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乡村”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业与乡村
    韩荣青, 潘韬, 刘玉洁, 张九天, 王文涛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1): 1537-154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1.015
    Baidu(12) CSCD(6)
    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以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华北平原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农业的影响,提出华北平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包括:单一目标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多目标综合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多部门综合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和因地制宜的分区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等;讨论了适应的不确定性、适应需求的差异性以及适应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最后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亟需开展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构建不同部门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体系,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技术成果得到集成,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机制.
  • 农业与乡村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1): 1546-155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1.016
    Baidu(37) CSCD(9)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科学地把握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区域差异及成因是合理构建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基于8 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3 个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强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湖南、山东、湖北农业碳排强度居前三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则位于后三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效应区域差异评价矩阵,对13 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湖南、江西、河南、安徽4 省属于“高强度—低效益”地区;湖北、江苏、山东3 省属于“高强度—高效益”地区;四川、河北2 省属于“低强度—低效益”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 省区属于“低强度—高效益”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展开讨论.
  • 农业与乡村
    杨永芳, 安乾, 朱连奇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1): 1552-156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11.017
    Baidu(41) CSCD(1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利用冲突越来越多,分析不同农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式,评估土地利用冲突的强度,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引起鄢陵县耕地利用变化的32 个因子中,提取了6 个主要压力因子,根据鄢陵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和区域政策、制度及其社会响应状况,建立特色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加权函数法进行冲突强度的评价.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冲突的原因主要是:①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因素;②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③科技进步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可通过市场手段、规划制度等进行调控,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的规范转化,以减缓或化解土地利用冲突.