸易影响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地理优势, 决定着港口区位核心城市和内陆地区核心城市的并存。山东半岛济南—青岛双核结构模式生成过程的实证研究也表明, 双核结构模式是制造业活动完成由以手工业为主导向现代化大生产为主导转变、区域发展环境完成由相对封闭向相对开放转变之后才产生的经济地理现象。
  • 区位与区域发展
    刘可文, 曹有挥, 王聪, 袁丰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45-165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0
    Baidu(14) CSCD(2)
    通过建立企业区位选择的“推力—拉力”模型, 本文考察了具有不同产业特性的央企在不同区域政策阶段的空间布局演化, 分析了区域政策、产业特性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过程。主要结论为:企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来自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 前者由企业特征和产业特性组成, 后者由区域政策制度和区域条件组成。区域政策制度和产业特性是影响央企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央企空间布局总体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演变趋同, 但产业间存在差异。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央企布局受区域政策和区域条件影响较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央企布局偏好政策优惠及交通便利区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央企对创新网络和社会资本等因素依赖较大, 布局受区域政策影响较弱;组织结构为区域部型、公共服务业、特殊行业的央企布局受外部拉力影响较弱。
  • 区位与区域发展
    柴箐, 王茂军, 许洁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56-166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1
    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城市网络视角出发讨论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 基于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利用2007 年山东省投入产出基础数据, 构建城市基本部门链接网络, 讨论了城市的网络中心性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特征及相互关系。结论如下:①山东省基本部门链网为高密度、多中心网络, 每个城市既是其他城市的链接机会, 也是链接约束;②城市的网络中心性呈线性分布, 无明显分层, 中、低等层次的城市较多;③城市人口规模呈幂率分布, 存在明显分层, 高位次城市城口规模突出, 中、低位次城市规模减少趋缓, 且基本连续;④网络中心性与人口规模大致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 尤其是人口规模大于50 万的城市, 其正向关系更为显著, 表明城市在基本部门链接网络的权力地位越高, 经济联系链接的城市越广泛, 对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越积极。
  • 区位与区域发展
    叶磊, 欧向军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68-167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2
    Baidu(45) CSCD(2)
    在经济极化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利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长三角1990-2010 年的经济极化趋势进行测度, 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次, 选取1997、2001、2006 和2010 年这4 个典型年份, 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 总结其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从极化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来看,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水平在1990-2010 年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 并通过极化的初始定义对上述论断进行了验证;②从极化理论的两大效应来看, 长三角地区的极化效应在研究时段内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 而其扩散效应在研究时段内是逐渐增强的;③从经济极化的空间格局来看, 长三角地区在近10 多年的时间里呈现出“箭头”型—“Z”字型—“M”字型—“区”字型的变化过程, 未来借助相关基础设施束扩散效应的增强, 本地区空间格局有望向网络型转变。
  • 区位与区域发展
    王传胜, 朱珊珊, 樊杰, 刘慧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78-168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3
    Baidu(57) CSCD(8)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实施的精度较高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不仅对规划方法、技术手段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对基于县级行政区域或更高精度空间尺度的规划数据源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9 个指标项, 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数据需求特征, 认为在数据支撑方面存在数据精度不够、缺少经济内涵、数据标准不统一、个别指标底层数据缺失4 个主要问题。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绩效评价及今后国土空间开发管治的目标要求, 提出了规划监管与评估的指标设计原则, 从集聚效应、社会发展、食物与资源保障、生态与环境保护4 个方面设计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监管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以期为“十二五”及今后全国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的科学评估和数据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区位与区域发展
    张蕾, 陈雯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85-169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4
    以长三角不同规模的四大枢纽机场为实证研究对象, 探讨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研究围绕经济总体特征、临空指向特征、产业组织特征分别构建相应指标并展开评估, 研究表明:① 经济总体特征方面, 随着机场规模增大, 空港经济区服务经济特征逐渐强化, 传统服务业引领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该过程, 除机场规模外, 空港经济区与城市的区位关系也深刻影响了产业结构演进;② 临空指向特征方面, 临空指向度首先逐步增强, 而后进入相对稳定阶段;③ 产业组织特征方面, 航空运输产业组织有序化, 产业链逐步延长;受航空客货流空间扩散差异的影响, 航空货运产业引导了空港经济发展, 航空客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 长三角空港经济区存在现代服务业份额较低、临空指向度较弱等问题, 航空运输产业链有待拓展。
  • 区位与区域发展
    佟宝全, 阿荣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93-169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2.015
    Baidu(8) CSCD(1)
    内蒙古牧区能矿资源富集, 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要求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工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解决好这一矛盾, 对我国西部生态敏感区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敏感的煤炭富集区应基于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这一视角, 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其分析思路为:首先, 选择典型煤炭资源开发区域, 对开发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空间耦合类型, 揭示空间失衡点, 并分析空间失衡原因。其次, 构建指标体系, 构造矩阵, 对区域空间供给能力进行分区。最后, 综合空间失衡原因、空间供给能力分区以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需求因素, 提出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